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补课玩“跨省”,监管须“联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补课玩“跨省”,监管须“联防”
正文:
安徽阜阳部分中学被指暑期跨省有偿补课,教育局负责人回应:经调
查,暂未发现
来源:澎湃新闻发布日期:2019年08月19日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以研学、夏令营等
名义,安排学生前往河南、山东等地跨省有偿补课。

爆料中涉及的阜阳城郊中学有学生向记者称,从其高中入学开始,每年
寒暑假及周末校方都会组织补课。

按照她的说法,学校为躲避检查,有时会
安排学生在校外补习,有班级曾在合肥市包下一个宾馆补习,还有远赴河南、山东,甚至赴内蒙古补课的。

但该校16日向记者明确否认,称经调查,未发现2019年暑期有违规补
课的情况。

同日,城郊中学所在的阜阳市颍东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回复记者称,接到相关举报,也查处了一些违规补课的教师,但经调查,暂未发现网络举报所指的大规模跨省补课情况。

根据网传举报截图显示,暑假期间,阜阳市城郊中学高一、高二部分班级安排学生到河南省南阳市、信阳市等地有偿补课,遭举报后,又组织部分学生前往山东曲阜一家学校继续补课。

阜阳市红旗中学一位老师要求班级学生暑期自行租房,在校外补课。

8月17日,记者联系到阜阳市城郊中学一名女学生,她说,今年7月10日左右至8月18日,自己所在的班级被安排在阜阳市英华学校补课,补课费为3000多元,缴费通知由年级部长下达。

针对补课事宜,她和同学都曾拨打过阜阳市和颍东区教育局电话,但未见效果。

阜阳市太和县也有数名学生向记者称,太和县部分学校老师也在暑期参与组织学生校外补课。

针对网络举报内容,阜阳市城郊中学相关部门负责人16日向记者称,经过各班班主任的一一核查,目前未发现任何相关违规情况,该校2019年暑期没有补课的情况,但“数年前可能有过假期补课的事情”。

城郊中学所属的阜阳市颍东区教育局基教科程姓主任则在16日回应记者称,暑期确实接到过相关举报,也查处了一些违规补课的教师。

该局曾组织人员根据举报线索辗转多地调查,但没有发现被举报的大规模跨省补课情况。

程姓主任表示,该局三令五申明确禁止违规补课,但不排除有个别老师
私下开班授课。

只要发现有大规模违规补课的情况,该局就会按照教师处理意见的相关规定及程序对教师和学校进行处理。

16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另一被举报的阜阳市红旗中学的校长白莽。

当记者表明身份后,他称自己正在开会,婉拒了采访。

白莽同时也是颍州区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对于违反规定条款的中小学校,视情节轻重,相应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奖资格、撤消荣誉称号等处罚,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但有偿补课近年来仍然屡禁不绝。

阜阳市一位不愿具名的教师向记者表示,当地部分学校确实存在暑期有偿补课的情况,甚至家长把场地都准备好,然后找到老师,希望暑期可以补课。

他说:“这就像’剧场效应’,别的学校都在补,你不补,不就拖后腿了吗?”
暑假有偿补课新动向:夏令营变成补习班,研学旅行变成外地补课
2019年暑假模式正式开启,在严禁学校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高压态势下,学校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明面上基本销声匿迹。

但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有偿补课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会出现
新动向!现在很多地方的很多学校,打着夏令营的旗号,打着开拓学生视野,
进行研学旅行的幌子,异地开展补习活动。

假期里,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夏令营”都是允许和鼓励的,目的就是
让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
中学习。

但是借“夏令营”补课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夏令营早就有之,也不是什么
新鲜事,但也不知从何时起夏令营的内涵有了彻底的改变,变成了补习班。

研学旅行也只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教育部对研学旅行也提出了实施意见
和明确要求,但最近研学旅行也出现了新动向,所谓的“研学旅行”实际上变
成了有些学校外地补课!
教育时评:研学旅行别沦为有偿补
课的马甲
2019-8-19 15:26| 发布者: news|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安徽阜阳部分学校以研学、夏令营
等名义,安排学生前往河南、山东等地跨省有偿补课。

