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旅突出重围与上级失联,无奈越级请示延安,仅得两字回复:快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旅突出重围与上级失联,无奈越级请示延安,仅得两字回
复:快走
皮定钧将军图片来自网络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之前,毛泽东在拟定的授衔名单中看到了皮定钧的名字,拟定的军衔是少将。

毛泽东看后,拿起笔来在名单上批了6个大字:
“皮有功,少晋中。


皮定钧究竟有何大功,竟能让毛泽东亲自批示提衔呢?
中原,还是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1946年6月26日,驻扎在鄂豫皖地区的中原军区李先念部6万余人,毫无征兆地从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精心布置的30万大军的合围中突围而出。

闻报后的刘峙大惊失色,自己的30万大军已经四面合围,李先念究竟是如何从包围圈中逃出去的?得知消息的蒋介石更是大骂刘峙愚蠢,煮熟的鸭子都能让它飞了,简直废物!真不愧是猪将军!
那么,中原军区的6万部队究竟是如何逃出刘峙30万大军的包围圈的呢?
此事说来话长。

早在重庆谈判时期,中共中央为了实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对国民党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把位于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等地的八个解放区让给了国民党,从而希望能够确保共产党方面在华北几个省份建立民主政权。

这八个地区中,就包括了中原军区所在地的鄂豫皖地区。

自古以来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鄂豫皖地区正好位于中原腹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正好遏制住了国民党军队利用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北进和东进的通道,如果在此地能够坚持下去,就会起到牵制大量国民党军队的作用。

因此,在毛泽东结束重庆谈判回到延安之后,马上指示中原解放区:
“中原迟早是要放弃的,因为你在蒋介石
家门口走动,他睡不着觉;但你们现在还不能
走,要把他的部队拖住,以有力地配合华北和
东北的行动。


南方八块解放区让给了国民党,一方面是向全国人民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希望和平的态度,赢得了更多的支持,但是在另一方面,这八块解放区的部队也可以迅速北上,填补山东和华北地区部队进入东北后的空白。

可如果中原地区也交给国民党,这种战略优势则将大打折扣,国民党军队调动将再也不会有任何的掣肘,这将会直接影响刚进
入山东地区的新四军和东北的民主联军是否能在当地立住脚。

图片来自网络
所谓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于中原解放区这个肘腋之侧的心腹之患,蒋介石总欲除之而后快。

但碍于《双十协定》刚刚签订,美军的军调小组始终在他眼前晃荡,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双十协定》墨迹未干的时候就动手。

但明着动手不行,难道还不能暗中下手?
于是,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着30万大军逐步向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地区宣化店一带压缩、合围。

此时的局势异常险恶,在宣化店的北线和西北方向,国民党军第47军、第66军和第41军已经部署到位;东线,桂系的主力第48军也已部署到位;西线,第72军也在虎视眈眈;南线,第75军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甚至连用于进攻的战壕都已经挖好。

就等着一声令下,扑向宣化店。

而此时的中原解放区在国民党军队的逐步压缩下,已经由过去跨越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拥有一千五百万人口的广阔区域变成了方圆不足50公里的狭小区域。

更要命的是,在这个狭小的区域内,有着中原军区几万人的部队和家属,就还有着近40万的百姓,大量的人口使得解放区内的粮食供应出现了巨大的缺口,部队的给养和群众
的口粮有朝不保夕之势。

国民党对付中原解放区采用了两种办法:
其一、武力“剿灭”
武力“剿灭”这种办法见效快,可谓是立竿见影。

但这种办法毕竟会留人以口实,在内战还未全面爆发,美军军调代表仍在的情况下不是首选。

其二、以控制粮食为手段逼迫中原军区部队离开解放区。

一旦中原军区的部队离开解放区,国民党就会以中原军区部队违反《罗山协议》为由以武力消灭中原军区部队。

在1946年初,中原军区的代表王震将军与国民党军方面签订了一个《罗山协议》,这主要是为了制止国民党军队继续蚕食中原解放区的地盘,缓解中原解放区运粮压力的一份协定。

在协定中规定:双方军队在国共问题整个解决之前,均停于现在地区,不得向对方前进,唯无武器的运输部队除外。

协定应用于正规军、非正规军和民兵。

但是,这份协定自签订之日起,国民党方面就没有执行过。

中原军区的部队派出不带武器的运粮队经常连人带粮失踪,不用说,这肯定是国民党方面干的。

而且,国民党方面为了实现用粮食来控制中原解放区的目的,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阻断道路,阻止外粮进入解放区;二是在解放区外围高价收粮,这两种手段造成外粮根本就进不来解放区,可谓是恶毒。

