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欧洲协定_与东西欧经济关系_朱晓中

合集下载

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历程回顾

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历程回顾

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历程回顾欧盟(European Union)作为一个拥有28个成员国的政治经济联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

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回顾欧盟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

第一章: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初衷1.1 背景与动机20世纪初,欧洲国家间频繁爆发战争,战争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惨重。

一战与二战之后,欧洲国家普遍意识到通过经济一体化与合作,可以避免战争的发生。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初衷正是来源于此。

1.2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1951年,六个国家(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签署了《巴黎协定》,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这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ECSC的目标是在煤炭和钢铁生产与贸易上实现共同管制,从而促进经济一体化。

第二章: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诞生2.1 罗马条约的签署1957年,六个国家签署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

EEC的目标是实现成员国间的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为欧洲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2.2 跨国公司的兴起随着EEC的建立,欧洲市场逐渐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

这些跨国公司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工业生产和贸易,促进了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第三章:欧洲联盟的形成与发展3.1 单一欧洲法案的通过1986年,欧洲共同市场得到了扩大和完善,通过了单一欧洲法案。

单一欧洲法案的目标是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资本、人员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并优化欧洲市场。

3.2 欧洲联盟的诞生1992年,欧洲共同体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将其更名为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一体化,还包括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内政合作等领域。

第四章:欧洲联盟的扩大与深化4.1 扩大至东欧国家2004年至2007年,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张发生,共有10个东欧国家加入欧盟。

这一扩大使欧盟的经济体量和政治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也加大了欧盟内部协调和合作的复杂性。

欧盟与东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欧盟与东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欧盟与东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欧洲联盟(欧盟)是一个由28个成员国组成的政治经济联盟,成立于1957年。

欧盟致力于推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以实现共同繁荣和和平稳定。

随着欧盟的扩张,东欧国家逐渐成为欧盟的一部分,并积极参与到欧盟与东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中。

一、欧盟与东欧的经济合作欧盟与东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国家正面临经济转型和重建的挑战。

欧盟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经验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

1. 资金援助作为欧盟成员国,东欧国家可以从欧盟的结构基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渠道获取资金援助。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和社会事务等领域,有助于促进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市场开放加入欧盟后,东欧国家可以获得欧盟内部市场的开放。

这意味着东欧国家可以自由流通货物、资本和劳动力,享受到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更多的商业机会。

同时,欧盟成员国对东欧国家的产品和服务也给予了更多的认可和便利。

3. 技术与经验交流欧盟通过技术转让和经验交流等方式,帮助东欧国家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欧盟的专家和机构与东欧国家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共同解决挑战和推动发展。

这种合作促进了东欧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二、欧盟与东欧的经济发展欧盟与东欧的经济合作不仅带来了短期的援助和机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东欧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和结构改革。

1. 经济增长欧盟的经济合作帮助东欧国家推动了经济增长。

欧盟市场的开放使东欧国家的企业能够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扩大出口和提升竞争力。

同时,欧盟的资金援助也促进了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2. 结构改革欧盟与东欧国家的合作促使东欧国家进行结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东欧国家通过减少官僚主义、提高透明度和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加快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这些改革为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大国在中东欧的重新布局

大国在中东欧的重新布局

大国在中东欧的重新布局
朱晓中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自东欧剧变之后,东欧国家开始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中东欧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主体。

同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也在这一地区重新布局,寻求各自的利益,并借此巩固或提升双边及多边关系。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朱晓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结构的发展中大国产业布局模式和经济布局模式
2.美国的中东欧布局怎样影响美俄关系
3.浅谈主要大国在中东欧的利益格局及对16+1合作的影响
4.中东欧地区的大国因素:利益格局及其影响
5.欧美大国与中东欧利益关系对中国-中东欧合作之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欧洲一体化发展历程

欧洲一体化发展历程

欧洲一体化发展历程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真正的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欧洲陷入了一片废墟。

欧洲各国领导人为了防止未来再次爆发战争,开始探讨一种新的合作方式。

这导致了1951年的巴黎协定和1957年的罗马条约的签署,创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和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渐加速。

