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
摘要:在我国,电影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一直起着重要作用,1987年3月国家电影局“倡导主旋
律,坚持多样化”口号的提出,明确了“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并带动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主旋律影片的发展热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在社会转型期中的主旋律影片也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审视当下电影市场上的主旋律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对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上的一些转变。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刘高志
电影随谈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康的作品,不论是古是今,是上是下,是大是小,[1]深入,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转型时是长是短,均不应被排斥在‘主旋律’之外”。
期,中国电影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生着变化。
也有人认为“贯彻中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并以塑造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不再像“十七年”的政治化电英雄人物形象(或者正面人物形象)为主要导向的[2]影那样通过单一的模式进行意识形态的建构,而是影片即为主旋律电影”。
还有一种说法将“主旋渐渐地倾向于商业化和社会化,表面上看电影与政律”这一概念变得更加宽泛,认为“凡是表现人世治也不再是那么紧密相连,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间的真善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主旋[3]播媒介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上仍起着重要律’”。
总之,无论是反映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主旋律电影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这一作用。
还是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旋律影片最重要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大量引的一个特点就是宣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关于“主进,以及各种娱乐片对电影市场的冲击,观众不再流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倪震在谈及处于转型期的全盘接受传统意义上那种带有浓厚说教色彩的主旋中国电影时对其有一个界定,这一界定与本文所指律影片。
然而处在时代变革中的主旋律电影并没有的主流意识形态较为契合,即“一个民族的主流意因此消沉下去,综观近几年我国的电影市场,有不识形态是由当代性和传统性两个层次构成的。
它表少被冠以“主旋律电影”之名的影片叫好又叫座,现为每一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理论、法律规范、时如《云水谣》(2006)、《集结号》(2007)、《梅代精神和道德模式。
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性,在今兰芳》(2008)、《高考1977》(2009)等。
日中国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 “主旋律电影”一词诞生于国家电影局1987年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道3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此次会议提出德精神,等等。
意识形态的传统性表征,是指一个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目的在于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历史积倡导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应当关注现实民生、弘扬淀,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层意识是儒文化传统为主的时代精神,歌颂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仁’、‘义’、‘孝’、‘礼’,家庭意识和血缘根基、实[4]业。
为响应这一口号,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践理性、天人合一等等伦理规范和思维模式”。
主旋律影片大发展的热潮。
从题材上看,这一时期 我国主旋律电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旋律影片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重大革命历史理所当然地承载着宣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职题材,如《开国大典》(1989)、《周恩来》(1991)、责。
但这种宣扬基本上已不再采用“直奔主题”的《重庆谈判》(1993)、《鸦片战争》(1997)等。
一方式,在创作上也不再局限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类是社会现实题材,如《焦裕禄》(1990)、《凤凰而是更加注重迎合大众主流文化心态,题材选取更琴》(1994)、《红河谷》(1997)等。
这两类题材加广泛,视角也更加新颖独特。
这些影片在展示时影片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试图传达国家主流意代精神、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对识形态的精神话语。