爆料涉及的阜阳城郊
中学有学生称,从其高中入学开始,每年寒暑假及周末校方都会组织补课。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安徽阜阳部分学校以研学、夏令营等名义,安排学生前往河南、山东等地跨省有偿补课。

爆料涉及的阜阳城郊中学有学生称,从其高中入学
开始,每年寒暑假及周末校方都会组织补课。

学校为躲避检查,有时会安排学生在校外补习,有班级曾在合肥包下一个宾馆补习,还有远赴河南、山东,甚至赴内蒙古补课的。

但该校16日明确否认,称经调查,未发现2019年暑期有违规补课。

阜阳市颍东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回复称,暂未发现网络举报所指的大规模跨省补课情况。

(8月19日澎湃新闻)
为躲避检查查处,个别地方的个别学校在暑期组织“跨省补课”,这样的荒唐事并非没有发生过。

早在2011年暑假,河北衡水某县教育局组成的执法监察队在巡查某民办学校时,发现该校有600多名师生在进行文化课学习,对外则宣称是“职业技术培训班”,这600多名高一年级师生竟来自山东某县某中学。

这件事在当年引发舆论热议,“跨省补课”被认为是同省、同城“异地补课”的升级版。

此番,阜阳部分学校真的没组织“跨省补课”吗?相关部门应给出一个负责任的回答,千万不要对组织学生跨省有偿补课的学校给以“护犊子”一般的保护。

实际上,不管是同省、同城“异地补课”,还是“跨省补课”,公众对治理学校教师有偿补课的成效并不乐观。

正如上述报道所说,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对于违反规定条款的中小学校,视情节轻重,相应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奖资格、撤消荣誉称号等处罚,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然而这些年,由学校与教师主导的有偿补课表面看销声匿迹,实际上更为隐蔽。

有偿补课的隐蔽方式包括,租用小区出租房或由学生家长、家委会提供场地进行有偿补课;利用网络直播、微信群等线上形式开展有偿补课;利用小饭桌、托管班等隐蔽
形式进行有偿补课;或把有偿补课说成“自愿自习”……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据报道,这种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校外教育方式一经推行,就有个别学校以研学旅行为幌子,擅自组织学生前往异地补课,并收取高额学费。

安徽阜阳部分学校是否把研学旅行当成“跨省补课”新马甲,还真不好说。

治理学校教师有偿补课,别只看表面现象,别满足于表面的风平浪静,必须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让各种套路现形。

对利用微信群等线上形式、利用小饭桌与托管班等隐蔽形式进行的有偿补课,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对把有偿补课说成“自愿自习”等做法,也必须通过明察暗访来明察秋毫;尤其是,要防止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研学旅行,沦为异地甚至跨省有偿补课的遮羞布,发现一起、严惩一起。

在跨市或跨省补课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形成共同体意识,互通信息,共同打击,不然,打游击补课,不会只是个别地方个别学校的“神操作”。

(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何勇海)
学校“跨省补课”,一场拙劣的
“躲猫猫”游戏
九江日报 | 张西流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以研学、夏令营等名
义,安排学生前往河南、山东等地跨省有偿补课。

城郊中学所在的阜阳市颍
东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回复澎湃新闻称,接到相关举报,也查处了一些违
规补课的教师,但经调查,暂未发现网络举报所指的大规模跨省补课情况。

跨省补课,听起来似乎非常新鲜,但对于安徽阜阳一些学校来说,却已经
成为一种“光荣传统”。

据报道称,为了逃避检查,这些学校已经连续多年玩过这种“潜伏异地补课”的游戏,且屡试不爽。

尽管经常遭人举报,当地教育部门表示要严肃处理,但总是不了了之,以至于这些学校,将这个“光荣传统”能够保留至今。

可见,跨省补课,早已经成为抵制“禁补令”的一种手段。

应该说,跨省补课比在本地补课更可怕,不仅违反了“禁补令”,而且对学生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哪怕是对补课既表示拥护又舍得投入的家长们,想必也对跨省补课心存疑虑。

