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练习:第7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检测(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
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
”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
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忆就是如此。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
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这一规定()
①反映出农奴人身受农奴主的严格控制②说明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④说明俄国是法制完备的国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地主毒打农奴图二贫困的俄国农奴
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④俄国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据统计,1801~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1840年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
这从根本上意味着1831~1840年10年间()
A.农奴为争取自由而斗争B.农民骚动威胁着农奴制度的基础
C.农民骚动不断增加D.农奴反对封建地主的斗争由激烈转为短暂的平静
4.史学界认为,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主要是因为该制度()
A.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是沙皇推行封建专制的基础
C.不利于俄国同英法等国竞争D.严重损毁了俄国的国际形象
5.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A.继续保留农奴制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6.提出“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买取得份地”主张的是()
A.十二月党人B.守旧派C.改革派D.激进派
7.克里米亚战争作战双方的各自的目的是()
①公开野蛮掠夺②直接兼并领土③进行商品输出④进行资本输出⑤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A.②③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8.俄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从本质上说是()
A.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B.战略决策的失败
C.军事指挥的失败D.沙皇制度的失败
9.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
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B.制度腐败C.经济凋敝D.吏治腐败
10.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经历了缓慢而谨慎的酝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
①改革必然触动封建地主利益,阻力非常大②大力发展资本主义③害怕引起人民大规模暴动④为了维护封建地主利益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
11.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他为“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作的准备包括()
①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改革阻力②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③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订改革法案④于19世纪初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2.亚历山大二世在公布改革方案时突出的特征是()
A.从中央到地方B.从城市到农村C.从秘密到公开D.从试验到推广
13.下列属于工商业发达地区贵族提出的改革方案的是()
A.增加土地,加强对农奴的控制B.彻底解放农奴
C.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D.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14.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农民无偿地得到一块份地B.农民不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D.自法令颁布之日起,农民即可赎买份地
15.下列关于“二一九法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奴获得了完全的人身自由
B.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
C.男劳力前两年每年服劳役,以后转化为代役租偿还赎金
D.没有书面许可,农民不得随意离开本地
16.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因为()
①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②农奴得到了土地,促进了农业发展③广大农奴不再受地主的剥削和控制④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7.下列不属于“二一九法令”局限性表现的是()
A.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农民支付的份地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C.改革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D.农奴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
18.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在工业发展中的最主要表现是()
A.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迅速发展
B.自由劳动力扩大
C.国际国内市场扩大
D.主要生产部门完成了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19.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A.农村贫富分化加剧
B.新生产工具的推广
C.一些富农、地主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D.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20.在央视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给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极高的评价。
你认为可能是因为()
①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资金②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B.①②③C.①④D.②④
21.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2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随着其他领域改革的推行,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审理案件时有陪审和律师B.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缩短了服役年限
C.禁止引进西方书籍D.个人创办的学校增多
23.从右图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