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判断题练习试题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判断题练习试题答案及解析
1.树在河里形成的倒影,树在地面形成的影子本质上没有区别.()
【答案】错
【解析】试题分析:树在河里形成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成的虚像;树在地面形成的影子是光
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实像。

所以不同。

考点:本试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和直线传播现象。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树在河里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树在地面形成的影子
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先闪电,后打雷.()
【答案】错。

【解析】试题分析: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

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光的速度大
于声音的速度。

考点:本试题考查的是光速比声速快。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

光的速度大于声音的速度。

3.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其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判断对错)
【答案】√
【解析】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不同.
解: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平常描述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一
个选定的参照物而言,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我们平常判定一个物
体是否运动取决于相对参照物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4.远视眼的人应该戴“老花镜”即凸透镜来矫正视力.(判断对错)
【答案】√
【解析】解答本题需掌握:正常眼,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不需矫正;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
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
网膜的后面,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
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
【点评】能扎实的掌握好眼睛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由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组成的光学仪器.(判断对错)
【答案】√
【解析】普通光学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呈放大虚像.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用到两个透镜,分别是目镜和物镜,它们是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显微镜的结构,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构造是观察的基础.
6.大量事实证明,水可以在三态之间相互转化.(判断对错)
【答案】√
【解析】首先明确六种状态变化的名称: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是液态的,冰是固态的,水可以在三态之间相互转化.
解: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是液态的,冰是固态的,
像冰变为水那样,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像水变为冰那样,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的过程称为凝固;像水变为水蒸气那样,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像水蒸气变为水
那样,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像冰变为水蒸气那样,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
过程称为升华;像水蒸气变为冰那样,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因此说水可以
在三态中相互转化.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水的三种状态之间转化过程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题.
7.体积大的物体质量大,体积小的物体质量小.(判断对错)
【答案】×
【解析】质量是物质所含物质的多少;根据公式ρ=,正确理解质量、体积、密度三个量的关系,做出判断.
解:由ρ=得,m=ρV,质量大小与密度和体积都有关系,体积大的物体,若密度小,质量不一
定大;体积小的物体,若密度大,质量不一定小;故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物体的质量和密度意义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8.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判断对错)
【答案】×
【解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取决于物质的种类,有时还受到温度的影响,与其它因
素无关.
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但也有密度相同的不同物质:如煤油和
酒精,它们的密度都是800kg/m3.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及其特性,属于基础题.
9.生活中很多液体的密度可以用密度计直接测量.(判断对错)
【答案】√
【解析】在物理实验中,有时需要观察一些细微的物理现象,或是测量微小的物理量,或是显现
微弱的动态过程.此时,我们就会想办法将这些细微的现象、微小的变化量加以放大,或是转换
后再加以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清晰,实验效果更明显,便于观察或测量,这是“放大思想”在物理
实验中的体现.
解:液体密度的大小不能直接观察,同一物体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漂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差别
能够直接观察.密度计就是利用物体漂浮时排开液体体积的不同显示液体密度大小的.
故答案为:√.
【点评】放大思想是转换法应用的一种,是物理观察和研究经常应用的方法.
10.请对下列关于影、像的变化情况说法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个人沿路行走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人,人的影子长短在变幻,其
变化情况是先变短后变长.
(2)一个人试衣服时,不断的靠近穿衣镜,镜中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逐渐增大.
(3)一个苹果从距离凸透镜中心(焦距为10厘米)15厘米处一直外移到距离透镜50厘米处,
经过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1)√;(2)×;(3)×.
【解析】(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部分来分析:一个是走
向路灯的过程;一个是远离路灯的过程.
(2)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大小.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实像,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物体远离凸透镜时,
像靠近凸透镜,即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1)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
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
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因此,当人经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故选项说法正确;
(2)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当我们逐渐靠近穿衣镜时,镜子中的像不变,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3)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光轴重距透镜15cm处移动到50cm处的过程中,物
距始终大于一倍焦距,并且物距增大,因此像距减小,像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1)√;(2)×;(3)×.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以及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