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届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2018.4 本试卷分为第I卷与第II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作答主观题时,用0.5mm黑色中性笔书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超出或写错位置,答题无效。

2.请把选择题按题号相对应地填涂到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大量的儒生成为政府官员,从而影响了政府的选官制度。

汉魏晋时期的官僚制度以文人为本,武人作为与文人对立的一个社会群体,其入仕升迁变得尤为艰难。

两汉选官制度以察举为主体,主要是举孝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大量儒生通过岁举孝廉进入政府。

两汉在察举制基础上还形成了“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德行、通经两科偏重儒生,而明法、吏能两科则偏重文吏。

在此标准下,儒生与文吏构成了两汉官员的主要来源,二者只是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但都属文人群体。

魏晋时期,察举制度的地位与作用已开始下降,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这保证了魏晋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士族成为政府官僚的主要来源。

文化是士族形成的必要条件,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凭借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

士族子弟通常先依门第获得较高的品级,然后入仕升迁,易累迁至高位,而文吏和武人的仕途则举步维艰。

魏晋士族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更成为以文化被授予官职的受益者。

作为与士族相对应的武人,往往学识浅薄,既不具备为官任职的条件,也无入仕升迁的资格。

东汉末至魏晋,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以将军号为代表的武官官号被大量授予军队的长官,同时也会授予文官和地方官。

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以一种加官的形式在国家的官僚体系中扩散。

武官官号与具体事务的分离,促使其散阶化进一步地发展。

山东省桓台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桓台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桓台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9分)1. (9分) (2017高三上·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中国社会由唐以下,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

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

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

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

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

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

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

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

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

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

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

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

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年时举行祠典。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

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

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

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

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

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

树根(缘/沿)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1) ,如大旗迎风。

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 (2) 。

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细致)。

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赫然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鼎礼膜拜呢。

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

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祥这个奇迹。

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

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

衡王刻字(希冀/期望)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

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

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A.枝枝蔓蔓(wàn) 料峭 B.砍斫(zhuó) 端祥C.坚劲(jìng) 间架结构 D.小憩(qì) 鼎礼膜拜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沿细密历历在目期望 B. 缘细密赫然在目希冀C.缘细致赫然在目期望 D.沿细密历历在目希冀3.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A.树干破石而出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B.破石而出的树干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C.树干破石而出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D.破石而出的树干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4.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批评需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需要强调学术的严肃性,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使用了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

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耐人寻味的是,今古文经学之争却是旷日持久,长达两千余年,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

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秦初,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可是,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经学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

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

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

汉代的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随着今文经学研究的日渐走向繁琐,其影响也日益衰退。

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并压倒今文经学。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值得一提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拘泥于师说,也兼通今文经,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

2018届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本试卷分为第I卷与第II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作答主观题时,用0.5mm黑色中性笔书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超出或写错位置,答题无效。

2.请把选择题按题号相对应地填涂到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大量的儒生成为政府官员,从而影响了政府的选官制度。

汉魏晋时期的官僚制度以文人为本,武人作为与文人对立的一个社会群体,其入仕升迁变得尤为艰难。

两汉选官制度以察举为主体,主要是举孝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大量儒生通过岁举孝廉进入政府。

两汉在察举制基础上还形成了“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德行、通经两科偏重儒生,而明法、吏能两科则偏重文吏。

在此标准下,儒生与文吏构成了两汉官员的主要来源,二者只是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但都属文人群体。

魏晋时期,察举制度的地位与作用已开始下降,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这保证了魏晋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士族成为政府官僚的主要来源。

文化是士族形成的必要条件,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凭借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

士族子弟通常先依门第获得较高的品级,然后入仕升迁,易累迁至高位,而文吏和武人的仕途则举步维艰。

魏晋士族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更成为以文化被授予官职的受益者。

作为与士族相对应的武人,往往学识浅薄,既不具备为官任职的条件,也无入仕升迁的资格。

东汉末至魏晋,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以将军号为代表的武官官号被大量授予军队的长官,同时也会授予文官和地方官。

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以一种加官的形式在国家的官僚体系中扩散。

武官官号与具体事务的分离,促使其散阶化进一步地发展。

武官的散阶化使武官官号不再是武人的专属官职,越来越多的文人被授予武官官号。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40024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40024

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

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千米的丹霞奇观。

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谷奇观。

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①。

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峡谷中,风溪河尽头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当推第一。

驱.车前往,很远就能听到大瀑布先声夺人的雄浑.轰鸣声。

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冲天爆竹,类拍岸浪涛。

沿石径向瀑布移步,穿行遮天蔽.日的林荫道,心神振.颤摇荡,胸怀宽广豪放。

峡谷深处,②;一天到晚,不论昼夜,时时(飘扬/飘洒)着漫天的雨雾。

如此神奇的峡谷,在赤水数千大小不一的峡谷中绝无仅有,怎能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壑(hé)夙愿B.数(shù)驱车C.浑(hún)蔽日D.笼(lǒng)振颤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前往密布飘扬B.神往密布飘洒C.神往密集飘扬D.前往密集飘洒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B.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C.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D.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近来,“勒索病毒”肆虐,相关统计数据令人叹为观止....:全球20多万家机构的电脑中毒,中国近3万家机构的电脑运行受到影响。

B.在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等方面,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研制人员宵衣旰食....、戮力同心,共攻克了102项技术难题。

山东省桓台县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桓台县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桓台县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二说之前,孟子还先行提出过“知言养气”说。

“知言”与“养气”说并非直接论文学,却受到历代文论家的____________,并经后人发展演绎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

“知言”指具有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指内心的道德修养功夫,二者之间的联系是____________的。