然而,即便如此,家长也不会反对,更阻止不了学校跨省补课的脚步。

更重要的是,当地教育部门对跨省补课,抱着明抑暗挺的暖昧态度,似乎与学校达成了一种默契--要补课,去外地,只要不在我们眼皮底下违规就行了。

跨省补课,看似能够掩人耳目,但学校如此兴师动众地开赴外地,无疑是“掩耳盗铃”之举。

如果说学校此举,是在与“禁补令”玩一种“躲猫猫”游戏,那么这个游戏也显得太拙劣了。

问题是,正因为监管的漠视和放纵,才诱发出学校这种“掩耳盗铃”的冲动,才有了把这个拙劣的“躲猫猫”游戏玩下去的底气。

可见,“禁补令”成了“进补令”,监管部门难咎其责。

特别是,光有禁令没有责罚,不仅禁令的威信要打折,其背后的动机也就不得不接受公众的揣测与质疑了。

换言之,“禁补令”成为一纸空文,不是应试教育体制问题,而是既得利益者拿体制当违规补课的挡箭牌。

一些学校和教师,他们靠有偿补课敛财。

“分数”成了他们进入腰包的“钱数”,“高考指挥棒”成了他们挥舞的“金钱棍”。

有的甚至滥用教育权迫使学生补课,并在一定范围内垄断生源、垄断价格、垄断补课标准,甚至把该课堂上讲的知识放到补课时讲。

可见,执行“禁补令”
最大的阻力正是他们。

厘清了问题的根源,如果还不采取措施跟进,让“禁补令”硬起来,那么学生的宝贵假期还会被“绑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都将成为一种“画饼”,诸如跨省补课之类的拙劣游戏,还会在各地疯狂上演。

跨省补课不能靠“自查”了事
2019-08-20 10:43:21 来源:阳江日报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以研学、夏令营等名义,安排学生前往河南、山东等地跨省有偿补课。

但该校16日向澎湃新闻明确否认,称经调查,未发现2019年暑期有违规补课的情况。

(8月19日澎湃新闻)
每年的寒暑假,不管是地方教育部门还是学校,都会向教师三令五申,禁止有偿补课。

然而一些地方为了规避国家的相关规定,逃避监管,则是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演绎到了极点,异地补课、跨省补课就是典型的手段。

这样的做法不但架空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规定,而且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剥夺了中小学生过暑假的权利,可以说弊端多多。

尤其是对于跨省补课来说,学生不但要承担不菲的补课费用,住宿费、伙食费等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参与补课的老师,却打着“为了学生好”的旗号,通过补课赚取不菲的外快。

在“剧场效应”的影响下,如果一个地方某个学校出现了有偿补课的现象,那么很快就会引发其他学校和老师的效仿,乃至有偿补课成为普遍现象。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表示当地组织有偿补课,并且把补课收费标准、伙食标准,甚至是补课地点都通过手机定位软件发送给媒体,但是被举报的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在煞有介事调查一番后,表示没有此事。

那我们到底是应该相信学生的,还是相信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从常理来推测,如果不存在补课的现象,学生却诬告学校补课,这种可能性非常低。

相反的,学校老师组织有偿补课,而学校又去问老师是否进行了有偿补课,当事人撒谎的可能性却非常高。

所以相比之下,学生举报的可信度,要比老师乃至当地教育部门说法可信度更高。

对此,应该由更高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介入调查才行。

学生举报的内容,就是调查的线索,相信教育部门只要能够本着客观、负责的态度去认真调查,一定可以查个水落石出,把心不甘情不愿但是又敢怒不敢言的学生们从补课中“解救”出来。

有偿补课到省外,“跨省追捕”没
商量
金木看世界
发布时间:08-2007:15
金木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以研学、夏令营等名义,安排学生前往河南、山东等地跨省有偿补课。

