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管院特约研究员高级鉴定师汪有良论述历代瓷器的辩别与真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管院特约研究员高级鉴定师汪有良论述历代瓷器的辩别与真

一、瓷器的源流
历历华夏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历史文献出土证物信历史记载应以南朝开始就有原始青瓷古物出现。

瓷器最终变从古陶器、青铜器一切民用生活用品。

传承下来。

中国的瓷器起源与发展。

瓷器乃由古代陶器,演进变化而来,如果一定要问是什么人创造,在什么时候创造的,一定没有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即使有也肯定为不正确。

考查陶器的创造时间,远在人类进入文明之前的野蛮时代,人们就能够制造陶器,不过是于史书记载的,最早的“燧人氏范金合土为釜”,于是后人把燧人氏作为中国陶器制作的鼻祖。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器具的需要数量增加、品种增加,陶器的制造技术历代都有进步。

从唐虞时期、三代时期一直到秦、汉,统治者没有不把陶器制作当做关系到人民生计的大事的。

那时制作的器物,见于经、史、子、集的有:甓器、缶、土、土刑、泰尊、瓶、甑、盆瓦、旅等,这些都是陶器,不过各代的名称不尽相同。

在这两三千年的时间里,虽然各代所制作器物的式样、名称略有不同,但是陶器的质量绝对没有进步。

汉代时期发明了釉料,人们开始在陶器的表面刷上釉作为装饰。

因为刷上釉的陶器外观与普通的陶器不同,所以不叫陶而称为“瓷”,从此中国就有了瓷器。

“瓷”字也是汉代创制的,汉代以前并没有“瓷”字。

只是汉代所谓的瓷器,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瓷器,而是有釉的陶器。

这种瓷器烧制时温度既低,质地又脆。

到了唐代,真正高窑温的瓷器才烧制成功。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汉代为瓷器的始创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实际上是出现在唐代。

唐代以前,因制的陶器粗糙简陋,而且没有花纹装饰,只能在生活中使用,并不值得赏·玩,所以没有著名的瓷器。

而且由于烧制简单,也没有名窑。

到了唐代,制瓷技术已经成熟,著名的瓷器产品相继问世,社会上的人都十分珍视这些东西,因此便直接促进了名瓷的大批生产。

当时著名的瓷窑,如越州
窑、邢窑等,有数十处之多,都有珍品世。

这时制作的瓷器的颜色主以青,黑,白,等三种颜色为主,用这几种颜色混合变化出来颜色的也很多,而用铅黄、绿、青等三种颜色在没有色釉的白地胎上描绘上花纹,然后烧制出来的产品是最好的,即世人所称的“唐三彩”。

总之,唐代以前的瓷器在当时可以算得上精美绝妙,但和后来的瓷器比较就相差很远了。

唐之前瓷器所具有的价值,多半是文人骚客吹嘘出来的,并不是符合实的评论。

古玩的真正价,都是由其本身价值所决定。

如今贵重的古玩,在制作的时候就已经很珍贵,因年代的久远、数量的减少而更能增加其价值。

并不是古玩本身没有价值,而因制作年代久远而显得珍贵。

因此,唐代以前的瓷器真品本来就不多,即使偶然得到,也不必认为是稀世之宝。

五代时期,虽然兵荒马乱,但是制瓷技术仍继续进步。

当时著名的瓷器有吴越地区越州窑所生产的秘色瓷器,其质地和色泽都很好,是人们公认的精品。

不过其数量不多,早已见不到了。

故宫里虽然有留存下来越窑秘色瓷器,但是否是真的也是个疑问。

而五代最著名的瓷窖是后周时期的柴窑,它是中国古代瓷窑的代表。

观略述如下:
柴窑是后周时期柴世宗所创设的,所以用其姓来命名,柴窑窑址在河南郑州,所烧制的瓷器青如蓝天,亮如明镜,薄如薄纸,声如响馨,釉质滋润细腻,上有细纹,制作非常精细,颜色精妙绝伦,是古代诸多磁窑中烧制的最好的。

相传当时请世宗评定瓷器式样,他对柴窑瓷器评价说:“雨过天青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谓“雨过天青”是指淡蓝色的青瓷。

柴窑瓷器以天青色为主,其余的有虾青、豆青、豆绿色等顏色。

还有一种不上釉的瓷器呈黄土色,就是后代所说的“铜骨”。

柴窑瓷器流传到现在的很少,在故宫中还可见到,但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柴窑瓷器很难确定。