然而,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发个体命运和人性精神的书写,将个体的命运与情感展,“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在人们的理解中并不同大的时代结合起来,从而使影片深入人心,引发仅仅局限于这两类题材,而是渐渐地被泛化。
有人观众思考,进而体现其作为艺术的审美和教育功认为“凡是能够弘扬我们民族精神,提高我们民族能。
主旋律影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的转素质,陶冶我们民族情操,有益于我们人民身心健
变,一方面是有良知的艺术家和电影人艰难跋涉、
电影随谈
积极探索的结果。
另一方面,处于市场经济浪潮中,《云水谣》将爱国主义与爱情、战争相结合,《集结我国电影的制作与发行都已被纳入市场的运作当中,号》将对为国牺牲的无名英雄的歌颂与战争相结合一部电影的推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能否得到市场等。
另外,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还较为注重营造视觉的回报,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影也不能逃脱奇观。
追求奇观化效果是好莱坞大片的一个重要特这一命运。
因此对于主旋律影片来说,转变表达方点,其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能够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式、贴近观众并迎合观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其必然选受,并能使观众产生一种满足感。
如《云水谣》中震择。
纵观近几年的主旋律电影也确实在随着社会的转慑人心的雪崩奇观,《高考1977》中火烧荒野的奇观型而变化,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变化主要体现等。
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在影片的宣传方面也直接在叙事策略、艺术手段、与商业元素的结合等方面。
体现了与商业元素的融合。
为了求得市场的回报,影 首先是叙事策略上的“泛情化”,主旋律影片在片从开始的策划到最后的推出都会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还注入进行大力宣传,其力度通过这些影片在宣传上的资金了伦理情感,“使主人公的性格、动作、命运和他的行投入便可窥见一斑。
《云水谣》在上映前一个月内在动环境、他所得到的社会评价以及影片叙事的情节、中央一套和三套的一些栏目中滚动播出影片预告片,
[5]并在电影频道连续20天播出影片广告,其宣传费用占节奏和高潮都以伦理感情为中心而被感情化”。
采
到了影片总投资的一半。
影片《集结号》的宣传费用用这种叙事策略能够充分调动观影者的情绪,使之达
达两千万,除了持续不断的广告宣传之外,为扩大影到心理上的认同,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2008年
片的影响力还耗资一千万举办首映礼。
随着我国市场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主旋律影片受到了大学
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电生的广泛欢迎,其中俞钟导演的《香巴拉信使》
影也在针对市场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最原始的(2007)还获得了“最受欢迎导演奖”。
影片《香巴
主旋律电影的制作观念一刻也没有停止自身对市场的拉信使》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王顺
[6]
友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的形象。
调适”。
在市场化背景下,主旋律电影要想获得更从题材的选取上看,这部电影属于传统的英模片,但多资金上和文化上的支持,对商业电影的借鉴以及与影片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并没有一味突出其高、大、全商业元素的融合似乎是其必然选择。
并且随着经济的的形象,而是全面地展示他的性格和生活,使整个人发展,我国进入了消费社会,大众文化日渐兴盛,处物更加真实,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消除了普通观众于当前我国文化格局中的主旋律电影就必须借助大众与英雄人物之间的距离感。
影片在讲述这一人物时有文化的平台来为自己谋求生路。
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意通过一些细节将其形象平凡化,目的也是让观众从一种消费文化,其所满足的也正是消费社会中人们无伦理感情上接受影片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同时也接尽的消费欲望。
因此作为大众文化一部分的主旋律电受人物所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
影就要非常注重观众的文化观念及心态,并在一定程 艺术手段上,当下国产主旋律影片在音画关系、度上去迎合观众的需求。
但这种迎合并不等同于一般时空关系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加成熟,此外,影片还注的商业电影,一般的商业电影较注重满足观众的情感重通过选取意象来表达其深层意蕴。
这些意象通常会宣泄和窥视欲望的需求以及娱乐、享受的消费目的,被赋予多种内涵,一方面对应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而主旋律电影则是以宣扬主流意识形态为前提,二者另一方面也在更深的层次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增出发点的不同也使一般的商业电影在影片题材的选择强影片的艺术性。
如在2008年贺岁档引发电影市场热范围上比主旋律电影大得多。
潮的主旋律影片《梅兰芳》,影片在塑造梅兰芳这一人物 总之,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革,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形象时,除了注重挖掘人物内心情感,还运用了“纸也在发生着转变,在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上找枷锁”这一意象,既指当时社会伶人“命如草芥”的到了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达到了艺术性、思想性和低下地位,又暗含了社会生活中规约和责任的樊篱所带观赏性的统一,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国产主旋律来的束缚。
这一意象的运用增强了影片的思想性、艺影片在走向成熟。
