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1-2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浮游生物学的定义
水生生物:
浮游生物(Plankton):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不能主动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
没有游泳能力或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
环流动而移动。
游泳生物(Nekton):可自由游动。
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游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底栖生物(Benthos):在海底营底栖生活的生物类群。
有的在水底固着生活,有的在水底移动甚至在一定时间内能离开水底区到水层区,有的钻埋到水底土壤中以及在钻蚀在坚硬物体重。
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的现象。
赤潮:指海洋微藻在海水中过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变色的一种现象。
指海洋微藻在海水中过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变色的一种现象。
蛋白核:是绿藻、隐藻等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无鞘。
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之为淀粉核。
绿藻门色素体上大多具有一个或多个蛋白核。
浮游生物(plankton):栖息于水域中,行动能力微弱,全受水流支配,过着随波逐流的漂浮生活方式的生物,统称为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研究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在水域中所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studying the life and activities of plankton)
二、浮游生物的种类
1、按个体大小分:
超微型(ultraplankton):<5微米,细菌、金藻
微型(nannoplankton):5-50微米,微型硅藻、甲藻、金藻、绿藻、黄藻等
小型(microplankton):50微米-1毫米,蓝、硅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轮虫,动物幼虫 中型(mesoplankton):1-5毫米,小水母、枝角类
大型(macroplankton):5-10毫米,水母、甲壳类、樱虾类、磷虾类
巨型(megaplankton):>10毫米,水母、大型甲壳类
2、按营养方式分:
自养: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自养细菌:利用无机物作碳源或供氢体。
异养:
浮游动物(zooplankton)。
异养细菌:利用有机物作碳源或供氢体。
真菌:利用有机物,主要是酵母菌
3、按水平分布分:
河口浮游生物:由半咸水种类组成
近岸浮游生物:主要是广温广盐种类组成
大洋性浮游生物:主要是狭温狭盐性种类,其组成随纬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4、按垂直分布划分:
上层浮游生物:0-100米
中层浮游生物:100-400米
下层浮游生物:400米以下
5、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的长短划分:
永久性浮游生物:也叫真浮游生物,终生浮游。
阶段性浮游生物:生活史中仅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
某些动物的浮游与繁殖盛期有关,季节变化明显,又叫季节性浮游。
暂时性浮游生物:也叫假性浮游生物,由于各种原因而有短期的浮游生活。
三、学习浮游生物学的重要性
1.浮游生物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在食物链中占重要位置
2.浮游生物的渔业价值:海洋经济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糠虾、磷虾、海蜇等是渔业捕捞的对象。
3.浮游生物的工农业价值:一些蓝藻:生物氮肥源。
4.浮游生物的医药和食用价值:药源生物、保健食品
5.浮游动物的观赏价值:珊瑚和海葵
6.浮游生物的科学研究价值:生物进化、发光现象、寻找渔场
7.有害方面:水华、赤潮、珊瑚暗礁、水母的刺细胞对人体的伤害、有些大型水母会阻塞或破坏渔网等。
第二章硅藻门
第一节硅藻的形态构造
第二节硅藻的繁殖
