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行情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世界市场行情》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时效性较强的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其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等),它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整体经济行情和具体商品市场行情波动的原因、规律和特点,了解分析经济行情和商品市场行情的基本方法,掌握行情预测的基本方法,正确分析当前各种经济问题和现象,准确预测将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为将来从事外经外贸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
行情概述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
西方商业循环理论
经济行情与经济指标
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国际商品市场供求与价格
行情预测及预测方法
主要参考教材
杨逢华,朱明侠.世界市场行情.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康有枢,林桂军,杨逢华.世界市场行情.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情释义
一、什么是行情?
行情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具体发展变化,亦即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具体形态。
它既包括生产领域的具体变化,也包括流通领域、分配领域以及消费领域的具体形态。
是资本主义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具体发展变化的总和。
第二节行情特征
一、经常变化、动荡不定
这是行情变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们之所以经常关心行情变化的原因所在。
行情的不稳定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用形式之间的矛盾。
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明细表(2009、2010)
21世纪网2011-08-29:周一欧股大幅高开,北京时间15:00,德国DAX 30涨1.7%,报5631.20点;法国CAC 40涨1.6%,报 3137.14点。
欧股整体风向标Stoxx 600指数涨0.3%,报226.02点。
在外围市场不佳、资金面趋紧、经济数据不容乐观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 2011年9月5日全球股市再度出现暴跌。
欧洲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欧元区三大主要市场跌势骇人,德国股指盘中一度跌破5%。
伦敦股市金融时报指数跌幅为3.58%,法国CAC40指数跌幅4.73%,德国DAX 指数跌幅为5.28%。
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全线大跌,韩国首尔股市综合指数下跌8 1 .9 2点, 收于1 7 8 5 .8 3点, 跌幅为4.39%,领跌亚太股市。
香港恒生指数、东京股市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澳大利亚悉尼股市S& P/A SX 200股指,跌幅均在2%上下。
二、错综复杂、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经济的上升或下降在时间上可能不一致,在程度上可能有差别。
同一国家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变动不平衡。
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统一,再生产的这几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生产发展而流通不畅或消费不足,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运行。
生产的缩减,会引起失业人数的增加、在业人员实际收入的减少、社会购买力的降低、国内和国外贸易的萎缩,以及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
这些情况又会反过来加速生产的进一步缩减。
第三节行情学研究的范围和任务
范围:总的来说,行情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具体发展变化,但按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资本主义经济行情的研究和商品市场行情的研究。
经济行情:从宏观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具体动态。
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充满坎坷和颠簸 :第一季度增长率达到4.3%,进入二季度后,主要经济体经济指标趋向悲观。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17日公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数据中,与4月份预测相比,全球经济增长被下调0.1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整体下调0.2个百分点。
其中,下调美国0.3个百分点,下调日本2.1个百分点,幅度最大,德国被上调0.7个百分点,法国上调0.5个百分点。
美国经济:疲态成常态。
2010年美国经济增长2.8%,居发达经济体前列。
进入2011年,美国经济继续复苏,但速度有所放缓,第一季度GDP增长只有1.9%(首次预估是1.8%),明显慢于前一季度的3.1%。
欧洲经济:绝地逢生。
欧元区2011年以来整体经济发展继续向好,GDP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增幅超出预计。
特别是欧元区核心大国德国一季度经济增长1.5%(年率6.1%)、法国增长1%,呈现持续复苏局面,带动了整个欧元区。
日本经济:命运多舛。
由于受到东北部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影响,2011年3月起日本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日本内阁府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次统计结果显示,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并经季节调整后,第一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0.9%,按年率计算为下降3.5%。
商品市场行情:资本主义个别商品部门再生产的具体发展变化。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2009年1月15日称,2008年欧洲新轿车销量下降7.8%,为15年来最大降幅,因信贷危机和经济恶化严重削弱消费者支出。
包括欧盟27个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会成员国在内,但不包括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去年12月轿车销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7.8%。
ACEA称,去年第四季销量下降最为明显,新轿车登记数量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9.3%。
ACEA并称,去年共计有14,712,158辆轿车进行了登记。
2009年08月3日,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表示,全球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预期,能源危机逼近将给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危害。
任务:
行情分析:通过对历史和当前市场状况进行研究,描述当前行情变化的特点,并探究这些特点的各种因素。
