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美不胜收的自然之景,带领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四时之美,召唤学生亲近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激起学生表达欲望促成其表达。
朱自清的散文《春》是该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教读这篇例文,语文要素之“阅读能力培养” “必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着力点。
利用这篇教读课文,我们教学生什么方法?学生练什么技能?养什么习惯?得什么知识?为此,我就这四个问题解读全文,确定教学重点,找准教学难点,拟定教学目标,进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构想
1.教方法。
该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
《春》的课后“积累拓展”要求:“朗读并背诵课文。
找出喜欢的段落,标重音和停连。
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
”
教什么方法?教课文的朗读,教朗读的重音和停连,教标注重音和停连。
2.练技能。
首先,课前“预习提示”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呈现文中描绘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文字符号在头脑中转化为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像,并感受到景物的美好,为阅读对话的展开做出铺垫。
这里练什么技能?个人认为有如下技能:朗读技能、联系生活理解文意技能、联想和想象技能、文意把握技能、口语交际技能。
其次,练揣摩和品味语言的技能。
揣摩,悉心探求;品味,品尝滋味。
学生读文,抓关键词、修辞手法等,把握言语内容,感受画面的鲜活灵动,带来内心的愉悦,体会语言的魅力,认同、接纳、内化言语形式,扣住教材“读写结合” 的特点,进而促成学生练笔。
3.养习惯。
养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联系自身经历进入文本境界把握文本内容的习惯。
养动笔墨圈点勾回的习惯。
养语文学习对话的习惯。
养把文本言语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的习惯。
养揣摩品味语言的习惯。
养动笔写出心中的话的习惯。
4.得知识。
⑴文学知识。
作家作品知识:认识朱自清,树立榜样;文体知识:以《春》文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自由感知,寄托情思,营造韵致情味十足为例,引导学生大致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⑵“春”文化。
⑶字词积累。
课后十四个字词,要求学生做到:用正楷字正确书写;读正确; 结合语境理解意思并运用词语。
⑷语法、修辞知识。
根据课文语境,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嗡、朗润、酝酿、卖弄、喉咙、应和、喷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等词语。
结合注释,说出自己对朱自清的认识了解。
2.朗读课文,联系自身经历想象画面,说出课文描写的春日之景。
抓住重音和停连,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品味到的景物之美;抓修辞手法,说出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体会到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经历春日美景熏陶,结合自身实际,仿照课文用不同的画面寄托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思。
三、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言语内容,抓关键词、修辞手法等揣摩和品味语言,感受画面的鲜活灵动,认同并接纳课文言语形式。
四、教学难点
找出喜欢的段落,标注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并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有关春天的诗文,营造文化气息。
(学生交流诗文老师给予赞员。
)
2.文人墨客留下的这些诗文,成了我们文化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凝聚成了我们民族的春文化。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也跟着老师书空)。
该文作者是谁?(人教版小学教材学过朱自清的《匆匆》,学生说出作者后教师在课题下板书作者名。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注释,认识了解朱自清,并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之时,肯定刚才的读书方法一一结合注释阅读,表扬学生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对作家作品知识做出梳理。
4.感谢朱自清爷爷给我们这么一篇文,齐读课文题目(要读得干脆利落且充满期待)。
读后你想到什么?(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春之景物)那我们看看朱自清笔下又写了春的什么?(激起学生阅读期待)
【设计说明:把学生带进民族文化中,用文化滋养学生,教学生结合注释学习作家作品知识,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共多少自然段?(没有标自然段的同学面带尴尬)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交流从文字中获得的美景。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坐姿、手上动作并友善矫正)。
3.全班交流春日之景,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景物”,不加修饰语。
)
【设计说明:养成学生读书习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抓住阅读对话,实
现文本内容价值阅读。
利用板书锁定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
(三)朗读课文,读出春日美景图。
1.赞扬学生刚才对景物的把握,肯定学生快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印象评价这些景物。
2.鼓励学生评价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抓住学生的评价,要求学生朗读,把自己对景物的评价读出来。
⑴读后全班交流。
好在什么地方(从语音和停顿方面引导学生做出评价);需要改进的地方,重新朗读,并说出理由(语音、停顿、字词读音的正音)。
全班形成一致意见后,在已经板书的景物前面添上景物的特点。
⑵教师肯定学生已经具有的朗读技巧一一重音和停连。
指导学生用符号标出重音和停连(符号:▲、V),结合具体语境适当讲授其作用。
3.让学生根据刚才标重音和停连的方法,小组内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后小组交流景物特点,讨论重音和停连并互相帮助作出标注。
4.分小组交流,说出景物特点(板书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并朗读。
5.小结:结合板书,肯定朗读的作用,总结朗读的技巧。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和停连)。
【教学设想:学生朗读课文,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大略理解,也对景物的特点有了大致了解。
此环节旨在用朗读的形式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把握,教学生朗读中注意重音和停连。
】
(四)有感情地朗读,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教师范读课文,把学生引入作者情感世界
⑴(听着同学们的朗朗书声,老师心里痒痒的,也也想试试朗读。
不过你们要认真倾听,也要对老师的朗读做出评价。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倾听后做出评价。
⑵学生评价。
2.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⑴抓住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有感情,引导学生把那瞬间感觉到的微妙感情说出来,感受作者的童真,进而体会作者对春之美景的喜爱之情。
作者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的呢?你们再读课文,一定能揣摩品味出来。
(板书:喜爱赞美)
⑵学生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读后恍然大悟,争先恐后说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⑶(赞扬学生语文功底很好。
修辞手法看来真神奇,能够把作者的情感表达
出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格式体
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①比喻修辞手法,把比作,让 __________________ 生动形象,抒发了作者—的心情。
②拟人修辞手法,抓住桃数、杏树、梨树,把它们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感情。
③拟人修辞手法,抓住野花,把野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野花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感情。
3.小组合作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春日美景图,抓住修辞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说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选择身边某景物,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写一句话。
【设计说明:紧扣上面朗读环节,教师示范朗读,利用学生的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奥妙,进而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散文特点。
1.整体把握课文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板书内容,总结全文,借景抒情,初步了解散文的特点。
【设计说明: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利用板书,了解文章表达方法,初步了解散文特点。
】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工整书写“读读写写”要求的14个字词。
2.仿照课文,用几个画面写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说明:注重语言积累。
“读写结合”,强化语言运用。
】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嫩嫩绿绿春草
争相开放春花喜爱
微微润湿春风散文细细密密春雨赞美
精神抖擞迎春
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