因为对于言辞好坏优劣的辨别能力,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

()。

虽然孟子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知言养气”说将“气”的概念引入语言和文学领域,使“气”开始获得文学和美学意义,并在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__________。

曹不的“文气”说、刘勰的“务盈守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等理论无不______于“知言养气”,从中可看到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厚爱息息相关贯穿始终滥觞B.重视息息相关薪火相传滥觞C.厚爱显而易见薪火相传发轫D.重视显而易见贯穿始终发轫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这种素养的加强。

B.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到这种素养的加强。

C.而这种修养的加强,自然也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D.而这种修养的加强,也将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B.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每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②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审核版)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审核版)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2018年12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睿智....,不能..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自用其才。

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

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

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且自感怀才不遇,“(丙)”。

有..,一愁莫展的甚至义气用事....,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自暴自弃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

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山东省桓台县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桓台县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桓台县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5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前,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桓台二中高二单元检测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与第II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作答主观题时,用0.5mm黑色中性笔书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超出或写错位置,答题无效。

2.请把选择题按题号相对应地填涂到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大量的儒生成为政府官员,从而影响了政府的选官制度。

汉魏晋时期的官僚制度以文人为本,武人作为与文人对立的一个社会群体,其入仕升迁变得尤为艰难。

两汉选官制度以察举为主体,主要是举孝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大量儒生通过岁举孝廉进入政府。

两汉在察举制基础上还形成了“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德行、通经两科偏重儒生,而明法、吏能两科则偏重文吏。

在此标准下,儒生与文吏构成了两汉官员的主要来源,二者只是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但都属文人群体。

魏晋时期,察举制度的地位与作用已开始下降,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这保证了魏晋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士族成为政府官僚的主要来源。

文化是士族形成的必要条件,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凭借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

士族子弟通常先依门第获得较高的品级,然后入仕升迁,易累迁至高位,而文吏和武人的仕途则举步维艰。

魏晋士族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更成为以文化被授予官职的受益者。

作为与士族相对应的武人,往往学识浅薄,既不具备为官任职的条件,也无入仕升迁的资格。

东汉末至魏晋,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以将军号为代表的武官官号被大量授予军队的长官,同时也会授予文官和地方官。

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以一种加官的形式在国家的官僚体系中扩散。

武官官号与具体事务的分离,促使其散阶化进一步地发展。

武官的散阶化使武官官号不再是武人的专属官职,越来越多的文人被授予武官官号。

对于武人来说,武官的散阶化不仅使武官官号贬值,而且使得他们上升的机会变小。

在官僚系统中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较于武人来说更具有优势,更容易升迁。

《晋书·甘卓传》中的甘卓被授予前锋都督、扬威将军,凭借军功被任命为豫章太守;《晋书·刘弘传》记载的牙门将皮初虽有军功,却不能被授予太守之职。

两人皆有军功,而升迁待遇却大为不同,只因甘卓为文官系统,而皮初为武官系统。

总而言之,汉魏晋时期是文人社会地位急剧上升的时代,文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升迁流转也较为容易。

武人的社会地位则相应地下降,常常遭到文人的排挤和抵制,仕进之途异常艰难。

(摘编自潘婷《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升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汉魏晋时期与文人对立的武人入仕升迁之路异常艰难,主要因为武人学识浅薄。

B. 汉魏晋以文人为主体的选官制度,使武人很难有入仕的资格,少有升迁的机会。

C. 东汉末至魏晋,武官的散阶化促使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与具体事务分离。

D. 东汉末至魏晋,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比其他文官系统的文人升迁流转更有优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汉魏晋选官制度作为立论前提,由此提出武人入仕升迁尤为艰难的观点。

B. 第二段具体阐述汉魏晋时期以文人为本的官僚制度,从而论证了武人仕进之难。

C. 文章第三段用两个事例作对比,旨在阐述武官散阶化使武人升迁之路更加艰难。

D. 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仕进尤为艰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非常注重德行。

B. 魏晋士族以文化被授予官职,可见,如果武人具有较高的文化就能够入仕升迁。

C.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如果甘卓为武官系统,即使有军功其升迁机会也会不大。

D. 汉魏晋文人和武人社会地位一升一降反差较大,将会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答案】1. B 2. D 3. B【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强加因果。

文中并没有说“主要因为武人学识浅薄。

”根据文章最后一节可知:武人的社会地位则相应地下降,常常遭到文人的排挤和抵制,仕进之途异常艰难。

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3节说“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以一种加官的形式在国家的官僚体系中扩散。

武官官号与具体事务的分离,促使其散阶化进一步地发展。

”D项,D项,曲解文意。

原文第3节说的是“在官僚系统中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较于武人来说更具有优势,更容易升迁。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错在“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道理论证阐述了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仕进尤为艰难。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根据文章第2节说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士族子弟通常先依门第获得较高的品级,然后入仕升迁,易累迁至高位,而文吏和武人的仕途则举步维艰。

魏晋士族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更成为以文化被授予官职的受益者。

作为与士族相对应的武人,往往学识浅薄,既不具备为官任职的条件,也无入仕升迁的资格。

” 推知B项错,曲解文意。

魏晋时期,武人即使具有较高的文化也难以入仕升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命若琴弦史铁生①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②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

老瞎子想赶着多些书,整个旺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

③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

”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④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

咱的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我都听过八百遍了。

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你信不信?”“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

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

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

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这天晚上,小瞎子跟着师父在野羊坳说书。

老瞎子的琴声却很乱……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只剩最后几根了。

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

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

两根弦一齐断了。

他没料到。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小瞎子吓了一跳:“怎么了,师父?”“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

”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

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

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问。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是一千二。

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小说多处描写老瞎子为治好自己的眼睛不辞辛劳奔波说书,到后来发现“药方”只是一张白纸时,顿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