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羌村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羌村三⾸》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羌村三⾸》全诗翻译赏析
《羌村》是唐代伟⼤诗⼈杜甫创作的三⾸五⾔诗。

这组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德⼆载)杜甫在左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触怒唐肃宗,被放还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

三⾸诗内容各异,从三个不同的⾓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活⽚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饥寒交迫、妻离⼦散、朝不保⼣的悲苦境况。

这三⾸诗蝉联⽽下,构成了诗⼈的“还乡三部曲”,也构成了⼀。

幅“唐代乱离图”
峥⾚云西,⽇脚下平地⑴。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⑵。

妻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⑶。

世乱遭飘荡,⽣还偶然遂⑷!
邻⼈满墙头,感叹亦⑸。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⑹。

【其⼆】
晚岁迫偷⽣,还家少欢趣⑺。

娇⼉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⑼。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⑽。

赖知⽲⿉收,已觉糟床注⑾。

如今⾜斟酌,且⽤慰迟暮⑿。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鸡⽃争。

驱鸡上树⽊,始闻叩柴荆⒀。

⽗⽼四五⼈,问我久远⾏⒁。

⼿中各有携,倾浊复清⒂。

莫辞酒味薄⒃,⿉地⽆⼈耕。

兵⼽既未息⒄,⼉童尽东征。

请为⽗⽼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

注释:
⑴峥,⼭⾼峻貌;这⾥形容云峰。

⾚云西,即⾚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

古⼈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故有“⽇脚”的说法。

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⑵因有⼈来,故宿鸟惊喧。

杜甫是⾛回来的,所谓“⽩头遗徒步归”,他曾向⼀个官员借马,没借到。

“千⾥⾄”三字,⾟酸中包含着喜悦。

⑶妻(nú):妻⼦和⼉⼥。

杜甫的妻⼦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

下句说,惊魂既定,⼼情复常,⽅信是真,⼀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

这两句写得极深刻、⽣动,是⼀个绝妙的镜头。

⑷遂,是如愿以偿。

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句的引⼦。

“偶然”⼆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限的感慨。

杜甫陷叛军数⽉,可以死;脱离叛军亡归,可以死;疏救房,触怒肃宗,可以死;即如此次回,⼀路之上,风霜疾病、盗贼虎豹,也⽆不可以死。

现在竟得⽣还,岂不是太偶然了吗?妻⼦之怪,⼜何⾜怪呢。

⑸(xū)(xī),悲泣之声。

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们(邻⼈)对于这位民族诗⼈的赞叹。

⑹夜阑,深夜。

“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烧蜡烛,所以说“更”。

这是因为万死⼀⽣,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睡。

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相对,仍疑⼼是在梦中。

⑺晚岁,即⽼年。

迫偷⽣,指这次奉诏回家。

杜甫⼼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苟活。

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是⼀种可耻的偷⽣,所以感到“少欢趣”。

“少”字有分⼨,不是没有。

⑻这句当在“畏”字读断,是上⼀下四的句法。

这⾥的“却”字,作“即”字讲。

“却去”犹“即去”或“便去”。

是说孩⼦们怕爸爸回家不⼏天就⼜要⾛了,因为他们已发觉爸爸的“少欢趣”。

⾦圣叹云:“娇⼉⼼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


⑼忆昔,指上⼀年六七⽉间。

追凉,追逐凉爽的地⽅,即指下句。

⑽杜甫回来在闰⼋⽉,西北早寒,故有此景象。

萧萧,兼写落叶。

“抚”是抚念。

抚念家事则满⽬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因⽽忧⼼如焚。

⑾“赖”字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

糟床,即酒。

注,流也,指酒。

⑿这两句预计的话,因为酒还没酿出。

“⾜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

“且⽤慰迟暮”,姑且⽤它(酒)来⿇醉⾃⼰⼀下吧。

这只是⼀句话,并不是真⼼话。

⒀柴荆,犹柴门,也有⽤荆柴、荆扉的。

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诗经》说“鸡栖于”,汉乐府却说“鸡鸣⾼树颠”,⼜似栖于树。

