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服饰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服饰资料
(一)战国时期各国服饰和旗帜的颜色
战国时期,阴阳家学说甚盛,各大战国的旗帜颜色与服饰主色都是极有讲究,有据而定的。

讲究的依据就是该国的天赋德命。

阴阳家认为,任何一个王朝和邦国,都有一种上天赋予的德性,这种德性用五行来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

这个国家与王朝的为政特点,必须或必然的与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颜色即国色,也必须与它的德性相符合。

惟其如此,这个国家才能在上天佑护下安稳顺畅的运行。

黄帝政权是土德,就崇尚黄色,旗帜服饰皆为土黄。

夏王朝是木德,崇尚青色。

殷商王朝为金德,其兴起时有白银溢出大山的吉兆,是以崇尚白色。

周王朝为火德,先祖得赤乌之符,自然便崇尚红色。

当时天下对这种五德循环说无不认可,立政立国之初,便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德性。

七大战国更是无一例外。

魏国从晋国而出,自认承继了晋国正统,而晋国是王族诸侯,当然是周之火德,魏国便承继火德,旗帜服饰皆尚红色。

韩国也出于晋国,但为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独行的德性,便推演出木德,旗帜服饰皆为绿色。

赵国亦出于晋国,却推演出更加特殊的“火德为主,木德为辅,木助火性,火德愈烈”的火木德,旗帜也就变成了七分红色三分蓝色。

齐国较为微妙,论发端的姜齐,并非周室的王族诸侯。

且春秋中期以前的天下诸侯,尚没有自立国德的僭越行为,所以姜齐仍然以天子德性为德性,旗帜服饰皆为红色。

即或称霸天下的齐桓公,也是尊王的,自然也是红色。

但到了田齐时代,战国争雄,齐国既不能没有自己的天赋德性,又不能从传承的意义上接受火德,于是齐国推演出“火德为主,金德为辅,金炼于火,王器恒久”的火金德,旗帜服饰变成了紫色。

其中惟有楚国是蛮夷自立而后被册封,很长时间里楚国是旗有五色而服饰皆杂,中原诸侯嘲笑楚国是“乱穿乱戴乱德性”。

进入战国,
楚国便推演出“炎帝后裔,与黄帝同德”的土德,旗帜服饰变成了一色土黄。

不过最为特殊的还是燕国。

论本体,燕国是正宗的王族诸侯,承继火德顺理成章天下没有非议。

然燕国久处幽燕六百年,对周室王族不断衰败的历史刻骨铭心,独立之心萌生已久。

燕国公族认为,先祖的火德已经衰败,作为王族旁支后裔的燕国若承继火德,这把火必然熄灭,要兴盛,须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推演出“燕临北海,天赋水德”,确定了燕国的水德。

燕国之水是烟波浩淼的蓝色大海,于是燕国的旗帜服饰就选定了蓝色。

在七大战国中,惟有秦国没有确定宣示自己的德性,但却是举国尚黑,令列国百般嘲笑,说秦国蛮荒之地不懂王化。

秦国却是不理不睬,依旧黑色不改,在战国眼里成了一个乖戾怪诞充满神秘的西部邦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的军阶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军队的编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管仲组建齐国军队时,以“作内政而寄军令”为基本原则,以“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

为具体内容,把社会组织作为军队编制的依据,使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即所谓“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

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

这样将地缘的行政的组织与军事编管高度结合起来,可以使官兵之间、兵兵之间互知根底短长,可以人尽其才,有效地发挥互助和互相监督的作用,赏罚易于公平,这在当时对于巩固军伍、加强战斗力、便于管理,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总体说来,基本上还是“寓兵于农”和“兵农合一”的编组形式。

以卒伍为基本军事编制单位,是春秋战国军队编制的共同点,同时,还有适合于作战的战斗编制,如“战车之制”。

通常以一辆战车配备甲士10人,步卒20人,车上主力3人,执矛者居右,执弓者居
左,御者居中,驷马驾车,余者为预备和护从。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许多新的兵种,如楚、吴、越等国有水军,在一支船上配备弓、戈、戟、剑、盾等不同武器装备的战士和专门的划船手。

