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小结与测评: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小结与测评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
一、列强侵华——
阶段发展历程
《南京合约》及附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内容: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
赔款 2 100 万银元;关税协议;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
鸦片战争 (1840~ 1842 年 )
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2)影响:中国的主权和国土完好遇到损坏;中国开始被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 (商品输出为主 )
《天津合约》《北京合约》——半殖民地化加深
(1)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商船沿长江口岸自由航行,外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人可到内陆游览、经商、传教;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
1860 年 )偿军费800万两白银;开放南京等十二口通商
(2)影响:外国侵略权力深入内陆;中外反动权力开始勾通;一部
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 ,自强求富,盛行了洋务运动
《马关合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隶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
中日甲午战争 (1894 ~ 1895 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
年 )商埠;同意日自己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2)影响:列强侵略权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陆;阻挡了中公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担
《辛丑合约》——完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内容:赔款本息合计 9.8 亿两白银;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
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
国驻兵保护;惩治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总理衙门改为1901 年 )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2)巨额赔款加深了人民磨难;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清
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二、抗争研究——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期间发展历程
太平天国运动——新故交替时代·反封建反侵略
(1)因由:
①主要原由: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②直接原由:连年自然灾祸;洪秀全创办拜上帝教
19 世纪(2)重要文件:
中期①先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全部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认,重申均匀主义,带有显然的革命性和落伍性
②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论: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顶峰,揭开了近代中公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
阶级的限制,最后失败
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抗击八国联军
(1)背景: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19 世纪
(2)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
末期

(3)口号:“扶清灭洋”拥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1.辛亥革命——民族危机空前·财产阶级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20世纪
③组织基础:财产阶级革命集体宽泛成立,1905 年,全国性的财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联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成功,清朝统治分化崩溃
②成立民国: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到任中华民国暂时大总统
③拟订约法: 1912 年 3 月公布《中华民国暂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拥有资
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暂时大法
④革命失败:因为民族财产阶级的脆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取,并未改
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①颠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财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人心所向
②推进了中公民主化进度,促使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五四运动——新的初步·新的领导阶级
(1)引火线: 1919 年初,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收归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决定
将德国侵犯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2)经过:
①早期: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举行
游行示威
②后期: 6 月 3 日此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开释被捕学生,免除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外国交代
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署名
(4)性质:是一场广大人民民众直接参加的、绝不当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意义:它标记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流传,为中
国共产党的出生确立了思想基础
(时间:45 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 5 分,共60 分)
1.某合约对中方赔款作以下规定:合约署名后中方交托600 万银元;后来分三年六次偿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托300 万银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托250 万银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托200 万银元。

该合约应当是()
A.《南京合约》B.《北京合约》
C.《马关合约》D.《辛丑合约》
分析:选 A 还款共分七次合计 2 100(万银元 ),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合约》规定清政府赔款 2 100 万银元, A 项切合题意。

2.右图照片中的建筑是清朝北京清漪园昙花阁,由一位随军记者拍
摄,是最早被摄取镜头的北京情景之一,后该建筑被焚毁,请判断该
照片拍最早可能()
A. 1842 年B. 1860年
C. 1895 年D. 1900年
分析: B 1842年是片争期,英国没有侵入北京;1860 年是第二次片争期,
英法侵入北京,可能致资料片出,故 B 正确;1895 年是中日甲午争期,
火没有波及北京;1900 年是八国侵期,北京再次被侵犯,但与资猜中“ 照片拍
最早”不符。

3.清朝判大臣片争后某一条款的立喜悦,把清政府最担忧的麻
——推外人置,有使中英之的商矛盾不至于上涨两国武力矛盾的好。

条款波及 ( )
A.割香港B.事裁判
C.巡易D.关税商
分析: B “ 推外人置” 明中国失司法主。

割香港使中国失土
主,故 A ;事裁判使中国失司法主, B 正确;巡易使中国失了
自己海的控制,故 C ;关税商使中国失关税主,故 D 。

4.《北捷》是上海第一版的一份英文刊,1853年4 月23 日道:“南京于 3 月8 日被叛底包,21 日被攻下⋯⋯据南京的清朝将以身作则,已在勇敢作中亡。

”依据所学知判断,道中的“叛”是指( )
A.太平B.英法
C.和D.革命党人
分析: A 1851~ 1864 年爆了民起太平天国运,太平天国曾攻克南京,资猜中
的叛是指太平,故 A 正确。

