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新技术

合集下载

泥鳅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泥鳅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泥鳅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1. 本文概述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作为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的淡水鱼类,在我国广泛分布。

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泥鳅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因此开展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泥鳅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有效的人工繁殖技术,以期为泥鳅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首先对泥鳅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繁殖季节、繁殖行为、性腺发育等方面。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泥鳅的繁殖周期、繁殖行为模式以及繁殖所需的生态条件。

本文还研究了泥鳅的性腺发育规律,探讨了影响性腺发育的主要因素,如温度、光照、营养等。

在人工繁殖技术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了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和技术流程。

通过对比实验,筛选出适合泥鳅繁殖的促性腺激素及其最佳使用浓度。

同时,本文还研究了泥鳅受精卵的孵化条件,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等,以优化孵化效果。

本文还探讨了泥鳅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包括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以提高苗种成活率和健康水平。

本文通过对泥鳅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揭示了其繁殖规律和生态需求,为泥鳅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本文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工繁殖技术,为泥鳅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泥鳅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以期为泥鳅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科学依据。

2. 泥鳅的生物学特征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分类,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鲤形目、鳅科、泥鳅属。

通过这些内容的详细描述,可以全面展现泥鳅的生物学特征,为后续关于其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背景信息。

3. 泥鳅的繁殖生物学泥鳅的繁殖生物学主要涉及其繁殖习性和繁殖过程。

泥鳅是雌雄异体的鱼类,通过体外受精进行繁殖。

通常在1冬龄时,泥鳅就已经性成熟。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人工苗种繁育及成鳅养殖技术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人工苗种繁育及成鳅养殖技术

泥鳅的苗种繁育
1、亲鳅的选择和加强培育
亲鳅可以从野外捕捞,也可以自育选留。 要求身体健壮,体长10厘米以上,体重15克 以上。 每年3月份左右,对亲鳅进行加强培育, 多投喂蛋白含量较高的饵料。
泥鳅的苗偏瘦;雌的 在生殖季节腹部较膨大,肥满。
一般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4月到9月,水 温在25-26度较适宜。体长12厘米的雌鳅怀 卵量在12000粒左右。卵圆,黄色,卵径1.2 -1.5毫米,有粘性。产卵时雄鱼用吻端刺激 雌鳅腹部,雄鳅追逐,并把雌鳅卷住,进行 排卵、射精,受精卵附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 经1-2天孵化出鳅苗。
泥鳅发情交配示意图
由于泥鳅的味道鲜美且具有较好的保健价值,
国内外市场需求数量巨大,在高价的刺激下, 各地农户过度捕捞野生泥鳅导致自然水域的 出产量急剧下降,野生泥鳅资源已经比较稀 少,加上通过捕捉、运输之后的泥鳅苗用于 养殖成活率不高,严重影响了一些养殖者的 养殖效益,泥鳅的苗种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泥 鳅养殖的发展,开展泥鳅苗种的人工繁殖已 经是刻不容缓。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3、食性和生长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幼鱼阶段以动物性 饵料为主,体长达到5厘米以上时转为杂食性, 喜欢生活在肥水水域。 一般刚孵出的鳅苗,体长在0.3厘米,半 年后可长到8厘米,第二年底可长到13厘米以 上,体重15克左右。最大个体可达20厘米, 100克左右。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4、繁殖习性
泥鳅的苗种繁育
2、雌雄鉴别
胸鳍:雄性胸鳍较长,且尖;雌性较小,且
钝。
泥鳅的苗种繁育
3、催产
HCG 用量为200IU/尾(泥鳅每尾平均重20 克,雄鱼剂量减半)+1-2ug HRLH-A2/尾+ DOM 0.2mg /尾或者单独用,一般用HCG效 果比较好,成本比较低。背鳍基部或腹腔注 射。

泥鳅养殖要点

泥鳅养殖要点

一、泥鳅人工繁殖、孵化、培育技术培训近年来,泥鳅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养殖泥鳅的高效益已经引起广大养殖户的普遍关注。

在高价的刺激下,各地农户过度捕捞野生泥鳅,导致自然水域的产量急剧下降。

由于野生泥鳅资源已经比较稀少,加上通过捕捉、电击、中转、运输之后的泥鳅苗用于养殖成活率不高、产量低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泥鳅苗种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泥鳅养殖的发展,开展泥鳅苗种的人工繁殖已经是刻不容缓。

目前传授泥鳅繁殖、培育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很多,形式多样,收费有几千元到几十万元,在此我们提醒各位养殖户:真正的技术绝对不止几千元,但所谓“神秘、多么好”的技术也不值得花几十万元,我公司承诺学员来基地学习后能确保每个学员回去能顺利繁育养殖、生产销售苗种。

