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下册2.1.1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
总课时两课时第1课时
一、教课内容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二、教课目的
1、经过赏析,使学生认识《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根源、乐曲构造,
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觉、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色,培育学生的想
象能力。

3、经过赏识,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异音乐文化的
热爱,加强民族骄傲感。

1、要点:
(1)初步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2)熟习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音律动
的过程中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培育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集体意识。

、难点:经过音乐赏识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伏的创建想象力。

三、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依据一首琵琶独奏曲《斜阳箫鼓》改编。

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
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结尾。

作品经过委宛朴质的旋律、流利多变的节奏、奇
妙细腻
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述了月夜春江的迷人风景。

四、教课思路
本课侧重对“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渔歌唱
晚”及“结尾”五个段落进行赏析。

经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因素的剖析,掌握作品的境
界和音乐表现内容,认识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赏识水平。

五、教具准备
课件、音响教课资料等
六、教课过程
一、导入:
播放《春江花月夜》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斜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手本,到现在已流传了128年。

后依据唐朝诗人白居
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更名为《浔阳琵琶》。

20世纪20年月,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
合奏曲,并依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
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
鸣远濑、欸乃归舟及结尾。

三、作品赏析:
(一)全曲赏识
从标题性音乐观点引出课题
1、赏识:
倾听音乐,学生谈感觉。

(二)主题赏析:
1、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剖析:这段音乐的旋律走向特色。

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落的鼓声。

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如同远处钟声反响,水面碧波涟漪。

把日落前江面安静、醉人的意境描述得特别细腻。

2、模唱主题旋律
3、乐器介绍——琵琶,带着琵琶的感觉模唱主题。

旋律旋律如波涛般进行,显得分外柔美与和睦。

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裕典雅的色彩。

4、乐理知识学习:五腔调式、“鱼咬尾”
鱼咬尾使音调轻快安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漂亮景致。

末端由洞箫演奏的委宛哭泣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境界。

5、带歌词视唱歌曲第一段。

(三)第二乐段《月上东山》和第三乐段《风回曲水》赏识
设问:请学生边听边注意:每段的主题旋律有没有变化?主题旋律的
最后一句变化出此刻乐段的哪个部分?
倾听乐曲,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小结:总结中公民乐创作手法之一“换头合尾”(四)渔歌唱晚
1、设问:乐曲前后情绪能否一致?
乐曲旋律在力度、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速度:慢——快——慢;力度:弱——强——弱
2、听旋律,找规律
思虑、议论:首尾音有什么联系?用了什么创作手法?、学生活动体验,感觉乐曲境界(五)结尾
1、设问:旋律是由什么乐器演奏?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如何的一幅画面?
2、倾听音乐
3、设问:结尾以如何的情绪结束?
4、剖析、小结
四、乐曲的艺术特色:
A、远与近的描述、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B、用到换头合尾、鱼咬尾等民乐创作手法
C、乐器使用适当,进退有序
五、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