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历史的口述者巫、史、瞽、诵训、优的职能及口述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第5期㊀㊀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㊀㊀㊀㊀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㊀㊀㊀㊀Vol.40No.5
2020年9月㊀
㊀㊀㊀㊀㊀
㊀㊀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㊀
㊀㊀㊀㊀
㊀㊀㊀Sep.2020
收稿日期:2020-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先秦口头文学的生成与文本呈现 (18CZW033);中国政法大学第六批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新制度史与古文书学 (19CXTD10)㊂
作者简介:魏玮,女,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㊂
①从口头叙事的性质来看,创作的同时也在传播,所以,口头叙事内容既包括以口头形式的创作,也包括传播㊂参见笔者:‘先秦口头叙事概念㊁类型及特征“,载‘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12期㊂
商周历史的口述者:
巫㊁史㊁瞽㊁诵训㊁优的职能及口述方式
魏㊀玮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8)
摘㊀要:先秦是口传与书写并行的时代㊂历史的传播,除了文字记述之外,毫无疑问还有口诵的方式㊂巫㊁史㊁瞽矇㊁诵训㊁训方氏㊁撢人㊁土训㊁俳优等在宫廷供职的官员,以讲诵㊁歌唱㊁表演的方式记录历史㊁传承历史,同时兼有劝谏㊁祭祀㊁教育之职,在分工合作中将早期的人类智慧记录和流传,是历史记忆和族群文化的保存者㊂口述者的官员身份,使得口述行为在制度层面得以顺利延续和广泛传播,而口述本身的内在制度,也是口述行为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㊂对口述者的探讨,不仅是对先秦历史文本生成方式的探讨,也是对其流动性及经典化过程的溯源㊂
关键词:先秦;口述者;历史
中图分类号:I206.2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433X(2020)05⁃0121⁃07
㊀㊀文字产生之前,口耳相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方式;文字产生之后,口传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㊂与西方口头理论研究背景不同的是,中国文字起源较早,大量的出土文献已经证明了先秦时期书写相比西方早期更普遍,金文中常出现 见册 等记载,甚至已经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散文㊂从远古的传说时代,到有典有册的殷商王朝,再到书于竹帛的春秋战国,书写载体的进步的确影响了文献生成㊁传播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改变,然而在世界文化范围内,早期的文字无一例外被精英群体掌握㊂文字所凝聚的纪念性和记录性意义,很大程度上甚至阻碍了文字使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文字的神秘性㊁书写成本的高昂㊁识字率的低下,都是影响文字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㊂与此同时,表达成本相对低廉的口头讲诵所代表的交流和传播方式则极大弥补了文字的局限性,如阮元所言: 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㊂其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㊂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 古人简策繁重,以口耳相传者多,以目相传者少㊂ [1]