1968年,欧洲共同体(EC)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在此期间,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始实行关税同盟,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了欧洲内部的贸易和经济增长。

1992年,欧洲联盟(EU)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欧洲联盟致力于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并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一体化。

成员国在许多政策领域开始合作,包括竞争政策、农业政策、货币政策和环境保护等。

2002年,欧元正式成为欧洲联盟的共同货币,进一步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

欧洲联盟成员国中的一部分国家采用了欧元作为他们的货币,促进了欧洲内部的贸易和金融一体化。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加速,欧洲联盟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例如,成立了欧洲议会和欧洲司法机构,以促进跨国合作和解决争端。

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挑战和障碍。

例如,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导致了一些冲突和分歧。

此外,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还受到了全球经济危机和移民危机的影响,使得一些国家对欧洲一体化的持续性产生了质疑。

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依然持续进行。

2019年,英国正式脱离欧洲联盟,这被视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一个挫折,同时也引起了更多对欧洲一体化未来的讨论和思考。

综上所述,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真正的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尽管面临许多挑战,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持续进行,欧洲联盟不断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共同市场、共同货币和共同政策等措施,促进了欧洲内部的一体化。

冷战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

冷战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the Central and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after the Cold War
作者: 朱晓中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俄罗斯学刊
页码: 49-5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 中东欧 中欧关系 国际关系
摘要:1989年东欧国家政局发生居q变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从以相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为基础的双边关系转变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国家之间的新型双边关系。

在“布达佩斯原则”和“布加勒斯特原则”指导下,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稳中有升。

然而,双边关系的发展中还存在政治和经济关系不对称、不同价值观阻碍双边政治关系平稳发展等问题。

中欧盟关系发展历程

中欧盟关系发展历程

中欧盟关系发展历程中欧盟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在那个时候,中欧两方都希望增强双边合作,并促进经济和政治的交流与发展。

以下是中欧盟关系的主要发展历程。

1975年,中欧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随后的几年里,双方进行了一系列高层互访,以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1975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欧洲共同体联合公报》明确了双方发展关系的共同目标。

1980年代,中欧双方开始在经济领域加强合作。

双方签署了贸易和投资协定,促进了双方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

欧洲尤其是德国成为了中国在西方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1995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中国的市场逐渐开放,欧洲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双方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中国与欧盟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文件,进一步强调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等方面的合作。

这个文件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并为中欧之间的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欧关系进一步加强。

2007年,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洲共同体关于能源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正式展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逐渐深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此外,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问题上,中欧也有着广泛的合作。

中国和欧盟都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总的来说,中欧盟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外交关系的建立到经济合作的加强,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

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欧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为双方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共同利益。

相信未来中欧盟关系将继续向着更加紧密和务实的方向发展。

欧盟发展历程

欧盟发展历程

欧盟发展历程欧盟(European Union,EU)是一个由27个成员国组成的政治和经济联盟,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下面将介绍欧盟的发展历程。

欧洲一体化的概念最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避免类似的战争再次发生而提出的。

1945年,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发表了一份著名的演讲,提倡法国与德国先行一体化。

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六国签署了《巴黎协定》,奠定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基础,这也是欧盟的前身。

在经过数年的讨论和协商后,1957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正式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

EEC的目标是通过自由贸易和共同市场建立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并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自成立以来,欧洲经济共同体逐渐扩大了成员国的范围。

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成为新的成员国。

1981年,希腊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第十一个成员国。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使成员国总数增加到15个。

1992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建立了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并深化了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一体化。

欧洲联盟的目标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政治一体化,并提高成员国在外交、安全和司法等领域的合作。

2004年,欧洲联盟迎来了规模最大的扩大。

10个中欧和东欧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加入了欧洲联盟,使成员国总数增加到25个。

2007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成为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使成员国总数增加到27个。

同时,克罗地亚于2013年加入,使成员国总数增加到28个。

然而,在英国的脱欧公投后,英国于2020年正式脱离欧洲联盟。

除了扩大成员国的范围,欧洲联盟还在推进一体化进程和制定共同政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西欧经济一体化知识点总结

