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英语学习者语法意识发展规律及成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
课程教育研究
46 学法教法研究
壮族英语学习者语法意识发展规律及成因研究
杨秋萍 李金兰 赵秋英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西 崇左 35220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言意识运动(language awareness movement )开始在英国兴起,语言意识包括语法意识和语用意识。
自该运动兴起,语法意识一直是语言意识关注的焦点。
Borg (2003)认为,语法意识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主观感受与认知分析,是学习者洞察与分析语言结构与意义的能力”。
Cain ( 2007)提出,语法意识是学习者对语言结构进行“运用与反思”的“元语言技能”(何周春,2015)。
语法意识的相关研究丰硕,但是存在以下问题:(1)作者用中国知网CNKI 搜索发现,研究者多采用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语法意识的文献数量不多,如李民等(2007)(2009),而且这些研究选取的受试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虽然受试之间有跨度,但是跨度偏小。
(2)虽然国内外的有关学者已经对语用/语法意识程度和语用/语法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尚未达成共识,有待进一步验证。
(3)对壮族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缺乏相关实证研究。
本研究是结合上述不足之处,旨在研究不同阶段的壮族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发展规律,分析形成该
规律的原因,进而给出相关教学建议。
一、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
本选题有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不同阶段的壮族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程度如何?
2)壮族英语学习者语法意识发展有何规律?
3)产生这种规律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二)研究对象。
为了能从纵向了解壮族学习者语法意识
发展规律,作者从广西某市选择三组(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
级,大学本科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的壮族受试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共160人,具体情况请参看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组别人数年龄男生女生
初中组5414.33024
高中组5117.12823
大学本科组5519.42035总数16016.97882(三)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
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来自不同学习阶段的三组受试的语
法意识程度与能力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使用Bardovi-Harlig 和Dornyei 设计的语法意识问卷,问卷共有20个题目。
问卷测试后,从各组随机选取受试进行事后访谈。
(四)实施步骤。
首先采用采用Bardovi-Harlig 和Dornyei
设计的语法意识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受试个
人信息,如民族、学习阶段、年龄、语言水平等相关内容。
第
二部分共20项测试题,其中8项无语法错误但存在语用错误;另8项无语用失误但存在语法错误,其余4项无错误。
针对每
项测试题,设计两个问题:(1)本题的语法错误是什么?错误
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这种错误严重吗?为什么?
在被试填写个人信息前,首先告知此次调查的目的及要求。
然后,测试教师解释语用与语法错误,并分别举例说明。
针
对20项测试题,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理解以6级量表的形式权
衡其错误的严重性,用0-5分分别表示“一点不严重”到“非
常严重”。
测试后从每个学习阶段分别抽样5名被试进行访谈,共15人。
访谈过程录音,最后对访谈录音转写材料进行分析。
测试及访谈完成后,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作为计算受试语法意识的参考。
作者根据所得数据及受试的访谈录音,分析英语学习者语法意识的发展规律并探究其成因。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此次问卷了共发放180份,收回175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有效问卷共160份。
先算出研究对象的语法意识分值,然后将数据输入SPSS 进行统计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高中组的学生语法意识最强,初中组最弱,大学组处于前两者之间。
从均值来看,壮族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发展呈倒U 形。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组和高中组学生的语法意识存在显著差异(p<.01),初中组和大学组学生的语法意识也具有显著差异((p<.01),而高中组和大学组的语法意识没有显著差异。
这与
何周春(2015)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2 语法意识统计分析结果组别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总体均值20.5423.7322.4722.25表3 不同阶段学习者语法意识方差分析
组别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初中组1-13.5421**-12.6278**高中组 1 2.4872大学组1(二)分析原因。
根据访谈结果,产生倒U 形语法意识发展规律的原因如下:(1)初中的课堂上有初步的语法教学,而高中时期是强化语法教学的阶段,所以学生的语法意识会提高。
大学英语课堂不重视语法教学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虽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语法意识的培养密不可分,但是
语法教学似乎不再是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
(2)接受访谈的受试中,高中组的学生认为语法的强弱对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绝对的影响,而初中组的学生认为自己并不清楚语法的重要性,大学组的学生普遍认为语法不能够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词汇量多,多背多记,英语水平自然可以提高。
三、结论本选题的主要观点是在研究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必须要考虑语法的动态性的特性,即语法意识是在变化中的,不是静态的。
通过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受试进行研究,尝试用纵向研究
的方法对壮族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进行调查。
第一,不同学习阶段的壮族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和语用意识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第二,不同阶段的壮族英语学习者的语法和语用意识的规律性呈现是有其原因的;
第三,将研究结果与同类非壮族受试的研究进行对比,发现差异不大。
目前针对语法意识的文献数量不少,但是大多数是横向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尝试使用纵向研(下转235页)【摘要】
我国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尝试采用纵向研究,即选择处于不同学习阶段(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壮族受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壮族英语学习者语法意识发展规律,进而分析促成该发展规律的原因,以便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及学习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壮族英语学习者 语法意识 发展规律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年度一般项目“壮族英语学习者语言意识发展规律及成因研究”(编号:2016YB02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46-02
教学管理