先秦历史的流传除了以文字记载之外,还有口头
讲诵的方式㊂口述者是口述的主体,即口头叙事作品中口述行为的主体㊂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中,历史的口述者㊁记录者都是主体,是掌握话语权的人群,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者㊁执行者㊂完整的口述行为一般经过口述 接受 传播 记录的过程,虽然早期的口述现场如今已无法再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被文字记载下来㊁业已形成书面文本的口述内容,但其中仍然不同程度保留了对口诵形式的还原㊂先秦时期民间口述者虽然遗留下了大量的歌谣㊁神话㊁传说㊁寓言等,但多不曾保留姓名,典籍中常以野人㊁鄙人㊁乡人等这样的词汇来指称㊂与此同时,无论是口头的创作还是口头传播过程中①,作为宫庭上层官员,巫㊁
史㊁瞽矇㊁诵训㊁训方氏㊁撢人㊁土训㊁俳优等,这些以口诵形式传播历史的人,他们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者,或是供君王调笑的侍者㊂他们的讲述方式或有不同,职能或有交叉㊂
一㊁巫史传统与口述
1.巫的口述与职能㊂早期社会巫史不分,在史没有产生之前,巫的权力相对集中,后来伴随社会不断发展,导致劳动分工逐渐细化㊂巫最初产生时,集合
1
21
祝㊁史的职能于一身,举行占卜㊁仪式,制定典章制度,
掌握着国家重要的话语权力㊂实际上巫既是行政官
员也是知识分子,‘说文“: 巫,祝也㊂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㊂象人两袖舞形㊂与工同意㊂古者巫
咸初作巫㊂凡巫之属皆从巫㊂ 巫不仅能作为人神沟
通的媒介,而且熟悉天文㊁历法㊁医药㊁卜筮等技能㊂
在殷商时期, 确有专职者能运用文字对历史和人间
事务进行归纳,并握有为统治者的利益而做指导的权
力㊂这种能力至少有一定宗教渊源:它可能从专职者
作为宗教媒介的原始角色演变而来,从文字所充当的
与祖灵沟通的角色演变而来 [2]㊂巫术是一种人类对抗自然而产生的力量,虽然其中占主导的是人的主
观意识,但其实是人类把对一切未知的探索,变成一
种合理的幻象㊂巫觋可以沟通人神,所以,能够预测
吉凶,几乎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㊂
甲骨卜辞中巫字做
,且多次出现,其字意象
征着向四方施行巫术㊂早期巫的地位十分崇高,职能
又广泛㊂不少学者认为,早期的巫拥有绝对的权力,
甚至推测商王自己就是巫师,也就是巫的最高首
领①㊂甲骨㊁金文占卜辞中有 王卜 ㊁ 王贞 这样的记录,就是说王会亲自卜问㊂‘墨子“‘尸子“‘淮南
子“等典籍就都记载过商汤亲自祈雨这个重要事件㊂‘国语㊃楚语下“记载了巫觋是早期人神沟通的桥梁,其职能有分工,主持仪式形式的称为祝,管理仪式行为的称为宗㊂董作宾考证殷商时期的贞人集团有贞人75名[3],陈梦家考证有120名[4]㊂这样的人数在当时已经是十分庞大了㊂
原始巫术有多种形式, 祈求式㊁比拟式㊁接触式㊁
诅咒式㊁灵符式㊁禁忌式㊁占卜式 [5],这些巫术形式中很多都涉及到了口头叙事的形式,无论是以语言祛除恶鬼还是祷告神灵,这些口头叙事的形式和内容一般都具有巫术意义㊂巫通常都掌握了大量的神话历史传说,来进行广泛的创造㊁传播,或再创造㊁再传播㊂除此之外,他们还能讲述氏族的历史和迁徙路线,背诵氏族的谱系,讲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能知山川之号㊁高祖之主㊁宗庙之事㊁照穆之世㊁齐敬之勤㊁礼节之宜㊁威仪之则㊁容貌之崇㊁忠信之质㊁洁之服,而敬慕明神者,以为之祝㊂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㊁牺牲之物,玉帛之类㊁采服之仪㊁彝器之量㊁次主之度㊁屏摄之位㊁坛场之所㊁上下之神㊁氏姓之出㊂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6]513㊂总之,他们知晓山川名号㊁远古先祖㊁昭穆次序,熟悉历代祭祀典章等,博古通今㊁兼通文理,是知识的传递者㊂
