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教学流程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开国大典的图或视频。
)
师:1949年10月1日,XXX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课件展示:一组英雄的照片。
)
师:看了这样一组照片,你们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生1: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烈火烧身的XXX。
生2:舍身炸暗堡的XXX。
师:大家说的真好,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但是,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员,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同样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XXX的创始人之一的XXX,就是其中的一位。
(课件展示:XXX的肖像画。
)
师:今天,我们就和XXX的女儿XXX一起去回忆革命先驱XXX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文
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用豪杰人物的故事,加上多媒体讲授手腕的运用,以“情”这条线抓住了学生的情感。
】
二、精读细品,领会情感
1、学生自由读文
师: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几方面的内容,用小标题的方式表达出来。
生: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捕前、被捕、被审。
师板书:捕前
被捕
被审
1
2、进修第一部分(捕前)
学生读2-7自然段,
师:父亲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局势的严重表现在那几件事上?生1: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生2:XXX要派人检查,
生3:工友XXX的失踪。
师:这些事进一步说清楚明结局势的严重。
师: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下,母亲和一些朋友常常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父亲坚决地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生:读父亲说的话师:把“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划线,思考:这是什么句子?生:反问句。
师: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
生:经常对你说。
我不能离开。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父亲坚决地说:“经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不能离开。
”)
师:这句话说清楚明了父亲的态度很坚决。
父亲把革命工作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他完整认识打听方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
但是,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句子中还两次使用了反问句,强掉了父亲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局势多么严重,他都要苦守工作岗位。
表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板书:局势严重坚守工作
生:读这句话。
3、研究第二部分(被捕)
学生齐读8-18天然段
师:“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
生:4月6日。
2
师:果然怎么解释?
生:在意料之中。
生:本文指父亲想到了事情的结果。
师:划出描写敌人语言的词句。
生1:不要放走一个!
生2:你认识他吗?
生3: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
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师: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什么?
生: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凶残。
师:找出描写敌人动作的词句。
生:一拥而入,
生:挤满了这间小屋,
生:拿着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指着,
生:夺下父亲的枪。
师:课文就是通过这些语言、动作来表现敌人的凶残。
师:面对敌人的凶残,“我”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生:惊恐、畏惧、瞪、剧烈的跳动
师:面对惊恐害怕的“我”,父亲说了什么?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学生读句子:语气要平稳,从这句话中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
师:文中的哪个词还能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
生:不慌不忙。
板书:不慌不忙
师:“我”的惊恐害怕,与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正面描写了父亲的沉着冷静、不慌不忙。
作者在这里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敌人的凶残,“我”的恐惧,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从反面和侧面衬托父亲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高大形象。
3
板书:临危不惧
师:这时的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原理,因为父亲认识打听,对他们是没有原理可讲的。
就这样,残暴的匪徒把父亲和我都带走了。
4、进修第三部分(被审)
师: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和父亲又晤面了,那是在什么中央?学生读19-28天然段。
生:在法庭上。
师:这时“我”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划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
从父亲的外貌可以看到父亲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板书:平静慈祥
师:显然,父亲受到了敌人的严刑鞭挞。
看到这些我们的感触熏染若何?生:我忍不住喊作声来,
生:母亲哭了,妹妹也哭了。
师:面对我们的哭喊声,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生:读句子。
师: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父亲的表情是安定沉着的。
板书:安定冷静
师:伟大的力量指什么?在原句上划出。
生: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正是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以是,不但在敌人的严刑鞭挞下绝不坚定,并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坚决、冷静影响亲人,是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学生再读,感触熏染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5、研究最后一部分
4
师:从那一别,我们再也没见过父亲,更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诀别。
学生读,四位学生分别读最后四段。
师:父亲的被害,作者是怎么晓得的?
生:从报纸上看到父亲的被害。
师:听到父亲被害的音讯,全家人的心情若何?
生1:舅老爷哭着回来,
生2:“我”昏倒在床上,
生3:母亲快乐过分,昏过去三次,醒来又昏过去。
师:父亲的被害,使全家人无比悲痛,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悲痛中倒下,而是带着对亲人的怀念,和对敌人的仇恨,牢牢地记着了父亲被害的日子。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父亲被害的日子是哪一天?
生:4月28日。
师:课文中两次出现了4月28日,那一次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生: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1927年4月28日
师: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开头?
生:倒叙回忆的手法。
师:这篇课文写于1943年,
板书:1943年
师:那正是父亲遇难十六周年,那么,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形成了什么关系?
生:首尾照应。
师:这种首尾照应的写作伎俩,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它能使文章更抓紧凑,更有熏染力。
在本课中,突出了永久忘不了那一天。
板书:忘不了
5
三、总结升华,传统教育
师:这篇课文描写了XXX被捕前后的事,通过这篇课文的进修,我们相识了革命先烈XXX献身的精神,把握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使我们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懂得了本日的幸运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育学生好勤进修,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板书设计
1943捕前局势严重苦守工作
︱
忘不了被捕不慌不忙临危不惧4月28日︱
1927被审平静慈祥安定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