为了有效降低泥鳅养殖成本,让广大养殖户能获得可靠优良的苗种,我公司决定由我公司专家团队,将我们多年来反复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成熟稳定的泥鳅繁殖、孵化、育苗核心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部分养殖户,以点带面,来改变目前国内泥鳅养殖苗种靠野生资源的传统模式,引领国内泥鳅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该培育技术目前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水平,其优势是:(1)孵化、培育成活率极高、生长快:一般亲种催产后受精率、孵化成活率95%左右,从水花培育到寸片3-4厘米成活率达到80%左右,整个育苗时间只需15-20天。

(2)孵化、培育技术易学易懂:学员来我公司学习,我们采取的是专家亲临指导,学员亲自操作整个繁育过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学习方式,抓好整个繁育期的重点技术,如:根据鳅苗出膜后的生长发育特点,选用最适宜常用水体的浮游生物作开口饵料,注重培育期间水质的调控管理,用有效的措施控制微小气泡的产生防治气泡病,做好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疫防,细心管理就会很顺利度过所谓的“寸片死”、“多少关”,进入成品鳅养殖。

(3)投资孵化场地设备简单实用:投资几千元的实用设备、操作简单方便、一天可孵化几百万尾苗种、一年可生产亿尾以上泥鳅苗种。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被广泛养殖于池塘、温室和鱼缸等场所。

泥鳅以其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好、耐污耐寒等特点成为养殖户的首选。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泥鳅的养殖方法和相关的养殖技术。

一、水质要求泥鳅适应性强,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为了保证泥鳅的生长和繁殖,水质的基本要求还是要满足的。

首先,水体的酸碱度要在6.5-8之间,这样能够保证泥鳅正常的呼吸和营养的摄取;其次,水体的温度要保持在15-30摄氏度之间,这样能够使泥鳅的生长速度加快;同时,水体的溶氧量要充足,这样才能保证其正常的呼吸;另外,还要注意水体的透明度,保证水质清澈。

二、泥鳅的养殖池泥鳅养殖的池塘可以选择水质较好,通风良好的地方。

池塘的大小视养殖户的规模而定,但一般不宜太小,以养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池塘的底部需要铺上一层黄沙或琉璃砂,以保持水质清澈。

三、泥鳅的饲料泥鳅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对饲料的要求不高。

养殖者可以配制一些简单的饲料,如鱼粉、豆粕、面粉等,但要注意适量,过度投喂会导致泥鳅的生长不良或者水质污染。

此外,养殖者可以适当投喂一些水草或者蔬菜,这样能够丰富泥鳅的饲料。

四、泥鳅的繁殖泥鳅的繁殖主要是靠自然产卵的方式。

养殖户在准备养殖池时,可以埋点适量的水草,这样能够提供产卵的场所,也能够减少卵的损失。

此外,养殖户还可以在泥鳅的养殖池中增加一些其他适宜繁殖的鱼类,这样能够提高泥鳅的自然繁殖率。

一般来说,泥鳅的繁殖温度在18-25摄氏度之间,繁殖期为春季到夏季。

五、病害防治泥鳅对病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养殖户需要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

首先,要保持水质的清洁,定期清理池塘的底泥和残饵,防止污染;其次,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尽量避免使用变质的饲料;另外,还要注意防止池塘水体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鱼群因温度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最后,要定期检查鱼群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泥鳅的成本和收益泥鳅的养殖成本较低,主要包括池塘的建设、饲料和疫病防治等方面的费用。

泥鳅的 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 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一、苗种繁育1.亲鱼选择。

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

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

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

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2.催产孵化。

繁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繁殖。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射激素催产。

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

雄鳅则减半。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或腹部中线,进针深度为1毫米。

若自然产卵繁殖,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2:1或3:1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

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

产卵后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

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地中自然孵化。

经过1~2天(水温24℃左右)即可出苗。

3.鳅苗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米2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

育苗池的面积不宜过大,以50~100米为好。

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

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清池,并施禽畜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

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地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效、五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性饵料,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

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

经育苗地喂养l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稻田或水箱中进行成鳅饲养。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二)人工繁殖技术 1、催产 药物与剂量:HCG100~200IU/尾或 PG0.5~1.0mg /尾,雄鱼减半。 注射:背部肌肉。最好先麻醉再注 射,放入产卵池或网箱中暂养待产。 效应时间:水温20℃左右时为20h, 水温27℃左右时为8~9h。 2、受精 自行产卵受精:催产后投放鱼巢收 集受精卵。
3、饲养 (1)豆浆饲养法 每天每100㎡培育池用0.5kg干黄豆磨成 浆分3~4次全池泼洒。 下塘5d后黄豆用量增至0.75kg/㎡,泼洒 减至2次 (2)肥水饲养法 施化肥培水,硝酸铵2kg/㎡或尿素 2.5kg/㎡,隔天一次,连续2~3天,以 后看水质适当追肥。 有机肥培水 有机肥作基肥,无机肥作追肥,豆浆和 肥水结合起来,保持池水“肥、活、爽、 嫩”。
人工授精:发情高峰人工采卵采精 3、孵化 要求孵化用水清新,含氧量在6~ 7mg/L,PH在7~8。 孵化的适宜水温20~28℃,最适为 25℃。水温在20℃左右时,48h出苗; 25℃时大约24h出苗。 孵化方法与家鱼相似。