西欧经济一体化知识点总结

一、西欧经济一体化概述西欧经济一体化是指欧洲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合作和发展,加强政治上的联系,进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采取各种措施,建立一体化的经济体系。

这种一体化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经济活动形式,通常包括共同市场、货币联盟、共同经济政策、共同外交政策等。

西欧经济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一部分,它是欧洲一体化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欧洲联盟(EU)成立的核心。

二、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西欧经济一体化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洲国家进行的一系列跨国经济合作所形成的。

起初,是由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六国于1951年签署《巴黎公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开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1957年,这六国又签署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奠定了欧洲一体化的基础。

此后,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化,现在的欧洲联盟(EU)在1992年正式成立,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西欧经济一体化的特点1. 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

西欧经济一体化的早期阶段,各成员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彼此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了货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此外,各成员国还建立了关税同盟,对外统一对外商业政策,共同制定关税政策。

2. 联合市场。

随着一体化的深化,原有的自由贸易区逐步向联合市场转变。

联合市场是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一体化,包括了更广泛的领域,如资本、劳动力、服务业等,不仅在贸易上更加自由,而且在经济政策上也更加统一。

3. 货币联盟。

为了进一步加强一体化进程,部分欧盟成员国成立了货币联盟,共同实施货币政策,建立了共同的货币,实行了统一的货币政策。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欧元区的建立。

4. 经济政策的统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一体化进程,各成员国逐渐在经济政策上进行了统一,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等。

5. 社会政策的协调。

为了保障欧洲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各成员国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协调的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教育等。

朱晓中4

朱晓中4

朱晓中:苏联模式下改革不成功原因在于制度2011年11月15日 15:12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杨超字号:T|T1人参与01条评论0打印转发凤凰网历史:他们不会有这种思路?朱晓中:可能也有一点,但是不会像中国人这样。

比如说华裔什么的,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啊,而且他在美国或德国受的教育,他在那个地方,是在那种社会制度下来获得的诺贝尔奖或者什么的。

我特别想强调的很多英国籍的、澳大利亚籍的、德国籍的科学家,到美国的实验室里面工作了之后,在美国的实验室里面获得诺贝尔提名,或者说获得诺贝尔奖,你说他的成绩应该归公于哪?所以我觉得可能这种思维我觉得是有点太中国化。

凤凰网历史:匈牙利和奥匈帝国的文化传承,教育传承,现在对它的影响还大吗?朱晓中:就是都还以样的帝国来自豪,匈牙利人现在最大的心里暗示或者心理疾病就是《特里亚农条约》,把匈牙利帝国分裂了,使得将近2/3的匈牙利族人现在居住在境外,而且这也是匈牙利在两次大战期间产生法西斯主义的一个最主要的根源。

在历史上就是叫领土修正主义,一直想把被《特里亚农条约》分割出去的这些领土和人口重新回归到大匈牙利的版图下。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匈牙利双重国籍法以及匈牙利的总统说我是全体匈牙利族人的总统,不是匈牙利的总统的原因。

当然,匈牙利政治家一直宣称,无意推翻《特里亚农条约》。

凤凰网历史:匈牙利现在的族人主要是分布在哪些国家?朱晓中: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的南部,以及乌克兰。

现在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在双重国籍问题上面,在匈牙利少数民族待遇问题上面的分歧都比较大。

可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还是有历史的暗示在里面,就是迟迟没有忘记大匈牙利或者叫匈牙利帝国时期所拥有的荣耀。

凤凰网历史:到现在奥匈帝国的文化传承还有吗?朱晓中:应该说从建筑方式,从行为方式以至于一些政治文化的传承,我觉得奥匈帝国时期的影响都还依稀可见,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匈牙利原来都是奥匈帝国下的,现在到那个地方去,街道的设计、摆设,还有一些布局,以及灯光的样式,你在这些国家走,就如同在奥地利走差不多。

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一体化进程是指欧洲国家为实现政治、经济和安全的整合而进行的努力。

这一进程始于二战后,旨在通过促进合作和融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

欧洲一体化的实现被视为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对于增强欧洲的国际影响力和解决共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欧洲一体化的起源欧洲一体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欧洲国家对于和平与繁荣的渴望。