5.以下对于《天朝田制度》与《政新篇》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A.《政新篇》承了《天朝田制度》反封建的主
B.《政新篇》承了《天朝田制度》除私有制的主
C.《政新篇》改了《天朝田制度》在改造社会方案上的落伍性
D.《政新篇》改了《天朝田制度》所倡的社会模式
分析: B 解答此的关是弄清楚两者之的关系。

《政新篇》是展本主的
方案,它保和展私有制;而《天朝田制度》要求除封建土地全部制,反应了民
均匀主的追求。

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中了以下料:《中日甲午争威海之》、《黎景嵩与乙未
反割台斗争》、《和》等,同学研究的主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程B.近代中国反侵略程
C.近代中国求展程D.近代中国反封建程
分析: B 《中日甲午争威海之》《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均与抗争日本侵略
中国相关,《和》与反帝反侵略相关,料都反帝反侵略的主, B 切合意。

7.下是某日本史中一争形,它最有可能描绘的是( )
A.反割台斗争B.黄海海
C.威海役D.片争
分析: B 从片中的“吉野” 、“定”、“致”等信息能够判断是中日甲午争中的黄海海, B 切合意。

8.有学者,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袋与双膝不再磕而准着,而是思虑、走路而准着。

里的是辛亥革命( )
A.促了民主精神以及同等意的醒
B.束了中国2000 多年的君主制政体
C.供给了能够勇敢的民政治舞台
D.确立了中国行民主政的制度框架
分析: A “中国人的袋⋯⋯准着”指的是封建等思想的消逝,“而是思虑⋯⋯准着” 了辛亥革命在思想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了民主精神以及同等意
的醒。

9.剪子是辛亥革命期人与清朝治者分裂、同革命的志,但好多民却全力
保存条民象征的子。

江化一民藏住子,尖帽,“一皆大喜,
中少年人置,的人宁愿衣不蔽体,食不充饥,也一”。

一象主要明( )
A.辛亥革命村影响有限
B.封建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
C.化民念清政府治
D.戴西洋新潮帽成村的尚
分析: A 资料表示辛亥革命后村地区依旧没有遇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依旧保存封建
思想,但其实不可以代表整个国家的主流思想。

10. 1912 年 2 月,宣帝下退位,清王朝260 多年的治宣布束。

与一事件相
系,以下法正确的选项是( )
A.袁世在北京正式到任大
B.辛亥革命获得了底利
C.南京政府的成立造了条件
D.中国此后束了封建制度
分析: A 宣帝退位后,袁世通一系列手段最后迫使中山等承其在北京到任
大,故 A 正确;辛亥革命没有达成反帝反封建的任,中国的社会性没有生
根天性的化,故 B ;南京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干不符,故C ;中国束了君主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故 D 。

11.“在先的国家,革命惹起念;在落伍的国家,念惹起革命。

” 素的一点
在中国近代开始出在()
A.片争后C.五四运后B.辛亥革命后D.新中国成立后
分析: C 第一要清楚近代中国属于落伍国家,而后考“ 念惹起革命”的内涵,最
后逐考中四个事件的各自影响,特要注意“开始”二字的限制。

五四运后克
思主开始在中国宽泛播,以克思主指思想的中国共党中国人民行了28年苦卓的革命斗争,最成立了新中国。

12.凰网《救中国》中,在表达某一史事件,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了;第二部分:播了;第三部分:怒了;第四部分:爆了。

史事件可能是() A.新法运B.辛亥革命
C.五四运D.清末新政
分析: C 注意提取干部分的四个小。

“ 了”是指辛亥革命此后至1919 年以前中国社会的烈化;“ 播了”是指五四运的思想条件;“ 怒了”是指中国人民巴
黎和会中外国交失的烈反应;些要素的合作用致了五四运的“爆”。

二、非(第 1320 分,第 1420 分,共 40 分 )
13.于和运的研究是近代史学的重要内容。

以下资料,回答。

资料一 1908 年中山:“扶清洋之和拳⋯⋯千古所未,然足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