至于外面流传的真品柴窑瓷器,非常稀少。

即使是柴窑瓷器的碎片,也像珍宝一样价值不菲。

甚至有人称佩戴这种瓷器的残片可以祛除妖毒,抵御箭炮,这种说法虽然荒诞不经,但是足以证明社会上对柴窑瓷器的重视。

到了宋代,制瓷业进步最快,在瓷器的质料、颜色、装饰、做工等方面都有很神奇的造诣,在我国陶瓷史上可谓登峰造极,数百年以来人们均
以宋瓷为楷模。

虽然经过元,明,清各代帝王的极力摹仿,但还没有能超过宋瓷的,宋瓷的精妙程度可想而知。

宋瓷的颜色大都是敷单彩釉,表面显示出各种各细碎花纹。

也有表面平滑而没有碎纹的,其颜色或纯正或驳杂,有各种不同的色彩,如白色、蓝灰色、鲜红色、暗紫色及各种窑变色。

至于宋瓷表面装饰方面,有划花、绣花、印花、锥花、堆花、暗花、嵌花、釉里红,两面彩、釉里青等。

划花就是凹雕,在瓷器表面用刀刻上图案;就像刺绣那样;印花就是用印模在瓷器表面印出图案;锥花就是用锥在瓷器表面凿上图案;堆花就是用笔蘸上泥在瓷器表面堆成图案:暗花就是平雕,用刀在瓷器表面刻去一层,使有花纹的地方比地稍薄一点,看起来好像没有花纹,但对着光线一照,花纹非常明显,法花就是在瓷器表面凸堆起图案;嵌花就是先另外刻好花纹,然后嵌入瓷胎表面,釉里红就是釉下有红色花纹的瓷器,两面彩是指瓷器的内外有同样的花纹,拿看它
对着阳光看,就可以见到两面有完全相同的花纹;釉里青是宋代瓷器制作技术中最重要的发明,用阿拉伯人贩来的颜料,有苏门答腊的苏泥、核椰屿的物青、印度的佛头青等,在薄质的泥坯上画上花纹,再施一层薄釉,瓷器烧成后呈现出美丽绝伦的青花。

釉里背开创了从来没有过的烧制瓷器的先例。

称得上宋代瓷器的最大特色,其精美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宋代帝王极力提倡制瓷业,社会上的人争相仿效于是官窑层出不穷,私窑蜂拥而起。

其中著名的有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等名窑,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定窑:定窑有南、北之分。