爆料中涉及的阜阳城郊中学有学生向澎湃新闻称,从其高中入学开始,每年寒暑假及周末校方都会组织补课。

学校为躲避检查,有时会安排学生在校外补习,有班级曾在合肥
市包下一个宾馆补习,还有远赴河南、山东,甚至赴内蒙古补课的。

但该校明确否认,称经调查未发现2019年暑期有违规补课的情况。

(8月19日环球时报)
据新闻进一步透露,澎湃新闻联系到阜阳市城郊中学一名女学生,她说,今年7月10日左右至8月18日,自己所在的班级被安排在阜阳市英华学校补课,补课费为3000多元,缴费通知由年级部长下达。

针对补课事宜,她和同学都曾拨打过阜阳市和颍东区教育局电话,但未见效果。

有网友甚至还提供了城郊中学补课地点的微信定位。

看来,有人证有物证,有图有真相,就差纪律的“钢牙”了。

但对涉事学校而言,暑期违规补课的事情岂能轻易承认?学校自然要矢口否认了。

对于此事,当然不能靠涉事学校自证清白,有关部门应该站在正风肃纪的层面介入查处。

既然有网友提供了线索,涉事学校疑似跨省补课,有关部门不妨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来一个“跨省追捕”,不让有偿补课者“逃之夭夭”。

有偿补课是明令禁止的。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对于违反规定条款的中小学校,视情节轻重,相应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奖资格、撤消荣誉称号等处罚,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有偿补课近年来仍然屡禁不绝,不少学校和教师变着花样“将有偿补课进行到底”,学生的暑假成了痛苦的“第三学期”。


若网友的爆料属实,个别学校竟然跨省有偿补课,这等胆气和豪气就不可小觑了,其违纪违规程度也就不可等闲视之了。

有偿补课,让教育充满了功利、蕴藏着铜臭、暗隐着腐败。

有偿补课,侵犯了学生的正当权益,妨碍了教育公平,加剧了教育不正当竞争。

对有偿补课,有关部门要实行零容忍,既然有网友捅破了灯笼,那就让灯笼见风灭,因为它实在承担不了照亮黑夜的重任。

对“候鸟式补课”必须严惩不贷
2019-08-20 09:52:5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红军] [责编:印奕帆]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以研学、夏令营等名义,安排学生前往河南、山东等地跨省有偿补课。

爆料中涉及的阜阳城郊中学有学生向澎湃新闻称,从其高中入学开始,每年寒暑假及周末校方都会组织补课。

按照她的说法,学校为躲避检查,有时会安排学生在校外补习,有班级曾在合肥市包下一个宾馆补习,还有远赴河南、山东,甚至赴内蒙古补课的。

(澎湃新闻网8月19日)
暑假有偿补课,国家明令禁止。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对于违反规定条款的中小学校,视情节轻重,相应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奖资格、撤消荣誉称号等处罚,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和老师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略,变着法子
与上级周旋,此地不让有偿补课,就打着研学、夏令营的旗号,到其他省份补课。

补课成了“候鸟式”,此处不让补,就到其他地方去。

候鸟迁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因为天气气候方面的原因,已经不适合它们居住,于是纷纷远飞他乡,寻找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

不曾想,候鸟的这种本领也被我们的一些学校给学会了。

上级不是不让有偿补课吗,那组织学生去外地旅游、游学、夏令营总可以吧?于是乎,在一些老师和学校的精心运作下,“候鸟式补课”应运而生。

对“候鸟式补课”必须严惩不贷。

一方面,作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对学校的暑假有偿补课行为进行检查,可借鉴体育比赛中“飞行药检”的做法,事先不打招呼,不发通知,对一些学校实施突袭检查,一经发现,不姑息,不迁就,坚决予以惩处。

另一方面,要发动群众进行社会监督。

但凡有偿补课,绝不会是小动静,又是场地和教室,又是老师授课,对当地造成的干扰不会太小。

要发动群众进行投诉,把群众纳入监督网络中,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外有偿补课,严重地侵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严重地违背了教育部印发的《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对这种有偿补课行为必须祭出法律武器进行惩处。

本着谁发起谁担责的精神,对有偿补课的始作俑者进行问责,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些人心有忌惮,不敢轻易地造次。

否则,禁止有偿补课成为“稻草人”——撑死大胆的,饿死小胆的,有偿补课中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就会长期存在下去。

如此,不但会严重侵
害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还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对“候鸟式补课”必
须严惩不贷,决不能让这种行为继续逍遥法外。

