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2)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2]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科学家都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攻坚的目标。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当时也把这一被喻为“数学桂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作为自己的课题,正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和推动下,他才投入了常人难以的精神和热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校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再者,从心理机制上说,创新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固然需要智力和知识,但是,一个智力较高、知识丰富的人,如果没有创新的强烈愿望、使命感、责任感和坚韧的意志,那么创新活动就很难进行下去,也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
因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树立起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具体方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校报、系刊、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舆-论环境。
高校在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要加强了对广大进行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广播站等媒体,全方位地向广大同学宣传学校开展的各项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教育活动与舆-论氛围。
(2)成立学生科技创新主题教育网站,特别开设创新、创业专栏,给全校同学提供创新、创业竞赛最新动态信息,搭建平台,提供作品上传、资料下载、信息交流等服务。
(3)开展“创造·创新·创业”沙龙,为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可发挥“典型引路,榜样激励”的作用,邀请创新、创业有成就的校友或知名人士讲述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创业模式。
让大学生领会创新的的一般过程,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就邀请了张朝明、丁磊等网络英雄来校讲学,从而在内营造了良
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应在全校范围的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
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像、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2]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某些“创造学”专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创造学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传授,并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创造方法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可让大学生的创新水平有较大水平的提高。
比如,可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其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是创造思维,实施创造思维,如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又比如,可开设创造技法训练课,其目的是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创造技法,怎样运用创造技法等等。
清华大学从1986年起,就在学生中开展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能”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有关思维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特点、方式,引导学生自觉的对思维过程进行调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质量。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感到受益匪浅。
创造性思维突出表现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素质拓展的选修课和辅修课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
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
”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更要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个性,使他们各有专长,这就要求学校高度重视选修课、辅修课的开设,真正体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可以说,没有选修课,就没
有较充分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现代化的人和人的现代化。
因此,高校必须切实加强选修课和辅修课的开设工作,开设更多方面内容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丰富大学生信息量,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例如:开设全校性的公选课,打破系与系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的阻隔,让大学生自主的氛围将会更加浓郁。
让大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和方法,让大学生头脑中相互关联的信息量逐步增加。
当信息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多时,新的、有创造力的产品也就有机会产生了。
如青岛海洋大学就开设了十几个专业的辅修课供学生选择,并规定当学生修读完另一个专业约10门课30学分后的专业主干课程后,成绩合格者就发给辅修证书。
结果此项改革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择业竞争力,不少学生毕业后按辅修专业择业,部分学生还通过努力还考上了辅修专业的研究生。
《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