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联合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注射联合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邓婧;彭成
【摘要】收集近十余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学研究及治疗进展,分析了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现状以及祛风止痒口服液对变应性鼻炎的免疫调节优势.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利用药物、穴位的作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整体健康平衡.
【期刊名称】《中药与临床》
【年(卷),期】2014(005)004
【总页数】4页(P56-58,61)
【关键词】穴位注射;祛风止痒口服液;变应性鼻炎;免疫调节
【作者】邓婧;彭成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1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已成为全球性的人类健康难题,对相关研究的成果既未有效遏制人群高患病率,也未给临床诊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临床诊治缺乏“特效”方法,既影响了AR自身诊治的有效性,又增加了鼻部其他慢性炎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难度,临床迫切需要相对简化、有效的诊疗措施。
科研和临床之间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正是当今转化医学的实践意义[1]。
鼻科医生需要与基础科
研工作者广泛而密切结合,才有可能不断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效果的提高。
Thl和Th2免疫反应失衡是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关键所在,从免疫学角度来看,AR
是体外环境因果素作用于机体导致异常免疫反应,造成Thl和Th2免疫反应失衡
而引发的、以鼻腔黏膜Th2免疫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炎症反应[2]。
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在其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
依据其功能及分泌的细胞因子种类不同,可分为两个亚型:l型辅助性T细胞(Thl细胞)和2型辅助性T细胞(Th2细胞)[3]。
Thl细胞主要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IL-8、IL-12、干扰素-7(IFN-7)和
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
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9、IL-10和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体液免疫[4]。
大量研究
表明,Thl和Th2细胞是体内一对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同时Thl和Th2细胞又
互为抑制,Thl细胞分泌的IFN-7可抑制Th2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反之IL-4能促
进Th2的分化而抑制Thl的形成,不同的Th细胞亚群在炎症应答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AR是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目前研究发现,AR最主要的免疫异常是Thl/Th2的比例和功能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当特异性抗原作用于特异性个体时,首先在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H)参与下,抗原由APC处理,由将抗原信号呈递给T细胞,使Th细胞的分化发生偏移,即由Thl反应偏向Th2反应,成为Th2>Thl反应,Th2细胞将诱导B细胞释放IgE,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时,与Igg结合,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炎性递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由此引起AR的临床症状。
因此AR是Th2细胞相对于Thl细胞因子占优势的结果[5,6]。
针对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7],
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降低血清中IgE的水平,恢复正常的Thl免疫反应和Th2
免疫反应的平衡状态,是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核心目的。
鉴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到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将其完全治愈。
药物治疗的靶点都是针对AR的症状。
鼻内糖皮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是目前被认为最有效的一线治疗药物[8]其机
制是:通过增加抗炎基因的转录和减少炎性基因的转录而发挥作用。
糠酸莫米松是第三代强效鼻腔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通过选择性结合并激活靶细胞中的类固醇药物受体(GR),激活或抑制基因转录,降低黏附分子表达,抑制细胞因子及
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促进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凋亡,致使抗蛋白酶释放;抑制TH2,减少IL-4和IL-5的产生,活化Th1,产生IFN;稳定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溶酶体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减少IgE 的生成,抑制炎性反应[9]。
首次用药后7h发挥作用,在鼻腔内呈现强有力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并不引起全身作用,被吸收后表现出非常低的全身生物利用度(<0.1%)[10]。
由于它具有最高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相关结合亲和力,疗效高、用量小、迅速被肝脏灭活等特点,长期应用副作用小、安全[11]。
因而可作为缓解3周岁以上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和眼都症状的安全、可靠的药物。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迎香穴能抑制组织胺形成与释放,并能抑制和降低细胞壁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
同时迎香为手足阳明之会,可调理脾胃之气。
从神经调节机制分析,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与患者鼻黏膜的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有关,在其发敏阶段过敏与靶细胞上的抗体结合,能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聚放出乙酰胆碱使黏膜分泌增加,Cap通透性增强,形成鼻炎症状。
认为此
穴从解剖学来看,针刺此处通过刺激鼻腔内的植物神经可促使恢复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