到了1946年3月,李先念提出,要率部“移防就食”,这本来对国民党方面来说是好事,毕竟,自己身边的心腹之患被赶走了。

可是,李先念的提议遭到了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的反对,理由是部队移防,会引起“误会”,既然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已经和国民党方面签订了《罗山协议》,那就“必须遵守”。

等到国共双方正式确定了整军的计划之后,再考虑移防一事。

在国民党方面看来,中原军区的部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现在已经不是赶走的问题了,而是要消灭的问题了。

他们等的就是在
中原军区忍无可忍的时候强行移防,这就为他们以武力消灭中原军区部队提供借口。

图片来自网络
周恩来为此与张治中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可张治中不为所动。

眼见国共双方又要吵起来,和事佬马歇尔建议还是给共产党的军队提供粮食比较人道。

可是,负责此事的国民党将领郭忏却说,国民党方面已经同意代为购粮,可是需要中原军区部队提供购粮的总数,而共产党方面迟迟未能提供。

明眼人都知道,如果提供了购粮的数量,国民党方面就可以根据士兵每天的口粮推算出中原军区部队的数量,这可是军队的高度机密,岂能泄露?国民党提出这个要求本身就是包藏祸心。

就在国民党方面步步紧逼,想要在宣化店消灭中原军区的时候,中原军区也在积极地开展自救行动。

鉴于双方还没有最后撕破脸,美国派来的军调人员还需要维持脸面,中共中央指示中原军区要进行“合法斗争”。

所谓“合法斗争”,就是利用军调时期三方都需要维持一个表面上的和平为己方争取到合法的利益。

因此,中原军区就把整军后的8000多名编余干部和战士秘密进行转移,所采取的主要办法有三个:其一、化装成难民,通过联合国救济总署为当年花园口决口而流
离失所的难民返乡开辟的一条专门通道越过了国民党的封锁线。

其二、制作假证件混过国民党的检查。

其三、利用《汉口协议》中有关于伤病员可以进行疏散的条款,把大批的伤病员和家属转移到了北方。

但是,通过这种办法转移的人员毕竟耗费时间和精力,而近在咫尺的国民党军是不会给中原军区太多时间的。

1946年6月17日,蒋介石向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最后通牒:
其一、退出华北的热河、察哈尔两省。

其二、退出山东的威海、烟台以及在山东
境内所有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所有城镇。

其三、退出哈尔滨、安东(今丹东)、通
化、牡丹江和白城子。

其四、退出胶济线和苏北地区以及共产党
在山西、河北两省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所有城
镇。

在这一份最后通牒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已经撕破最后一层虚伪的面纱,准备动手了。

如果共产党按照这份通牒执行,则将意味着共产党将会被限制在蒋介石指定的几个固定区域内,成为砧板上的肉任其宰割。

蒋介石之所以有如此底气,是因为他在所谓军调的掩护下,已经把军队部署到位。

在蒋介石发布最后的通牒的1946年的6月,国民党军可以用于一线的作战部队已经达到了160万人。

其实无论是国民党和美国派到宣化店的军调人员还是中原军区的高层,都对即将要爆发的战争心知肚明。

双方的心思都差不多,国民党方面希望的是尽可能的再伪装几天,为即将要发起的攻击赢得先机,而中原军区也希望尽可能地再瞒过国民党几天,为即将要进行的战略转移施展烟幕战术。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早在6月22日,国民党军队对宣化店完成部署并已经做好战斗准备的情报已经被中原军区侦知,并上报给了中央请示突围。

鉴于国民党军势大,如果再不进行转移,在宣化店地区很有可能会出现第二次“皖南事变”。

为此,毛泽东起草电报,核心要点是:
1、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
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2、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
要请示,免延误战机,并保机密。

为此,中原军区兵分三路,以李先念和王震率部向西突围进入陕南,这个地区山高林密,河流纵横,不利于大部队行动,是国民党认为最不可能突围的方向,向这个方向突围就是出其不意;以王树声率部向南突围,越过襄河(汉江)后进入武当山区;由一纵一旅作为全军的掩护部队,伪装成中原军区主力向东突围。

以皮定钧在回忆录中的话来说,此次任务就是“党交给我们最艰巨最重大的任务”。

1946年6月24下午日,时任中原军区一纵一旅旅长的皮定钧接到了王树声的命令,让一旅担负起掩护中原军区主力突围的任务。

给出的命令是:拖住敌人三天,待到主力越过平汉线后,一旅自行决定突围方向。

任务的艰巨和重大则意味着牺牲的重大,换句话说,中原军区给皮旅预先设定的结局就是全部牺牲。

其实,中原军区的部队在6月24日就已经开始了行动,不过给军调部门的解释是正在进行一场小型的军事演习。

国民党和美军的军调人员也发现,宣化店驻地的中原军区部队一切正常,每天的作息时间和日常生活都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到了6月26日晚上,就在军调小组人员在观看文艺节目的时候,中原军区的主力部队开始突围了。