欧洲战后的局势复杂,国家间紧张关系加剧,为了防止类似的战争再次发生,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探讨合作与融合的可能性。

为此,1951年签署了《巴黎条约》,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开端。

二、欧洲一体化的实践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实践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要里程碑。

1.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年签署的《罗马条约》创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旨在实现欧洲国家经济整合。

该条约为成员国建立了共同市场和关税同盟,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增长。

此后,欧洲一体化进一步推动,如建立了共同农业政策和共同渔业政策等。

2. 欧洲联盟的建立: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EU)成立,取代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盟扩大了合作领域,除了经济整合外,还涉及政治、安全和司法等方面。

欧盟拥有共同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成员国享有相应的权益和义务。

3. 欧洲货币联盟:1999年,欧洲货币联盟(EMU)成立,其最重要成果是欧元的引入。

欧盟成员国中的一些国家采用了欧元作为共同货币,旨在促进经济稳定和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

三、欧洲一体化的意义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繁荣:欧洲一体化推动了欧洲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整合,为欧洲国家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大的经济利益。

这对于欧洲的繁荣和增长至关重要。

2. 政治稳定:欧洲一体化加强了欧洲国家间的政治合作和互信,通过共同的决策机制和合作框架,增强了欧洲的稳定性和治理能力。

3. 国际影响力:欧洲一体化使得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具重要影响力之一的国际组织之一。

【俄罗斯学刊】朱晓中: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的三重危机

【俄罗斯学刊】朱晓中: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的三重危机

【俄罗斯学刊】朱晓中: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的三重危机自转型以来,中东欧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了转型危机,2004年之后陷入了加入欧盟后危机,2008年之后又经历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出现了背离欧洲发展主流的现象,民主化的“回落”成为新趋势。

三重危机反映了中东欧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社会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中发生的问题。

但三重危机或许也是能够带来更好未来的“创造性危机”。

关键词中东欧欧盟民主民主转型政党欧洲一体化作者简介朱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发生了三重危机。

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国家经历了转型危机,2004年日益增多的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之后陷入了加入后危机(改革疲劳症),紧接着经历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三重危机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即社会经济领域、社会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

这是复合型社会历史的三个侧面。

三重危机使中东欧国家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导致新生民主出现后退或下滑。

虽然中东欧国家各自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总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对三重危机的分析需要地区视角。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对中东欧国家三重危机的认识需要在三个方面横向扫描。

从危机发生的次序来看,先是发生社会经济危机,即转型性衰退,其次是有争议的欧洲经济一体化/适应性危机,接踵而来的是全球竞争力危机。

这些危机在政治方面的总体表现是,大量居民遭遇社会政治排斥。

而遭遇政治排斥又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导致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低,在当下民粹主义盛行之时,它又表现为社会政治分散化。

在社会文化领域,回归欧洲的热情转变为对欧洲“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随后,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各种欧洲怀疑主义。

在这种恶性循环中,社会政治参与危机、欧洲调整危机和全球竞争力危机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一环套一环。

结果,三重危机结构(是一个具有很强相关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形式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三对政治现象:包容与排他、巩固与分散、有效与形式(欧盟)成员国。

从欧洲邻国政策到东方伙伴关系欧盟东方政策的新视线综述

从欧洲邻国政策到东方伙伴关系欧盟东方政策的新视线综述

从欧洲邻国政策到东方伙伴关系——欧盟东方政策的新视线朱晓中【内容提要】2009年5月欧盟出台的东方伙伴关系,是欧盟协调同其东部邻国关系的最新政策工具。

该项倡议是欧洲邻国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更重要的是,东方伙伴关系被赋予许多新的使命。

该政策的实施将大幅提升欧盟同东部邻国关系的水平,更可能对未来欧俄关系、独联体未来发展,乃至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欧盟独联体南高加索东方伙伴关系【作者简介】朱晓中,195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100007)一东方伙伴关系的提出与基本设想出台背景随着欧盟东扩的实现,欧盟开始考虑扩大后欧盟同新邻国的关系。