苗出膜后应继续在孵化器中暂养, 待鱼苗卵黄囊消失,并连投2~3d 后转入苗种培育。

产卵类型:分批(2~3次) 怀卵量:体长8~10㎝,2000~7000 粒;体长15㎝,1.5万粒;体长20㎝, 2.4万粒。 精子量:雄鳅体长9.4~11.5cm时, 精巢内约有6亿个精子。 胚胎发育:水温24~25℃时,30~ 35h出膜。出膜鱼苗呈透明的“逗点” 状。 胚后发育:出膜55~66h ,体长5.3 ㎜,卵黄消失,开口摄食。

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 养殖,效益较高,因此养殖泥鳅具 有很好前景。
第 一 节 泥 鳅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一、分类地位及分布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因此备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以期为泥鳅养殖户提供参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篇1一、引言泥鳅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水田、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

近年来,随着泥鳅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泥鳅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泥鳅的养殖效益,本文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二、泥鳅的生物学特性泥鳅属于鲤形目鳅科,身体细长,体色深灰,体表光滑,无鳞片。

泥鳅生活在水底,喜欢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水域,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泥鳅生长速度较慢,但繁殖力强,每年可繁殖 2-3 代。

三、泥鳅的养殖技术1. 池塘选择:选择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水质良好、底质肥沃的池塘。

池塘面积一般为 500-1000 平方米,水深 1-1.5 米。

2. 清塘消毒:在放养前,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有害生物。

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

3. 放养密度:泥鳅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目的而定。

一般而言,每亩放养密度不应超过 1000 尾。

4. 饲料选择:泥鳅的饲料主要有鱼虫、水蚯蚓、蛆、螺蛳、水生植物等。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5. 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应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量不应超过 30%。

四、泥鳅的养殖方法1. 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泥鳅养殖的主要方式。

池塘要选择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水质良好、底质肥沃的地块。

池塘面积一般为500-1000 平方米,水深 1-1.5 米。

放养前,要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然后投放泥鳅种苗。

2. 流水养殖:流水养殖是一种高效的泥鳅养殖方式。

流水养殖池应建在河流、渠道等有水流的地块。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3
∀ 34∀
( 上接第 35页 ) 些鲜鱼糜、 螺 鰤肉 、 蚌肉等动物性 饵料, 养殖效果更佳。 6 日常管理 苗种进箱后 , 要勤检查, 坚持早、中、晚多 次巡箱检查 , 观察虾的活动与摄食情况 , 及时清 除残饵 , 保持箱内的清洁 , 防止水质的污染 , 检 查网箱有否破损, 发现问题 , 及时处理; 每周清 洗或更换 1 次 网箱 , 保持网 箱内外 水体交 换畅 通 , 箱内溶氧充足; 每隔半个月用生石灰、漂白 粉或其它防治病害的药物全箱泼洒一次 , 并定期
330200)
3 . 1 养殖池建造与幼苗的放养。泥鳅养 殖 池不宜太大 , 建造面积为 100 ㎡的养殖池 1 个, 水 深保持在 50~ 60c m。另需在养殖池的注排水口、 侧壁做好防逃设施以防泥鳅外逃。鱼种放养前 , 对养殖池进行彻底的消毒并施肥 , 培养浮游饵料 生物供鱼种下池后食用, 放养 4~ 5cm 的幼苗 , 密 度为 60 尾 /㎡ 。 3 . 2 投饲管理。泥鳅多在晚间摄食, 生长旺 盛期白天也摄食 , 故而应以晚上投饲为主。且在 每个养殖池设饵料台两只, 驯化泥鳅集中投饵, 投 饵次数以当时情况为准, 水温在 15~ 20 每天 1 次 , 25~ 30 为朝夕 2 次 , 超过 30 时每天 1 次 ; 投饵量一般以投喂饵料后 1h 内吃完的量为最适 量。而泥鳅具有贪的天性, 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务 必警惕过量投饵 , 秋天水温在 15 以下时应该停 止投饵。 3 . 3 日常管理。首先 , 确定专管人员。俗话 说 : 三分养七分管 !, 养殖池要有专人负责放养、 投饲、 施 肥和防病 管理工作。其次 , 改善 水体 环 境。在饲养管理过程中 , 必须认真观察水质 , 及时 采取培肥、 加水、 换水和增氧等措施。再次 , 加 强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晨要巡塘 , 并观察鱼类有无浮头 等情况 , 如发现死鱼要及时寻找原因, 并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3 . 4 病害防治。 ∀ 33∀