行情预测:在行情分析的前提下,根据行情分析的结论,依据行情变化的规律,考虑可能影响今后行情变化的一些因素,对今后一定时期内行情的可能变化进行估计。
任务:
经济行情:确定资本主义世界或个别国家当前所处的周期阶段,预测未来的发展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行情变化的特点。
商品市场行情:分析当前个别经济部门或某一具体商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特点,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研究方法:
*坚持经济行情和商品市场行情共同研究;
*坚持行情分析和行情预测相结合。
第四节行情调研与我国对外贸易
行情调研是指外贸部门和企业运用行情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预测一定时期内资本主义世界、个别国家或世界商品市场上行情发展变化的特点。
一、行情调研有利于商品销售市场的扩大;
二、行情调研有利于外贸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有利于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有利于外贸战略和策略的制定
具体讲,行情调研的任务:
准确掌握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正确选择商品销售和购买市场;
根据行情的实际变化,选择有利的销售时机和购买时机;
作好国际市场价格的分析和预测,正确确定进出口价格。
思考题
1.行情的主要特征
2.世界市场行情研究的范围
3.世界市场行情研究的主要任务
4.行情调研对我国外贸的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与行情变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与经济行情
影响行情变化的非周期性因素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与经济行情
经济周期,又称工业周期、商业周期、再生产周期、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指资本主义再生产所表现出来的以危机为基本阶段的周期性变化。
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开始叫一个周期,通常包括危机(Crisis) 、萧条(Depression) 、复苏(Crisis)、高涨(boom)四个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1.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2.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ª¡ª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用制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造成的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
1825、1836、1847、1857、1866、1873、1882、1890、1900、1907、1913、1920、1929、1937、1948、1953、1957、1960、1969、1973、1979、1990、2001、2008。
(二)危机的周期性
1.固定资本投资周期
固定资本的更新→生产资料需求↑价格↑→消费资料需求↑价格↑→生产增加,物价上涨→经济高涨→生产能力扩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限→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固定资本投资下降
2.经济周期的多样性
长周期: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长度50-60年。
中长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平均长度17-20年,又称建筑周期。
主周期:又称尤格拉周期,固定资本投资周期,平均长度10年。
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库存周期,平均长度40个月。
(三)周期的阶段性
根据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运行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是将周期分为危机(Crisis)、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和高涨(Boom)四个阶段。
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危机:商品销售困难,商品存货增加;价格趋向下跌;信贷关系紧张甚至破坏,利息率上升,证券价格下跌;工业生产缩减,工商企业倒闭数量增加;失业人数增加;固定资本投资缩减等。
整个经济“急剧恶化”。
萧条:商品存货继续消散;信贷关系趋向缓和,利息率水平低;工业生产停滞于低下水平,商业萎缩;价格相对稳定于低下水平;企业破产和失业现象不再继续发展而暂时缓和等。
整个经济“停滞不振”。
复苏:生产逐渐回升;固定资本投资逐渐增加;失业人数逐渐减少、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商业逐渐活跃;价格水平逐渐提高等。
整个经济表现“活跃”。
高涨:工业生产比较多、比较稳定地超过危机前的高点,并继续上升;固定资本投资规模较大,不仅更新,而且扩大;商业活动旺盛,投机活跃,信贷关系扩展,利息率上升;价格加速上涨;企业利润增多等等。
整个经济表现“繁荣”。
由于经济现象非常错综复杂,周期的四个阶段并非截然分明,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并非清晰可见。
但是:
①周期各阶段变化的顺序是危机一萧条一复苏一高涨一危机,其中某一个阶段可能不太明显,但这种顺序不能颠倒和混乱
②各个阶段之间,不仅表现为量的不同(上升或下降若干),而且体现着质的不同,即一个阶段在性质上不同于另一个阶段。
二、经济行情的变化与周期变化的关系
经济行情的变化与周期变化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二者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经济周期的变化制约着行情的变化
首先,行情作为再生产的具体发展过程,虽然就现象来讲是复杂多变的,但趋势和主流则与周期的运动是一致的。
其次,经济周期变化的阶段性决定了行情也具有阶段性。
(二)行情的变化比经济周期的变化更加错综复杂
第一,行情的发展是极其不规则的。
行情的未来发展总含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行情的发展很难进行模式化,这就为行情的准确预测增添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行情不仅受经济周期的制约,而且还受非周期性因素的影响。
行情是周期性因素和非周期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时非周期性因素往往还起到主导作用。
这就可能造成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行情的变化会暂时与周期的变化不相一致。
第二节影响行情变化的非周期性因素
非周期性因素是指除内在的经济周期以外的各种影响行情发生变化的因素。
这些因素纷乱繁杂,有经济的、政治的、自然的因素;有的因素有规则地起作用,有的则带有偶发性;有的作用较长,有的则非常短暂。
这些因素的一个共同特点则是促使行情偏离其周期轨迹。
通常按其作用时间的长短分成长期因素、季节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三种。
一、长期因素
长期因素是指在较长时期内影响行情发生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对世界市场行情经常产生影响的长期因素可以概括为政治局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一)政治局势的变化
一般说来,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但一定条件下国民经济军事化同样也能促进一定程度上的经济繁荣。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1.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促进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2.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又使生产能力的发展较易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而使经济危机一般表现为比较缓和和短暂,萧条阶段不明显,复苏和高涨阶段较长。
