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应该向富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珍图——尤所爱 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Hale Waihona Puke 曝图——曝书画 书戴嵩画牛
牧童拊掌大笑 笑图
处士笑而然之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不迷信权威 因事求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主旨归纳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 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 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 当问婢”的道理。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 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伯牙琴艺绝伦,他肯定不止只在高山流水,想象:他还会只在哪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伯牙志在明月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伯牙志在春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潇潇乎若春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伯牙志在白雪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琴技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琴音余音绕梁、荡气回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他想:锺子期才是真正懂我音乐的人,他才是我的知音!)
用锦缎做画囊,用玉作画轴。
拍手。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摇尾巴。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
收缩。
大腿。 却。
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认为他说得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译文:四川有个姓杜的处士,喜爱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 件。其中一幅戴嵩的《牛》,(杜处士)尤其喜欢。他用玉作画轴,用 锦囊将它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书画晾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这幅画,拍手大笑说: “这幅画是画的斗牛啊!牛斗的时候,力量集中在角上,错了!”杜处 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耿忠的事应该去问农人,织 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表现: 处士笑而然之 人物形象: 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同样是笑,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有什么不同?
处士 谦虚、虚心地笑
牧童 嘲笑、讥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课文那句话揭示了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原文: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同理:画牛当问牧民 道理: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课后习题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 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多音字

pù 一曝十寒 bào 曝光
例: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 毅力,一曝( pù )十寒的 行为被曝( bào )光了,他 为此感到十分惭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伯牙鼓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课文详解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 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子期死后, 伯牙悲痛欲绝,“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 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 知
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死 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主旨归纳
课文主要选取俞伯牙弹的高山和流 水两首曲子,合起来称作高山流水 , 把真正理解俞伯牙的锺子期叫作知音, 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乐曲 高妙,知音难觅。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 牙当时的心情?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 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 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拓展延伸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 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 知音锺子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
掉尾而斗,谬矣。 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断绝。
值得。
…… 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刚开始弹琴的时候心里想 到巍峨的高山,锺子期听了以后说:“这琴弹得真好啊,气势巍峨就像 那高大的山!”一会儿,伯牙弹琴时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听了后又 说:“这琴弹得真好呀,气势宽广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 了以后,伯牙摔破琴,弄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 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 交流学习情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我会写

笔顺 组词
造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课文详解
戴嵩(sōnɡ):唐代画家,画水牛尤为著名,《唐朝名画录》说他 画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传世作品有《斗牛图》《三牛图》《归 牧图》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题写。
有才德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
所珍藏的书画。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他会对子期说:你是真正懂我的人,你 才是我的知音呀!以后我们常在一起探 讨音乐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 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3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弹。
刚刚。
心志,情志。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好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一会儿,不久。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
高大的样子。
像。
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会弹琴、锺子期会听?
伯牙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伯牙刚开始弹琴的时候 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锺子 期听了以后说:“这琴弹得 真好啊,气势巍峨就像那高 大的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伯牙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 琴!汤汤乎若流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书戴嵩画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新课导读
唐代画家戴嵩非常善于画牛,笔下的牛无不栩栩如生,其中 有一幅《斗牛图》传至宋代时,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北宋 文学家苏轼据此写下一篇文章,记录下这个小故事以及自己的感 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高山流水也罢,清风明月也罢,总之,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 通晓音律的锺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種子期能真正理 解,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在认识锺子期之前,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 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 美妙的乐曲时,他一定得到了周围的人的称赞,想一想,他得到的都是怎 样的称赞?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 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 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 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请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 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21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课前导入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 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关于知音与哲理性的文言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课前预习
1
1.初读课文,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