第三节硅藻的分类
第四节硅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第一节硅藻的形态构造
一、硅藻门的主要特征:
多数为单细胞,也有各种群体。
具硅质细胞壁(外层为硅质,内层为果胶质),由上、下两壳套合而成,硅质壁上具有排列规则的花纹。
色素:叶绿素a、c,胡萝卜素,硅藻黄素,藻体呈黄绿色或黄褐色。
贮存物质:主要为油滴。
繁殖:主要为营养繁殖和复大孢子两种方式。
二、藻体外形
多数是单个细胞生活,少数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
单细胞:圆盘形、舟形、三角形、盒形、茧形、棒形等
群体:链状群体, 星状群体, 锯齿状群体, 附着生活群体, 平行排列群体
三、细胞结构
硅藻细胞由上下壳相互套合而成的,形似盒子。
上壳:套在外面的壳较大,即上壳,相当于盒盖。
下壳:套在里面的壳较小,即下壳,相当于盒底。
上下壳都不是整块的,皆由壳面和相连带两部分组成。
壳面:壳顶和壳底均称为壳面。
壳环面:上下相连带总称为壳环带,该面称为壳环面。
相连带:壳边称为相连带。
与壳套相连且与壳面垂直的部分称为相连带。
壳套:壳面向相连带的转弯部分称为壳套。
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称为壳套。
硅藻细胞的三轴和三面:
纵轴AA:壳面中央的纵线,又称长轴。
横轴TT:壳面中央的横线,又称短轴。
贯壳轴PP:上下壳面中心点的相连线,又称壳环轴。
壳面V:由纵轴和横轴形成上下壳面。
长轴带面A:由长轴和贯壳轴形成。
短轴带面T:由短轴和贯壳轴形成。
壳面和壳环面形状截然不同
壳面:
中心硅藻纲:壳面多为圆形、椭圆形、也有三角形或多角形的。
羽纹硅藻纲:壳面一般细长,有舟形、卵形、菱形、弓形等。
壳环面(带面):一般为长方形、方形、楔形等。
一般鉴定硅藻标本时,见到的是壳面和长轴带面。
从壳面看,称壳面观。
从壳环面或带面看,称壳环面观或侧面观。
四、细胞壁
组成:硅质,果胶质
硅质壁的厚度:浮游种类薄些,底栖种类厚些。
细胞壁上的花纹:点纹、线纹、孔纹、肋纹
花纹形成的原因:细胞壁向内部凹入,形成许多小室。
孔纹:硅质壁上粗的孔腔,一般为六角形。
肋纹:硅质壁上的管状通道。
五、节间带
有些种类在壳套和相连带之间有节间带,又称间生带、间插带。
是壳环面细胞壁加厚的一些特殊结构。
作用:加强细胞壁
节间带的花纹类型:鱼鳞状、环状或领状
六、隔片
具节间带的种类,有的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称隔片。
作用:增强细胞壁
隔片类型:
假隔片:隔片的一端游离。
全隔片(真隔片):从细胞的一端通到另一端。
七、细胞表面的突出物
硅藻细胞表面的突出物多种多样,突起,刺,毛,膜状突起,胶质突出物等
作用:增加浮力和相互连接
八、壳缝
在壳面上沿纵轴有一条裂缝,这个裂缝称为壳缝。
壳缝是硅藻的运动器官。
壳缝的结构:
极节:壳缝两端细胞壁加厚的部分
中央节:壳缝中央细胞壁加厚的部分
拟壳缝:壳面上无壳缝和结节,但壳面花纹集中两侧排列,中间空白很象壳缝,称为拟壳缝。
管壳缝:壳缝呈管状。
壳缝:
1.极节
2.壳缝
3.中央节
4.中心区
5.中轴区
6.管壳缝
九、硅藻细胞内部构造
细胞核:1个,常在细胞中央或在一侧。
色素体:黄绿色或黄褐色,形状不一,有粒状、片状、叶状、带状、星状或分枝状。
色素:主要是叶绿素、胡萝卜素和硅藻黄素。
贮存物质:主要是油滴。
第二节硅藻的繁殖
硅藻的繁殖方式有:
营养繁殖, 复大孢子, 小孢子, 休眠孢子
一、营养繁殖(vegetative reproduction)
硅藻最普通的一种繁殖方式。
母细胞上下壳分开,各自形成新的下壳。
形成的新细胞中,一个与母细胞大小相等,一个则比母细胞小。
二、复大孢子(auxospore)
硅藻细胞经过多次分裂之后,细胞形状逐渐减小,减小到一定限度后将不再继续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
三、小孢子
多见于中心硅藻纲的一种生殖方式。
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形成许多近似球形的小孢子。
其数目随种类而异,为2的指数增长(8、16、32)。
小孢子如何发育成新的后代,长成与母体一样的形态,其过程尚无具体的记载。
四、休眠孢子
当生活条件发生恶化时,硅藻细胞在分裂之后原生质收缩到中央,产生厚壁,并在上、下壳上分泌很多突起和各种棘刺,形成休眠孢子。
这是沿海种类在多变的环境中生活的一种适应。
第三节硅藻的分类
硅藻门分为两个纲,纲的特征以壳面花纹为主。
中心硅藻纲Centricae:壳面花纹辐射对称
羽纹硅藻纲Pennatae:壳面花纹左右对称
一、中心硅藻纲
特点:
单细胞,或链状群体。
细胞形状有圆盘形、圆柱形、三角形、多角形。
壳面花纹辐射对称排列。
没有壳缝,不能行动。
色素体盘状,小而数目多。
细胞外常有突起和刺毛。
大多营海洋浮游生活,淡水种类很少。
中心硅藻纲包括3个目:
圆筛藻目: 细胞圆盘形、球形、圆柱形。
壳面圆,辐射对称。
根管藻目: 细胞长圆柱形,常具长角或棘刺。
壳面常是斜锥形突起。
盒形藻目: 细胞形状像一袋面粉或小盒子,各角隅常有突起。
