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_14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核心素养初探
一、教材分析
地表形态,通常有宏观层面的高原、盆地等地形(按地貌形态划分)和微观层面的流水、风沙等地貌(按营力类型划分)两种提法。

地貌的演化过程是地球表层重要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过程之一。

通过地貌演化过程,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得到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地貌的演化过程与地表很多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

因此,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基本知识,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貌演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形式,掌握分析地貌演化过程的基本方法,正确推测地貌现象或与地貌有关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科学地预防自然灾害献计献策。

二、课标及教学建议
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水平递进)教学建议
运用示意
图说明地
壳内部物
质循环过
程。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2.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
的循环过程。

对教材中涉及的矿物及
岩石名称,要求学生只作
一般性了解。

结合实
例,分析
造成地表
形态变化
的内、外
力因素。

1.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作
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
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
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组
织学生进行地质、地貌的
野外观察。

举例说明
地表形态
对聚落及
交通线路
分布的影
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
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
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
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

1.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
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
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
观点看待自然环境与人
类活动的关系。

三、核心素养渗透
1.地质作用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1)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
(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是什么?
(3)哪些环节属于内力作用?哪些环节属于外力作用?
(4)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
(岩浆岩能否直接转化为沉积岩?沉积岩能否直接转化为变质岩?变质岩能否直接转化为岩浆?)
(5)根据教材内容,能否绘制简单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可以设计地理小实验来演示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1)演示褶皱和断层的地理实验:可选择海绵或者重叠的课本为道具演示
(2)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理实验:可选竹片(或一次性筷子)做弯折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竹片弯曲后顶部和槽部发生的变化。

3.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4.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展示山区线路示意图(如图2),发现向阳庄和李庄之间有A、B、C三条线路,哪条线路是最合理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分四组——A条线路组、B条线路组、C条线路组、评价归纳组,合作交流展示学习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