2003年欧盟提出“更大欧洲”的概念[1],此后,欧盟对其邻国的政策不断细化。

2004年欧盟出台“欧盟邻国政策”(以下简称为ENP)[2],它是规范欧盟25国同其邻国关系的正式文件。

2006年,在ENP实施2年后,德国在其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提出了ENP的加强版(ENP Plus)[3],它是后来欧盟同邻国关系细分的前奏。

2007年7月,在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地中海联盟”[4]建立,2009年5月,由波兰和瑞典共同倡议的东方伙伴关系正式现身[5]。

2008年5月23日,波兰和瑞典两国提出,欧盟两次东扩已经在东部产生了新的邻国,这些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对欧盟的影响日益增大,正处于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阶段,且都有进一步接近欧盟的政治愿望;同时,欧盟和这些国家的能源安全相互联系日益密切,欧盟帮助这些国家解决内部的社会经济挑战,支持其进一步靠拢欧盟的责任在不断增强,5年前出台的ENP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新的形势。

因此,欧盟有必要提出同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建立更密切合作关系的新倡议[6]。

2008年12月3日,欧盟委员会向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通报了同上述6国建立新关系的草案。

简述欧洲一体化进程

简述欧洲一体化进程

简述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一体化是指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合作与融合的进程。

这一进程始于二战后,旨在通过减少国家间的隔阂和合作,推动欧洲国家之间的和平与繁荣。

欧洲一体化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二战后,当时欧洲大陆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和破碎。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战争,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寻求合作与联盟。

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六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公约》,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这一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渐加速。

1957年,这六个国家签署了《罗马条约》,正式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

这两个组织的目标是通过贸易自由化和资源共享,提高成员国的经济繁荣和竞争力。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使成员国的数量增加到九个。

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这一时期还见证了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这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1992年,欧洲一体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欧洲联盟(EU)。

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

欧洲联盟的目标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和一体化。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许多重要的决策和政策被制定出来。

例如,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诞生,取代了成员国的国家货币。

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一体化程度。

然而,欧洲一体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在经济方面,一些成员国之间存在着经济差距和不平衡的问题。

在政治方面,成员国之间的主权问题和意见分歧也是一个难题。

此外,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如全球化和移民问题等。

尽管面临一些困难,欧洲一体化进程仍在继续。

欧洲联盟继续推动各个领域的合作和融合,以应对共同的挑战和利益。

欧盟的起源及其发展

欧盟的起源及其发展

欧盟的起源及其发展欧洲从近代开始,便是许多国家集合而成的大陆,而这些国家之间的历史上虽有过联合的尝试,却多是为实现某些特定目标。

欧盟的起源便是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紧张和竞争,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合作、交流和发展。

本文将分别从欧盟的历史、法律框架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历史欧洲故事最早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的法国和德国之间的煤钢联盟。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国家之间开始着手制定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计划。

最终,1957年,在罗马签订了《罗马条约》,成立欧洲共同市场,由六个国家合作。

之后水平扩大,1973年渐渐加入英国,丹麦和愿加入的爱尔兰。

1981年加入希腊,1995年显著扩大到15个国家。

2004年,欧盟又加入了10个成员国,使成员国的总数增至25。

此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陆续加入。

欧洲议会便成为一个合法、多元化和民主化的实体,而欧盟的体制从法律、经济和政治角度来解释的话,欧盟是一个由所属国家和团体共同协调和决策的联合体。

法律框架欧盟的基础及所有权威智单位是欧洲联盟会议(EU Council)。

它是由欧盟成员国的民选领导人组成的高级机构,具有制定战略和政治方向的权力。

欧盟的行政机构是欧洲委员会,由28个欧盟委员组成,其职责是执行欧洲联盟制定的法规,并协调欧洲联盟不同机构之间的工作。

欧洲法院则负责监督欧洲联盟的法律。

欧洲议会(Uropean Parliament)则是欧盟的一个最重要的机构之一。

议员由各成员国选举,负责审查欧洲命令的提议和控制预算的施行。

未来发展欧盟目前正在面临许多的挑战,包括移民政策,经济下滑、俄罗斯的军事危机以及英国脱欧的影响。

虽然欧盟的经济和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欧洲国家启动了欧洲战略2030年战略,旨在加速欧洲经济的复苏和促进任命发展。

