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六)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新人教版高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六)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商业的需求很少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
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没出现
解析:选C。
据题干“商人是……领主的家臣”“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人们受自然经济的影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商业的需求很少,故选C项。
2.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休耕与连种和耕作技术有关,材料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
3.下表反映的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X。
这些主X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故选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A项;战国时
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四人对工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
4.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解析:选B。
由材料中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年总收入与年总支出的比较可知,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仅略有剩余,这说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故选B项。
5.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
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
”据此可推断汉代( )
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
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
解析:选B。
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说明汉代民间纺织业有了一定规模,故选B项;从材料看不出农业地位下降,排除A项;“发达”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D项“开始”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个例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
6.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
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解析:选B。
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路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连接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B项。
7.《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解析:选B。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表明官营产品可以买卖,故B项正确。
8.据北宋学者王得臣记载:“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
”由此可知,北宋庙会( ) A.突破了原有时空限制B.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C.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D.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北宋东京相国寺庙会规模大,庙会上商品丰富种类齐全,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故选D项;根据材料“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可知北宋庙会有时间限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可知,庙会本身具有商品交易的功能,但不是新的商业中心,排除B项;北宋庙会仍属于传统商业模式,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商业模式,排除C项。
9.(2020·某某某某一中月考)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解析:选D。
通过题干可知,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布局和过去单一的政治中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D项;皇权至上是古代都城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排除A项;题干
没有述及“市”的时间限制,排除B项;题干中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并不是普遍现象,排除C项。
10.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
”清朝时,某某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
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
解析:选D。
据材料“某某等地……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北方减少对南方购买的数量导致了南方棉纺织中心的衰落,这说明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故选D项。
11.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
这反映了( )
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
B.国人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解析:选A。
材料中呈现的是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社会迹象,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南方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只是江南的一些地区,无法得出国人社会地位趋于平等,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而且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南北方的对比,故D项错误。
12.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X围较以往有所扩大,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出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农产
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虽然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故C项错误;农产品由农村流向城市是自古代城市产生以来就存在的经济现象,“流通量和流通X围较以往有所扩大”也并不代表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项错误。
13.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某某某某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
当时的某某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
”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
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
解析:选B。
据题干“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可见明朝后期对外贸易有所发展,某某流入中国,故选B项。
14.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是竹木茶纸产区。
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可知,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商品流通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5.明初实行朝贡贸易政策,后日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于明朝中后期瓦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外国使节前来“朝贡”,中国则给予优厚“回赐”。
入贡时还可以“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
在这种朝贡贸易体制下,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的商船往来则是不合法的。
1567年(隆庆元年),明朝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得到发展,此后朝贡贸易名存实亡。
——摘编自X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二隆庆元年开放“海禁”,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濒海地区致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
到了万历年间,“自大江以
南,强半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手中握有大量某某的商人足迹遍及全国,这在徽商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以贾而儒”,时人评价:“今为学者,其好则贾而已矣。
”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某某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贸易体制的含义,分析朝贡贸易瓦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开放“海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朝贡贸易和“海禁”的关系。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立足政府政策回答;第二小问,从朝贡贸易本身缺陷、私人海外贸易发展、外来因素等方面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贸易发展、商品生产、货币流通、商业观念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两者内涵角度分析。
答案:(1)含义:官府主持对外贸易;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原因:厚往薄来,不讲经济法则;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
(2)积极影响:促进海外贸易兴盛;刺激商品生产的发展;某某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国内商业资本趋于活跃;传统的贱商观念改变。
关系: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相辅而行;朝贡贸易实质是“海禁”政策的一部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河套地区(今某某、某某、某某)汉代陶明器分布表
与关中、中原地区的比较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从上表中提取关于汉代陶明器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河套地区(今某某、某某、某某)汉代陶明器分布表中主要记录了出土的汉代陶明器的数据,可以从中提取手工业生产等信息。
首先可以从陶明器的分布规律本身进行研究,其次可以从汉代的政治经济政策进行研究,然后以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说明即可。
如从陶明器的分布规律来看,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通过材料中的数据和汉代政治、经济政策来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一
论题: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
阐述:表格显示西某某期河套地区出现极少数陶明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东汉早中期数量开始急速衰减,东汉后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河套地区在中国西北部,西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得以稳定和发展,此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促使陶明器数量增加;东汉时期,随着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的某某后,中原瓷器生产相对突出,河套地区的陶明器有所下降或缓慢发展。
示例二
论题:西某某后期河套地区陶明器的变化与汉武帝时期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
阐述:从政治角度来看,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稳定、经济发展,这对陶瓷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从经济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开辟海陆丝绸之路(而陆上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北地区),刺激了西北地区手工业品的生产;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家独尊,思想“大一统”巩固了政治“大一统”,也为西北包括河套地区的陶瓷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