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知识点一: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1.理解诗歌的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古诗词考查的一项基本内容。
古典诗歌的内容、主旨往往很含蓄,对阅读量有限,理解水平不高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那么,如何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审视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
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如果仅就诗句来看,要理解其思想内容,难得其要领,而题目告诉我们这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
“观书”与“方塘”有什么关系呢?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②了解作者
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
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在课内我们学过陆游的诗,对陆游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
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
明乎此,就可以明白,诗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
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
③理解诗句
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理解诗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诗眼”。
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诗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关键词语和“诗眼”里。
因此,我们要善于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情思。
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从题目看,这诗是作者呈给张丞相的。
那么,呈给张丞相要干什么呢?颈联的下句“端居耻圣明”给我们透露了信息:在这圣明之世,诗人不愿闲居着。
显然,这是一首“干谒诗”,作者是求张丞相能推荐自己做官,为朝廷效力。
④分析形象
客观存在的景色,事物及活生生的人,一旦被拢挫于笔端,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形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读者把握文学作品情思的主要途径。
鉴赏作品的形象首先要弄清诗歌的主要意象,即景、物、人(包括抒情主人公)。
景色的鉴赏要抓住情景的氛围和感情基调,并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心境来准确把握。
景物的氛围一般有凄凉、清冷、幽深、空阔、辽远、静谧、热闹等,有冷暖两种基调,可反映出作者或喜或悲,或恬适或忧寂的思想感情。
如《天净沙秋思》,前三句话描写了秋天野外黄昏的景色,九个景物,烘托出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深秋落日,昏鸦归巢,人已还家,而游
子尚在天涯,从而抒发了异乡游子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
物象的鉴赏要注意其人格化形象所象征的人的品格、志趣、抱负等。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以人格化的手法写石灰的采石,烧石,泡用过程,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宁受千种磨难万般艰险甚至生命,也要保持节操,留取人生之清白。
叙事写人诗主要与怀远思乡、友人情谊、吊古伤今等有关。
如白居易的《观刈麦》:通过叙述刈麦时节的两种典型形象现象,割麦者“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苦,拾穗者“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辛酸,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农民受到的沉重剥削与压迫,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
含蓄凝炼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
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
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①诗句中动词、形容词。
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
举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贾岛经反复推敲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呢?敲字暗示门已关闭,再联系“鸟宿”的意思,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显得环境的幽静,这就有了审美情趣。
如果用“推”来替换“敲”,那就只剩下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意思,意蕴浅多了。
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活画了出来,生动而又形象。
动词、形容词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
②使用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
如杜甫诗《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一只小小的沙鸥罢了!这个比喻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画面,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再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的愁思是多么深长呀!修辞方法用得好,可以丰富诗歌的形象,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③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
请看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诗中“凄凄”和“袅袅”两个叠词用得传神。
“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和感伤,“袅袅”形容秋日的苍凉和惨淡。
这两个叠词不仅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把那一份惜别之情表现得格外凝重。
再如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了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
④拟声词。
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诗经》开篇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洲上,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发出
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那“关关”的和鸣声,激起了岸上的小伙子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对鸟鸣声生动而形象的模拟,为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趣。
⑤数词和表颜色的词。
数字给人的感觉一般是枯燥、乏味的。
但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数字入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叙事抒情。
辛弃疾词《西江月》中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轻微的小雨,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柔的美,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和乡土的气息,不但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反而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除数词外,古典诗歌在描绘形象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语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色彩美,借以抒发作者的某种心情。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中将江、鸟、山、花四景分别敷以碧绿、洁白、苍青、火红四种颜色,“江碧”衬“鸟”之白,“山青”衬“花”之红,色彩鲜明,令人赏心悦目。
3.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①抒情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②对比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烘托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
③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都成功地运用了一些典故。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修辞。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互文、双关等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
风吹雨”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与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联为一体,把现实与自然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生平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知识点二:诗歌鉴赏解法指导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托物言志,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对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拟人。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夸张。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双关。
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经典示例】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观刈麦》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步骤二),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经典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训练营】
【例一】古诗欣赏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本诗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1、这首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首句中“铺”字的妙处。
【例二】古诗欣赏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⑵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⑴C;
⑵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 “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垂钓碧溪上”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
“乘舟梦日边”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借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