壳面椭圆形或多角形。
(一)圆筛藻目
1.直链藻科:直链藻属
2.圆筛藻科:圆筛藻属、小环藻属、漂流藻属
3.海链藻科:海链藻属
4.骨条藻科:骨条藻属
5.细柱藻科:细柱藻属
6.辐杆藻科:辐杆藻属
7.环毛藻科:环毛藻属
1. 直链藻科Melosiraceae
本科有4属,直链藻属最为常见。
直链藻属Melosira
细胞圆球形或圆柱形。
靠壳面相连成链状或念珠状群体。
壳面圆形,有细点纹或孔纹。
细胞壁一般较厚(硅质化程度较强)。
常见种类: 具槽直链藻、颗粒直链藻、变异直链藻等。
2. 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
我国常见浮游种类有3属:
(1)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2)小环藻属Cyclotella
(3)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
(1)圆筛藻科,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细胞一般圆盘状,壳面圆形,壳面边缘常有小刺。
孔纹一般为六角形。
色素体小而多,粒状或小片状。
本属为最常见的海洋浮游硅藻之一。
为海产仔幼鱼、毛虾、贝类的主要饵料。
常见种类:线性圆筛藻、辐射圆筛藻等。
(2)圆筛藻科,小环藻属Cyclotella
单细胞或2-3个细胞相连。
壳面圆盘形,壳面花纹分外围和中央区,外围有向中心深入的肋纹。
色素体小盘状,多数。
常见种类:条纹小环藻。
(3)圆筛藻科,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
单细胞,细胞圆盘形。
壳环面四周有薄而透明的翼状突,翼上有许多射出肋。
色素体多而小。
本属仅2种,我国仅有1种,太阳漂流藻。
3.海链藻科Thalassiosoraceae
我国沿海浮游种类常见有3属,主要是海链藻属。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细胞圆盘形、短柱形。
以一条胶质线相连成串,或群体包埋于胶质块内。
营群体生活,极少数单独生活。
壳面点纹,壳缘常有小刺。
常见种类:诺氏海链藻,北方沿岸性种类。
4.骨条藻科Skeletonemaceae
骨条藻属Skeletonema
细胞为透镜形或圆柱形,直径为6~7微米
壳面圆而鼓起,着生一圈细长的刺,与临细胞的对应刺组成长链。
刺的数目为8-30条。
常见种类:中肋骨条藻,广温广盐种类,是缢蛏、牡蛎等的优良饵料。
5.细柱藻科Leptocylindraceae
细柱藻属Leptocylindrus
细胞长圆柱形,以壳面紧密相连,构成细长的链状群体。
壳面无刺无突起。
细胞壁薄,无花纹。
色素体2个或多个,呈颗粒状或圆盘状。
常见种类:丹麦细柱藻,沿岸种,我国近海常见。
(二)根管藻目
细胞长圆柱形,常具长角或棘刺。
壳面常是斜锥形突起。
本目只有一科一属。
根管藻科Rhizosoleniaceae
根管藻属Rhizosolenia
单细胞或组成链状群体。
细胞长圆柱形。
壳面椭圆形至圆形,扁平,或略凸,或十分伸长呈圆锥状突起。
末端具刺,刺常伸入邻胞而连成群体。
细胞壁薄,有排列规则的点纹。
常见种:斯托根管藻,翼根管藻
(三)盒形藻目
单细胞或链状群体。
细胞形状像一袋面粉或小盒子,各角隅常有突起。
壳面椭圆形或多角形。
本目分3科。
1、角毛藻科:角毛藻属
2、盒形藻科:盒形藻属
3、弯角藻科:弯角藻属
1. 角毛藻科Chactoceraceae
角毛藻属Chaetoceros
细胞:短圆柱形,壳面大都是椭圆形。
大多群体生活,少数单细胞。
角毛:从细胞四角生出,比细胞长,相互交叉成链状群体。
色素体:数目、形状、大小、位置随种类不同,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本属种类多,分布广,是最常见的浮游硅藻之一。
生产上常用的种有: 牟氏角毛藻C. muelleri
纤细角毛藻 C. gracilis
2.盒形藻科Biddulphiaceae
盒形藻属Biddulphia
细胞形状像一袋面粉或近圆柱形。
壳面一般呈椭圆形,两端有突起。
由壳面突起分泌的胶质或有突起本身连接成链状群体。
常见种类:中华盒形藻、活动盒形藻等。
3.弯角藻科Eucampiaceae
弯角藻属Eucampia
细胞壳面狭扁,椭圆形。
在长轴的两极各有一个突起,借此与邻细胞连接成链状群体。
细胞单独生活,或连接成链状群体。
常见种类:浮动弯角藻,沿岸广温性种类,分布很广,我国近海常见。
二、羽纹硅藻纲Pennatas
特点:
细胞基本为长形至椭圆形。
壳面大多为舟形或针形。
带面多为长方形。
花纹一般左右对称,呈羽状排列。
许多种有壳缝,能运动。
色素体常为片状,较大,1-2个。
大多分布于淡水中,沿海种类主要营底栖生活,少数为真正海洋浮游生活。
羽纹硅藻纲包括5个目:
无壳缝目:细胞壳面无壳缝,或具假壳缝。
单壳缝目:细胞仅一壳面具壳缝,另一壳面为假壳缝。
短壳缝目:细胞两壳面均具壳缝,壳缝不发达,很短。
双壳缝目:细胞两壳面均具壳缝,壳缝发达,壳缝线形,位于壳面中轴区。
管壳缝目: 细胞两壳面均具壳缝,壳缝发达,壳缝为管状,常位于壳缘。
(一)无壳缝目:
脆杆藻科:细胞内无隔片.