养殖技术资料_泥鳅养殖技术资料(全套)

养殖技术资料_泥鳅养殖技术资料(全套)

目录一概述---------------------------------------- 1 二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22.1 形态特征---------------------------------- 22. 2生活习性---------------------------------- 2 三泥鳅的人工养殖-------------------------------- 43.1 养殖水域的选择 ----------------------------- 43.2 基本设施及准备工作-------------------------- 53.3 池塘养殖泥鳅------------------------------ 83.4 稻田养殖泥鳅----------------------------- 123.5 流水养殖泥鳅----------------------------- 153.6 庭院式养殖 ------------------------------- 193.7 大水面鱼、鳝、鳅混养 ----------------------- 193.8 泥鳅的越冬管理 ---------------------------- 21 四泥鳅病害防治-------------------------------- 234.1 鳅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34.2 常见疾病的防治 ---------------------------- 24 五养殖泥鳅的捕捉------------------------------- 285.1 池塘泥鳅的捕捉 ---------------------------- 295. 2 稻田泥鳅的捕捉--------------------------- 30 六泥鳅的暂养与运输 ----------------------------- 32广州市信豚水产技术有限公司(整理)6.1 暂养------------------------------------ 326.2 运输------------------------------------ 35 附:泥鳅动物性活饵料的培育方法--------------------- 39 一水蚤培育--------------------------------- 39 二蚯蚓的培育 -------------------------------- 40 三水蚯蚓(丝蚯蚓)的培育---------------------- 47 四蝇蛆的培育 -------------------------------- 51 六福寿螺的培育------------------------------ 61 七田螺的培育 -------------------------------- 63一概述泥鳅,俗称鳅,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其中普遍养殖的品种是真泥鳅。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的形体小而细长,身体前部为圆柱形,后部侧扁,腹部呈圆形。

整个体部有细小的圆鳞,身上有粘液。

背部为暗褐色,两侧为黑灰色,并有赤色斑点,腹部为白色或浅黄色。

头小而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部较小。

口须是泥鳅的重要特征,真鳅有五对口须,但由于种类不同,也有三对或四对的。

泥鳅眼小,视觉不发达,触觉和味觉非常敏锐。

雌雄泥鳅在形态上主要区别是胸鳍。

雌性的胸鳍短而圆;雄性的胸鳍长且前端尖:此外雄性背鳍两侧有小肉瘤,雌性没有。

一般雌泥鳅产卵期间,在生殖孔两侧留有白色斑痕(产卵伤痕),这种特征也可作为区别雌雄泥鳅的主要依据。

泥鳅的种类大约有十几种,但适合养殖的主要是真鳅。

真鳅体长可达20-30厘米,体重可达100-150克,泥鳅经常生活在河川、塘堰、稻田、沟渠等水体的底层,或者生活在腐殖淤泥较多的表层。

在池塘里养殖时,喜欢在池底活动,这是泥鳅生活上的主要特征,只有当水中氧气不足时才游到水面上呼吸空气。

泥鳅生长最适宜的水温为15-30℃,水温在25-28℃时生长最快;在5℃以下或30℃以上或者池水干涸时,泥鳅就会潜入10-30厘米的泥房中“休眠”,土壤中有少量水分湿润皮肤,泥鳅就能维持生命。

泥鳅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它除用鳃呼吸外,还能用肠和皮肤呼吸。

它的肠壁不仅薄而且血管密布,在空气中能进行气体交换,因而能起
1。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 亚的国家和地区。 泥鳅肉质清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 ,具有很好 的经济价值。
• 由于消费量的增大野生泥鳅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因此人工养殖 已经是成为了市场供应的 ! • 在多个泥鳅品种当中,台湾泥鳅因其个体大、 、 、

• 每个池塘还要配备增氧设备以保证泥鳅的正常生长。

在我国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水面会有结冰现象。泥鳅也随之冬眠。如果想 要更高的收益。这时候就需要在池塘上面架设保温设施。这样就能够让泥
鳅不受水温太低的影响,实现全年生产,就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水位控制及培肥水体
4. 1 水位控制
• 台湾泥鳅不喜欢太深的水,一般常年的水位在60-80cm之间,冬天越冬的 时候。水位要求深一点,可以达到100-120cm。春天为了使水温上升快一 点,一般水深在40到60cm之间。
5.5 孵化
孵化池最好是选择室内的水泥池。用网片将孵化池隔成相同大 小的几个区域,方便受精卵的附着以及密度的控制。