在各种神圣仪式中,无论是口头讲诵还是乐舞,通过声音与神灵交流是最重要的方式㊂巫的口头叙事内容有固定格式的短语㊁句子,或是一些谚语㊁祝词,有时会以韵文的形式呈现,方便记忆,不易忘记和混淆㊂口述时为了方便记忆,通常都会有引子,有时还会结合音乐和舞蹈㊂‘九歌“是屈原所记录的楚地祭祀诗歌,其中详细记录了巫的唱词,不少学者认为
‘九歌“是中国古代戏剧的萌芽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九歌“ 盖后世戏剧之萌芽 ,闻一多更是在‘九歌古歌舞剧悬解“中将‘九歌“按戏剧的形式编排㊂
直到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讲述艺人仍然能够口头叙述完整的氏族谱系以及祖先历史㊂他们自称是神授艺人,在演唱史诗前往往要大病一场,恍惚中接受神的指示,这样才能具备演唱史诗的能力㊂这实际是巫的一种演变,演唱艺人既是史诗的创造者,也是传播者㊂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上古时期巫的佐证,帮助我们还原当时的巫如何歌舞,如何讲诵㊂
2.史实的口述与职能。
三代史官经常与巫㊁祝并称㊂‘左传㊃定公四年“: 祝㊁宗㊁卜㊁史,各物典策,官司彝器㊂ [7]1536‘国语㊃楚语“观射父答昭王问: 家为巫史㊂ [6]513‘周易㊃巽卦“: 巽在牀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㊂孔颖达: 史谓祝史,巫谓巫觋,并是事接鬼神之人㊂ [8]‘礼记㊃礼运“: 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㊂ [9]705马王堆帛书‘要篇“载孔子之言: 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㊂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㊂ [10]这里的 史 即是 祝 ,指主持祭祀者,祝主持仪式形式,宗则负责管理仪式㊂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 [11],记录历史乃史官之要务②㊂‘仪礼㊃聘礼“曰: 辞多则史 ,郑玄注: 史谓策祝㊂ [12]‘尚书㊃金滕“: 史乃册,祝曰 [13]‘师旅鼎铭“记载: 师旅众仆不从王征于方雷,使厥友弘以告于白懋父: 在丰,白懋父乃罚得古三百爱,今弗克厥罚㊂ 懋父令曰: 义播欲厥不从右
221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5期
①
②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载‘燕京学报“1936年第
20期㊂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
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4页㊂张光直:‘美术㊁神话与
祭祀“,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37页㊂
有学者提出史官最早是武官㊂参见胡厚宣㊁胡振宇:‘殷
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㊂
征㊂今毋播,其又内于师旅㊂ 弘以告中史书㊂ 杨树达
先生考释云: 弘以告中史书,令中史书其事也㊂ [14]言史官有记录之职㊂通过典籍中对史官的记载,可以
看出,史官既要记录史实,也要劝谏君主,惩恶劝善㊂
他们通常引经据典,从三皇五帝说到近世君主,从国
家兴衰说到修身齐家,或者预言邦国成败,秉笔直书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史官是以文字记事的,但也
有着口头讲诵的职能㊂‘周礼㊃春官“载太史 大祭
祀,与执事卜日,戒卑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
事 [15]692㊂ 遣之日,读诔,凡丧事考焉 ㊂内史 凡四方之事书 都要读之㊂小史 大祭祀,读礼 [15]711㊂是说太史㊁内史㊁小史作为史官,不仅要将历史记录于
