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遂宁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鞭挞.(tà)广厦.(sà)捋.顺(luō)正襟.危坐(jīn)
B.笑靥.(yè)无辜.(gū)媲.美(bì)狼狈.不堪(bài)
C.缄.默(jiān)晦涩.(sè)花蕊.(ruǐ)故弄玄.虚(xuán)
D.迭.起(dié)谷穗.(huì)鞭笞.(chī)恃.强凌弱(c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栈.桥(zhàn)悲天悯.人大气磅礴.(bó)喟.叹
B.饶.舌(ráo)鸦.雀无声钟灵毓.秀(yù)羸.弱
C.喟.叹(kuì)入不敷.出汗流浃.背(jiā)张皇.
D.板滞.(zhì)言简意赅.浪敛.波平(jiǎn)慰籍.
3.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掺.cān杂茏.罩lǒng与日俱增腐草为萤
B.栈.zhàn桥宽宥.yòu抽丝剥茧相得益彰
C.祭祀.sì恣雎.suī佝偻提携矫揉造作
D.譬.pì如戳.cuō破眼花缭乱辩伪去妄
4.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草书”,它率意灵动体式全无定法,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B.张老师在书房里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经霜更知秋水明”,下联是“历劫方显钢骨硬”。
李老师说上下联挂反了。
李老师的判断是对的。
C.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40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烦燥致密茅塞顿开前赴后继
B.分岐诘难不屑置辨无精打采
C.狼藉温驯雕梁画栋正襟危坐
D.侧隐峥嵘器宇轩昂抑扬顿措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②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
(韩愈《晚春》)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
⑤刘禹锡在《秋词》中,通过对秋天别致景观的描绘,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中借景抒情灵动地描写中秋节的月亮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7.说明文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
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
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
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
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
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
“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二十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2.下科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
B.第④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
C.第⑦段“各历时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
D.第⑧段具体阐述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3.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1)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2)农访: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áng)一线。
(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
(2)请说说农谚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拉面王
行云
老梅的面馆开在蝉街东头。
每天一早,老梅围了围裙,案前一站,手里眼里全是活儿。
他出手如电,“唰”,揪出一把醒好的面,“啪”,丢案板上,一拉一搓,成蛇样长条。
一捏一甩,“啪”,拍在面案上,一抻一合,扭成大闺女辫儿,叫人眼花缭乱。
没回过神,一大海碗面,盛着牛肉丁,撒着芫荽、萝卜片,浮着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香喷喷、热腾腾便撂在了你面前。
麻溜儿!
传说老梅有绝活——面穿针孔,抻出细过发丝的面从针孔穿过去。
多少根?说法不一。
但都只听说,没见过。
有人撺掇老梅露两手。
老梅浅浅一笑:“雕虫小技,有啥看头?”
雪天。
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伙儿哆嗦着站在面馆前。
老梅二话没说,捞出一碗面端给他。
热汤面下肚,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老梅收徒了!徒弟叫红子——被一碗汤面救活的小伙。
寒来暑往,红子跟老梅学艺三年了。
那夜,师徒俩有一场对话。
“这两天心神不宁,想啥呢?”“师父,我……”
“行了,我知道你想啥,想单干?”“嗯……”
“说实话,你那面活儿不坏。
但能再跟我一年不?就一年。
”红子没吭声。
老梅叹口气:“好吧。
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
记住,可别丢我的脸。
”红子给老梅磕了仨响头,当夜走了。
半月后,蝉街上新开了一家“红子面馆”,店里有个新媳妇在打下手。
蝉街人念旧,还是觉得老梅的面地道,大都上他那去。
后来听说,红子媳妇成天在家闹,嫌男人没出息。
某天,老梅的面馆关门歇业了。
蝉街人一片惋惜声。
红子面馆生意好起来了。
面馆前竟挂起了“拉面王”的牌子。
蝉街人叨叨:你号称拉面王,老梅搁哪呢?
