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使用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使用建议
作者:刘亚雄,吴亚西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第1期
刘亚雄,吴亚西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是教材编者组织编写,
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指导用书。

它能帮助教师把握教科书的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是教师备课的依据和参考。

如何发挥《教学用书》的向导作用,指导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
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呢?下面以三年级《教学用书》的使用为例加以说明。

一、研读“编写说明”,瞻前顾后,理清目标序列
和老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在编排上做了很大的创新和改进,它通过双线组元的形式,努力
构建符合语文学习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体系,将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分成
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统筹规划目标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教材内
容中。

这种整体构建、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编排方便了教师教学,同时也对教师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全面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瞻前顾后,上下勾连,才能做到胸
怀全局、心中有数。

为方便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年段特点,每个年级的《教学用书》都编排了“编写说明”,为教师教学导航。

(一)全面研读,整体把握年段特点
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和情感表现,结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课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在介绍教科书编写思路、
解析全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习
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确定年段教学目标(见表一)。

全面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结合“编写说明”中的教科书编写思路及使用教科书要注
意的问题,我们可以确定第二学段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1.关注学生
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兴趣、动机的培养。

2.重点进行语段结构、词语表达、片段读与写
的训练。

3.渗透语文学习逻辑关系、语法修辞、审美的感受。

(二)上下勾连,明晰目标发展轨迹
统编本教材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尝试将课标的年段目标进行
细化,分解为年级目标和单元目标,努力构建语文能力的目标体系。

教材如何统筹规划目标序列?每一项能力是如何进阶发展的?需要整体观照全套教材,理清目标序列。

研读《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时,如果结合每个单元的“单元说明”和“教学要点”,上下勾连,就能清楚
地看到每项能力的目标轨迹。

以默读能力的发展为例,三年级学生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为了让学
生顺利过渡,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训练,其中二年级上册在《雪孩子》《纸船与风筝》两篇课文后面安排了“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练习。

通过阅读《教学用书》可以了解到,
二年级上册对于默读的要求是浅层次的,达到“知道什么是默读,并尝试着练习默读”就可以了。

二年级下册教材在《邓小平爷爷植树》《千人糕》《枫树上的喜鹊》《羿射九日》四篇课
文后面安排了默读练习,且提出了默读的具体要求:提取信息、不要指读等。

阅读《教学用书》上关于默读的教学要求可以发现,二年级下册对于默读的要求是从段到篇,初步尝试,给三年
级学生掌握默读的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用书》“编写说明”指出:三年级要求学生能
熟练默读,并能在默读的同时思考问题。

高年级需要持续进行默读的训练,主要是提高默读的
品质,如提升默读的速度,在默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

从二年级“尝试学习默读”到三
年级“逐步达到熟练默读”,再到后续年级“持续进行默读训练,提升默读的品质”,瞻前顾后,上下勾连,就理清了默读能力发展的目标序列。

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是学生阅读的重要能力,我们根据单元页上的语文要素梳理出教材的
编排序列(见表二)。

通过研读《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就可以找到要素之间的关联,理清目标序列。


材从三年级安排“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专项训练,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词语入手理解段落的
意思,三年级下册则是从句子入手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四年级和五年级都是针对一篇文章内容
的把握,四年级主要是借助支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抓
关键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从思维入手,加深内容的理解。

从词语到句子,从段到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梯度发展,目标轨迹清晰
有序。

只有瞻前顾后,理清目标序列,上下勾连,把握要素之间的关联,才能把握年段特点,明
确单元的教学定位,找到学生语文发展的适切点。

二、借助“单元解析”,环顾左右,明确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在每个单元前编排单元页,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语文要素,明确单元
教学目标。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教科书环环相扣的体系结构中的一环。

因此,统编本教
材的教学需要立足单元整体,明确单元整体目标,同时,以语文要素作为单元的主线,实施单
元整合教学,分步完成语文要素,体现“一课一得”,突出目标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一)系统解读,明确单元重点目标
以前的教材按人文主题组织单元,语用序列不清晰,教师教学更多的是运用点
状思维解读教材,依循单篇课文教学的思
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以人文主题凸显育人价值,
以语文要素统领单元教学。

这样的编排结构需要教师运用系统思维解读教材,即从整体出发,
明晰教材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层层推进、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我与自
然”为主题,安排了《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三篇课文的教学。

