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易门一中高三文综(历史部分)冲刺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一中2013年高考冲刺模拟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24.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虐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
出现这种医学知识的主要背景是()
A. 三国以来,中印双方来往频繁,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B. 西晋末年,华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温热环境中感染者日众
C. 南北朝时,南北往来频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众
D. 北朝时,胡族人入居中原,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国
25.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皇帝下诏曰:“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又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勿得为四铺作闹斗八;玳瑁酒食器,非宫禁勿得用。
”材料主要反映出
A. 沉重的岁币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B. 封建夫权意识打压妇女个性生活的追求
C. 宋代严格限制都城开封商业活动的规模
D. 宋代过度消费之风僭越了封建等级制度
26. 文物考古和鉴定往往需要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辨别。
而其中有些赝品往往只需用肉眼就能轻易作出判断,请仔细观察和辨别下列铜币的拓片,其中哪一枚可能不是假币
()
27. 1585年(明万历十二年,)广东顺德县耕地总量88.4万亩,据县志记载亩产约1.8石米,米时价约每石0.5两白银,官府计划征收土地赋税约5.8万石米,实际征收入库2.9万两白银。
对该史料分析正确的是(明朝起止时间: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
()①明朝中期顺德县以货币形式征收农业税②明朝顺德县农民的农业税负担沉重
③当年顺德县农民的粮食结余足以维持温饱④明朝时期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A.①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28.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29. 斯多亚学派代表塞内卡认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奴隶的灵魂中同样赋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那些品性,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塞内卡表达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 斯多亚学派思想为了罗马法观念的形成创造了一些条件
C. 塞内卡反对奴隶制度
D. 与学家哲学一样具有朴素的人道主义色彩
30.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
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
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A. 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B. 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 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 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31. 十九世纪前期,英国对美国、中国的贸易情况,以下何者叙述最为恰当?()
A.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棉花卖至中国
B.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C.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D.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棉花卖至中国
32.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代民主制的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是对古代文明的承继,又是一次全新的发展。
关于代议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代议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
B.体现代议制间接民主原则的最好途径是完善普选制。
C.美国为议会主权代议制形式的典型代表
D.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对古代文明的彻底否定
33. 读“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图”(下图),
对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
开始
②大连兴办了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加快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步伐
③浦东开发开放,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步人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
④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
放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
②④ D.②③④
年份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22% 27% 37% 36% 43%
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C.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35.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经济是紧密相
关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处于世界生产的不同产业链上。
下图是描述当今全球电子产业链的“微笑曲线”。
下列
选项中能够体现“微笑曲线”图()
A.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全球化流动加快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建立
C.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D.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处于被动地位
微笑曲线的定义
40. (20分)德国的西门子与中国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872年。
如今,中国作为西门子的重要战略市场,西门子的足迹已经遍布了中国——在中国建立起45家运营公司和众多办事处,拥有员工30,000多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提供指针式电报机。
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
1879 年,西门子接到一笔来自中国政府的照明设备订单。
西门子提供了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用于上海港的照明,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工作效率。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为城区照明以及电车轨道提供电力,成为中国发点行业的先驱。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连接郊区的马家堡火车站与永定门,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