3.由于科技的进步,现代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技术含量不断上升,而原材料的比重则日趋缩小,这种趋势一方面加剧了发达国家在研究与开发投入方面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严重打击了依赖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使世界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三)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在工农业产值中,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工业占绝对优势。
②在工业产值中,一些新兴工业迅速上升,传统工业则相对下降。
③在全部国民生产总值中,物质部门的产值相对下降,而服务部门则相对上升。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控制国家政权,利用政权职能,对国民经济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干预。
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实行干预。
针对不同时期经济中出现的不同问
题而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时为限制“过热”的经济而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时为刺激不振的经济而实行膨胀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从战后的长时期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主要是膨胀性的政策。
由于经济问题错综复杂,政策的运用也错综复杂,或交替使用,或交错使用,或配合使用。
二、季节性因素
季节性因素是指时令、民俗节日等每年在固定时间对行情产生影响的因素。
季节性因素一般分成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季节交替,另一种则是固定时间的民俗习惯、节日等。
季节性因素对行情的影响是可以识别并加以控制的。
它通常对行情产生三种形式的影响。
第一,季节的变化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淡季和旺季,从而使世界市场上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许多商品在供给和需求方面也出现了淡季和旺季。
第二,为了控制许多初级产品现货价格季节性波动的风险,世界初级产品期货交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商品的反季节性生产与消费得到了发展。
三、偶然性因素
偶然性因素是指来自经济系统以外、难以预计和控制、对行情产生不规则影响的因素,也称为随机因素,例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战争的爆发、大罢工等等。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时间通常少于半年,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难以事先预料,其出现带有突发性;二是不可控制性,对于偶然性因素作用的后果是不可能加以控制的。
偶然性因素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完全改变了市场供求的基本态势,使行情完全背离周期的方向,创造出巨大的盈利机会及风险。
思考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2.试述经济周期与行情的关系。
3.周期对行情的制约关系,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具体的策略、措施的制定和运用有何重要
影响?
_第三章战后主要西方国家的经济周期
主要内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
战后经济周期的特点
90年代的经济周期
第一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的恢复与重建阶段(二战结束-50年代初)
高速增长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
滞胀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初)
经济动荡与调整阶段(80年代初-1994年)
中低速增长阶段(1994年-2001年)
一、战后经济的调整与恢复阶段(二战结束-50年代初)
美国:进行从战时经济过渡到和平经济的调整。
经过一段时期的生产下降后,1948年的生产水平已超过战前1938年的生产水平一倍多;随后进行的侵略朝鲜战争以及国民经济军事化,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发展。
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进行战后经济的恢复和重建。
由于美国的―援助‖,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速度比较快。
1950年左右,它们的工业生产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
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快速恢复的原因
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推行国有化政策
推行经济计划化
推行“福利国家”等社会经济政策
美国的大力扶持
二、高速增长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
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1919—1938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2.3%,而1951—1970年间的20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3%,而且经济高速增长几乎席卷了西方所有国家,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也席卷了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和对外贸易等各个领域,带有明显的全面性。
同时,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基本上实现了充分就业(危机年代除外),物价也比较稳定。
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发生了数次经济危机,如在1948—1952年、1957—1958年、1960—1961年都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还发生过只涉及个别国家的经济危机。
但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幅度较小、危机持续时间较短,对经济的打击较轻,没有发生像战前1929年和1937年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
1953-197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水平的对比(1975=100)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20 世纪50 、60 年代的工业生产增长中,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大约占60% ~80% 。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靠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最为突出的是日本,其次是意大利、德国和法国,再次是美国,英国的发展速度居末。
就出口量来说,日本增加了近22倍,意大利10倍多,德国6倍多,法国5倍,美国2.5倍多,英国1.5倍多。