通过对《教学用书》中“单元说明”的整体解读,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
自然”,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从语文要素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三篇
课文从多个角度呈现各具特色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大自然的声音》引导
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父亲、树林和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带刺的朋友》引导学生体会称呼中蕴含的情味。

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积累语言:《大自然的声音》要求在背诵中积累,《父亲、树林和鸟》要求用抄写的方式积累,《带刺的朋友》则要求通过复述故事积累。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主动积累生动的语句。

很显然,本单元应重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大量接触语言材料,获得一些初步的感受,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通过结合“单元说明”的系统解读,可以将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重点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对三篇课文内容情节的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三篇课文语言的品读,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3.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主动积累喜欢的词句。

(二)精准解读,确定课文教学目标
在把握单元重点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借助《教学用书》精准解读教材,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旨在实现一课一得,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下面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说明:
《大自然的声音》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结构精巧、联想丰富、语言优美。

通过课后习题的导引和《教学用书》的解析,可以确定这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认识“妙、奏”等7个生字,会写“美妙、音乐家”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找到第2、3、4自然段中的关键
句,并借助关键句把握课文内容。

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声音的词语的生动。

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父亲、树林和鸟》安排在第二篇,课文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通过教材解析和课后习题的精准解读,可以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带刺的朋友》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
期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

深入解读文本和《教学用书》中的教材解析,确定本
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字,会写
“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能找出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
“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通过精准解读,围绕语文要素,既可以明确每一课的基础教学目标,又可以发现每一篇课
文的个性化目标,在单元整体推进中凸显每项内容的教学价值。

三、活用“教学建议”,创新设计,落实语文要素
针对教材中的每一项内容,《教学用书》在进行了深入解析,明确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和课时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建议只是给教师
提供一个教学的基本依据,仅供参考。

教师应根据“教学建议”中提示的要点,基于学情、因
地制宜,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落实语文要素。

(一)注重单元整合,突破教学难点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了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教学要树立整体教学观,把
握单元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环环相扣,整体推进。

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如何将观察内容写
清楚,是学生习作的难点。

一位教师从“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的教学建议“教学中要加强各
方面的联系”“充分发挥‘初试身手’对单元习作的诊断作用”得到启示,科学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通过初试身手的学生习作实践,这位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是观察的内容写得不清楚。

针对这一问题,在指导单元习作时,教师利用习作例文中的片段,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观察
所得时,不仅描写观察到的具体发现,还加入了自己观察时的想法,比如写小狗和火车赛跑,
小狗跑不过火车时的叫声,作者就进行了推测,这就是想法;又比如写杨梅酸中带甜的原因,
是作者的分析,也是想法。

有了这样的范例,学生修改时加入想法就能把观察对象写得更清楚了。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初试身手”中没有写清楚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
借助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中写杨梅颜色和味道变化的片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
让学生及时修改,学生就能把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写清楚了。

(二)注重目标关联,设计教学板块
每一篇课文都有好几个教学目标,有些目标之间是有关联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
研究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教学用书》“教学建议”中提示的要点进行优化组合,板块化
设计教学活动。

如《带刺的朋友》一课有四个教学目标,其中“能找出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和“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两个目标之间是有关联的,前一个目标是完成后一个
目标的基础。

“教学建议”提出了三点要求: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2.关注刺猬偷枣的内容,
体会刺猬的“高明”,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3.积累优美的词句,复述偷枣的过程。

如果不考
虑这两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将“教学建议”的这三个要点分步实施,教学效果就不会太理想。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根据两个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这三个环节整合优化,设计了相互
融合的三个教学板块:1.借助动词梳理刺猬偷枣的经过,用上“先……然后…… 再……”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说清楚刺猬偷枣的大致过程。

2.找出表现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在反复品
读中体会刺猬的聪明可爱,感受语言的生动。

3.借助课文中积累的词句,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
刺猬偷枣的故事。

这三个教学板块,第一个板块,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捋清楚讲故事
的线索,第二个板块让学生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熟悉故事的情节,第三个板块让学生在讲述
故事的过程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这样,使两个目标交融在一起,相互促进,彼此成就,从而整
体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的要求。

《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导航仪,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全面研读,理解编者意图和编排思路,发现教材奥秘,找准教学方向,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借鉴,创新设计教学过程,
真正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