册,还要在祭祀场合中以声口传㊂传说最早的史官有
两位,分别是仓颉和沮诵,仓颉主文字,沮诵主口舌,
诵是口传之意㊂
‘逸周书㊃史记“记载左史戎夫每月朔望两日为周穆王讲史: 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㊁左史戎夫,曰: 今夕朕寤,遂事惊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主之,朔望以闻㊂ [16]孔晁云: 集取要戒之言,月朔㊁望日于王前读之㊂ 郑环言: 此记历序炎黄以至周初二十八过灭亡之由,俾戎夫朔望以闻,盖至此而王之悔悟切矣㊂ 君王需要通过听史来总结成败经验㊂‘国语“中记载史黯有言: 夫事君者 朝夕诵善败而纳之㊂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㊂听则进,否则退㊂ [6]452王孙圉评价左史倚相: 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㊂ [6]525史官经常讲史诵训来劝谏君主㊂汉代依然有侍讲负责在御前讲习经书,以备顾问㊂
巫通常都掌握了历史典故,能够讲诵氏族的谱
系㊁重大的历史事件等㊂而史官本出于巫,多执掌祭
祀㊁典礼仪式,口诵历史,记录历史,替王宣告册命,拥
有宗教职能兼行政职能㊂当书写逐渐成熟,史官同时
兼具文字记录之职㊂史官所拥有的口诵和书写的双
重职能,实际恰恰反映了此时口传与文字书写并存的
状态㊂巫㊁史都是具备口诵与书写双重职能的官员,
随着书写逐渐普遍,口述和书写的官员也逐渐分离㊂
二、瞽矇与讽诵
瞽矇是先秦时候的乐官,也是历史的重要传播
者㊂大量珍贵的口头文献流传于乐官中,由瞽矇以传
诵的方式保存下来㊂ 瞽矇集团 与 贞人集团 同为
殷商时代两大重要的占卜群体,瞽矇以诗性修辞演
绎,很大程度上创作并传播了卜辞,并影响甚至决定
了卜辞的文体特征[17]㊂
古人对瞽㊁矇㊁瞍有详细的区分, 有眸子而无见
曰矇 ,孔颖达正义: 蒙㊁瞍皆无目之名,就无目之中
以为等级㊂蒙者,言其蒙蒙然无所见,故知有眸子而
无见曰蒙,即今之青盲者也㊂蒙有眸子,则瞍当无,故
云 无眸子曰瞍 ㊂其瞽亦有眸子,矇之小别也㊂‘春
官㊃瞽矇“注郑司农云: 无目眹谓之瞽㊂有目眹而
无见谓之矇㊂有目而无眸子谓之瞍㊂ [15]1227‘楚辞㊃怀沙“: 矇瞍谓之不章㊂ 洪兴祖补注: 有眸子
而无见曰矇,无眸子曰瞍㊂ [18]瞽㊁矇㊁瞍的主要区别在于眼球能否见物,也即目盲的程度差异㊂ 瞽,矇也㊂以为乐官者,目无所见,于音乐审也 [19]㊂一般盲人在乐器演奏方面有异常的天分, 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 [20]㊂对乐官而言,目盲反而解决了视觉对听觉的遮蔽,有助于提高听力的敏锐程度㊂如朱熹所说: 古者乐师,皆以瞽者为之,以其善听而有审于音也㊂ [21]‘周礼“记载瞽总人数达三百人之多,由于行动不便,所以也会有视瞭来进行协作和辅助㊂
1.瞽矇的音乐职能。
‘诗经“的‘有瞽“篇,以白描的手法详细描绘了由瞽组成的乐队在祭祀典礼上奏乐的盛大场面,他们要演奏鼓㊁鞉㊁磬㊁柷㊁圉㊁箫等乐器㊂‘灵台“同样记述了矇瞍演奏的场面㊂而我们继续追溯就会发现,在殷商卜辞中也有对瞽的记载: ѲѲ 卜 ,Ѳ贞:王奏兹瞽 (‘甲骨文合集“16017)询问是否让瞽演奏?甚至记载了瞽也演出舞蹈㊂ 癸卯卜,品贞:呼多 瞽舞 王占曰:其有雨㊂甲辰 丙午亦雨,多 贞:勿乎多瞽舞㊂ (‘甲骨文合集“16013)瞽在演奏乐器的同时也会做简单的舞蹈动作㊂
‘周礼“的‘宗伯“‘大司乐“‘大师“‘乐师“‘瞽矇“‘视瞭“篇都记载了瞽矇作为重要的演奏人员参加国家重大祭祀仪式,演奏乐器,讽诵诗歌,同时兼有教育贵族子弟的职能㊂‘周礼㊃瞽矇“: 掌播鼗㊁柷㊁敔㊁埙㊁箫㊁管㊁弦㊁歌㊂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㊂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㊂ ‘周礼㊃大师“: 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下管播乐器,令奏鼓朄㊂大飨亦如之㊂大射,帅瞽而歌射节㊂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㊂大丧,帅瞽而廞,作柩,谥㊂凡国之瞽矇,正焉㊂ 大祭祀㊁大射㊁大丧,各种大型礼仪活动都需要瞽矇作为重要的演出人员参加,弹奏乐器,讽诵诗歌㊂‘大司乐“: 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㊂凡有道者㊁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㊂ ‘乐师“: 诏来瞽皋舞;及