最初的定窑设在今天的河北定县,所以用地名命名瓷窑。

到了金人南侵的时候,定窑也被摧毁,宋朝南渡以后,又在景德镇开设瓷窑,完全用定窑的方法烧制烧器,便将河北定县窑称为“北定”,景德镇称为“南定”。

定瓷地质很薄,并且有光泽。

定窑瓷器中以色自而滋润的为正宗,白色胎骨上加以泑水而有泪痕的是最好的。

定窑瓷器上的釉为白色玻璃质,质地好的雪白似粉、所以又名“粉定”,也叫“自定”,质地粗精面且色泽稍黄的定窑瓷器为下品,俗称“土定”。

定窑瓷器烧制时倒着放置,所以上边口没有釉,并都罩上铜圈作装饰以掩遮。

器身上的花纹大多模仿古铜镜上的萝花纹,以牡丹、萱草、飞凤、双鱼之类为主。

装饰花纹的方法,有划花、堆花、印花、绣花等,其中以划花最好,绣花最差。

此外还有紫色、黑色,红色等瓷器,都是白色瓷器的窑变是火候不适而造成的,不能看成是正宗的定瓷颜色。

汝窑宋朝的人认为定窑瓷器有芒口,又在河南汝州,也就是今天的临汝县建青色瓷器窑,这就是汝窑。

汝窑瓷器将玛瑙碾碎制成釉,釉汁品莹润洋,像堆起来的油脂。

颜色和柴窑瓷器差不多,以淡青为主,也有豆青、虾青和茶叶未等颜色。

釉汁中有棱眼及蟹瓜纹,其底部有芝麻花一样细小挣钉的为佳品。

其中没有上釉的汝窑瓷器称为“铜骨”,这是因为烧制的原料中掺有金属,所以呈淡红色,和羊肝的颜色一样。

汝密瓷器的釉质最厚,而且大多凝聚在瓷器的上部,像融化的膏脂一样但不流淌,凝结在半途。

但因釉质像融化堆积起来的油脂,所以汝容瓷器上经常有没有釉质的地方,其胎骨的颜色像羊肝一样。

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釉汁不均匀的瓷器很美观,所以很看重汝瓷。

官窑宋徽宗亲自在汴京一即现在的河南开封设置瓷窑烧造瓷器,称为“官窑”。

官客出产的瓷器,其胎与釉都像纸那么薄,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颜色。

在当时,人们以月白色瓷器为上品,粉青色瓷器次之,而后来,人们则以粉青色瓷器为上品,月白色瓷器次之。

油灰色瓷器是最差的。

官窑瓷器的表面多开片,其中以冰裂纹为最好,梅花片稍次,细碎纹最差。

上面的釉斑以缮鱼血为最好,墨纹稍差。

可惜官窑存在时间不长,出产的瓷器不多,宋室南迁后金人毁坏了官窑。

后来,南宋又在修内司—即今天的杭州风凰山下建窑烧瓷,完全承袭官窑传下来烧制瓷器的方法,所以也被称作“官窑”,又称“修内司窑”或简称“内窑”。

为了和汴京的官窑加以区分,称汴京窑为“旧官窑”,杭州窑为“新窑”。

新窑烧制的瓷器因借鉴了旧窑的终验,所以出产的瓷器顾量更好,足色如铁,器口上仰,釉汁下流,所以器口上的釉质极为稀源,而且带着淡淡的紫色。

当时称这种瓷器为“紫口铁足”,并认为很珍贵新、旧二窑均有窑变,光彩耀眼,特别奇异。

后来南宋官府又在凤凰山的郊坛下开了一个新窑,但烧制出来的瓷器质量很差,不能与前二者相提
并论。

哥窑、琉田窑、龙泉窑、弟窑、章窑浙江省龙泉县本来就有瓷窑烧制瓷器,但因为出产的瓷器质量不好,所以名声不是很显赫。

到了宋代,有姓章的兄弟两个人,都喜欢烧制瓷器并获得成功,兄长烧制瓷器的瓷窑叫“琉田窑”,又名“哥窑”:弟弟烧制瓷器的瓷窑叫“龙泉窑”,或称“弟窑”,又称“章窑”。

这两个都是民窑中的俊佼者,所制瓷器的质量可以和客瓷器相妮美。

哥窑的瓷器釉色以青色为主,也有淡紫色或鲜黄米色,铁足紫口,很像官窑瓷器,其中又以表面有碎纹的最为名,有的上面有断纹数百条,号称“百圾碎”,也没有的将其称为“鱼子纹”。

不过,哥窑瓷器仍然以釉汁上面没有一点断纹的为最好。

弟窑瓷器的胎像纸一样薄,表面光润如玉,有粉青,翠青两种颜色,以粉青色且没有断纹的为最好。

弟窑瓷器和哥窑瓷器的最大区别,也在于弟窑瓷器上没有断纹。

钓窑河南禹县从前称为钓台,宋代时叫钩州。

宋代初年在这里开设瓷窑烧造瓷器,所以叫做“钩窑”。

前面所讲过的各窑烧制的都是单纯颜色瓷器,有的专门烧制白瓷,有的专门烧制青瓷,偶然也烧制其他颜色的瓷器。

而钧窑却很特别,专门烧制彩色的瓷器,所烧制的瓷器五色斑斓,光彩夺目,艳丽绝伦,色彩多种多样,其中最著名的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梅子色、驴肝与马肺混合色、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或叫鹦哥)、猪肝红、火里红灯,葱翠错杂如垂涎。

墨色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相传以红如剧脂色的为最好,葱翠青与据色的瓷器稍微差点。

而瓷器鉴赏家则以为,颜色纯正且底部有一二个数字的瓷器是上品,即红紫色的为单数,青蓝色的为双数,以杂镪的为最差。

钧瓷的釉质较厚,红釉之中有兔丝纹与蟹爪纹。

呈现出华丽雅致之美,没有上釉的地方也是羊肝色。

考察钧窑瓷器的颜色,红紫色最美,这种颜色的也比其他颜色多。

明代的祭红估计就是受它的影响面制成。

其他著名的民窑还有湘湖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等,所出产的好瓷器也可以和各名窑瓷器相媲美。

