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并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写作经验;了解相关诗歌流派和诗人风格的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诗歌的能力;加强通感训练;加强朗读训练、仿写训练。
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景物并用语言加以描摹;加强朗读训练。
 教学难点:对第三小节的理解;将“通感”的修辞手法融会到诗歌学习的日常逻辑当中。
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第14课,查找有关秋天的古代诗词。
一、导入:古诗文中的秋天
这两天深圳变冷了,我看很多同学都穿上了长裤外套,深圳终于渡过了它漫长的夏天,进入到了……秋季。
不过秋天啊除了让人加衣服外,也是很能惹人思绪的一个季节,许多大诗人以秋为主题写下众多动人的诗篇,打开你们的搜索引擎,想一想,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秋的诗词。
学生答。
明确:悲秋(冷秋):
喜秋(暖秋):
今天呢,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名字就叫《秋
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芦篷、白霜、小桨、渔船、草野、溪水、牛背、笛孔、牧羊女
(2)何诗写了这么多景物,你们都见过吗?选择其中的一个,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形容一下这些景物。
如果加入想象元素呢,这些景物又是什么样子呢?(提问3)
学生答。
(3)同桌讨论,请为这些名词加上你认为最合适的形容词。
(提问4)
每个名词找一个同学写到黑板上,竞赛性,前三组分别写三节,第四组看哪个组又多又好,并对照原诗做小裁判,看看小作家们和大诗人谁更厉害?)
我们的冠军已经产生,第*组同学要更胜一筹。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对这些景物已经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那对这首诗的理解会不会更深入一点呢?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站
起来朗读一遍,把你对这些景物的经验和想象都加入其中。
学生朗读。
我们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虽然都是在写秋天,但每节写的对象是不同的。
那它每一节各自在描绘怎样的图景呢?
第一节写的是……(农家的秋)农家秋天的……(丰收),第二节是……(渔家的秋)渔家秋天的……(晨归),第三节是……(牧野的秋)主要写牧羊女的……(思恋)。
前两节比较好懂,第三节写的就比较含蓄了。
你们哪里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一幅思恋女思恋图呢?(问题5)
学生答。
夏夜、笛声。
寥阔清冽的冷感。
有一句诗叫“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典型的……(以静写动),这首诗的第三节也借鉴了这样的写法,没有了笛声嬉戏的人儿,整个草野都变的寂寞了。
3、品味节奏,训练朗读: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各节的内容,读起来岂不是要更加得心应手?丰收的图景应该是……(欢喜的),晨归的画面应该是……(闲适的),思念的时候呢?该多一些……(甜蜜的惆怅)。
很好,那我们就来比比看,看谁领会的更到位,表现得更传神,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来读。
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把握音节间的停顿,何其芳总爱给一个名词加很多形容词来修饰,所以该怎么断句也要想清楚。
好的,准备好了吗?4、品味意境:秋天的温度
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个道具,一个很萌的温度计,下面就请大家拿着这个道具,量一量这首诗歌的温度。
哪里会让你觉得冷,哪里会给你热的感觉。
看看整首诗都是一个温度吗?如果有变化,你能不能找出一点规律?(问题6)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清疏)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繁密)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清稀)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灵动)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清冷)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闲逸)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清寂)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浓热)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这种冷热交替的感觉,在诗歌研究中,被称为“张力”。
这首诗相较前面学的两首诗在艺术上要更胜一筹,正是因为无论是它的音调还是意象都独运匠心。
其实这首诗可以讲的地方还有许多,但现阶段我们先止步于这里。
四、拓展:仿写
•秋天沉醉在枫红的叶子里
五、作业布置:
好的,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
下面是作业:
1、背诵本诗,仿写一节诗歌;
2、完成《知识与能力测试》第14课;
3、5句摘抄。
秋天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露珠、幽谷、镰刀江面、冷雾、网、草野、溪水
瓜果、背篓、农家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牛背、笛孔
芦篷、白霜、小桨、渔船牧羊女
(板书,学生选择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