321
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魏㊀玮:商周历史的口述者:巫㊁史㊁瞽㊁诵训㊁优的职能及口述方式
彻,帅学士而歌彻,令相㊂ ‘左传㊃昭公十七年“: 故‘夏书“曰: 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此月朔之谓也㊂ 瞽矇因善听审音而伴随君王左右㊂‘国语㊃周语下“有: 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㊂ 韦注: 古乐正,知天道者也,死以为乐祖,祭于瞽宗㊂ [6]113瞽担负的职责没有巫㊁史那样触及权力核心,但也并不完全在边缘㊂
2.瞽矇与讽诵㊂‘周礼“中主要记载了瞽矇除了有音乐职能,更是历史的传播者㊂吕思勉谓: ‘大戴记“之‘帝系姓“乃古‘系“‘世“之遗,‘五帝德“则瞽所讽诵者也㊂ [22]‘国语㊃鲁语上“单子言: 吾非瞽史,焉知天道㊂ 瞽史能够讲诵历史,预判未来,所以经常伴随在君主身边,作为政治顾问的角色㊂‘左传㊃襄公十四年“: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㊂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㊂故‘夏书“曰: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㊂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㊂ [7]1011是说瞽矇可以进言献策,补察时政㊂‘周礼㊃瞽矇“郑注: 讽诵诗,主诵诗以刺君过也以戒 劝人君也㊂ 是说瞽矇有劝谏之职㊂
中国古代早期有以瞽任史官者,顾颉刚指出: 史与瞽之所以辄被人视同一体 ,是因为他们 同为侯㊁王侍,多谈论机会,自有各出所知相熏染之可能,其术也甚为相通 [23]㊂ 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 [9]705㊂‘礼记㊃玉藻“: 动则左史书之㊂言则右史书之㊂御瞽几声之上下㊂ [9]899从‘周礼“‘礼记“中的记载来看,瞽㊁史职能相通,有口头讲诵的职能㊂所以也会 瞽史 连称㊂瞽史一般伴随君王左右,以备随时讲诵,‘国语㊃鲁语上“记载单子言: 吾非瞽史,焉知天道㊂ 说明瞽㊁史职能可以相通,以口头讲诵前代历史兴亡故事,对君主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㊂‘国语“中提到关于瞽史的典籍‘瞽史之纪“(‘国语㊃晋语四“)㊁‘瞽史记“(‘国语㊃晋语四“),都是瞽史之言的记录㊂‘国语㊃周语上“记: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㊂ [6]10‘楚语上“左史倚相说: 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㊂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㊂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㊂ [6]500以上材料都充分说明了瞽的确具有诵谏之职,与史等以不同的方式谏言㊂
瞽史讲诵的多是古代的历史故事㊁嘉言善语,以此来提高听政水平的材料,进言献策㊂相比较而言,历史故事因为具有逻辑性,记忆起来相对容易,而人物言论的部分则十分难记,所以,推测讲诵一般会运用一些技巧,例如使用韵语㊁对偶,或采取程式化的重复方式㊂值得一提的是,甲骨卜辞中有四方风刻辞:
辛亥卜,内,贞帝于北方曰氐,风曰伇,求 年 ㊂辛亥卜,内,贞帝于南方曰凯,风尸,求年㊂贞帝于东方曰析,风曰劦,求年㊂贞帝于西方曰彝,风曰,求年㊂ ,有圣, ,亡其圣㊂ (‘甲骨文合集“14295)以套语的形式体现,有学者认为,这是瞽矇所传唱的四季歌,甚至体现了瞽矇的 诗人 特性[24]㊂‘国语“载瞽史言: 唐叔之世,将如商数 嗣续其祖,如谷之滋,必有晋国㊂ 其中,所引的内容就是四言韵语㊂典籍中记载的瞽矇也多是献诗㊁献曲,可以推测先秦时期的瞽矇讲诵多是诗歌体式,他们借助乐器,合着节拍,有节奏地讲诵㊂