这一天,红子当众给大伙表演了面穿针孔的绝活。
老梅的绝活只是传说,而红子却当众让大家开了眼。
乖乖,十根比发丝还细的拉面,顺顺当当就从小小的针眼里穿了过去,赛比魔术。
这以后,大伙再没话了。
红子每天给顾客演一场面穿针孔的绝活,人气越来越旺。
可细心的人发现,面馆里盛面的大海碗,不知不觉间换成了中不溜的平底碗。
这天,生意口上,有个人走进红子的拉面馆。
是老梅。
吃面的人纷纷起立问候。
红子一愣,立马堆起笑脸,迎上去叫了声:“师父您来了!”
“红子,有出息啊。
”老梅笑说。
红子回笑:“师父见笑,都是闹着玩儿的。
”
老梅径直走向水池。
净了手,朝大伙说:“红子天天给大伙儿演绝活,今儿,我来替一回,算给徒儿捧个场。
”
老梅一出手,馆里一下静了。
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
面条摆得稳、准、狠;胳膊抡得圆、柔、韧。
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
大伙看得目瞪口呆。
突然,老梅身手骤定,好似满院欢腾的雀儿忽地归了巢。
细看,老梅手擎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根线。
哪是线?分明是面!只见他捏着这根“线”轻轻一抖,哗一下抖出无数银丝。
大家伙挤上前一数,我的个娘哎,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在针眼里!
“神!”一片喝彩。
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第二天,红子面馆不见了“拉面王”招牌。
平底碗又换回了大海碗。
而老梅,真正的拉面王,早已飘然而去。
1.根据小说情节填空。
序幕:众人神往绝活,老梅浅笑推辞;
第一幕:红子(1),老梅仗义收徒;
第二幕:红子执意单干,老梅(2);
第三幕:红子(3),老梅歇业隐退;
第四幕:红子挂牌换碗,老梅献演绝活;
尾声:(4),老梅飘然离开。
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
2.请为文中画波浪线句写一段赏析性批注。
“老梅一出手,馆里一下静了。
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
面条摆得稳、准、狠;胳膊抡得圆、柔、韧。
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
”
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老梅是“真正的拉面王”。
4.结合语境,分别
..说说红子两次下跪所体现的心理。
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5.阅读选文节选及链接材料,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使人物鲜活、更具传奇色彩。
选文节选:突然,老梅身手骤定,好似满院欢腾的雀儿忽地归了巢。
细看,老梅手擎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根线。
哪是线?分明是面!只见他捏着这根“线”轻轻一抖,哗一下抖出无数银丝。
大家伙挤上前一数,我的个娘哎,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在针眼里!
链接材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9.记叙文阅读。
家有幽兰
秦和元
(1)春节期间,我家阳台上的兰花发芽了。
这淡黄的小精灵,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特别的新春佳节。
(2)新春佳节。
全家人都没出门,每天看着它慢慢长,慢慢长,想着:兰花开花了,春天也就来了。
可是,它的芽儿一直长到五六厘米高,花苞也越来越饱胀,却就是迟迟不见开花。
这可爱的小精灵,究竟在等待什么呢?