工人日报:从跨省补课疑云想到
“剧场效应”
斯涵涵
2019年08月21日08:06 来源:《工人日报》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
以研学、夏令营等名义,安排学生前往河南、山东等地跨省有偿补课。

但该
校8月16日向媒体明确否认,称经调查,未发现2019年暑期有违规补课情况。

学生举报跨省补课,校方及教育局回应查无此事,一时事件疑云重重。

就在去年冬天,一篇题为《疯狂的黄庄》的自媒体文章刷爆网络,把北
京市海淀区尤其是黄庄周边密密麻麻的校外培训机构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即便是国家三令五申严禁补课,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最严禁补令”却依然
挡不住家长们的补课热情。

一边是国家极力推行减负,另一边是家长悄悄给
孩子在校外“增负”。

校内减的“负”校外补回来,直接催热了社会培训机构,
跨省补课便是这一教育畸变的突出剪影。

一位老师一语中的:“这就像‘剧场效应’,别的学校都在补,你不补,不就拖后腿了吗?”“剧场效应”的概念由卢梭提出,即一个剧场坐满了观剧者,
大家原本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

突然有个观众站起来看戏,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更好”的演出,也陆续站起来看戏。

最后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补课虚火旺盛,谁是始作俑者?谁又该为孩子们的未来负责?
先“站”起来的那些人,得到了补课带来的“好处”,由此形成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加之培训机构不断逐利宣传,催生了功利化、高压化的补课经济。

由此传导出的教育焦虑不断扩散,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报培训班成家长隐私”,教育部门摸底普查时家长主动瞒报,报培训班的家长间斗心眼堪比宫斗戏……全民似乎进入了“教育大补”状态,老师们、家长们和学生们都已然习以为常。

每个人都在谴责机械的应试教育,但少有人敢以身相抵从中抽身,而是身不由己地成了这部高速运转大机器上的一部分。

“进补”填满了每个人的时间与空间,使人无暇思考,唯恐落后,一路疾行,也令教育本身愈发“虚火旺盛”。

目前此事引发舆论关注,如果举报属实,相信当地会有所收敛,但会不会移花接木、暗度陈仓?会不会遭遇家长的软抵抗?补课“旺火”事关实实在在的减负,远非教育部门一纸禁令、一番整治就能轻易达到目的的。

理顺学习与分数、校内减负与校外增负的关系,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变功利的教育评价体系,拓宽孩子们的受教育模式和成才途径,推进素质教育,缓解学生的分数压力和家长们的教育焦虑,相关改革道阻且长。

而消弭补课的“剧场效应”,还得依靠科学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以及理性教育观的确立。

“跨省补课”的豪迈源于垄断性的
教育体制
发稿时间:2011-08-03 09:1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核心提示]在根源上说,是垄断式的教育体制造成了这种畸形的补课现状。

学生要学习,学校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唯一选择。

山东德州一所中学为了逃避检查,4百名高一学生跟老师集体到河北省一所学校进行补课。

按照学校要求,补习一个月,每人要交1000块钱补习费。

学生称,补课自愿,但是假期补课的内容,开学后老师就不再重复讲了,因此只能听从学校安排。

(齐鲁网8月2日)
关于“跨省补课”,无论你信或不信,反正我信了。

从此往后,“跨省补课”与“跨省追捕”、“跨省自首”、“跨省道歉”一起,进驻到了“跨省大家族”。

众所周知,“跨省追捕”源于权力的跋扈,“跨省自首”源于市民对当地司法的不信任,“跨省道歉”源于公众与舆论压力的倒逼,那么,这个“跨省补课”源于何处呢?
新闻之中有一句话,说得相当“霸气外露”:假期补课的内容,开学后老师就不再重复讲了。

为了能学习到全部课程,众多学子只能选择向学校交1000块钱的补习费去读补习班。

而按照2009年通过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兼职活动”规定,学校与老师此举是明显的违规行为。

为让这个补习班更好地逃避检查,学校只能来个“天高皇帝远”跑到外省。

“跨省补课”的传奇就此上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