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序号:4044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财政学》
案例分析
题目:《高校扩招,请放缓你的脚步》
专业:金融学
编号:21、11、10、25
学号:10856118、10856107、10856105、
10856122
姓名:陈科、胡颖、高莎莎、洪耀华
成绩:、、、
一、案例名称与案例来源
名称:“高校扩招,请放缓你的脚步”
来源:2012年4月22日《新快报》
二、案例内容
持续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要叫停了!近日,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本科高校过度扩招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为提高教学质量,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将成为一项基本制度,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聘为教授。
三、案例分析
1、高校扩招是什么
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
2、高校扩招的历史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围绕着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
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挤上高考独木桥;竞争激烈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人们从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到抨击应试教育。
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
在这份建议书之中,他指出5点扩招的理由:
(1)、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2)、企改革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
(3)、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
(4)、高校有能力接纳扩招的学生,当时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
(5)、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振兴。
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为扩大教育消费,缓解就业压力,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央很快制定了
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作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
3、高校扩招的结果
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
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2007年,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高等教育仍将继续扩招,但是幅度将大大放缓。
进入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增长幅度仅为5%,同时,教育部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从1999年到现在10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4、高校扩招的优点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
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
发展高等教育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
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
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6)、为中产阶级的壮大储备后备力量。
(7)、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8)、扩招是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措施,可以使更多的农村人更快更彻底地融入城市,缩小城乡差距。
5、高校扩招现状引发的弊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扩招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更为重要的是,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已经不适应于当今的高等教育理念。
高校扩招凸显五大弊端:
(1)、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
学校本来紧张的师资又增添了负担,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
(2)、扩招给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教学资源日益紧张。
在扩大招生规模之后,生活、学习所必须配套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较快地满足需求和期望。
(3)、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突出。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
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4)、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
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
人才高消费现象便产生,且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
(5)、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
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
恶性循环!!
四、同学观点
陈科:高校扩招从1999年起已经历了13个年头,大学生人数扩大了六倍多,但是真正能适应企业的能有多少?一方面是大学生失业率一年比一年大,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缺口却越来越大。
从图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
而作为中国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是有一定的责任的,高校的功利
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高校的盲目扩招,使得教学质量下降,大学生花了四年的时间却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他不能适应企业,才恶化了矛盾。
所以,中国教育现阶段要做的不是高校扩招,而是要转变高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质的变化才是最种要的。
胡颖:停止高校扩招通过提升分数线“优中选优”会提高生源质量,同时树立高校“重质量”的口碑。
高校的发展重在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重在“精雕细琢”,重在教授、专家对每一名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
“扩招”
只会对这一过程起反作用。
“大学之大”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学问。
如果把大学教育做成精品化教育,求质不求量,不急躁冒进,我想人人皆可培养成才!
高莎莎:高校扩招政策始于1999年,政策出台的初衷,是让更多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为教育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说,当时的扩招是
顺势而为,扩招的目的也基本实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扩招带来
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更为重要的是,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已
经不适应于当今的高等教育理念。
因此,如今停止扩招政策的出台,同
样是顺应时势之举。
人口增长速度的放缓,令适龄高中毕业生人数呈现
逐年下降的趋势。
其次,停止扩招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洪耀华:一方面,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被稀释,人才培养“注水”现象层出不穷,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贬值;另一方面,不少高校为
解决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在扩招之后大规模扩建,导致学校背上巨额
债务,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
停止高校扩招,要求高校按实际培养能力
招收学生,根据社会需要适当调整学校的办学结构与规模,无疑是让教
育回归本位之举。
总结
近年来,对于扩招引起的乱象,教育部门也在不断反思。
此次发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亮点在于,不仅通过停止本科扩招降低扩招的负面效应,而且将高等教育规模增量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通过结构调整,引导高校人才培养进入理性轨道,无论对于高校教育还是社会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控制高校招生规模只是手段,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是核心课题。
我们也期待高等教育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