(3)这天早上,一觉醒来,房间里忽然弥漫着清幽的馨香,我知道,这是兰花开了!我翻身起床,“唰”地拉开窗帘,灿烂的春光一下子涌进来,阳光打在花叶之上。
兰花微微张开着,浅黄,娇嫩,却又蓬蓬勃勃的样子,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
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经过一冬的积蓄,它终于在这个灿烂的清晨绽放了。
(4)前年,在随州千年银杏谷赏玩秋色时,遇人在满地金黄的路边售卖兰花。
那刚从山里挖来的幽兰,水灵之中透出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叫人一见倾心。
但是我没有买,我要自己去寻。
(5)于是,与朋友往山里走。
深秋,山中疏疏朗朗,不禁想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的诗句。
地上积满栎树、栗树、樱树、枫树、柿树及其他杂树的落叶,厚厚的一层,色彩斑斓,踩在上面松松爽爽的,发出“沙沙”的响声。
一树树的红柿子,像挂满盏盏小灯笼,照着前进的路。
我们溯溪而上,手脚并用,爬坡,攀岩,探险,跨越泉溪……
(6)“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在一处幽谷的老树下,终于发现两片青草,从枯叶中探出头来。
我心里暗喜:肯定是兰花。
我轻轻地、慢慢地扒开树叶,兰花渐渐地显现出来,独茂于壑谷。
我忍不住大声喊道:我找到啦!我仔细地将兰花挖出来,连同腐殖土一起,用塑料袋装好,带回了家。
(7)兰花叶片深绿,扁平修长,有暗淡的脉纹。
它不争艳,不媚俗,素洁、典雅、清远,不畏严寒,不惧霜雪。
它既有仙风道骨的气质,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质。
(8)首次寻兰即能遇兰,朋友们都说我与兰有缘。
其实,我是有一颗对兰花虔诚敬畏的心。
(9)回家后,我以同样的心情,对兰花精心栽培。
选一个透气性良好的紫砂盆,将红土砖碎渣混合颗粒泥炭,作为栽培的基质垫底,连同大洪山带回来的腐殖土,把野生兰花妥妥地栽入盆中,定期给它松土、施肥、浇水,精心呵护而不溺爱,倍加怜惜而不娇惯。
(10)兰花的株形端庄秀丽,花香清幽纯正,朱德同志说“唯有兰花香正好”——正气也;兰花有气质,文雅内敛,修为高雅,和悦谦恭,洁身自爱——雅气也;董必武同志诗云“竹自具五好,兰有其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清气也;兰花富有致静的境界,静不失虑,静不失态,沉稳练达——静气也。
幽兰这“四气”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养兰就是养气。
(11)现在,这馥郁的清香,蕴涵着淡雅的诗意,叫人迷恋,令人沉醉。
(12)在这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特殊时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像我这样的耳顺之躯,以及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既当不了志愿者,又参加不了突击队。
那么,不传染,不添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就是为这场战疫工作出力,就是为社会作贡献,哪怕是节约一只口罩。
(13)而在家安居的日子里,幽兰是我的好朋友,也给了我最多的心灵慰藉。
(14)兰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
这段日子,兰花是我身边最鲜活的事物,每一次俯下身来仔细观赏,它都会帮我置换心境,让我把自己想象成空山中的另一种幽兰——长在幽谷人未知,独有风韵静自开,它让我在焦躁不安时,忽然变得气定神闲。
(15)兰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雪地顽强生长,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
我所住的不远处就是金银潭医院,收治了大量的重危患者。
我知道自己离疫情现场很近,但每天坚持早睡早起,在有限的空间内,读书、写作、锻炼身体。
白天,我与兰花同呼吸;夜晚,我与兰花共剪影。
此心安处是吾乡。
(16)兰花所有的特质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无不鼓舞着我,激励着我,熏陶着我,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给我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
(17)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
1.熟读文章,本文围绕幽兰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结合文章具体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对兰花具有一颗虔诚敬畏的心?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具体说一说文章最后一段的妙处?