但是,这些民窑瓷器数量不多,现在所能见到的都是劣质瓷器。

此外,还有所谓的小窑,规模很小,出产的烧器数
量也很有限,不过,也有的够烧制出精美的瓷器,如唐邑窑、邓州窑等的,共有二十多处。

总的看来,宋代制瓷业发达,所制瓷器色彩的变化,形式精巧、产量的丰富、质量的优良、实属空前绝后,是我国瓷器最发达的时期。

元代是蒙古就统治中国,蒙古统治者不重视文化艺术,而且统治中国的时间不到百年,完全过着征巢不止的军事生活,没有时间享乐,所以元代制瓷业没有很大的发展,和宋代比起来反而退步了。

元代制作的瓷器大多模仿多空钧窑瓷器,以天蓝色兼带紫斑的瓷器为重,不带紫色的为一般瓷器。

元瓷表面的釉质较厚且向下流淌,釉浓的地方有条纹,釉浅的地方可见水浪,这是元瓷的特征,期式样大多奇特,如壶上附有很大的耳,或者模仿奇兽,怪鸟的形态成花纹,采用印花、划花、雕花等方法,而以印花瓷器为最上。

元代官窑只有景德链一处,但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年年烧造,只是接到朝廷命令时才烧制,没有命令不烧,所以元代瓷留仔在世⊥的最少,有青瓷、印花,划花、雕花等。

进贡给皇帝的瓷器也很精妙,里边都烧印有“枢府”字样。

当时的民窑虽然也有仿制官窑瓷器的.但质量始终比不上官窑的质量,民窑中最者名的,有彭均宝在霍州开设的瓷密,仿照宋代的白定烧制瓷器,当时被称为“彭窑”,又名“霍窑”,也称“新定器”彭窑瓷器比白定稍青,很脆,釉色也不是那么滋润,详细观察能看出与白定的差别,此外,还有四五处小窰,如宣州窑、临川窑等,但出产的瓷器质量都很--股,没有记述的必要。

到了明代,瓷器制作业无论在工艺上、形式上都达完美的顶峰,且水乐以后,与外国的通商渐渐扩大了,外国的艺术形式及颜料的输入,都有助于中国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从明代开始,历朝皇帝都把制瓷业作为显示功业,纪念政绩的第一要务,不像以前那样,制瓷业可有可无。

所以,各朝帝都把发展制瓷业当做最重要的事情,在瓷器制造上争奇斗异,常有创新。

而此后开始以帝王年号米命名瓷器,不再以某窑、某器来命名。

明朝以前,民窑瓷器可以与官容瓷器相媲美,民窑瓷器有很多精品,瓷窑的分布地域也很广。

到了明代,国家倾全力在景德镇发展制瓷业,所制的器物当然不是私人的力量可以相比的。

所以,许多民窑虽然还存在,
但出产瓷器仅为民用,不再追求进步。

因些从明代开始,以后历代都以景德镇为唯一出产瓷器的地方。

明代主要的瓷窑主要有武窑、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嘉靖窑、隆万窑等。

洪武窑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建窑二十座,专门用来烧制御用的器皿。

烧制时只追求瓷器的质量,不考虑成本的多少,所以瓷业的进展很快,几年就完全恢复到了宋代制瓷业繁荣昌盛的地步。

这时期,所有的宋代瓷器都能仿制,而青、黑两辟颜色的瓷器又超越前代,以纯素色的器为最好,永乐窑是沿用洪武时期的旧窑,瓷器的质量有了更大的进。

永乐窑创制的瓷器有脱胎素白器,最薄的能映出手指上纹络,可谓顶级瓷器。

还有所谓的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有“大明永乐年制”就“永乐年制”的小䈥落款,文字细小如粟米,为最好的产品。

鸳鸯心的瓷器稍次一点,花心的更差一点。

杯外绘有青花,颜色深翠,图案非常精美。

杯底内绘画的烧器是以前所没有的,所以压手杯是杯内绘画的开始。

此外,还有影青瓷。

胎质极薄,暗雕龙形花纹,里外都可以映见。

其花纹微现青色,是永乐时代特有的产品。

宣德窑宣德时期是明代制瓷业最繁盛的时期、这段时期内一切典章文物都臻于完善,所以瓷器制造业也取得了特殊的成就,白瓷中的精品足以和定窑、汝窑瓷器相媲美,青花瓷器的精美程度更是空前绝后。

因为制造青花瓷器的原料,从明朝初年万始釆用外国进贡的苏泥、勃青,洪武,永乐的候配比使用不当.所以制作出来的青化不够精美。

到宣德年间,制作青花配方才研制成功,但宣德窑也把原料用完了,成化窑以后即使有青花瓷,但所用原料已经不是苏泥、勃青了。

所以青花瓷以宣德窑生产的为最好。

此外,宣德年间还创了“祭红”,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所谓“祭红”,历来的书写不同,对它的解释也都不同。