平板藻科:细胞内有隔片.
1. 脆杆藻科,星杆藻属Asterionella
细胞呈棒状,通常一端扩大。
细胞以一端连成星状、螺旋状等群体。
假壳缝不明显。
色素体多数,呈板状或颗粒状。
浮游种类,海、淡水均有分布。
常见种类:日本星杆藻、美丽星杆藻等。
2. 脆杆藻科,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
细胞棒形,两端形状不同。
单细胞或以胶质柄相连成锯齿状或星状群体。
壳缘有小刺。
无假壳縫、间生带和隔片。
色素体多数,颗粒状。
常见种类:佛氏海毛藻、长海毛藻等。
3. 脆杆藻科,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
细胞棒形,壳面两端圆形,等大。
细胞以一端相连成锯齿链状群体。
本属仅菱形海线藻,分布广,为世界种。
在我国沿岸常同佛氏海毛藻一起出现。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forms zig-zag colonies which can be hundreds of cells long. (二)短壳缝目
本目仅有1科,
短壳缝科,短壳缝藻属Eunoria:
壳面两端均具短壳缝。
色素体2块,通常大型片状。
壳面弓形,背缘凸出,腹缘平直或凹入。
两端各有1个明显的极节,短壳缝从极节斜向腹侧边缘,无中央节。
常见种类:弧形短缝藻。
(三)单壳缝目
只有曲壳藻科:卵形藻属,曲壳藻属
曲壳藻属Achnanthes
单细胞,或连成链,或以胶质柄附着在他物上生活。
上壳面只有拟壳缝,下壳面具壳缝和极节,沿着壳面的纵轴弯曲。
常见种:短柄曲壳藻,海产,我国渤海、东海有分布,是菲律宾蛤仔的饵料。
(四)双壳缝目
舟形藻科、桥弯藻科、异极藻科
1. 舟形藻科,舟形藻属Navicula:
细胞一般为舟形。
壳面线形、披针形、椭圆形。
带面长方形。
上下壳面均具壳缝,壳缝发达,具中央节和极节。
细胞壳面两端及两侧均对称。
硅藻中最大的属,种类极多。
2. 舟形藻科,曲舟藻属Pleurosigma
壳面S形,壳缝也呈S形,在中线上或偏在一侧。
带面狭,有时呈弓形或扭转或中部收缩。
色素体两个,带状。
常见种类:美丽曲舟藻。
为底栖种类,在浮游生物中也有出现。
(五)管壳缝目
菱形藻科,窗纹藻科,双菱藻科
常见菱形藻科,
菱形藻属Nitzschia:
细胞梭形、舟形、菱形等,侧面观菱形。
壳缘具管壳缝。
种类多,分布广。
常见种:尖刺菱形藻,奇异菱形藻等。
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单细胞,壳面中央膨大,两端细长向同方向弯曲成弓形。
已在实验室大量培养,为水产养殖动物的优良饵料。
褐指藻目Phaeodactylales
只有一科,一属,一种。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1946
细胞梭形、三角形、卵形。
只有卵形的细胞有一个壳面,壳环带和另一个壳面完全退化,有的时期全部硅质壁退化。
卵形细胞较少见,在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可出现卵形细胞。
低温种,是水产经济动物的优良饵料。
硅藻门,羽纹硅藻纲,
管壳缝目,菱形藻科,
筒柱藻属Cylindrotheca
细胞长,端面圆形,两端延长,呈嘴状或头状。
色素体2个至多个,位于细胞主体部,不深入至嘴部。
底栖硅藻,个体较大。
常见种类:新月筒柱藻
第四节硅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硅藻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半咸水中。
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硅藻可作为直接或间接的饵料(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中肋骨条藻、牟氏角毛藻、纤细角毛藻等)。
可形成硅藻土,在工业上用途很广。
某些硅藻可引起赤潮(中肋骨条藻,尖刺菱形藻,旋链角毛藻等)。
某些硅藻(根管藻)大量繁殖时,可阻碍或改变鲱鱼的洄游路线,降低渔获量,对渔业有害。
硅藻土:是单细胞硅藻死亡后经过1至2万年左右的堆积期,形成的一种化石性的硅藻堆积土。
由于硅藻的种类复杂和多孔性,硅藻土制品具有任何过滤介质无法比拟的过滤性能与吸附性能,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助滤剂、填料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