影片中表现出的传统民族精神与主术性以及观赏性,特别是“纸枷锁”的后一种寓意不流价值观契合了大众的文化心态,并且在创作上注重贴仅指片中的梅兰芳,它还可以关涉到观看这部影片的近观众内心,引发观众思考,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观众。
影片也正是通过这一意象来引发观众思考,激鸣,进而在不经意间接受影片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
发观众的情绪,使观众产生共鸣并打动观众的。
在市场的冲击与诱惑下,主旋律电影渐渐地融入注释:
了商业元素,这在影片的制作和宣传两个方面均有所[1] 陆柱国:《主旋律·借鉴及其他》,《电影艺术》1998年第2期。
表现。
影片的制作方面,在叙事上当下国产主旋律电
[2] 宋家玲:《主旋律电影的危机与活路》,《电影艺术》
2006年第1期。
影多将主旋律内容与某种类型片的模式结合起来,如
(下转53页)
电影叙事所塑造的形象却很不相同,过度渲染了汉尼不可预期的后果。
管红星说得好:“当代恐怖片极为拔的个人色彩,引导观众对这一形象产生崇拜。
需要重视对遭到毁灭的人体奇观的‘展示行为’,包括叙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叙事空事和人物性格发展在内的其他所有一切,都从属于向间里的汉尼拔,都不是所谓的“英雄”,他永远是一观众原原本本地表现人类残杀的要求。
这一要求通过个食人魔,杀人并且吃人肝脏。
我们不禁担心青少年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使得人们感兴趣对于这种形象的喜爱和崇拜会导致其价值观的改变和的主要不是受害者所遭受的痛苦,而是她或他的身体行为上的模仿。
是怎样被摧毁的。
当代恐怖电影对暴力‘展示行为’ 当代电影还往往将善与恶、正常与非正常之间的的偏好表现在叙事中,必然导致细节的描绘更加真[5]界限弄得模糊不清,正邪力量斗争的结果暧昧不明。
切,视听的感官刺激更为讲究。
”这样就导致观众影片主题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根本就失去了主题的意因为欣赏缺乏道德提醒的电影叙事而淡忘了道德的标义取向,影片对于一些道德问题并不发表看法。
比如准,使得青年人不知不觉地建立了模糊不清的道德观战争片中用血流成河的场面衬托英雄主义,科幻片中念,在成长中渐渐分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是用大面积牺牲衬托科技力量,恐怖片中为了制造恐怖像电影叙事中告诉他们的那样:在社会秩序被颠覆和效果而肆意践踏生命,成为纯粹“恐怖展览”或“为重置的解构时代,更多地依赖本能而不是理智。
恐怖而恐怖”的娱乐影片。
如今电影观众年龄结构发 笔者认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导演对其所生了巨大变化,70%的票房来自16~29岁的青年观叙述的人和事,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伦理把握。
在对众。
而这批观众不喜欢“老套”,不喜欢“经典”,社会人性进行纪实的同时,需要时刻警觉以提防电影他们对影片主人公的越轨和破坏行为更有兴趣。
这不作品的叙事走入歧途,也避免成为所叙述人物的个体禁让我们担心电影叙事所带来的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和道德的完全认同者。
面对罪恶,必须予以正视和惩世界观的冲击。
而电影为了赚取更多票房,会一味迎罚,不允许以超然甚至鉴赏的态度将犯罪行为诗意合年轻观众的欣赏取向,删去教条和说教,添加更多化、合法化。
唯有这样,才能让青年人(包括大学吸引人的元素,从而淡化了对道德的关注,展示给人生)在一个健康和谐的影像世界中自我成长。
们的是一场华丽的解构狂想曲。
这一点对于青年人无疑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
经过问卷调查,现在的青年注释:
人普遍对电影中的角色好坏没有明显的认知,而是习 ※惯性地去喜欢自己喜欢的演员和剧情。
观影之后,他立项项目:《西方电影叙事与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及其对策研究》前期成果之一。
们很少思考其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
对于电[1] 参见[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影呈现的观点则是容易接受和相信,不会去批判和反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思。
这就使得电影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更加彻底。
电影[2] 汪献平:《暴力电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叙述对人物的行为不带任何意见的展现方式也会使得第12页。
年轻人对于这些行为采取漠然的态度,形成一种道德[3] 参见[法]克里斯丁·麦茨《电影:纯语言还是泛语言》,笈的僵化,甚至麻木不仁,看到大面积的死亡和暴力屠芒译,《世界电影》1992年第2期。
杀也不会有强烈的道德反应,而是纯粹的旁观。
这种[4] 参见[法]让·鲍德里亚《拟像与仿真》,张新木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态度是很可怕的。
青年人是日后建设社会的主力,他[5] 管红星:《后现代语境中当代恐怖电影的叙事特征》,们的道德漠然对未来的社会建构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当代文坛》2009年第6期。
而年轻一代往往社会压力大,就业、住房和婚姻等等
问题导致他们会产生反社会和反正统的思想,而接触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了电影所渲染的道德灰色区域之后,无疑会带来颇多
本文为徐州师范大学2009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电影随谈
[3] 王庚年:《把握时机 振奋精神 再创佳绩 迎接新世纪—— [5] 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就当前国产电影态势答〈当代电影〉记者问》,《当代电影》1998年版,第9页。
1999年第1期。
[6] 胡谱忠:《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片的互动渐变规则》,《贵 [4] 倪震:《21世纪前夕:转型期的中国电影》,罗艺军主编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第1期。
《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517页。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上接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