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精准提分练 第五章 专项限时精练(十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提分练第五章专项限时精练(十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不分版本
限时精练(十七)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用时:30分钟分值: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
①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②“文灭质,博溺心[注],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庄子·缮性》) 注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

(1)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贡认为“文〞和“质〞一样重要,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

解析辨析两段材料表达内容的异同,要注意把握每个语段的意思。

第①那么材料,主要讲了子贡对“文〞“质〞的理解,他认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即二者是同等重要的。


②那么材料,庄子认为浮华的“文〞毁坏了“质〞。

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如一)我赞同子贡的观点。

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

当代人,还是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

(例如二)我赞同庄子的观点。

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纠结,反而会妨害内心的纯朴。

比方一个学生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妨害自己的学习或内心的宁静,影响其人生成长。

解析答复下列问题时,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

比方同意子贡的观点,就要说明“文〞即外在的表现和“质〞即内在的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实生活或自身成长的影响。

参考译文
①棘子成说:“有德行的人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文采(外表的礼仪形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有德行的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文采,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就差不多了。


②“文饰浮华毁坏了质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湮没了纯真的心灵,然后人民才开始迷惑和纷乱,没有什么方法返归本真而回复原始的情状。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孟子·梁惠王下》)
(1)这两那么材料所说察人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认为察人应看其自身表现;孟子认为察人要广泛听取别人的评价,再对其进行具体考察。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孟子察人观点的看法。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的察人观点比孔子的更全面,是对孔子观点的一种开展。

孟子认为察人不能偏听偏信,要将听取意见与观察其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这样察人才会更加公正、准确。

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选人用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孟子说:“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

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的人。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子却给她八十斛。

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

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缺乏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五蠹》)
(1)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______。

(2分)
答案德治(或“以德治国〞) 法治(或“以法治国〞)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用刑罚来整顿百姓,只能使他们免除罪过,而用道德和礼教来训导民众,民众不仅会有羞耻心,而且心悦诚服。

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有其合理性,值得借鉴。

韩非子继承和开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观点。

认为“人性恶〞,用情感道德教化是不可靠的,唯有法治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和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遵守规那么,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化,这种观念略显偏激,我们要辩证地继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皈依。

材料二:
现在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师长教导他,他也不改变。

把父母的慈祥、乡邻的品德、师长的智慧,这三样美好的东西同时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被触动,丝毫不改变。

直到地方官吏拿着官府的武器,执行国家的法令,搜捕坏人的时候,他才害怕起来,改掉旧习,变易恶行。

所以父母的慈祥缺乏以教育好子女,必须等到官府执行严厉的刑罚,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祥就骄横,见到威势就屈服。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概》)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

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___________(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分)
(2)荀子与墨子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言行一致
(2)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

(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

(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参考译文
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至宝。

嘴巴不善于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器物。

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不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用具。

嘴巴上说好听的,自己行动丑恶的那么是国家的妖孽。

治国的人敬重国家的至宝,爱惜国家的器物,使用国家的用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墨子说:“政务,口能称道,自身一定要实行它。

现在你口能称道而自身却不能实行,这是你自身的矛盾。

你不能治理你的自身,哪里能治国家的政务?你姑且先防范你自身的矛盾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