近年来针灸治疗AR的报道较多,主要通过针刺、灸法、耳穴贴压、刺血、埋线、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及综合疗法来治疗本病,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的特点受到了肯定[12]。
但大多数都是从临床症状改善的角度来评判针灸疗效的,其治疗机制方面的研究仍较少。
近几年来随着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揭示了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对基本免疫反应的调节机制,故从针灸对机体免疫调节入手,探
讨针灸治疗AR作用机理是目前的研究趋势[13],近年来也有这方面的报道,但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就此作一总结:陈永红[14]等采用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对wistar
大鼠进行实验性AR制模,并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穴位刺血治疗组、白芥子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二丙酸氯地米松喷雾治疗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
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IL-4含量和血清总lgE水平。
结果发现
实验性AR大鼠IL-4含量和血清总IgE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穴位刺血治
疗后外周血IL-4含量明显降低,血清总IgE水平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
性差异与阳性治疗对照组结果相似,从而得出穴位刺血治疗实验性AR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与其对外周血IL-4含量和IgE水平的调控有关。
许荣平[15]等通过神阙
穴拔火罐治疗过敏性鼻炎50例总有效率达84%,并能使患者中IgE、IgA水平明显下降外,还能使EC恢复正常。
MagnussonALE[16]等将40位AR的患者随机
分成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并通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gE来评价疗效,结果显示针刺组治疗后血清SIgE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得出结论针刺可以降低AR患者的
血清SIgE水平。
穴位注射大约产生于50年代,又称“水针疗法”,是选用中西
药物注入有关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不同于西医的静脉和肌肉注射给药途径,而是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增强。
提示穴注的药效是针、药、穴三者的协调作用。
由于它简单易行、见效迅速、有效率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等各种疾。
陆氏等[17]指出穴位注射不是单纯的穴位刺激或药理作用,或二者作用简单的迭加,而是通过机体的经络系统,把二者作用最大限度地作用在机体疾病上,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当药物的理化刺激作用于穴法,二者之间会发生复杂的变化,结果是导致整体效应,而穴位在药物的储存方面亦优于其它非经穴处[18]。
在穴位注射给药的途径中,药物或生物制品的作用得到了几何式的放大。
迎香穴位于鼻孔两旁,为手足阳明之会,是治疗鼻疾的要穴,同时迎香穴位于鼻唇沟内,与鼻腔的神经、血管有密切联系,刺激迎香穴能抑制和降低毛
细血管壁和细胞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抑制组织胺形成释放,同时还可以调节机体功能,宣通经气,治疗鼻塞不通[19]。
中医理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诸痒皆属于风或属于“虚”,而血虚生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散。
祛风止痒口服液是以祖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为立论组方依据,取其医圣张仲景养血活血、祛风止痒、缓急止痛之芍药甘草汤,引申用于治疗过敏性瘙痒之症,祛风清热、胜湿止痒,兼以养血、活血,标本兼治。
祛风止痒口服液由赤芍、地龙、白芍、甘草、地肤子、防风、青蒿、苍耳子八味中药组成。
方中赤芍活血,地龙熄风、祛风止痒为君;白芍、甘草养阴柔肝,地肤子清热胜湿,防风祛风散邪为臣;青蒿清热,以清热透内热之邪外出为佐;苍耳子散风祛湿,通鼻窍止鼻痒,引导诸药入肺经合皮毛为使;芍药、甘草相配缓急止痒;赤芍、白芍同用以养血活血助地龙活血熄风之功;苍耳子、防风性温防地龙、青蒿寒凉过度;诸药相配收散结合,寒温并调,补而不滞,共奏养血活血清热胜湿,祛风止痒之功[20,2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祛风止痒口服液在体内或体外培养条件下能够起到调节PBMC分泌IL-2和IL-4水平的作用,纠正Thl和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失衡,以
消除变应性炎症和恢复正常免疫功能。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特别是I型变态反应型疾病[23,24]。
苍耳子水煎液灌胃能明显抑制小鼠溶血空斑
形成、巨嗜细胞吞噬功能和白细胞移动,表明苍耳子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25]。
Lee等[26]发现芍药苷和芍药醇可改善IgE复合体诱导的过敏炎症反应。
Leem[27]等哺1发现赤芍可减少鼻粘膜成纤维细胞中MCP.1、MCP.3的分泌,具有抗鼻炎的活性。
药理研究表明,地肤子中所含三萜皂苷成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消炎、抗过敏和抗搔痒等作用[28,29],主要用于治疗瘙痒、湿疹等皮肤
科疾病。
用现代生化技术研究表明,地龙富含氨基酸,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它们是提高免疫功能的主要成分[30]。
周勇[31]防风中分离出的多糖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增加小鼠免疫器官脾脏的重量,具有免疫增强活性。
现代医学证明青蒿琥酯对液体免疫有抑制作用[32]。
由于甘草酸在化学结构上与糖皮质激素相似,并能促进。
肾上腺皮质功能代偿,因此起到免疫调节、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33,3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应性鼻炎及其他过敏性疾病逐渐增多,在我国,其发病率迅速增长,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二十一世纪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大量临床报道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炎症细胞浸润、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将为揭示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理提供科学方向。
利用现代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等基础研究,将中西医有机结合应用,创造一个较完整、规范的现代化中医治疗体系和科学、系统的临床治疗方案及密切联系临床的严谨科研方法,是未来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关文献】
[1] 张罗,韩德民.转化医学在过敏性鼻炎相关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l.
