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思想研究
牛常红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思想是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思想,他重视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通过继承和发展“解释世界”思想,寻找“改变世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改变世界”思想应运而生,并且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响亮口号,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改变世界;社会主义建设
1引言
“改变世界”思想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哲学的归旨,是任何哲学都具有的功能。

这一思想的出现绝非偶然,其产生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艰难而彻底地蜕变。

理解“改变世界”思想的含义、了解“改变世界”思想的产生原因,对当今我国社会如何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改变世界”思想的含义
与“解释世界”思想侧重用思想把握时代和现实,揭示人类世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不同,“改变世界”思想强调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从而揭示人类世界“应如何、如何做”的问题。

马克思能够得出“解放世界”思想的哲学反思要源于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对世界的理解是朴素的,古代哲学只单纯地把世界看作所有存在物的总和,虽然古代哲学家隐约察觉到人和人的灵魂与其他自然物不同,但并没有将其有所区别的对待,直到近代哲学,才把人或意识从世界之中剥离出来,抽象为世界之外的独立主体,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结构就成了近代哲学世界观念的基础。

马克思哲学把世界理解为实践基础上的人所创造的世界,其探索过程实现了旧哲学“解释世界”角度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实践角度的转变。

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实践概念,并显露出实践具有自我价值属性,其本质在于人超越功利的道德选择的观点,康德继承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仅注重道德实践的自由价值,还认为人的纯粹自由意志活动才是真正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把实践看作改变世界的感性活动,而非人的道德活动,还从实践角度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清算,他指出,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只是客观或者直观地对对象、现实、感性加以理解,并没有将其看成感性的人的活动或者实践去理解,也非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①马克思洞察了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强调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注重对现实世界实践把握的视阈,同时为马克思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有几点是要注意的:第一,“改变世界”的思想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独树一帜的,任何哲学都包含改变世界的动机、愿望,例如苏格拉底将自己比作神赐的牛虻,柏拉图理想作为变革现实政治的最高方式,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有着反叛现实和改变世界的思想动机;第二,马克思虽然把“改变世界”作为整个哲学生涯的奋斗目标,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排斥“解释世界”的功能,而是要建立在科学解释世界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解释世界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②,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哲学立场。

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的本质在于从客观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趋势的正确理解中解释世
界,在规律和合理目的指导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类的解放。

其含义具体包括:第一,马克思“改变世界”即对环境的改变;第二,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立足于人类社会,关注的是人释放后的“改变世界”。

3“改变世界”思想产生的原因
“改变世界”思想不是空中楼阁,其产生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首先,在马克思的“世界”里,传统的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人类自身的异化,其中既有“神圣形象的人的自我异化”,又有“又有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③,即人的宗教异化,费尔巴哈只是猛烈批判宗教,要求把属于人的东西归还,恢复人丰富的人性,并没有意识到之后人得到的世俗社会又导致了人对财富的异化,使人成为利己主义、唯利是图的奴隶,马克思却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坚信必须改变现实世界,才能使世界中的人得到自由与解放,这是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产生的必要性。

其次,马克思对世界以及社会本质、历史规律做了科学解答,肯定地回答了“能否改变世界”问题。

马克思强调要把世界当作实践去理解,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人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物质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人们既改变环境,又改变人的活动,既改变客观世界,又改变主观世界、主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统一的社会生活本质必然是实践的,并且改变世界蕴含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是可能的,其改变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马克思从中找寻改变世界的现实根据,力图人类社会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其间,马克思建立了科学实践观,创立了唯物史观,切实找到了改变世界的正确道路,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这就是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产生的可能性。

4“改变世界”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要理论思想的总根本,也是其革命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灵魂。

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仍需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然而,追求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发展的同时,我国出现了一系列有碍社会更好发展的问题,例如生态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除此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密切,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恐怖主义等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危机也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素。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的指导,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具体包括:
第一,明确定位。

既不妄自狂大也不妄自菲薄,找准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位置,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国际上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第二,以人为本。

实践的主体是人,改变世界的主体也是
(下转第229页)
古代的大同理想,都违反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超前,因为在当时16世纪的西方和封建制度下中国的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都还比较低,所以理想不仅不能实现,却仍然面临着贫穷、剥削、战争等一系列问题。

5.2唯物辩证法的看法
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过程,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想建立真正的太阳城邦和实现大同社会,要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要以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进程为基础,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5.3充斥着的错误思想
《太阳城》里存在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有关星相术的迷信色彩,这就使理想社会具有了幻想性的伪理论,缺乏科学性;以及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导致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中国古代大同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的是充斥小农经济时代的天真的‘均贫富’思想”,即小农思想或平均主义思想,是小农经济的产物。

《太阳城》与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理想,虽然只是一种美好的
乌托邦幻想,但是它们却在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克思评价,“《太阳城》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恩格斯评价“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还没有很好加工’、‘颇为粗陋的’共产主义”。

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一直为我国的先哲们孜孜以求,是我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参鉴的重要思想。

参考文献
[1]吴格言.古代中国大同理想之衍进[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4).
[2]吴向宇,梁明伟.《太阳城》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3]康帕内拉.太阳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宋思伟,孙建成.儒家大同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理念[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作者简介:卢晓萌(199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人,中国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在社会的变革中日益独立,日益自觉自为,这种主体意识使主体性的文化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被社会接受,“以人为本”理念随即提出。

“以人为本”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要避免把个体的独立自主性推向极端,避免出现私欲膨胀的自我。

第三,科学发展。

要改变世界,就要先改变自己即发展自己,近代倍受侵略的屈辱史时刻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发展,不够强大,没有世界话语权,又谈何“改变世界”?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综合国力提高,才能站住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同时,还要注意用科学的观念来谋求发展,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唯有这样,才能减轻经济危机动荡带来的影响,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营造适合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改变世界”有其固定的功能,有其恒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当今时代已大不相同。

因此,各个国家要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对其继承与发展,努力改变、提高本国实力的同时,进而改变世界。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57页。

③谭大友:《为什么要改变世界,能否改变世界,怎样改变世
界?——马克思对其哲学主题的探究和解答及其当代启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88页。

参考文献
[1]姜正君.论哲学研究的双重原则: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J].
天府新论,2011(3).
[2]庄严.“改变世界”的革命哲学: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J].
学习与探索,2005(5).
[3]周德宝.改变世界:从人本主义视域到实践视域——1844—1845年马克思哲学变革[J].晋阳学刊,2009(1).
作者简介:牛常红(1990-),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首先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公共空间这个战场,对于网络热点问题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舆论,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上的各种声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声音在网络公共空间的影响力。

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与文化素质,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4.2从受教育者需求出发整合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自我表达意愿更加明显,自我需求也更加个性化,教育者要主动把握学生特征的变化,调动学生发表自我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建立更加平等的教学关系,实现学生客体主体化。

同时要了解学生之所需,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解决学生的实际诉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立足信息时代革新教学手段
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为我们的交往生活提供了便利,我们要善于将这些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
分发挥其作用。

高校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公共空间搭建资源共享沟通平台,既能够与兄弟院校交流沟通教学经验,又能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建立微信公众号、BBS 讨论版等。

在这些公共空间内,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见解,互相讨论,在讨论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更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任何新时代的到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网络空间的诞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背后,同样蕴藏着契机。

加强网络公共空间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郭湛.社会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宋振超.信息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3]倪光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作者简介:茹鹏浩(1993-),男,汉族,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上接第226页)(上接第22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