“祭红”究竟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书写,都仅仅是推测而没有根据。

正宗祭红的颜色有鲜红,宝石红两种,至于豇豆豇、姜人祭、姓娃脸、杨妃色、桃花片、桃花浪、苹果红等,都是由祭红变化而来。

五彩瓷器也是从宜德年间开始制作。

有在白地上画彩的,有内外夹
彩的,有漏空花纹填上五彩的,有彩地画彩花夹彩前,有廓外色釉或锦纹而廓内画彩花的,也有在黑白地画绿、黄、紫三色的素三彩的,或者用窑变红、绿、紫三种天然三彩的,这些瓷器都量变幻莫测,五彩缤纷,前所未有。

正德窑正德窑瓷器以祭红为最好。

此时因苏泥,勃青已经用完,正好遇上大珰管辖云南,大当从外国得到一种叫“回青”的颜料,其价格高过黄金一倍,颜色呈古青色,便用来制作青。

所以正德窑的青花有很多精品,几乎可以与宣德窑的青花瓷器相媲美。

嘉靖窑嘉靖初年,改变御窑了管理体制,加上土质越来越不好,所以瓷器的质量越来越不好。

再加上红土用完,祭红不能烧造,便精力全放在青花瓷和彩色锦地瓷器的制作上,所以嘉靖窑器的花纹紫琐,内容丰富,其精妙程度为明代之最.
隆万窑隆万是和万历两朝的合称,隆庆帝执政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常常与万厉帝合称。

瓷器制作发展了这个时候,制作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巧,花纹的变化也来越多:瓷胎薄厚均匀,颜色青色和彩色都有,釉质莹厚像堆积的脂肪,呈丙鸡皮、棕眼、橘皮形状。

但此时回青已用完,所以青花比不上前朝的青花瓷。

因为土质变差,一切瓷器都不上前期瓷器。

所以隆万窑注重在瓷器花纹方面下功夫,想用这方面来取胜。

因此它们的花纹式不之多,配合之巧,前代无法与之相媲美。

除了上述官窑外,在景德镇尚有几处民窑,如嘉靖、隆庆时的崔公窑,制造的瓷器多仿制宣德、成化年间的瓷器,其精品和真正的宣德容、成化密没有什么区别。

明穆宗时有个叫周丹泉的人,专门伤制古代瓷器,仿制得非常逼真。

明神宗时有个叫吴十九的人,仿制的瓷器与官窑没有什么差别,他还擅长制作瓷壶。

有个虾蟆窑,专门制造小碗,颇为珍贵。

此外,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有建窑,开始在建安,后移到建阳,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瓯县。

建窑制作的瓷器有紫建、乌泥建,白建三科,都根精美,其中白建是最好的,像定瓷但没有开片,表面像牛乳一样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釉水莹厚,大多是神佛像,欧窑就是宜兴窑,明代人欧子明始创,所以用其命名,欧容瓷器太多仿造哥窑、官窑、钓窑各种烧器,还制作紫砂器等.此外、横峰窑、处窑,广窑、许州窑等也经常有精品出世,但数量很少。

总体来看,明代瓷器确实可以算作制瓷业最繁盛的时期。

制造的大型瓷器有鱼缸,其薄器有脱胎,当时制作器物颜色很多,五彩斑谰,精美绝妙,花纹品种繁多,式样奇特精巧,明朝可以说是我国瓷器工艺最光辉灿烂的时期,我们今天回当时情景,仍然很是羡慕。

清代时期的制瓷业仍然以景德镇为中心,不过,自明未农民起义以后,景德镇制瓷业完全被毁坏。

清朝初年兵荒马乱,无眼顾及。

到了顺治十一年,开始设法恢复景德镇瓷业。

没有经过多长时间,朝廷担心增加人民负担,顺治十七年便又中止,所以清代瓷器应该以康熙时期为起点。

因皇帝御用的瓷器都出自于景德镇,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所以清代瓷器不窑来命名而以帝王年号命名。

例如康熙时期生产的瓷器,称“康熙瓷”而不叫“康熙窑”。

康熙瓷康熙在位时,专门派官员督造烧制瓷器: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仿制古代瓷器,只要是过去的有名瓷器都进行伤造,制作得惟妙惟肖;一方面发明创新,推广瓷器的用途,凡是可以用瓷制造的器物应有尽有。