1903年西门子为青岛啤酒厂提供一台电机,这台电机几乎没有出现过故障,直到1995年新设备投产后才光荣退休。
1912年,西门子在云南省的云南湖畔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
1921年,西门子开始在山东省枣庄市实施中兴煤矿公司的电气化工程,该工程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采矿工程。
从1949年到70年代初的时间里,西门子对中国的出口额低得可怜,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医疗器械。
西门子同香港贸易公司——捷成洋行(Jebsen &Co.)开展合作,由捷成负责在中国市场分销西门子的产品。
1979年,西门子向宝山钢铁厂提供了冷轧自动化系统。
1984年,西门子为中国建设了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
这条输电线可以将1200兆瓦的电力从位于长江中游的葛洲坝水电站输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市。
2001年1月,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财团获得了一份订单,建设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市区的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高速磁悬浮铁路。
2002年,西门子将世界先进的双源炫速CT引入中国,为患者提供更细致的呵护。
2004年3月,西门子获得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总价为2800万欧元的单个项目合同,包括PLC控制和人机界面、AFE驱动装置、主电机及相关传感器。
2008年,西门子将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主力上海高桥第三发电厂,大幅度提高燃煤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燃煤行业竖起“中国标杆”
2010年,西门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提供配电、照明、楼宇及安防等方面的节能解决方案,以及先进科技用心诠释“绿色世博”
——摘自《140年.西门子携手中国》《南风窗》2012年第19期(1)根据材料指出,西门子公司向中国出口产品的特点。
(4分)
(2)从19世纪70代至20世纪初,西门子向中国拓展业务形成了第一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至今,又形成了一次高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业务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
(12分)
(3)从近现代西门子公司对中国扩展业务的相关史实中,你认为当代中国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使中国实现更科学的发展?(4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文明发展珠历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野蛮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
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中西方文明波浪式发展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文化接力“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赞成、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运用材料中和你所熟知的史实进行评析。
)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古代官员公费用餐是国家财政支出的组成部分,其源头可以远溯至汉代。
这一制度涵盖三方面:一是凡官员出差经过的地点,由地方官府或驿站负责供应公费膳食;二是官员平时在官府办公,享用“公厨”提供的工作午餐;宰臣在政事堂的专门餐厅用餐,称“堂食”;常参官每逢朝会供应一顿午饭,称“常食”或“廊餐”、“廊下餐”;三是官署内的定期聚餐,如宋代十天聚餐一次的旬设。
到宋代由于制度松驰,冗员充斥,挥霍浪费严重,造成财政大量超支。
为控制财政支出,朝廷不得不对各类、各级官员的公费用餐作出了一系列制度性的规定和违规处罚;并且开始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改革,即不再对官员供应免费膳食,改为发放膳食津贴。
津贴费分十一等,其中宰相最高为第一等,具体发放标准,按物价高低,时有调整。
下表为宋高宗绍兴
——摘编自翁礼华《公费用餐与<岳阳楼记>》等材料二乾道五年(1169年),新知峡州郭大任,因被揭原在袁州任内“日事饮宴,殊不事事”,被撤除任命。
淳熙三年(1176年),知嘉州陆游,因“燕饮颓放”被撤职。
淳熙九年(1182年),知台州唐仲友“其子亲会宴集经月,姻族内外,一文以上皆取办于公库”,被撤除江西提刑新任。
淳熙十二年(1185年),知湖州刘藻,因“在任专事筵宴,库帑告竭”,被降职罢官。
淳熙十四年(1187年),知平江府王希吕与祠禄官范成大、胡元质常相聚宴,“一饮之费,率至千余缗”,孝宗怒而诎之。
——摘编自《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官员公费用餐主要包括哪两项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宋代对官员公费用餐进行了怎样的改革?(4分)有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表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东汉大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眨议,……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材料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來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
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義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校”的功能,' (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并进攻缅甸,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
……西南战场承担的是保持和贯通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从西南方向直接拱卫大后方的战略任务。
1942年5月,……由于滇缅公路的丧失,来自北美、经大西洋和印度洋辗转而来的大量援华物资滞留印度,无法发挥为中国抗战输血的作用。
为了解决中国抗战的燃眉之急,盟国只好开通驼峰航线运输物资,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毫无疑问,中国抗战被隔绝,西南国际通道被封闭的状况必须要打破。
正是由于这种战略上的极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国自滇缅公路被切断之日起,就重新贯通中国的西南大动脉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中国也才为此进行了最大的战争投入,中国两次组建的远征军和最精锐的美械新军均投放于此,后期中国抗战资源的使用首先满足的是这一战争的需要。
1943年,亚太对日战争出现了有利的形势。
美军在太平洋上转入了全面反攻,日军顾此失彼,节节败退。
为策应太平洋方向对日进攻,位于大陆的中国也在积极部署反攻,并将西南战场列为反攻的首选地区。
——摘自贺新城《滇西抗战在中国抗战中的地位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
(8分)
(2)作者认为滇西抗战在中国抗战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ju);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瑾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阎崇年《读史与修身》材料二“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无田者十九”。