欧盟还将在全球贸易和气候变化成立中国领导下的多边机构中国—欧洲间相互关系必然会有所增长,未来不会影响欧盟的存在和欧盟和世界之间的联系,同时欧洲将加强和其他世界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论1918_1945年间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_张俺元

论1918_1945年间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_张俺元

第29卷第1期2011年1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uanzhou Norm al UniversityV ol.29 No.1Jan.2011论1918~1945年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张俺元,卢志渊(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冷战时期的经互会中,苏联与东欧成员国的关系是主导,但是分别考察1945年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战前(二战前)苏联与东欧几乎无联系:1945年前德国一直是东欧贸易的中心 。

苏联和东欧地缘相近,而经济关系却如此疏远,其中还交织着双边之间的主权纠纷和意识形态猜疑,不可避免地给后来的经互会埋下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经互会;苏联;东欧;经济关系中图分类号:K51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224(2011)01 0086 05收稿日期:2010 09 13作者简介:张俺元(1954 ),男,福建泉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卢志渊(1972 ),男,福建泉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

经济互助合作委员会(经互会)是苏联为了和马歇尔计划相抗衡而于1949年1月召集东欧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成立的一个国际经济组织。

1990年7月,戈尔巴乔夫发布 关于在苏联对外经济中引入变化 的命令,责成苏联政府自1991年1月1日起同经互会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由传统的转账方式改为按世界市场价格以硬通货现金交易[1]175。

这个决定标志着经互会结束。

关于经互会的解体,学者们多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考察,而从经济特别是苏联与东欧诸国在经互会成立之前的经济关系则几乎没有涉及。

本文就此对双方在1945年以前(实际上即1918 1945年期间)的经济关系展开考察,以寻找经互会内部关系的脆弱性。

一、1945年以前苏联的对外经济关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不到半年的时间,苏维埃政权基本在全国建立。

欧洲一体化经济与的合作

欧洲一体化经济与的合作

欧洲一体化经济与的合作欧洲一体化经济与合作欧洲一体化经济与合作自从二战后开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整合案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1951年签署的《巴黎条约》,致力于在欧洲大陆实现经济、政治和货币上的合作,以促进和平与繁荣。

下面将详细论述欧洲一体化经济与合作的发展历程、主要组织以及对成员国和全球的影响。

一、欧洲一体化经济与合作的发展历程欧洲一体化经济与合作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50年代初的欧洲钢铁联盟,该联盟的目标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钢铁生产合作,以减少潜在的战争风险。

随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在1957年成立,旨在建立一个共同市场,推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

20世纪90年代,欧洲联盟进一步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数个国家加入了欧洲联盟,并在1992年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奠定了欧洲一体化的基础。

二、欧洲一体化经济与合作的主要组织1. 欧洲联盟(EU)欧洲联盟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机构,由27个成员国组成。

EU的目标是在欧洲内部促进和保护自由贸易、公共政策的协调和发展,以及共同处理国际事务。

EU通过制定共同政策、共享资源和建立共同市场来推动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此外,欧洲联盟还有一个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以维护欧洲的利益和安全。

2. 欧洲中央银行(ECB)欧洲中央银行是欧洲联盟的一部分,负责制定并执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ECB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并支持欧洲联盟的整体经济政策。

它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促进了欧洲区域间的经济整合与合作。

3. 欧洲理事会欧洲理事会是欧洲联盟的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的政府首脑组成。

它负责制定欧盟的总体政策,决定欧洲一体化的方向和重要政策的制定。

欧洲理事会是欧洲一体化经济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欧洲一体化经济与合作对成员国和全球的影响1. 经济繁荣欧洲一体化经济与合作为成员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并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融合。