所制造的瓷器中,仿古礼器有尊、彝、觪、爵之类的东西,砚屏、墨、画滴、画轴,秘阁、镇纸、笔管、笔洗,笔床、笔格。

笔筒、印章,印盒、尊、觚、胆瓶、截半,挂器,瓷床,灯等尤不俱备,而且都精巧美观。

康熙时新创制的瓷器有素三彩,即在素烧的瓷胎上施以绿,黄与淡紫色,其额色繁多,超过了以前各代。

如祭红、樊红、珊瑚,桃花,粉青、葱青、豆青、天青、竦.羊肝,猪肝,茄瓜、葡萄、鹅黄.蜡黄,鳝皮,蛇皮绿金酱,老僧衣、海鼠、鳖裙、古铜、鸟金、皮,铁粽鼻烟、茶花、月臼、甜白等各种颜色,数不胜数,橘皮、蟹爪,各种花纹也都具备。

各种颜色中天青色是最著名的,酒蓝、祭蓝也在此时发明。

洒蓝是先上一层白釉,再上一层釉,最后再绘上金彩云龙,栩栩如生,祭蓝是将颜色与水融合后挂在瓷胎之上,釉比洒蓝琴而颜色大致相同。

总之,康熙瓷的各种色釉都比较浓厚,釉敷在它的上面微微吗起,这在术语中称作“硬彩”。

康熙瓷的装饰花纹也很精美,共金银、漆黑及杂色之池瓷器上,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写意性的绘匾,与凸花、暗花、花果、象生等雕刻法无不具备、此外,涿玉、鬟漆、戗金、螺绍、竹木、匏蠡等各种形状也能仿制得非常精致。

康熙瓷上的绘画位居各代之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与纸质的绘画作品没有什公差别:其名称也相同,不过,瓷器上所描绘的战争故事,术语叫“刀马人”,似识不雅。

以前人们对于在能器上写字都不注意,而康瓷却非常讲究。

如康熙瓷大笔第筒,上面大多书写古代著名的文章,如《滕王阁赋》,《归去来辞》,《兰亭序》,《赤壁赋》等:看面积的大小来选择词赋书写在上边,书法的精美程度能跻身于虞,柳,歇、邻名家之中,而且还有四体书的。

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

在瓷器上题款,宋代以前都不这样做,明代时有的题写有的没有,康熙瓷却对此很讲究,形式也很多,款识有字和图两种。

其字外还有单图,双,双边.单边、正方、长方、堆料,地挂白釉字挂黑釉,地与字同色,白地蓝字,白地红字、绿地红字,红紫色天青色、湖水色、楷书篆书、行书、虞永兴体、宋椠体、欧王体、汉文,满文、回文、蒙古文等装饰,非常齐全,图形款识包括双圈、秋叶。

梅花,团龙,团鹤、花形,物形等、其落款文字为“大清康熙年制”或“康熙年制”两种。

写成二行,三行的都有,至下书写“景镇康熙年制”的瓷器,是普通器,绝对不是御用瓷器,当时制瓷业的督理官为藏应选,所以有称康熙瓷为“藏窑”的,江西总督郎延佐所制造的瓷器。

模仿成化窑、宣德溶,都非常相似,被称为“郎窑”其中以玉红最著名,可与宣德窑的祭红相媲美。

雍正瓷雍正时期仍沿用版察瓷的制法,所生产的各种瓷器都可以和速熙瓷相媲美。

新创的有一种叫“胭脂水”,胎极薄.里釉极白。

因外釉映照发出一种美丽的粉红色,娇嫩欲滴,就像胭脂水,其名称由此而末,雍正时期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软彩颜色,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软彩就是粉彩,艳丽雅逸,风靡一时。

自唐代以来,人们一直崇尚青瓷,如越窑,秘色,柴窑等,青瓷被历代所看重。

自从定瓷以白色而著名,钓瓷以彩色而著称于世后,铠的地位渐渐被其他瓷器所取代。

到了明代,瓷器发展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色彩和花纹上,人们只求华关和高,青瓷的地位进一步衰落了。

康熙时虽然仿造青瓷,但都不太精美。

雍正时期,仿制的青瓷能与未代汝窑的瓷器相她美,超过康熙育饶,是最成功的作品。

在这段时间里,瓷器上的装饰花纹及国案也得到根大发展,所有绘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