土地兼并又造成大量的人口流动,不少人丁聚而复逃,“丁额缺,丁银失,财政徭役以丁,稽查为难,定税以亩,检核为易”。
——皇朝经世文编
材料三“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
——《上谕内阁》雍正二年九月十九日谕(1)根据材料概况雍正改革的主要措施和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改革的影响。
(9分)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一中2013年高考冲刺练习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非选择题
40.(25分)
(1)与中国的业务联系历史悠久;出口产品都是先进的工业品;在时间上显示出阶段性;
出口产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填补了中国的机电、交通、采矿、医疗器械空白)。
(6分)
(2)①第一次:德国完成了统一,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攫取侵华权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西门子公司的电汽发明占有技术优势;
中国白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洋务运动的开展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发展,对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有着巨大需求,中国科学技术落后。
(6分)
②第二次:德国在二战后根除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德国
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在高科技方面继续保持优势,跨国公司的扩张;
中国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开放,加入世贸组
织;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对国外高技术产品需求旺盛,中德合
作历史悠久,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
(6分)
(3)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必须吸收先进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必须坚持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
(6分)
41.(12分)
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12分)
(1)观点:4分提炼出观点:2分;赞成、反对、片面、错误等类似明确的观点字眼:2分。
(2)史实:4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赞成:西方文明经历了克里特创造的米诺斯文明的兴起衰落;古希腊人在米诺斯文明的基础上创造的迈锡尼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兴起衰落;在希腊文明的基础上罗
马人创造的罗马文明兴起;在罗马文明的基础上,中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古代
文明和中世纪文明的基础上日耳曼人开创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
(2分)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经历过西方文明的阶段性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
商周文
化、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学、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民族——汉
族,主体文化——儒家文化一直保持着连续性和扩展性;中华文明的主体一直
都是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扩展着中华文明的
容量。
(2分)
反对:史实侧重点在于中西方文明都是波浪式前进的,不断在衰落和再次创造中走向辉煌的。
西方历史上并不存在今天所说的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当时看来都是欧
洲人;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民族在今天看来都是中华民族,二者在这一点上是相
似的。
商朝晚期的神权和巫鬼色彩文化走向了衰落;周人在商朝基础上创造出
了敬天保民的人文色彩文化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衰落;汉族人在周文化
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清朝满族人
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满汉文化相融合,把中华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片面:史实侧重点在西方文化也有主体民族——欧洲人,西方文明也有容量的扩展性;
中华文明也有波浪性和衰落、兴起的周期。
(3)论证:4分
①能够揭示本质和上升到理论、规律层面:2分
赞成: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传承的主体一直都是华夏族。
反对:把大民族和小民族的概念相混淆;把历史上的民族和现代的民族相混淆。
历史上的欧洲各民族原来都是欧洲人,但是在近代民族国家的成长中强化了小民族
的概念,才出现了古代希腊人、日耳曼人的概念;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个小民
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所以就让人感觉我们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连续的、扩展容量的。
②行文:2分。
结构严谨、逻辑性强2分;结构、逻辑性较强1分;其余0分。
45.(15分)
(1)工作餐和定期聚餐(或者宴请)。
(4分)
(2)将官员挥霍公款吃喝和吃喝妨碍公务等纳入行政处罚的制裁范围;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改革,即不再对官员供应免费膳食,改为发放膳食津贴。
(4分)
积极意义:基本可以控制经常性工作餐的财政支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
(3分)局限性:膳食津贴实行等级制,标准差别明显;对滥用公款宴请基本没有刑罚制裁,难以遏制(4分)
46.(15分)
(1)功能:培养管理人才;议政;舆论监督。
(6分)
(2)不同:议会权力高于君主,“学校”依附于君权;议员来源广泛,“学校”群体成分单一;议会以法律制度保障运行,“学校”则没有。
(6分)思想根源:“主权在民”、“主权在君”。
(3分)
47.(15分)
(1)国内背景: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抗战进入困难时期。
(2分)国际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滇缅公路丧失,大量援华物资滞留印度;盟国开通驼峰航线运输物资,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各2分。
共6分)
(2)地位和作用:是除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外新的抗日战场;(3分)保持和贯通西南国际大通道,从而保障了中国抗战的物质需要;是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开始。
(4 分)
48.(15分)
(1)整顿吏治;设立军机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
(4分)特点全面、广泛,涉及政治、经济、边疆管理。
(2分)
(2)澄清吏治,裁革陋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达到了顶点。
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从法律上取消了人头税,减轻了贫穷无地者的负担。
也有利商品经济的发展。
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