不料,演出结束后,国民党代表却突然拿出了一份“共产党军队正在集结突围”的备忘录要求确认,自然是遭到了陪同的解放军代表的否认。

于是,美方军调代表提出要见李先念。

可是此时李先念已经率部离开了宣化店30里地了。

为了更好地麻痹国民党军调代表,为大军转移争取时间,李先念在得知消息后马上策马返回。

在6月27日早上,一副病人模样的李先念躺在床上接见了国民党和美军代表。

待到几人走后,李先念翻身而起,跃马而去。

就这样,由于中原军区成功地施展了麻痹战术,使得刘峙等人始终对中原军区的行动狐疑不定,待到6月29日,中原军区主力已经来到了平汉线附近的时候,负责陪着军调人员演戏的鄂东独立旅旅长张体学宴请军调人员,并在宴会上宣布,中原军区的部队已经撤离了宣化店。

直到此时,刘峙才明白自己之前上了李先念的当了,在6月26日向东突围的那一支中原军区的部队并不是李先念的主力,中原军区的主力已经突破了平汉线,向陕南挺进了。

可令刘峙不解的是,向东突围的这一支部队在向东部防线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之后,又怎么突然消失无踪了呢?难道是沿着来时的路线跟随中原军区的主力也越过了平汉线?
于是,刘峙派出了整编72师(72军)跟踪追击。

图片来自网络
皮旅千里突围
按照王树声的命令,自6月25日到6月29日,皮定钧率领的一旅已经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越过平汉线的任务,下一步的重要问题是自己如何突出重围了。

皮定钧的第一个办法是藏起来。

皮旅在完成掩护任务后,立即向西退却,给国民党方面造成一种是要跟随中原军区主力越过平汉路的假象,在撤出一定距离后,突然折向北方,隐藏在皮定钧事先侦察好的一片巨大的黑松林里。

利用大雨的掩护,几千人行军过后的脚印被大雨冲刷的一干二净。

待到尾追而来的整编72师赶到的时候,判断错误,认为皮旅是向西而去,就沿路追赶而去。

就这样,皮定钧率部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皮定钧的第二个办法是快。

皮定钧也知道,藏起来这种办法只能是瞒过一时,一旦皮旅动起来,行踪还是会被发现的。

因此,在敌人发现自己明确行踪之前,快速通过险地,是皮旅能够成功突围的重要因素。

因此,皮定钧趁着72师已经被骗到了自己前方,后路空虚的大好时机,率部快速通过了已经无人把守的险要之地小界岭,进入了大别山区。

皮定钧的第三个办法是猛。

进入大别山后,第一个阻碍就是位于是鄂豫皖三省的交通咽喉的大牛山。

大牛山山高1900米,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如果国民党军队在此地设立防御工事,即便一旅攻下了大牛山,损失也会很大。

为此,皮定钧下令,趁着国民党军队对一旅的行踪还未确切掌握的这一个间隙期,快速越过大牛山。

可就在皮定钧在部署战斗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前方的枪声,原来是一旅的侦察部队已经和国民党军接上了火。

不过,久经战阵的皮定钧通过枪声判断,国民党军队的枪声很仓促,不是已经等待已久的,有组织的火力射击,所以判断敌军也是刚到未久。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力量快速突击,趁着敌人立足未稳,一举把他们消灭。

果如皮定钧判断的那样,驻守在大牛山的并不是国民党军队的正规军队,而是由伪军改编而成的“安徽省挺进纵队”,并且也是刚到不久。

在一旅的猛烈攻势下,“安徽省挺进纵队”在2个小时内就败下阵来。

一旅占领了大牛山最险要的隘口青峰岭,打开了通往安徽的道理。

据战后审讯俘虏,国民党军整编第48师正在赶来的路上,距离青峰岭还有一天的路程。

得到这个情报后,皮定钧马上命令部队继续前进,因为他知道,桂系的第48师是一只强悍的部队,而且桂军极为擅长山地作战,如果被他们缠住,脱身不易。

所谓是“慈不掌兵”,一旅从6月25日开始,到7月11日,转战已经超过半个月,早就人困马乏,部队急需休整。

可是如果休整耽误了最佳的突围时间被国民党军追上,损失就要更大。

为此,皮定钧命令部队要发扬英勇顽强的精神,不顾疲劳,强行渡过淠河。

幸亏皮定钧此时的命令果断,因为一旅正在渡河时,桂军的整编48师前锋已经赶到,疯狂地阻止一旅过河。

要是耽误一天半天,整编48师全军赶到的话,后果难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