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作家作品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作家作品归纳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作家作品
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饮酒》《读山海经》——诗;16册119、121
《桃花源记》(散文)--→《桃花源诗并记》。

2、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

《王右丞集》。

《使至塞上》——边塞诗。

13册117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册118
《行路难》(乐府诗)14册117
4、杜甫:字子美,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望岳》 14册119
5、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白氏长庆集》。

名篇有《琵琶行》《长恨歌》。

所选《钱塘湖春行》14册122。

6、刘禹锡:字梦德,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

14册120
《陋室铭》——散文。

14册144
7、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河东集》。

《小石谭记》——散文。

16册138
8、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词(属于诗歌) 15册97
《岳阳楼记》——散文 16册135
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永叔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散文。

18册123
10、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王安石变法”。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临川先生文集》。

《登飞来峰》——诗 15册104
《读<孟尝君传>》——散文 17册185
1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诗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多次被贬。

性格豪放,才思敏捷。

词开豪放一派。

“唐宋八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 15册99
《记承天寺夜游》——散文 16册140
12、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有词集《稼轩长短
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6
册112
13、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家。

《天净沙·秋思》——曲(属于诗歌)。

16册115
14、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

《范进中举》→→《儒林外史》(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17册85
15、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①《故乡》、《孔乙己》--→《呐喊》(小说集,另有小说集《彷徨》
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集。


③《风筝》--→《野草》(散文诗集)
④《“友邦惊诧”论》--→杂文,驳论文。

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⑤《未有天才之前》,演讲词,属于议论文体。

⑥《论雷峰塔的倒掉》——驳论文,属于议论文体。

16、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
祥子》
《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着者略历》——小传(简短的传记),属于自传。

14册58
《济南的冬天》——散文 16册98
《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8册100
17、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学者。

《春》、《背影》(散文)。

18、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着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女神》《屈
原》。

课本所选《天上的街市》——现代诗。

13册120
19、契诃夫:俄国小说家、剧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万卡》和剧作《三姐妹》《樱桃园》等。

《变色龙》(短篇小说) 17册133
20、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首。

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十五国
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有些诗,如《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

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

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

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

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

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具有高度成就。

《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

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诗经》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21、《左传》: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

根据鲁史写的,具有
很高的文献价值。

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

保存了我国公元前722年以前,二百多年间许多资料。

相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按鲁国国君十三公为序,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记载鲁国的历史,同时记载了当时几个诸侯国的历史。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不仅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大量史事,还记载了当时自
然科学方面的日食、彗星、陨石和地震等多种珍贵资料。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
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
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以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左传》在文学上、语言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它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善于刻划人物,其中又多有出色的外交辞令。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
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

由于《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
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后来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传》不仅是历史着作,也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它表现在: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

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曹刿论战》,题目是编者加的。

记述齐鲁长勺之战。

15册119。

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之一。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
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第一段(曹刿问战)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2、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曹刿参战)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曹刿论战)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这一点在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我们可以看出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政治优劣和民心向背为基石的。

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心。

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

曹刿出身卑微,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

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

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

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第三,曹刿能够掌握正确的战略战术——避其锋芒,以逸待劳。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没有一开始就盲目地”以卵击石“。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第四,曹刿能准确地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在齐军三次击鼓时,曹刿没有焦躁,而是待齐军气势衰竭时才开始攻打。

同时,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

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22、《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着作。

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

成于众手,是一部最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着作。

书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多个方面,全书共有20篇。

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也记录了孔子日常生活和孔子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经过门人弟子们的悉心编排,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地位。

他主张“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指导意义。

提出“为政以德”,以“礼”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

23、《孟子》: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着。

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

一、心性论
1.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2.重义轻利: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孟子认为人之性,必有异於禽兽之处,这种「异於禽兽」的本性,便是「善端」。

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欲蒙蔽。

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3.重修养:孟子认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二、政治论
1.民本说: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

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苦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 仁政说:孟子主张行仁政,认为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

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反对霸政,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

《孟子》文章特点——雄辩色彩。

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15册124、 18册126
24、《战国策》:简称《国策》。

国别体史书。

散文集。

全书分西东周等十二策。

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汉代刘向在原《国策》《短书》
《长书》《事语》等书基础上整理改编而成。

也称《长短书》。

善于议论和叙事,过分
夸张渲染。

共有3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编者加的。

15册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