4.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文章(4)至(9)段主要运用了插叙的写法,交待我家幽兰的来历,使文章内容充实,厚重而不杂乱。
B.作者之所以没买路边从山里挖来的幽兰,是因为作者对兰花有一种虔诚敬畏的心。
C.文章的语言清新纯朴,典雅含蓄,多次引用古诗词,增加了文章的韵味。
D.因为作者身处“疫区”,整天担惊受怕,无聊之余,靠赏幽兰来打发日子。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需要“赋能”的社会救援力量
王宏伟
①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对中国人而言,5月12日成为特殊的记忆,痛而难忘。
如今这一天已成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11年前,社会组织与志愿者踊跃投身巨灾应对,成为紧急救援的一大亮点。
自此,社会力量总是在危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在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历史悠久。
新中国成立前,公众就自发组织过水龙会扑救火灾。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救援组织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005年起,自发性户外山野救援组织开始出现。
十几年间,中国的社会救援志愿服务组织风起水涌的发展起来,数量从十几家迅猛增长到几千家。
有的规模还比较大,如“蓝天救援”在全国有二百多支分队,近3万名志愿者。
截至2019年,从最初的区域性户外山野救援,到现在的走出国门参加重大自然灾害人道主义专业救援,救援能力和理念都有了质的飞跃。
③社会应急救援组织以其亲民性、草根性、灵活性更有利于快速对突发事件进行响应,在抢险救灾、人员救治、秩序维护、心理抚慰、科技宣教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它能精准满足公众多样化、差异化救灾需求,安抚公众情绪与心理,培育社会资本。
它不是僵化的纤维状组织,没有严苛的指挥与控制程序。
而且,许多社会救援组织“身段”灵活,可以在高效的国际救援行动中展示国家形象,成为民间外交的践行者。
对此,我们应乐见那些有实力的社会救援力量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灾害治理和救援。
④当然,中国社会救援组织运行也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
首先,资金筹措方面,人道救援作为一项投入巨大、产出不能量化和可视化的领域,在筹款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其次,救援志愿者的自身保障不足,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承保救援险。
另外,目前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法规为志愿者提供足够的保障。
还有,国际人道救援行动中的救援队员快速投送能力存在短板等。
⑤据此,有人认为应将“行政吸纳社会”的思维进一步延伸到应急救援领域,将救援力量强大的社会组织加以“收编”。
通过“收编”赋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社会应急救援组织的运行窘境,使它们由“混乱”“无序”走向“规范”“高能”。
⑥但专家认为,社会应急救援组织的“混乱”“无序”通过训练就可以改变,与“收编”与否关联不大。
2019年5月10日,全国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闭幕式暨综合演练在国家(重庆)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举行。
此次技能大赛,以赛促训,以训促战,没有“收编”,但是对于加强主管部门对民间救援组织的精准“赋能”意义重大。
⑦当然,需要明确的是,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官方力量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也需重新定位。
作为公共安全最终维护者的政府部门,在设计应急管理制度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力量可以承担的角色,并通过资金支持、业务培训、联合演练等形式,给社会力量赋能,进而提升其救援专业化水平。
(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5月13日,有删改)
1.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此,社会力量总是
..在危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许多社会救援组织“身段
..,可以在高效的国际救援行动中展示国家形象,成为民间外交的践
..”灵活
行者。
3.简述第②③④段的说明思路。
4.结合实际,请对“如何为中国社会救援组织赋能”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四、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②又不呜,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注释:①隐: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②蜚: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止.王之庭_____________(2)奋兵.而出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皆还齐侵地。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鸣惊人”的“鸣”在文中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淳于髡劝谏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寡人谕.矣
(2)媵人持汤.沃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临表涕.零
1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①,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②患之,告苏代。
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③,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④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
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
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
”公仲曰:“善。
然吾使者已行矣。
”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
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⑤,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选自《战国策·西周策》,有删改)
(注释)①雍氏之役:楚国攻打韩国雍氏。
②周君:西周国君,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③公仲:姓公仲,名侈。
④昭应:楚国将领。
⑤节:古代出使外国的凭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韩氏罢.于兵罢:通“疲”,疲惫
B.寡人请以国听.听:听从
C.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益:增加
D.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卒:士兵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A.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B.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C.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D.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苏代对周君承诺:不仅能避免韩国在周的征兵征粮,而且还能帮周君得到高都。
B.昭应一个月内拿下雍氏的建议,一开始未被楚王采纳,是因为楚国处境困窘。
C.苏代认为如果楚国知道韩国向西周征兵征粮,楚国定会下定决心攻克雍氏。
D.公仲觉得把高都给西周,西周与韩修好,使秦与西周断交,这确实对韩国有利。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①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
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②矣。
君子道③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
诗曰:B“礼义之不愆④,何恤⑤人之言兮。
”此之谓也。
(《荀子·天论》)
(注)①匈匈,吵嚷。
②体,规矩。
③道,遵循,遵守。
④愆(qiān),这里指犯过错。
⑤恤,担忧。
1.下列选项与文中“小人计其功”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计日而待B.计穷力尽C.计功谋利D.计功行赏
2.揣摩文中A、B两处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