⽯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
鸡上树⽊’的句⼦”。

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

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云“庭树鸡鸣”,尤⾜为证。

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然就安静下来。

⒁“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以物遥赠也叫做“问”。

⽗⽼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⒂(kē),酒器。

浊清,指酒的颜⾊。

⒃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

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们的淳厚。

下⾯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

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
诗:“酸寒孟夫⼦,苦爱⽼叉诗。

”都不含痛苦或伤⼼的意思。

苦辞,⼀作“莫辞”。

⒄兵⾰,⼀作“兵⼽”,指战争。

⒅请为⽗⽼歌,⼀来表⽰感谢,⼆来宽解⽗⽼。

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⒆这句就是歌词。

“艰难”⼆字紧对⽗⽼所说的苦况。

来处不易,故⽈艰难。

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感,⽽且令⼈愧。

从这⾥可以看到⼈民的品质对诗⼈的感化⼒量。

⒇杜甫是⼀个“⾃⽐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这时⼜正作左遗,⾯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且⾃⼰还喝着他们的酒,哪得不叹?哪得不仰天⽽叹以⾄泪流满⾯呢?
【其⼀】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上。

经过千⾥跋涉到了家门,⽬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萧条啊!
妻⼦和孩⼦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会⼉才喜极⽽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来,围观的⼈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其⼆】
⼈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但⼜迫于⽆奈,终⽇郁郁寡欢。

⼉⼦整⽇缠在我膝旁,⼨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天⼜要离开。

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阵凉风吹来,更觉⾃⼰报国⽆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美酒正从糟床渗出。

现在这些酒已⾜够喝的了,姑且⽤它来⿇醉⼀下⾃⼰吧。

【其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来时,鸡⼜争⼜⽃。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都带着礼物,从⾥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地没⼈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歌唱,在艰难的⽇⼦⾥,感谢⽗⽼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

背景:
公元755年(唐⽞宗天宝⼗四载)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度空前荣的⼤唐王朝元⽓⼤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喻的深重苦难。

次年,长安陷落。

伟⼤的现实主义诗⼈杜甫与平民百姓⼀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活,亲⾝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公元757年(唐肃宗⾄德⼆载)旧历五⽉,刚任左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便命他离开凤翔。

诗⼈此⾏从凤翔回州羌村探望家⼩,这倒给诗⼈⼀个深⼊民间的机会。

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多个⽉没和家⾥通⾳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情⼗分焦虑。

乱离中的诗⼈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

赏:
这三⾸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德⼆载)杜甫从左遗任上被放还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

关于这组诗,《古唐诗合解》这样评说:“三⾸哀思苦语,凄恻动⼈。

总之,⾝虽到家,⽽⼼实忧国。

实境实情,⼀语⾜抵⼈数语。

”⾜见这组诗所蕴含的社会现实内容。

第⼀⾸着重写诗⼈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理。

“峥⾚云西,⽇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

”诗⼈千⾥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

天边的⼣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上有⼏只鸟⼉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乡村⽣活的萧索荒凉。

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的喜悦⽓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

诗⼈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的妻⼦和⼉⼥。

这⾸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氛。

“妻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此⼆句诗⼈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突然相逢时产⽣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

诗⼈多年来只⾝⼀⼈在外颠沛流离,⼜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死安危家⼈⽆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讯全⽆,家⼈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理,未敢奢望诗⼈平安归来。

今⽇亲⼈杜甫骤然⽽归,实出家⼈意料,所以会产⽣“怪我在”的⼼理。

“惊定还拭泪”,妻⼦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泪⽔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

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长久别离和九死⼀⽣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不息,哀鸿遍野,⽩⾻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能像杜甫⼀样幸运地⽣还。

于是,诗⼈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还偶然遂。

”从诗⼈幸存的“偶然”,读者可以体会到悲哀的“必然”。

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直能使读者在读后惊⼼动魄,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的⽣活经历,⽽是对现实⽣活的⾼度集中的括。

诗⼈⽣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情纷纷赶来探望。

“邻⼈满墙头,感叹亦嘘”,邻⾥们⼗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家团圆的喜庆⽓氛,看着诗⼈劫后余⽣,乡邻们情不⾃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

⽽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含有诗⼈⾃家的伤痛。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诗⼈⽤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了出来。

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的名字,如今亲⼈真的骤然出现在⾯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感觉不够真实。


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家⼈围坐在⼀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觉得犹如在梦境中⼀样。

诗⼈⽤这样两句简朴的语⾔将战争年代⼈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的悲苦,这种描写⼗分具有典型性。