孵化期间应定时向池内加注新水,保证水质清新。孵化池的水温应控制 在 。孵化池的水温应保持稳定。可每隔8小时测量一次水温。 应控制在6mg/L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下两天即可孵出鳅苗。
暂养池要将雌、雄泥鳅 。如果需要强化培 育,就要投喂营养高的饲 料或者其它 。在
培育强化期间要经常更换 清水,保证水质良好。
5.3 催产繁育
亲鳅暂养一周后开始发情,这个时候就可以注射催产针了。
“ 一看、二摸、三检查,主要是看它的怀卵量,首先是看它的肚 子大不大,再一个看它的生殖孔是否红肿,摸的是它的肚子,肚子 柔软说明怀卵量大,肚子较硬说明怀卵量较少。”

泥鳅水产养殖知识点总结

泥鳅水产养殖知识点总结

泥鳅水产养殖知识点总结一、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淤泥和软绵绵的河流底部的鱼类,它们主要以微生物、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属于杂食性鱼类。

泥鳅喜欢生活在水温15-28摄氏度的环境中,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适宜PH值为6.5-7.5,溶解氧量在5mg/L以上时,泥鳅的生长状况较好。

二、泥鳅的营养需求泥鳅作为一种杂食性鱼类,其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需求较高。

在养殖中,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生长状态,合理配比饲料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三、泥鳅养殖水池的选择泥鳅适合生活在水质清洁、水流平缓的环境中,因此在进行泥鳅养殖时,水池的选择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水体要求适宜泥鳅生长的pH值为6.5-7.5,水温在15-28摄氏度之间,同时还要保证水体中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此外,应该注意水池的排水排污系统,确保水质一直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四、泥鳅的育苗泥鳅的育苗工作为泥鳅养殖的第一步。

一般而言,育苗孵化池的深度应该保持在30cm-40cm左右,避免因水流太急或水深不够而影响育苗。

孵化池水质要求清澈、无异味,可以在水中添加一定浓度的食盐用于防病防治。

五、泥鳅的饲养管理(1)投喂量:在泥鳅幼鱼期,每天的投喂量以鱼苗体重的3%-5%左右为宜,而在泥鳅长大后,投喂量适当增加。

(2)饲料种类:泥鳅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其食性较为广泛。

在进行泥鳅养殖时,可以使用混合饲料,饲料中应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成分。

(3)注意投喂时间:泥鳅的饲料应在水面平静时进行投喂,避免因过大的水流冲散饲料。

(4)饲料质量:泥鳅的饲养管理中,饲料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的高低。

饲料应保持新鲜,色泽鲜艳,无霉变现象。

同时,应尽量避免过度投喂,防止饲料残留导致池塘水质恶化。

六、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及时清理水体中的浮游物和淤泥。

此外,定期更换部分水源,保持水质清洁。

七、疾病防控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容易患上真菌病、寄生虫病、细菌病等,因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定期对泥鳅进行观察,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进行防治。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泥鳅(拉丁学名:ToraDaio),是一种受到欢迎的水生动物,长期以来一直是东亚地区热门渔获物种之一。

特别是在中国,泥鳅养殖技术发展迅速,其养殖量占水生物养殖总量的60-70%,位列其中。

可以说,泥鳅的养殖正在成为中国水产业的一项重要成果。

泥鳅的养殖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泥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肉质肥美、嫩滑可口,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和多种氨基酸。

其次,泥鳅具有耐受力强等特点,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养殖,适应性强,这有利于增加其养殖量。

此外,由于泥鳅的快速增殖能力,其产量也大大提高。

在泥鳅养殖技术方面,一般采用淡水法和海水法,即在淡水、池塘及河流水体中养殖,或在海洋水体中养殖。

泥鳅的淡水养殖可分为网养、池塘、养殖池和深水池四种养殖方法。

在淡水法养殖中,最常用的是网养及池塘养殖,其中网养法影响最大,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海水养殖一般采用海洋水体和鱼池养殖,其中海洋水体养殖的适应性非常强,可以得到较大规模的泥鳅产量。

若想尽快获取满足市场需求的大量泥鳅,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养殖技术。

养殖技术包括种苗技术、养殖水域管理技术、饲料投喂管理、病害管理等技术,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及经济情况,使得泥鳅养殖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

在种苗技术方面,主要是提高泥鳅的良种苗,以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提高泥鳅的配种率和育成率。

其中,采用复合繁殖手段,以降低泥鳅的育苗成本,培育出高质量的苗种。

养殖水域管理技术方面,通过定期测量水体指标,如温度、PH 值、溶解氧、重金属含量及水质污染物浓度等,以确保水体能够提供核心生物学参数,以保证泥鳅正常生长发育。

此外,科学的饲料投喂管理及病害管理也是提高养殖产量的重要技术。

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既要满足泥鳅的营养需求,又能够达到节约成本、维护水环境等作用,以促进泥鳅的生长发育。

