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肝硬化腹水
2000年3月—2005年12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选择68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均经CT或B 超确认并除外肝癌。

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28例。

治疗组中,男35例,女5例;年龄27~70岁,平均岁;病程1~16年,平均年;其中血吸虫肝硬化10例,肝炎肝硬化22例,两者兼有者5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轻度腹水者8例,中度腹水者15例,重度腹水者17例。

对照组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1~71岁,平均岁;病程1~17年,平均年;其中血吸虫肝硬化8例,肝炎肝硬化13例,两者兼有者4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轻度腹水者6例,中度腹水者10例,重度腹水者12例。

2组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
2组患者均采取卧床休息、控制饮水,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禁止生硬粗糙和刺激性的食物。

用药原则:护肝、降低门静脉高压、改善肝脏微循环、利尿、补充白蛋白、防止腹腔感染或并发其它全身感染等。

护肝药选用门冬氨酸钾镁、硫普罗宁、甘利欣、肌苷等;降低门静脉高压用心得安,但心率低于55次/min不宜使用。

根据腹水的多少,一般联合、间断使用利尿剂,口服双氢克尿塞、安体舒通;重度腹水可用速尿静推。

复查血清电解质情况,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较严重的低蛋白血症用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防治腹腔感染用得尔夫星,严重者用头孢噻肟钠。

中药治疗
内服自拟益气活血消水汤:黄芪30 g,白术60 g,丹参30 g,赤芍15 g,当归15 g,马鞭草24 g,大腹皮30 g,车前子30 g,茯苓30 g,泽泻15 g,益母草30 g,甘草9 g。

加减:肝郁脾虚者,加枳壳9 g、山药30 g;湿热蕴结型,加茵陈30 g、黄芩30 g;肝肾阴虚者,加生
地黄30 g、枸杞子15 g;脾肾阳虚者,加附片15 g、淫羊藿15 g;血瘀明显者,加水蛭9 g、地鳖虫15 g;纳呆者,加焦山楂30 g、炒麦芽30 g;鼻衄者,加白茅根30 g、仙鹤草15 g;蛋白倒置者,加炮穿山甲10 g、龟甲10 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

同时用自拟甘遂二丑散(取甘遂6 g,二丑6 g,肉桂6 g,莪术5 g,五倍子5 g,冰片6 g,共研细未,蜂蜜调和成团块)外敷于脐部,一日一换,10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治愈:腹水(经B超检查证实)及全身症状缓解或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腹水及其他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有改善;未愈:腹水未见减轻,其他症状及肝功能无改善或恶化。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15例,好转20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对照组:治愈6例,好转12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

2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4 讨论
肝硬化腹水的成因是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液分布异常及肾灌注不足所至,对此多采用静脉补充白蛋白、利尿、抗感染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但至今仍无特效疗法。

笔者认为,本病为慢性病,更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学认为,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涉及多脏腑功能失调,但其主要病理为气虚血瘀,兼夹湿浊、痰浊等邪。

其中气虚、血瘀、腹中停水相互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据此,自拟益气活血消水汤治疗该病。

方中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丹参、赤芍、当归、马鞭草、泽泻活血化瘀;大腹皮、车前子、茯苓利水消肿。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效。

中药外敷脐部取法于李时珍《本草纲目》用甘遂经验。

李氏认为甘遂反甘草不能同用,但对腹水一症,用甘遂外敷脐部,与内服甘草复方相反相成。

吴尚先《理瀹骈文》云:药物内服外敷其原理药性一也。

取莪术、甘遂、二丑活血祛瘀、峻下逐水。

外敷可避免肝硬化患者本虚标实,不堪峻攻之弊,使药从皮肤缓缓吸收而发生作用。

神阙为任脉要穴,用上药伍用肉桂、五倍子等温通经络,增强局部刺激,起到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
炎防治方案[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1):50.
[2] ZY/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