后来还发展起可以独立作战的骑兵以及专门攻坚的云梯兵和弹石兵,增加了兵种,扩大了作战范因。

这些兵种的“装备、编成、编制、战斗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并且随着战争经验的丰富,继续得到发展完善。

如秦国商鞅变法,以什伍为基本单位,实行连坐,“五[十]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也就是说,以编伍配合军功,并且实行连坐赏罚,以发挥每个编组的最大战斗力。

先秦是中国军事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军事制度的内容可分作军事训练、军事组织和士兵种类等方面。

军事训练当时的士兵主要为统治族姓的族众,称为众人或国人。

其接受训练的年龄约为二十到六十岁。

负责军事训练的军官是司马,下有戎右、御戎、乘马御。

军事训练常通过四时田猎进行。

春天的称搜,夏天的称苗,秋天的称狝,冬天的称狩,都在农闲时进行。

军事训练的内容分为军事动作和使用兵器技能等。

属于前者的有列队动作、单兵动作以及投石、超距,即投掷、超越障碍等动作。

属于后者的是对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使用的教练。

军事组织根据传说和甲骨文可知,夏、商时期军队组织有旅、师的建制。

西周时,王室军队最大的编制为师。

有西六师、殷八师、成周八师。

(一说成周八师即殷八师),合计为二十二个师(或为十四个师),五万五千人(或三万五千人)。

春秋时,军事编制扩大,出现了军。

各侯国基本上都是三军建制。

三军中每军为一万人(一说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共三万人。

每军置一军将(后称为将军)。

二千五百人为师,有师帅;五百人为旅,有旅帅;百人为卒,有卒长;二十五人为两,有两司马;五人为伍,有伍长。

军将为卿爵,师帅为中大夫,旅帅为下大夫,卒长为上士,两司马为中士。

中军主帅为司马或元帅,统帅、指挥三军。

中军为主力,
其他两军协同中军作战。

当时的战争多列阵而战。

阵形布局能否适应敌对双方战争需要,对于战争的胜负起重大作用。

先秦时军队列阵情况缺乏确切的记载,难以详知。

20世纪70年代初期,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兵马俑坑,共为四个。

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为军幕,一个未建成的坑当为中军。

其中,右军是以战车、步兵相间,以步兵为主。

明显地分出前锋、后卫、主体、侧翼的布置。

左军有弩兵、车兵、骑兵、步兵,是一个多兵种联合编组。

作为统帅部的军幕,有战车一辆和几十名手执殳的护卫武士。

中军坑未建成,其组织状况,无从得知。

总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不仅可了解秦代三军的基本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各国三军的配置状况。

春秋战国之际,一些国家出于军事上的需要,用不同颜色的旗帜和衣服作为三军及其士兵的标志。

《尉缭子·经卒令》记中、左、右军各用黄、苍、白等色旗帜,士兵所戴羽毛也与其所在之军的旗帜颜色一致。

至战国初期,又于军队旗帜书写军将姓名。

战国时期,还用士兵佩带徽章的不同颜色和部位,来表示其所在行列的位置。

队列属于第一至五行的士卒,依次佩带苍、赤、黄、白、黑等五种徽章;队列在前面五个五行的士兵,分别在身体不同位置佩带写有本人姓名、爵等的徽章。

失掉徽章的要诛杀。

齐宣王时,军将章子曾改变齐军徽章,使齐军混杂在秦军中取胜。

不同兵种的士兵装束也各有所异。

秦的车兵俑身着重甲。

步兵俑身穿短褐或披铠甲,勒带、束发、腿扎行滕(即裹腿);或缚絮衣,足登方口齐头履或单梁长靴。

骑兵俑头带介帻(圆形压发小帽),身穿短甲,足登长靴。

士兵种类先秦时期,士兵可分为车兵、徒兵、骑兵与舟师几类。

车兵,车上的武士。

相传在夏代就已出现。

殷代也有实用战车的考古发现。

西周时,车兵和战车增多。

周宣王伐荆楚,一次就出动兵车三千乘,其车兵约为九千人。

春秋时,各侯国兵车已合计二三万乘,车兵数十万,车战发展到了顶点。

车战时代,如何将士兵与战车组织起来进行战争,大致有两种记
载。

《司马法》佚文一条记为“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

其中甲士三人在车上,立左边的用弓箭,立右边的用矛,居中的驭马,其余甲士七人在车旁随行。

徒兵十五人,则在车后。

同书另一条则说,井田一甸六十四井的地区应出兵车一乘、士兵共七十五人,以及一定数量的军事装备等物。

对于这两种记载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意见认为前者为周代实战编制,后者为征收军赋制度。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前、后两者均为实战编制,士兵人数多少的差别是西周、春秋时期发展造成的。