第⼆⾸,写诗⼈得还家以后的苦闷和⽭盾⼼情,表达出作者⾝处乱世有⼼报国⽽不⽢⼼苟且偷⽣的⼼态。

对于⼀个忧乐关乎天下的诗⼈来说,相逢时的喜悦是短暂的。

“晚岁迫偷⽣,还家少欢趣。

”居定之后,诗⼈的报国壮志重新⾼涨,对⼤唐江⼭的忧患渐渐冲淡了相逢的喜悦。

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之际,诗⼈却守着⼀⽅⼩家庭,诗⼈意识到这种现状⽆异于苟且偷⽣。

作者曾经豪情满志地⽴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在⾦⼽铁马、烽⽕狼烟中淹没,壮志未酬的苦闷使诗⼈的脸庞上不再有笑容,⽇⼦久了,连孩⼦也察觉⽗亲的变化。

“娇⼉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看着⽗亲⽇渐愁苦的脸,懂事的孩⼦知道⽗亲⼜在操虑国事了,担⼼⽗亲为了理想再度离家⽽去,于是,孩⼦们每⽇守护在⽗亲左右,珍惜和⽗亲在⼀起的每时每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诗⼈⽤今昔对⽐来寄托胸中苦闷,叙事中穿插写景。

“萧萧北风”⼤⼤添加了悲苦的氛围,也强化了“百虑”的深沉,其中⼀个“煎”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作为⼀个伟⼤的爱国⽂⼈,当理想与现实的⽭盾⽆法解决时,诗⼈内⼼开始变得极度焦灼不安,诗⼈需要寻求⼀个突破⼝来倾泄胸中郁结的情绪。

千百年来,⽆数失意⽂⼈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诗中,杜甫也不约⽽同地发出感慨:“赖知⽲⿉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斟酌,且⽤慰迟暮。

”诗⼈名在写酒,实为说愁。

它是诗⼈百般⽆奈下的愤激之辞,迟暮之年,壮志难伸,激愤难谴,“且⽤”⼆字将诗⼈有千万般⽆奈与痛楚要急于倾泻的⼼情表达了出来,这正应了李⽩的'那句“抽⼑断⽔⽔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三⾸,叙述邻⾥携酒深情慰问及诗⼈致谢的情景。

通过⽗⽼们的话,反映出⼴⼤⼈民的⽣活。

“群鸡正乱叫,客⾄鸡⽃争”,群鸡的争⽃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也是乡村特有的。

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的举动,“驱鸡上树⽊,始闻扣柴荆”,起⾸四句,⽤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这种质朴,与下⽂⽗⽼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四五⼈,问我久远⾏”,“⽗⽼”说明了家⾥只有⽼⼈,没有稍微年轻的⼈,这位后⽂⽗⽼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的“兵⼽既未息,⼉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步含义,于是⼜出现“⼿中各有携,倾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但体现了⽗⽼乡亲的深情厚意。

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地⽆⼈耕。

兵⾰既未息,⼉童尽东征。

”连年战祸,年轻⼈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

由⼩⼩的“酒味薄”⼀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诗也由此表现了⾼度的括⼒。

最后四句写诗⼈以歌作答,表⽰⾃⼰的感激之情。

“请为⽗⽼歌,艰难愧深情”,⽗⽼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万分感动,为表⽰⾃⼰的谢意,诗⼈即兴作诗,以歌作答。

“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有“感激”、“感谢”意,⽽“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些。

⾯对淳朴诚实的⽗⽼乡亲,诗⼈深感时局危难,⽣活艰困,可⼜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所以不但⼼存感激,⽽且感到惭愧。

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长歌当哭,义愤填,悲感慨之情骤然⾼涨。

“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奈和痛楚,诗⼈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受感染,产⽣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

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

诗⼈的
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爱国志⼠的⼼声。

杜甫的诗⼈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我”升华为“⼤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奔涌⽽出,悲之情推倒了最⾼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

杜甫的《羌村》三⾸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样,具有⾼度的典型意义。

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乱后回乡的个⼈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相逢的情景,以及“邻⼈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绝不只是诗⼈⼀家特有的⽣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

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未息,⼉童东征,妻离⼦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熔叙事、抒情、写景于⼀炉,结构严谨,语⾔质朴,运⽤今昔对⽐,⾼度括等⼿法,表达了诗⼈崇⾼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体,⽽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字本⾝⽽显得丰富深厚。

杜甫的《羌村》三⾸⽤诗⼈的亲⾝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度的艺术括⼒,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功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