”同又:
“清廷有排外之,假拳党以自,有洋人、使之事生,因此八国之起矣。


——徐《清末民初思想袖价和》
资料二和拳就是全社会各种迷信各种邪的晶。

造成和拳种状况的原由有五:
一道教,二佛教,三孔教,四中国 ( ),五仇新学⋯⋯在中国制造和拳的原由,并未毫减少,未来的
果,可想而知。

在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的道路;一条是向制的、
迷信的、神的黑暗道路。

我公民假如不希望和拳再
生⋯⋯究竟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
—— 1918年独秀《克林德碑》资料三以下是和运期流很广的一首揭帖:
神助拳,和,只因鬼子中原。

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先人。

⋯⋯
神出洞,仙下山,帮助人把拳玩。

兵法易,助学拳,要鬼子不。

挑道,把砍,旋再坏大船。

大法国,心胆怯,英吉、俄然。

一概鬼子全尽,大清一升平。

(1)归纳资料一中中山的点,指出种点与其革命主的系。

(6 分 )
(2)合所学知,剖析资料二中独秀否认和的原由。

(4 分 )
(3)美国学者包瑞德:“中国史学者采集和剖析和料的工作不可以使盲目排外主
延下去,而外国研究者也不当外国人、外国机构和外国政府行。

”包氏
和的研究持怎的原?按照一原,据资料三和所学知,写一短文,你
和运的。

(要求:史合,,表述清楚。

10 分 )分析:第 (1),资料一中共两句,第一句明中山和运持一定、的
度,第二句明中山和存在限制性;依据和运和中山革命主的共
同点剖析之存在的系。

第(2),一是依据资料二中“ 和拳就是全社会各种迷信各种邪
的晶”从和的封建迷信角度剖析,二是从和的限制性剖析,其“盲目排外”的
主不切合独秀学西方先思想文化的要求。

第(3) ,以一分二的点行述,根
据和的国反帝性来和运的革命性,依据和的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来和运的落伍性,
其所提的“扶清洋”口号作价,最后依据所述点形成,和运行正反两面的。

答案: (1)点:一方面一定了和的勇敢精神,又和是清朝排外的工具,并导致了列的入侵。

系:种点反应了中山倡暴力革命,持反清的革命主。

(2)原由:一是和存在“盲目排外”等向;二是新文化运中,独秀倡民主与科学,否认文
化。

(3)原:一分二(全面客 )。

和运是朴实的国主运,拥有反侵略的性,但其愚笨迷信,斗争手段落伍,
不认识世界状况,盲目排外,工文明,与近代化的潮流相悖;其“扶清”的口号明
清政府的治缺少明确。

形成:和运是民族危机加的背景下,自的反侵略斗争,体了工文明
耕文明的冲;因为小生者的落伍性,决定了运必定走向失。

(言之成理即可 ) 14.辛亥革命是一次城市革命。

以下资料,回答。

资料一凰网“你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 卷
——凰网资料二尽人皆知, 1900 年至 1911 年期,上海演了多有板有眼的政治,比方国学社、园
国会、案、民立,有联盟会中部会等等,些目均拥有全国影响和重要意。

——廖大《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高》
资料三辛亥革命除了在江流域几个大城市烈烈地展开外,在其余地区的城市要慢得多。

⋯⋯能够,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到北方,没有从江流域推到
全国。

再者,没有从城市推到村形成革命运。

沿海、沿江城市先,内陆和疆城市落伍,南方
城市先,北方城市落伍,先的城市成革命的舞台,落伍的城市成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代化向的
不均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1)合所学知,剖析何广州和武得票遥遥先?假如你增加两个城市作
,你会哪两个城市?什么?(8 分)
(2)合资料二,剖析什么会有人上海代表辛亥革命?(2 分)
(3)依据资料三,归纳辛亥革命的展拥有怎的特色?生一特色的社会本源是什么?
(4 分)
(4)合上述资料及所学知,辛亥革命中国新民主主革命生了哪些影响?(6分 )
分析:第 (1),合辛亥革命的程行。

第(2),从上海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分析。

第 (3) ,依照资料归纳出地区不均衡的特色,系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剖析。

第(4),从思想播、人材培育、革命方式等方面归纳理解。

答案: (1)广州:黄花起;辛亥革命袖中山的故,革命思想的早期播地区。

武:武昌起;湖北政府所在地。

檀香山,中会的立。

京,中国联盟会立。

(2)上海在辛亥革命中了重要作用。

(3)特色:地区展重不均衡。

原由: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展不均衡。

(4)促使了民主思想的流传;培育了大量革命人材;其城市革命方式的失败,引起了先进的中国人对乡村革命道路的研究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