[2] 顾之燕,顾瑞金.变应性鼻炎及其相关基本知识的再认识[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17(2):124.
[3] RomagnaniS.Thl/Th2 paradigm[J].ImmunolToday, 1997,18:263.
[4] Mosmann T R,Coffman R L.THl and TH2 cell:differentpatterns of lymphkine Secretion lead tO different functionalproperties[J]. Annu Rev Immunol,1989,145.
[5] 徐志鸿,杨成章.Thl/Th2失衡与变应性鼻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8):510.
[6] 张罗,周兵,韩德民,等.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一):发病机制[J].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2003,10(5):316.
[7] 张罗,周兵,韩德民,等.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一):发病机制[J].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2003,10:316.
[8] 张罗,周兵,韩德民,等.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三):药物治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1):67.
[9] 项济生.类固醇鼻喷剂的临床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学杂,2004,18(110):641.
[10] 解晓帅,李亮内.内舒拿与雷诺考特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比较[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
报,2008,22(1):67.
[11] Smith G,Kreutner W.In vitro glucocorticoid receptorbinding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by topically activeglucocorticoids[J].Drug Res,1998,48(II)9:956.
[12] 黄建军.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概述[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2):44.
[13] 李月梅,赖新生,江钢辉,等.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理研究及思路[J].中医药研究,2001,17(3):13.
[14] 陈永红,吕琳,陈红,等.穴位刺血疗法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IL、4和血清总IgE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02,26(1):49.
[15] 许荣平,朱雪兰,吴国民.神阙拔火罐治疗过敏性鼻炎50例[J].陕西中医,1992,13(3):124.
[16] agnusson AL,Svensson RE,Leirvik C,GunnarssonRK.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allergic rhinitis:a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Am J ChinMed,2004,32(1):105. [17] 陆斌,王维样,陈德成,等.穴位注射防治太鼠实验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J].中国针
灸,1998,18(3):l82.
[18] 赵立岩.经络学说在中药透皮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针灸,1998,6:335.
[19] 刘望松.现代针灸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58.
[20] 王联庆.荆防四物汤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J].陕西中药,1997,18(10):452.
[21] 朱庄庄,王晓沛.活血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6O例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病杂志,1997,11(5):294.
[22] 张西相.熄风酸梅汤治疗慢性荨麻疹63例[J].陕西中医,1997,18(10):465.
[23] 陈德字,肖顺汉,陈定泰,等.抗敏口服液研制与临床实验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6,19(4):247.
[24] 宋东燕,陈德宇,熊霞.赤芍、甘草等中药合剂治疗急性荨麻疹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4):251.
[25] 戴岳,毕培曦,陈耀邦.苍耳子对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6):61.
[26] Lee B,Shiny w'Bae E A,et a1.Antiallergic effect of theroot ofPaeonialactiflora and its constituents paeoniflorinand paeonol[J].Arch Pharm Res,2008,3 l(4):445.
[27] Leem K KilIl H.Effects of Paeonialactifora rootextracts on the secretions of monoeyte chemotacticprotein•l and-3 in human nasal fbroblasts[J].PhytotherRes,2004,18:241.[28] KNBO M,MATSUDA H,DA1 Y,et al. StudiesonKochiaefructus I.Anti-pruntogenie effect of 70% ethanol extrcact from Kochiaefructus and its active component[J].YakugakuZasshi, 1997,I17(4):193.
[29] MATSUDA H,DAI Y,et a1.Studies onKochiaeIV. Antial—lergic effects of 70% ethanol extrcact and its componentnomordinIc from dried fruits of Kochiascoporia L.[J]. J1 Pham~Bull,1997,20(11):1165.
[30] 鲍世铨,曾振辉.蚯蚓在医药保健方面的综合利用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4,15(3):165.
[31] 周勇.防风多糖BO-6体内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1996,19(4):25.
[32] 张剑勇,钟嘉熙,史志云,等.芩丹片与青蒿琥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7):489.
[33] 蔡宛如,钱华,朱渊红,等.芍药甘草汤平喘和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两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6):34.
[34] 沈丕安.现代中医免疫病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