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高血压病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高血压的探讨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
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
高血压病造成的并发症如心脏病、肾病、脑血管意外等已成患者致残、致死等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鉴于高血压病的严峻形势以及此病的复杂性,因此,对高血压的有效预防进行研究将具有极大的意义。
在探讨高血压病预防之前,我们必须明白高血压病的种类和成因,才能更好的针对病因有的放矢的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1、高血压的分类及分期
临床上高血压可分为两类:
1.1.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
血压患者的90%以上。
1.2.继发性高血压
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
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
目前国内高血压的诊断采用2005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
2、高血压的病因
本节主要探讨高血压的病因,分别从西医和中医两个角度对病因进行探讨。
2.1 西医病因
高血压的病类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可能。
2.1.1 遗传因素:大约60%的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1.2 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2.1.3 激素因素:拮抗胰岛素的激素不适当地分泌过多是糖尿病发病的其次要因素。
2.1.4 年龄因素: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2.1.5 生活习惯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
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2.1.6药物的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2.1.7其他疾病的影响: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
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2.2 中医病因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
和进行辨证论治。
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
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
之后也有很多著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
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3、糖尿病的预防
3.1.饮食宜用低盐饮食,食盐每天不超过5~10克(1~2钱),不吸烟,不喝酒。
3.2. 选择对体力负担不大的运动,如慢跑、打拳、炼坐式气功等。
也可按摩头面部,促使血管平滑肌放松,方法为先搓热两手,再用手反复按摩头面部20~30次。
3.3 定期检查血脂,控制高脂肪饮食,不吃动物的内脏及其制品,可常食用黑木耳、山楂等。
肥胖者需控制体重。
3.4 从卧位到立位时不能太快,以防止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3.5 降压药、降血脂药物应遵医嘱服用。
避免突然停用降压药而导致“停药反跳现象”。
3.6 保持大便畅通。
3.7培养稳定而乐观的情绪,避免激动,做到心平气和。
4、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我国治疗高血压,大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西医控制血压,中医调理身体,并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认可。
中西医结合只有在中医辩证诊治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药学研究成果,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分型如下:
4.1、肝阳上亢型:表现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目胀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法。
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苓)。
该方具有镇静、镇痛和降血压作用,故本方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常用方。
4.2、瘀血阻滞型: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舌质紫暗、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方用血府逐淤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该证型多见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多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
血府逐淤汤具有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作用,通过扩张血管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该方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比如高血压并发脑出血者则要停用。
4.3、肝肾阴虚型: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法。
方用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该方具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调血脂和抗动脉硬化的功效,适于肾性高血压患者。
4.4、阴阳两虚型: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腰腿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滋阴助阳法。
方用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该方能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改善微循环,并通过调节高级神经活动而起到降血压作用。
4.5、痰浊中阻型:此证多见于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
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头胀、沉重如裹、胸闷多痰、肢体沉重麻木、苔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法。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有效改善痰浊中阻型高血压患者的血脂代谢,使患者血脂代谢正常,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增强血管弹性,从而使血压趋于正常。
5、结语
从近年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药降血压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期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体现中药复方是多途径、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且很多中药复方同时具有多种降压机制。
到目前为止,高血压仍被认为是一种终生难治性病症,这一特点决
定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既要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又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研方法及手段,从多途径、多学科地进行系统研究,努力探求其规律性和本质性内容,从中找到行之有效的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途径仍是中医药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羽邻.马雪巍.中西医结合预防高血压的探讨.内蒙古中医药.2013(7):141
[2]时振声.时间医述.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428-429
[3]吴小秀.浅谈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医药前沿.20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