同时,采取有效的病害管理技术,有助于降低病害的发生,控制病害的传播,改善泥鳅的养殖质量。

总之,泥鳅养殖技术技术是中国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并有效提高泥鳅的养殖产量,就必须对泥鳅养殖技术进行创新。

泥鳅的生活习性 大棚养泥鳅一年能养几茬

泥鳅的生活习性 大棚养泥鳅一年能养几茬

泥鳅的生活习性大棚养泥鳅一年能养几茬泥鳅,相信大家肯定都认识,虽然这种鱼个头不大,但是它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被人们称为“水中人参”。

本文介绍一下泥鳅的生活习性,以及大棚养泥鳅一年能养几茬等问题,供参考。

一、泥鳅的生活习性1、泥鳅喜欢昼伏夜出,因为长期在黑暗环境,所以视力退化,但是它们的触须、侧线等却十分敏感,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2、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一般在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它们仍可存活很长时间。

3、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摄食淤泥中藻类等底栖生物,也能取食浮游动物,还可以食入豆饼、豆渣、糙糠等食物。

二、大棚养泥鳅一年能养几茬1、一般大棚泥鳅养殖一年只能养一茬。

泥鳅4月份放苗,9-10月份进行捕捉,养殖周期一般在6-8个月。

2、大棚养殖泥鳅中,养殖户要坚持巡塘,做好记录,每隔20天对泥鳅的生长情况检查一次,根据检查结果调节温室大棚的水质及饲料投喂量。

3、大棚养殖泥鳅中,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温室大棚消毒、池塘消毒、水质消毒、投喂药饵等措施防治鱼病。

池壁要求光滑,不能有尖硬的突起,鱼体一旦刮伤很难治愈。

三、大棚养泥鳅高产技术要点1、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规格大致相同的泥鳅鱼苗进行养殖,养殖密度为每平方米水体放养泥鳅2-3斤左右。

泥鳅放养前进行浸洗消毒,可以用2%-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2、泥鳅鱼苗放养前期投喂以天然饵料为食,适当投喂一些鱼粉、豆饼等,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6月上中旬泥鳅长到5厘米时投喂鲤鱼全价配合饲料,投喂量为体重的5%,7-8月份的投喂量为体重的10%,9月份的投喂量为体重的为5%,每天投喂三次,早、中、晚各投喂一次,具体的投喂量以泥鳅2小时内可以吃完为宜。

投饵时要把饵料投放在食台附近。

3、泥鳅养殖池水质以黄绿色为好,7-8月份水深保持在80厘米以上,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7.5左右,溶氧在2毫克/升以上。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繁育技术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繁育技术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繁育技术作者:张淼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5年第4期张淼(木兰县水产管理总站黑龙江哈尔滨 151900)一、泥鳅的特征泥鳅腹鳍以前身体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

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

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

口下位,呈马蹄形。

触须5对。

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背鳍条2、7,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胸鳍远离腹鳍。

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下方。

肛门近臀鳍。

尾鳍呈圆形。

侧线完全。

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

尾柄基部上侧有一个明显的黑斑点。

奇鳍上有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浅灰色,无斑条。

二、泥鳅的特性1、食性杂泥鳅属杂食性鱼类。

在幼苗阶段,体长5cm以内,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

体长5-8cm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有关,水温15℃-30℃为适温范围,25℃-27℃为最适范围,此时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

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泥鳅进入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

泥鳅多在晚上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训练也可改为白天摄食。

2、生长较快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

一般孵化的鳅苗,体长约0.3cm,1个月后长到3.0cm左右,半年后长到6.0cm左右,第二年底体长可达13cm,体重15g左右,据报道,最大个体长达20cm,重100g左右。

3、繁殖力强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份,但以5-7月、水温25℃-26℃时为最盛。

泥鳅怀卵量多少与体长有关。

体长8cm的雌鳅,怀卵量约2000粒,10cm的怀卵量为7000粒,12cm的怀卵量1万-1.4万粒,体长15cm的怀卵量为1.2万-1.8万粒,体长20cm的怀卵量为2.4万粒。

泥鳅养殖和常见病防治

泥鳅养殖和常见病防治

泥鳅养殖和常见病防治一、泥鳅的养殖1.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泥鳅是一种淡水鱼类,常见于南方的水域中,体型长而细,头部扁平,有茶色和黑色等不同颜色。

泥鳅习性较为活跃,食性杂,喜好吞食小型有机物并在水底底部挖掘。

泥鳅一般喜欢在水流缓慢、水温稳定、水质清澈的水域中生存,需要较好的养殖环境。

2. 泥鳅的养殖环境泥鳅适合在平原、丘陵、山区的小溪、塘池、河坝、渠道等水域中进行养殖,需要有适当的水深、水面到空气的距离需在30厘米以上、水质清澈且稳定(pH值在6-8之间)、水温控制在18℃至25℃之间。