但从秦代兵俑第二号坑(左军)中,战车后的步兵一般为八人,少数为二十八人,极少数为三十二人来看,以上两说中,前一种看法接近事实,似可信从。

战国虽以徒兵作战为主,但并不完全排斥车兵与车战。

当时一些国家仍有少数车兵和战车。

徒兵,徒步士兵。

就其发展状况,可分作隶属徒兵和建制徒兵两个阶段。

前阶段为夏、商、西周,后阶段为战国。

春秋则是由前者向后者转变的时期,但更多具有前一阶段的特点。

处于车战时代的西周、春秋,计算兵力多少常以车乘数为单位。

其中虽包括徒兵,但不计其数。

徒兵仍隶属于车乘。

春秋时,逐渐使用建制徒兵作战。

首先使用徒兵独立作战的是戎人。

其后,中原的郑国、晋国也曾使用徒兵作战,但仅是临时性措施,车兵仍是军队的主要兵种。

战国时期,徒卒作为独立的兵种出现。

出兵作战,士卒往往多达十万到数十万。

战国中、晚期,秦、楚有兵百万,韩、赵、齐、燕、魏等国各有兵二三十万至数十万,合计七国士兵当在三百万人以上。

这时计算兵力不用车乘数,而采用士兵人数,可见徒兵已成为当时主要的兵种。

弩兵是属于徒兵的新兵种。

弩最先出现在春秋末期的楚、吴、越等国。

到战国初、中期,已普遍使用。

魏国军队配备有十二石重的弩。

韩国以有“强弓劲弩”驰名于世。

骑兵,骑马的士兵。

关于它的出现时间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是商代可能就有骑兵;可是另一种意见认为,骑兵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并与车兵混编。

如晋执政卿智伯要围攻赵,赵襄子派延陵生带兵车和骑兵先到晋阳设防。

此后,骑兵得到发展。

公元前307年,赵武
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命令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训练在马上射箭的技能。

后五年,又再次命令将军、大夫、嫡子和代地官吏皆衣貉服,进一步推广胡服骑射。

与此同时,别的国家也建立了骑兵部队,从五千骑、万骑不等,用于配合步、车兵作战。

秦俑第一号坑中,无骑兵俑;第二号坑为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混编队列,其中只有一百一十六个骑兵俑。

可见骑兵占少数。

骑兵或用作奇袭、冲锋,或用来对付擅长骑射的戎狄。

骑兵随战地的不同,编组也各异。

平原之地,五骑为一列;险阻之地,三十骑、六十骑为一组。

秦俑第二坑的骑俑是四骑为一组,十二骑为一列,八列(九十六骑)和六乘战车组成长方形骑兵阵。

舟师,指舟船运载的军队。

它先后为南方一些侯国如吴、楚所使用,但仅用于运兵,不直接投入战斗。

后秦国为统一全国,亦建立舟师。

秦舟船较大,一艘船能载五十人和三月粮食,日行三百余里。

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伐楚,率十万军队,乘船万艘,载米六百斛,沿长江而下,声势颇为浩大。

战国时期,军队分工细致,据《六韬·王翼》记,军中除主帅外,有腹心(管计谋)、谋士、天文(主观察星象气候)、地利(主了解地形)、兵法、通粮、奋威(主选择有才力者)、伏旗鼓(主出奇兵)、股肱(司军事工程)、通材(司对外联络)、权士(司奇计)、耳目(司谍报)、爪牙(任鼓动)、羽翼(任对外宣传)、游士(任间谍)、术士(用迷信术鼓动士气)、方士(任医疗)、法算(任会计)等专业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