瞽矇的讲唱方式在后世也一直延续,陆游有 负鼓盲翁正作场 的诗句,‘西湖游览志余“有 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㊁平话 [25]的记载㊂而盲人口述者也依然在口传相授中传递着历史故事㊂无论是左史丘明,还是古希腊的 荷马 ㊁日本的琵琶法师,乃至今日仍然活跃的民间盲艺人,他们的口述可以说是最具典型性的㊂因为目盲,所以完全不能依赖书面文本,因此会更加依赖乐器㊂学习时,除了依靠韵语,也会有程式化的结构和技法辅助记忆㊂在讲唱时,在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则会适当增删情节,临场发挥㊂
三㊁诵训㊁训方氏㊁撢人㊁土训与训说
‘周礼“记载君王身边有诵训伴随左右,和瞽史一样专门行使口头训说的职能㊂
1.诵训㊂‘周礼㊃诵训“: 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㊂掌道方愚,以诏辟忌,以知地俗㊂王巡守,则夹王车㊂ 郑注: 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观博古㊂ 孔疏云: 方志,即外史四方之志,所以识记久远掌故 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㊂ 郑注云: 方慝,四方言语所恶也㊂不辟其忌,则其方以为苟于言语也㊂知地俗,博事也㊂ [15]1197孙治让正义: 上诏观事,是博古事,此知地俗,是博今事也㊂ [26]1197诵训所讲诵的是四方古史所载历史故事,以及各地风俗㊁忌讳等,在王巡守时,跟随身边㊂
2.训方氏㊂‘周礼㊃训方氏“: 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㊂正岁,则布而
421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5期
训四方,而观新物㊂ 郑注: 传道,世世所传说往古之事也㊂为王诵之,若今论圣德尧舜之道矣㊂ 孔疏云:
谓上古以来,传闻言说之事 正岁,则布而训四方,而观新物㊂ 郑注云: 布告以教天下,使人知世所善恶㊂ 孔疏云: 亦谓四方政事等,既为王道诵之,又以布告于天下,使人知世所善恶,以为法戒㊂ [15]1197训方氏所讲诵的一般多是四方之政治事件,以及诸侯臣子的思想动态,还要向天下发布君王政令㊂3.撢人㊂‘周礼㊃撢人“: 掌诵王志,道国之政事,以巡天下之邦国而语之,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㊂ 郑注: 撢人,主撢序王意以语天下㊂ [15]885‘宋书㊃礼志二“: 不然则行人巡省,撢人诵志㊂ [27]‘战国策㊃齐策“载: 孟尝君讌坐,谓三先生曰: 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阙者㊂ 一人曰: 訾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湔其衽㊂ 田瞀曰: 车轶之所能至,请掩足下之短者,诵足下之长;千乘之君与万乘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 ㊂ [28]孙诒让以为此处之诵,乃是 诵王志 [26]2704,和撢人之诵相同㊂撢人一般讲诵的就是天子的政治意图㊂
4.土训㊂‘周礼㊃土训“: 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㊂ 郑玄笺: 道,说也㊂说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 训,谓能训说土地善恶之势㊂ 孙诒让正义: 土训者,此官与诵训并掌训说土地图志之事,故亦属司徒㊂ [26]1194土训一般讲诵山川地理,以及各地的物产㊂梁启超‘变法通义㊃自序“言: 上循土训㊁诵训之遗,下依蒙讽鼓谏之义㊂ [29]指出了土训㊁诵训以口头诵讽的职能㊂ 训 在‘说文“中释为 说教 ㊂诵训作为动词合成词组早见于‘国语㊃楚语上“ 