泥鳅收割时一次性收获数量不宜过多,每次收获量最好控制在1/3左右。

在饲养期间,需对水质进行维护,考虑到饲养密度和泥鳅的食物量,应添加防止水体污染物的水质处理剂。

一般来说,每天需要100-200g的鱼饵进行喂食,喂食时间以早、中、晚三次进行。

3. 泥鳅养殖的技术要点1.选购优质种苗:选取体长4~6厘米、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色泽明亮且鳞片完整的种苗。

2.养殖环境调控: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水质、氧气、PH值等环境因素,保证泥鳅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活。

应定期清洁饲养池中的污物、调整养殖环境和营养剂供应等。

3.合理饲养:饲料要根据泥鳅的食性,使用磨碎成粉末的混合饲料或动物性蛋白饲料。

同一片区域不能连续种植杂草,应注意鱼类养殖相互补养的原则。

4.强化疫病防治:减少泥鳅发病率,必须保证泥鳅的生活环境、饮食、水质堪称完美,可以考虑用药物预防、强化泥鳅的机体免疫力等方法。

二、泥鳅常见病防治1. 白点病白点病是泥鳅的常见病之一,由寄生在环境水体中的白点绦虫(又称白点原虫)所引起。

泥鳅的尾部和身体上会出现很多大小不一的白点,病情严重时,泥鳅的尾鳍和身体颜色会发生变化,衰弱无气,甚至死亡。

防治办法:对于白点病的预防,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1.提高养殖环境的水温,水温在29℃以上能够有效杀死白点虫。

2.维持水质,增加鱼类的免疫力,避免环境经常变动。

【2019年整理】泥鳅养殖技术78091

【2019年整理】泥鳅养殖技术78091

泥鲫:不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一种美味佳肴,还有补血益气、壮阳利尿等药用价值。

不仅为国内各地消费者所喜欢,还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价格一直看好。

一、泥鲫:的生物学特性泥酬身体细长,前端较圆,后端侧扁、头尖、腹圆,喜生活于淤泥较厚的静水中,在湖泊、池塘、稻田等水域中均可生存,适宜生长在光线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靠5对触须寻找食物。

因为具有鲤呼吸、肠呼吸等多种呼吸方式,所以可生活在溶氧极小的水或淤泥中。

泥酬外表似无鳞,甚光滑,鳞片细小埋于皮下,表皮可分泌粘液,体表有黑色斑点。

泥鲫:属典型杂食性鱼类,幼鱼时以水生昆虫、小型甲壳类、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为食;成鱼时喜食植物性食物,如水生植物种子、嫩芽,藻类以及淤泥虫的腐殖质等。

泥酬最适生长温度是22〜28C,此时摄食最旺盛,摄食时间以夜间为主;当水温在10C以下或30C以上时,活动减弱;水温在6C以下或34 C以上时,就潜入泥中停止活动。

泥酬能在溶氧0.16毫克/升的水中生活,而其他鱼类在溶氧1.0毫克/ 升的水中就会缺氧,出现浮头现象。

泥酬白天大多潜伏在泥中,喜上半夜外出觅食。

泥酬一天中有两次摄食局峰:上午7~10时和下午4~6时,早晨5时左右是摄食低潮, 人工养殖,白天投喂是完全可以的。

泥酬2龄左右达到性成熟,1年可产卵2〜3次,产卵期为4〜9月,产卵盛期为5〜6月,产卵常在雨后夜间进行。

在产卵期,常可看到几尾雄鲫:追逐一尾雌鲫:,当在发情高潮,雄鱼压迫雌鱼腹部时,雌鱼因受到挤而产卵,雄鱼排精,卵子在水中受精后,落在水中的水草或石块等物体上,并粘附住。