各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物量的增长速度都超过其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三、经济滞胀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普遍表现为:投资不振、国际贸易增长缓慢、失业人数经常大量存在、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滞胀‖(stagflation),既在危机条件下,经济停滞和物价上涨并存的现象,也称为―两高一低‖,即高失业、高物价和低经济增长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状况(失业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消费物价的上涨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原因
直接原因
石油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油价上涨:1970年的1.80美元/桶—— 1974年的11.65美元/桶——1979年2月的20.13美元/桶——1981年3月的34.87美元/桶——企业成本提高和物价上涨:据经合组织估计,石油价格每上涨10%,其成员国的消费物价就要上涨0.5%~0.7%,GNP就要减少0.3%。
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
据统计,在1973-1979年间,除美国的工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均为63%以外,其他国家的工资增长率都高于物价上涨率,如联邦德国为51:32,法国为131:84,日本为100:76,英国为160:140,意大利为234:147。
根本原因
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所致
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四、经济动荡与调整阶段(80年代-1994 )
五、中低速增长阶段(1994年-2001年2 )
整个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本呈低速增长的势头。
1997年,西方七大工业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增长速度为2.8%。
各国之间增长速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经济的成就,问题和演变状况,在较大程度上具有典型性。
美国经济表现突出,从而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1997年,按1992年固定价格计算,美国的实际GDP上涨3.8%,是自197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1992年~1996年,其通货膨胀为2.0%,失业率为5.8%,就业增长率为1.6%左右。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中速增长的―新时代‖。
90年代以来,欧盟取得了经济的低速增长
1991年~1996年,欧盟实际GDP平均增长1.5%,就业增长率为-0.4%。
1997年,欧盟15国的实际GDP平均增长2.3%。
第二节80年代以来的经济动荡与调整
一、经济发展概况
1979年~1982年战后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是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序幕,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10多年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为滞胀所困扰。
当渡过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并转入复苏之后,各国政府都
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图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各国政府主要是执行紧缩政策,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甚至不惜付出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的代价。
8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明显成效是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胀‖的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整个8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明显比70年代低,到90年代,通货膨胀率又被进一步压低。
据OECD统计,其24个成员国及其中的西方七国的平均消费物价上涨率,1971年~1981年分别为9.6%和9.2%,1980年~1989年分别为5.2%和4.8%,1990年分别为5.2%和5.0%。
到1993年,则分别下降为3.0%和2.7%。
1997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仅为2.0%,创30年来的最低点。
8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解决了―胀‖的问题,但未能解决―滞‖的问题。
人们描述80年代的经济情况是―滞而不胀‖。
整个8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低于70年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际GNP的年平均增长率%(1985年价格)
二、80年代以来的经济动荡
(一)财政赤字
8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赤字与年俱增,1986年达到2210亿美元的创记录水平,随后两年虽有减少,但仍达1500亿美元。
进入90年代,由于海湾战争等原因,美国的财政赤字又急剧攀升,1990年达到创记录的2600亿美元,以后几年虽又呈下降的趋势,但力度不够。
截至1998年上半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仍然为2200亿美元。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德国的统一,为重建德国东部经济,联邦德国的财政赤字也迅速上升,国债高达1.6亿马克,迫使德国利率居高不下。
结果导致欧洲货币体系的严重危机、混乱和倒退,几乎把多数西欧国家拖入经济衰退的困境。
(二)国际贸易严重失衡,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进入8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连年大量增加,1984年突破1000亿美元,1987年突破1700亿美元。
之后虽有减少,但仍在1000亿美元以上。
日本和联邦德国则连年有巨额顺差。
日本的外贸顺差在1983年突破200亿美元,1986年达到830亿美元的创记录水平,其后几年虽有缩减,但数额仍很巨大。
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也处于逆差地位。
欧洲共同体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数额也越来越大。
国际贸易如此剧烈的失衡,必然引起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矛盾的尖锐和市场竞争的剧烈,并由此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据统计,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措施已从70年代末的850种增至80年代后半期的1250多种。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最为明显,其矛头首先指向日本,其次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美国全部逆差中1/3以上是对日贸易逆差。
所以,美日贸易摩擦最为突出,美国把日本列为―非公正贸易国‖名单之首。
美国对原先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贸易优惠,也施加种种限制。
90年代以来,美国奉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原则,动用国内立法中的301条条款对他国进行贸易战,严重影响了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