诵训之谏 ,和‘周礼“中的表示官职的名词性质不同,此处作为动词㊂诵训之义即诵志以训,以诵的方式来训戒㊂有学者认为土训㊁诵训㊁训方氏就是周官系统的 稗官 [30]㊂如‘隋书㊃经籍志“所载: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颂,‘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避忌,而职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其衣物是也㊂孔子曰,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㊂ [31]在周官中,土训㊁诵训㊁训方氏,其职能专为王者诵说远古传闻之事和九州风俗地理㊁名物制度,而稗官也是采集街谈巷议㊁道听途说之言㊂颜师古注: 稗官,小官㊂如淳曰: 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㊂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㊂ [32]说明稗官是小官,他的职能就是类似于采诗一样,采集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㊂
‘周礼“是周秦政治制度和管理经验的总结①,位列‘春官“的瞽矇和位列‘地官“的诵训,虽然都是口头讲诵历史的官员,但讲诵方式和职能却有不同㊂诵训所诵乃是四方古史中记载的历史故事㊁传说,以及风俗忌讳,属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人员㊂瞽矇虽然也有讽谏之职,与诵训不同的是,他们所诵的是诗歌体的内容,属国家礼仪制度体系人员㊂瞽矇的职能更多还是体现在歌诵诗歌㊁演奏乐器㊁调和音律方面㊂诵训㊁训方氏㊁撢人㊁土训与瞽矇职能的不同,体现了西周时期政事官和神职官在职官系统中的社会分工不同㊂
四、俳优与讲唱表演
冯沅君认为,公元前8世纪就有了天子诸侯用优的历史㊂优的源头即巫㊂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巫的职能渐渐分化, 倡优就是承继它们的娱神的部分而变之娱人的 [33]㊂俳优以表演俳谑㊁歌舞为主,也兼有百戏演出㊂ 古之俳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㊂ [34]‘盐铁论“记载:西汉时候, 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办歌舞俳优,连笑伎戏 [35]㊂张衡的‘西京赋“和李尤的‘平乐观赋“均生动记载了当时俳优演出的场面㊂
任半塘将优语分为谏语㊁谗语㊁常语三类[36]㊂谏语是俳优劝谏人君所言,谗语则是谄媚之言,常语就是平时所说,以戏谑为主的言语㊂ 俳优侏儒,固伎之最下且贱者,然亦能因戏语而箴讽时政,有合于古矇诵工谏之义㊂ [37]俳优日常除了调笑戏谑之外,也常常参与政事,仗义直言,这和瞽矇有相同之职责㊂齐有淳于髡,楚有优孟,秦有优旃,都进言禁暴主之欲,司马迁也赞扬他们 言谈微中,亦可以解纷 ㊂隐语是先秦时期比较流行的俗文体,用隐喻的言辞将所说内容暗示给对方,后来逐渐演化成谜语, 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㊂ 昔楚庄㊁齐威,性好隐语 [38]㊂汉武帝时期,隐语依然十分流行㊂俳优即善编造隐语,达到讽谏的目的㊂齐威王好饮酒,左右皆不敢劝,淳于髡以隐语劝谏: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威王答: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㊂ [39]3197后又劝退攻打齐国的楚国军队,劝罢长夜之饮,此段用大量的铺排,多四言句,洋洋洒洒, 纯用赋笔 [40]㊂姚苎田: 语似
521
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魏㊀玮:商周历史的口述者:巫㊁史㊁瞽㊁诵训㊁优的职能及口述方式
①关于‘周礼“的性质及成书年代,学者多有讨论,此处不再
赘述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