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23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班级文化以它独特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塑造、锻炼着学生。
它如同滴水穿石一般,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力量。
优秀的班级文化为学生个人发展创建了良好的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主人翁意识、合作意识。
班级文化以巨大的向心力,将各班同学紧紧团结在一起,自觉自愿地接受感染、熏陶、教育和鞭策,朝着健康向上的目标发展。
因此,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成长的摇篮和载体。
一、教室文化建设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每一种陈设都是温馨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教室就是学生的家园。
教室里,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课桌椅;讲台上、窗台里摆放着几盆绿色植物,有的还绽放着鲜艳的花朵;橱柜里,是孩子们自己打理的空间,有水杯,跳绳,球拍等。
整体环境舒适、美观、富有个性。
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更让教室平添了科技感。
2.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教室前面的墙壁上,张贴着学校统一布置的表册,如作息时间表、课程表、座位表等,色彩鲜艳,整齐划一。
其他三面墙则是班级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
我们开设了一个个充满情趣的小栏目,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品尝成功,分享幸福。
如“心灵驿站”,可以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大家领略语言的魅力;“书画大家”可以展出书法和美术作品,让大家一睹同学的才艺;“为我点赞”则把学生获得的荣誉、学习中的点滴进步通过生动活泼的图表形式展示出来,促使大家力争上游。
墙报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我们的墙报每期都会确定一个主题,如“文明礼仪我先行”“三节三爱”“祖国在我心中”等。
然后定期更换。
从选材到排版、绘画、书写都由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完成。
3.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图书角:我们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情趣盎然的书香班级,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书籍伴随学生成长,让书籍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
我们充分挖掘课外阅读的资源,鼓励学生捐献自己家里的书籍,不断充实班级图书角,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如“我与经典同行”“课外知识擂台赛”。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的阅读焕发勃勃生机。
展览角:这里陈列着学生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一枚书签、一张剪纸、一个模型、一块十字绣……它们各具情态,令人赞叹。
教室文化的建设,使教室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它引领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生命的勃发、青春的美好、科技的伟岸。
二、制度文化建设
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
1.制定严谨的班级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
班级制度的制定既要涉及面广,又要切实可行。
我将它们分为“勤学”“守纪”“文明礼仪”“活动参与”四个方面。
班级制度制定后,我让学生逐条学习并达成共识:管,最终是为了不管,并鼓励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做到遵守班规。
2.以身作则,落实班规。
落实班规首先得从班主任自身做起。
我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
大扫除时,我会跟学生一起劳动,让他们弄清公共区的范围,手把手教给他们打扫的方法,懂得合理安排工序;同时深入学生,发现劳动积极者适时给予表扬。
其次是要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标准严格要求每一个正常的学生,用广阔的胸怀关爱和包容所有的学生,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班级中取得进步。
三、活动文化建设
班级经常性地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班级制度才能更好地执行,班风、学风建设才能深化,班级的团队精神和个性活力才能形成。
1.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拔河比赛、课本剧表演、手工制作比赛。
还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开展“我阅读,我快乐”“数学竞赛”“我爱足球”等活动,用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提升能力。
2.开好特色主题班会。
根据班级特色,联系学生实际,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会。
如“我的班级我做主”“班级现
象之我见”
“寻找班级之星”等主题班会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澄清了认识,纠正了错误观点,确立了榜样,班风学风自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举办校内校外活动。
近年来,学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总把学生“困”在学校教室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几乎成了井底之蛙。
随着“生动活泼校园建设”的推广和深入,我们也成立了班级社团,如花样跳绳社团、乒乓球社团、十字绣社团;我还利用自己任教语文的优势,成立了班级文学社,创办了班级刊物《山花烂漫》,定期刊出学生的精彩习作;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野炊、朗诵比赛、登山等校内外活动。
每当开展这些活动时,学生们个个欢呼雀跃,兴奋不已,都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泰戈尔曾说过:“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班级文化作为一个教育契合点,如水一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打造优秀的班级文化,才能塑造鲜活的生命,昂扬学生的理想与激情,为建设和谐美好的校园奠定稳固的基础。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刘跃玲
(湖南省汨罗市川山坪镇初级中学 湖南 汨罗 414405)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35-01(上接46页)究的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壮族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进行研究。
(2)本选题选取广西某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壮族英语学习者作为受试,形成纵向研究,希望研究结果对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者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Borg S.Teacher cognition in grammar teaching : A literature review [J].Language Awareness ,2003(12).
[2]李民,陈新仁.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语法/语用意识程度及其能力调查[J].中国外语,2007(06):35-41.
[3]何周春,龚彦知.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法意识发展路径
及成因研究[J].外语界,2015(05):52-60.
[4]严娟娟.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语用意识的实证研究[D].中北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杨秋萍(1982-),女,汉,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研
究方向:
二语习得、英语教学;李金兰(1987-),女,汉族,甘肃平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翻译;赵秋英(1982-),女,壮族,广西崇左人,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