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盘水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文综历史试卷
24.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
德与人伦
25.“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26.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 克已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
能
27.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28.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
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强调人
民力量巨大
29.汉初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黄老学说,“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经济上较为开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国家强化统制经济的力度,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
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正确的是
A. 汉代长期奉行黄老无为学说
B. 汉武帝时民间经济无自由度
C. 汉代官方统治思想不断调整
D. 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
30.“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
”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 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 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 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 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3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32.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
想
33.下面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 儒学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演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传统科
技的兴衰
34.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 孔孟思想
B. 黄老学说
C. 两汉经学
D. 宋明理
学
35.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A. 构建新儒学体系
B. 提倡知行合一
C. 强调社会责任感
D. 重建伦
理秩序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6分)
材料一: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
材料三: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材料四: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归纳孟子和董仲舒的思想。
(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融合了哪家的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思想。
(6分)
(4)材料四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10分)
42.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
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
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
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的政治主张。
(6分)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思想主张及目的。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4分)
历史答案24. B25. C26. B27. B28. A29. D30. D
31. D32. A33. A34. D35. C
41. (1)孟子:民本思想或民贵君轻;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主要融合了法家的思想。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朱熹的思想:“理气论”(或理是世界的本原,先理后气);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或“心性论”);认识论是“格物致知”。
(4)特点: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42. (1)观点:自然界变化有规律;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
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2)思想主张:天人感应。
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
关系:既继承发展;又对立矛盾(有所悖离)。
(3)关键因素:符合规律(遵循天理)。
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
(4)主题:关注自然现象与国家治乱兴亡。
出发点: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解析】
1. 图示中的P为巧克力的价格,Q为巧克力的供求数量,根据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判断:曲线S是巧克力的供给线,曲线D是需求线。
非洲可可豆大幅减产,而可可是巧克力生产的主要原料,由此推断:巧克力的供应量减少,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曲线S应往左平移为S′;
巧克力的供应量减少,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巧克力的价格上涨,人们对它的需求量随之减少,在E至E′区间;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表现为:
①商品价格下跌,需求增加,供应量减少;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供应增加。
②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价格与供给的关系理解与运用能力,做好本题的关键在于“减产”二字,即产量减少、供应不足,然后一一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