受精卵在水是20C时,两天即可孵出鱼苗。

二、苗种繁育1. 亲鱼选择。

泥酬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

性成熟的亲鱼在4- 9月份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

当水温稳定在22 C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酬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 雄酬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lgc l h r ceit sa d n w re igtc n lg fla h oo ia a a trs c n e b edn e h oo yo c c i o
Q N Y — I ul i
( et f ieho g, i ag gchr oe ,i ag 6 00 C i ) Dp o cnl y)n I fuuaClg Xn n 40 , h a .o B t o 【 y lA i l le y 4 n
12 生活 习性 .
鲜亮健康 , 型端正 , 体 黏液 较多 , 无伤 无痕 , 体长 2 0 泥鳅多生活在 富有腐殖质的淤泥处 , 昼伏夜 出。 c m以上 , 体重 3 以上的个体。雌鳅个体明显大于 5g
除用鳃呼吸外 , 还能用肠道壁呼吸 , 耐低氧 , 中溶氧 雄鳅 , 水 胸鳍较短而圆 , 呈扇形 , 2~ 第 3根软鳍条 的长 降到 0 1 sL时 , 能生存。适 宜生长水温 1 短基本一致 , .6m / 仍 0~ 雄鳅胸鳍宽而长 , 1 第 根鳍条末端尖而 3℃ , 0 最适 水温 为 2 2 ℃ 。 5- 8 上翘 , 胸鳍在生殖季节手摸有追 星 , 挤压腹部有 白色 13 食性 与生 长 . 精 液 流 出。 繁殖 时 , 雄 比例 为 12~ 。 雌 : 3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 , 主要以浮游动物、 水生昆虫 、 2 2 人 工催产 .
术, 为泥鳅养殖生产提供 了一整 套养殖新技术 。
关键 词 : 泥鳅; 生物学特性; 繁殖; 苗种培育 ; 成鳅养殖; 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 号 :964 文献 标 识码 : ¥6 . A 文章编 号 :0 84 1 ( 0 8 0 -130 10 -9 6 2 0 ) 2( 1 -2 )
Ab t a t T i a e il n ls steboo ia h rceit so ah.A o lt e f e tc n lg f re ・ s r c : hsp p rmaIya ay e ilgclc aatrs c fl c I h i o c mpeest w h oo yo e d on e b
i g l c mdd d t p caie o s h l y ito u i g s mea p cs s c e s lci n,b e d n n rp g t n n o h i p s e s e il d h u e od b r d c n o s e t u h a t ee t o z n s h o re iga dpo a a o i o a e tlla h,t e b e ig o e s a d ma u e l a h a l a e p e e t n a d c r fd s a e . fp r n a o c h r d n fs d n tr o c wel st r v n i n u e o i s s e e s h o e
Ke r s l c ;il c hr t sc po aao ; ebedn e ;tebedn f t ah rvn y wo d : ah bo g a caa e t ; r gtn t r igo s d h re i o u l c ;pee— o o l i cri i p i h e fe g ma r o e
t n a d c r fd s a e i u e o ie s o n
人工养殖时 , 白天是摄食高峰期。一般在上 午 泥鳅隶属于鲤形 目, 鳅科 、 泥鳅属 , 肉质 细嫩 , 夜间 , 味 道鲜 美 , 千克 泥鳅 含 蛋 白质 8 , 较 高 的药 用 价 7 o 每 0g 有 : o~1 : 0和下午 1 :0~1 :0 0O 6O 80 。 值 , “ 中人 参 ” 美 称 [ 。是 我 国 的传 统 外 贸 出 有 水 之 1 ] 在南方地区 , 当年繁殖 的鳅 苗到年底 体长为 1 0 m左右。在北方地 区, 当年繁殖的鳅苗到年底体长 口水产 品, 养殖泥鳅效益好 , 是农民致富的好项 目。 c
1 泥鳅 的生物学特性
1 1 形 态 特征 .
为 6c m左 右 。
2 人 工繁殖
泥鳅身体呈圆柱形 , 尾部侧扁。头尖 , 鳞片极小 , 2 1 亲 鱼 的选择 . 埋于皮下 , 尾鳍圆形。背部 体侧为灰黑色 , 并有一些 繁殖 的亲鱼一般不易长期饲养 , 最好是捕获产卵 黑 色斑 点 。 期 的天 然泥 鳅 , 中一 段 时 间进行 强化 培育 。亲鱼 要 集
维普资讯
第 1 8卷 第 2期
20 0 fX n a gAgiutrlC l g o ra o i y n r l a ol e l c u e
V0 . 8 N . 11 o 2
Jn 2 o u .o 8

水产研究 ・
泥鳅 的 生物 学特 性 和 养 殖 新 技 术
秦 玉 丽
( 阳农业 高等专科学 校 生物技术系 ,河南 信阳 4 4 o ) 信 6o o
摘 要 : 根据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 全面论述了亲鱼的选育、 繁殖、 苗种培育以及成鳅的养殖和疾病防治等养殖技
水蚯蚓 、 小鱼虾 、 小螺蚌等动物性饵料和嫩植 物有机 般在 2 ℃ 以上 水温 进 行 。催 产 季 节 可在 5月 2 碎屑等植物性饵料为食。当主食物不足时, 有同类相 初 至 6 月 。催 产 药 以 H G 和 P 的 效 果 好 。HC C G G 10- 0 / ,G0 5~10mr尾 , 鳅剂 量减 0 20I 尾 P . U . , 雄 / 残现象 。在天然水体 中, 泥鳅摄食时间主要在傍晚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