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1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
下列对于商朝政治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我国从商朝开始出现公共权力(2)商朝已经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系(3)商朝是个弥漫着神秘色彩的王朝(4)商王既是一国之首,又是群巫之长,对各附属国有绝对的控制权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下列不属于受封诸侯王义务的是()
A.镇守疆土,以蕃屏周 B.征派赋役,管理人民
C.朝觐述职,效忠朝廷 D.互相征战,开拓疆土
“同姓分封”是西周分封的核心标准,下列西周诸侯国中按照同姓
原则分封的是()
A鲁国 B宋国 C楚国 D齐国
5.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纳入中国国家法定及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6.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来解释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
王国维先生所谓的“天”是指是()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7.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
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地位的变化
D.井田制的兴衰
8.“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这样说的目的是()
A.想实行焚书坑儒 B.准备攻打匈奴
C.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D.准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11.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2.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巩固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D.②③
13.武帝颁布的“推恩令”中,对解决王国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王位 B.非嫡长子分割王国的部分领地
C.藩王不能招结宾客,参与政事D.列侯归郡统辖,听命于中央
1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隋唐时期确立的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
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A.工部 B.礼部 C.户部 D.兵部
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18.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19.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一。
下列举措为分割相权的是:()
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A )
21.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2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 .皇权逐渐衰弱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23.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样说是因为( )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24.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2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 .君主专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第2卷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9分,共25分)
26.纵观我国选官制度,不仅有着许多宝贵的可供今天借鉴的基本原理,而且从中亦可吸取不少有益的历史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
材料三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四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摭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有什么意义?(6分)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最早产生于什么时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它带来了怎样的后果?(3分)
(2)据材料二,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
书省,其主要职能是什么?设置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分)
(2)察举制度;汉武帝时期;推荐。
(如果学生回答“推举”、“举”等,都给分)
(3)九品中正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果学生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可给分) 22. 答案:(1)解除统军将领的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实权,收回节度使兼领州郡的管辖权,使其“直属京师”;转运使管财政。
枝弱外虚,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