它有助于增加跨国投资、促进产业合作和提升经济竞争力。

欧美大国与中东欧利益关系对中国-中东欧合作之启示

欧美大国与中东欧利益关系对中国-中东欧合作之启示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核心要义朱亚坤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3期撰文指出,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核心要义体现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以垄断为最新成就的特殊历史阶段,截至1898 1914年这一阶段已完全形成㊂在经济上,帝国主义以垄断为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以银行新作用和金融资本统治确立为转折点,以资本输出㊁殖民地完全瓜分和资本家垄断同盟瓜分世界等为显性特征,以垄断腐朽性㊁依附性以及食利经济寄生性等为隐性特征;在政治上,帝国主义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联盟和对抗,以及帝国主义国家对弱小国家压迫形成的殖民地㊁半殖民地㊁附属国等多种过渡的国家依附形式,帝国主义政治是冲突和压迫的政治,战争是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在意识形态上,帝国主义阶段涌现出机会主义(社会沙文主义)㊁帝国主义经济主义㊁兼并主义㊁革命护国主义和威尔逊主义等腐朽性的社会思潮或观念;在支配规律上,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一规律促发帝国主义的形成,而帝国主义的形成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在发展趋势上,帝国主义是衰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衰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㊂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㊂革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讲求和实施一系列反抗帝国主义的原则和策略,实现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向前发展㊂可见,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具有极大的综合性㊁创新性㊁批判性和革命性,这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内在地蕴含着对现实的体察和批判㊂(巨慧慧㊀摘)普京时代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谢晓光㊁张腾远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撰文指出,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坚持自由主义进行的西化改革方案并未能拯救俄罗斯,反而使俄罗斯社会陷入了意识形态混乱的危机中,民族主义思潮随之兴起㊂普京执政后,意识到民族主义对于团结民众㊁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于是逐渐将其融入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应用在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之中㊂在政府对民族主义的引导利用以及俄罗斯人强烈的国家复兴愿望下,普京执政以来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发展和兴盛㊂普京执政以来,民族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国家民族主义成为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并逐渐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利益驱动下的大国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抬头;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泛滥,并将引发更多社会问题㊂民族主义对俄罗斯产生了多方位的影响,包括民族主义促进俄罗斯社会由 乱 到 治 的转变;国家民族主义不断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大国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恶化俄罗斯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严重破坏俄罗斯的社会稳定等㊂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俄罗斯的内政外交政策表现为政治上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经济上通过 普京计划 不断融入现代化和创新理念,外交上向务实与平衡相结合的全方位外交政策方向发展;在国家安全方面制定法律,加大力度打击极端民族主义㊂(巨慧慧㊀摘)欧美大国与中东欧利益关系对中国-中东欧合作之启示朱晓中在‘世界知识“2018年第6期撰文指出,面对欧美主要大国目前在中东欧地区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中国作为后来者,应加强同中东欧国家互利合作,同时又避免同该地区大国的利益格局发生正面碰撞㊂德国已经与中东欧国家建立起广泛且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视中东欧地区为自己的利益范围,因此对中国开展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抵触情绪也最大㊂德国可以推动欧盟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与已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设置各种障碍;中国可以利用德国与中东欧地区合作的空白点和 弱点 ,多开展投资㊁农业㊁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㊂俄罗斯主要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能源合作㊂中国在与同俄罗斯有能源合作的国家开展合作时,除非我方的合作条件比俄罗斯更优惠㊁技术更成熟或先进,否则应尽量避免与俄罗斯进行同类竞争㊂美国主要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关系,推广 普世价值 ㊂中国应尽量不在被美国视为 核心利益 的地区和敏感领域提出同中东欧国家进行合作的意向,以免遭遇来自美国对这一合作的敌意甚至阻挠㊂法国在同中东欧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行类似合作提供某种镜鉴㊂此外,两个新出现的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第一,近期欧美国家对中国表现出强烈的防范心理,不排除在有关利益攸关方的压力下中东欧某些国家减少甚至婉拒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第二,乌克兰危机以来,中东欧成员国正在成为北约与俄罗斯对峙的前沿地区,地缘政治形势日趋复杂,在一定条件下,这有可能对中方与本地区国家进行合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㊂因此,中国在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要审时度势㊁趋利避害㊁理性稳妥,不仅要关注欧美大国与中东欧国家利益关系的结构和深度,也要密切关注欧洲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影响㊂(孙㊀琦㊀摘)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俄合作的前景罗会钧㊁戴薇薇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 一带一路 倡议是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创新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㊂ 一带一路 倡议有助于推动中俄两国合作关系的日益紧密与经济的共㊃981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90 年代的东西欧国家的贸易
90 年代以来 , 在中东欧联系国外贸自 由化和“ 欧洲协定” 的推动 , 东西欧贸易得 到了迅速发展 。 在中东欧联系国中 , 波 、 匈 和捷 3 国 同 欧共 体 的 贸易 增 长 最快 1989 —1993 年 波 、匈 、捷三国的 年平均增 长率分别为 20. 0 %、 11. 3% 和 23. 4 %。 在 1989 到 1993 年间 , 波 、 捷 2 国对欧共体出 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20 %左右 。 在 1989 到 1993 年间 , 中东欧联系国在欧共体地区 以外的进口 份额中从 6. 5 %增长 到 8 %。 其中 , 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所占的市场份 额几乎翻了 1 倍 , 从 2 %增长到 3. 6 %③ 。 到 1995 年底 , 波兰对欧共体的出口占波出 口总 额的 70. 5 %④ , 在捷克为 67 %, 在匈 牙利为 51 %, 在罗马尼亚达到 50 %以上 , 在斯洛伐克为 37. 7 %, 在 保加利亚 ( 1994 年底) 为 33 %⑤。 对中东欧联系国来说 , 同欧共体等西
· 38 ·
欧洲 1997 年第 5 期 表 1 1958 —1989 年东欧与欧共体贸易额( 单位 : 百万埃居) 1958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民主德国 出口 进口 平衡 波兰 出口 进口 平衡 捷克斯洛伐克 出口 进口 平衡 匈牙利 出口 进口 平衡 罗马尼亚 进口 进口 平衡 保加利亚 出口 进口 平衡 阿尔巴尼亚 出口 进口 平衡 经互会所有国家 出口 进口 平衡 936 1086 1392 1949 1524 2502 3965 12183 3982 -18 9141 3042 17231 20501 23539 20254 19217 33972 24884 24479 20746 25742 24884 30015 -427 2 1 1 4 1 4 9 2 7 15 8 7 37 26 11 64 57 7 101 76 25 65 125 -60 56 56 1 30 33 -2 63 50 13 152 127 25 231 191 40 231 222 466 689 507 299 805 586 1053 1639 549 923 1472 519 936 1406 462 944 1465 528 937 56 72 -16 105 111 -7 255 224 31 500 462 38 1105 989 116 1772 1826 1157 2910 987 2483 651 2489 614 2234 692 2536 72 70 2 134 103 32 195 198 -4 416 372 44 980 713 267 1619 1430 189 2486 2014 473 2450 1888 562 2373 1996 376 2354 2158 196 2988 3393 405 136 143 -7 178 184 -6 283 281 2 556 478 87 1068 874 194 1045 1544 -139 1966 2272 1944 2108 2078 2055 23 2170 2211 -41 2388 2556 -168 197 229 -32 209 278 315 438 604 689 -85 2745 1733 1013 2892 2805 87 2733 3572 2389 2948 2332 2907 -575 2756 3360 -604 3953 3855 98 57 61 -4 95 91 3 177 166 11 219 230 -10 496 519 -25 865 951 -86 947 1832 1037 1626 1086 1390 -304 1264 1400 -136 1644 1636 28
“ 欧洲协定” 与东西欧经济关系
· 37 · 的市场 , 欧共体消除贸易壁垒的时间要比 中东欧联系国早 。
“ 欧洲协定” 规定 , 欧共体与中东欧联 系国在 1992 —2002 年的贸易 和合作进程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 在第一阶段 ( 1992 — 1997 年) , 欧共体将逐渐取消联系国 70 % 商品的进口数额限制并降低关税 , 到 1997 年底完全取 消进口的 数额限 制 。 与此 同 时 , 中东欧国家将逐渐取消大约 20 —30 % 的敏感产品的关税 , 然后根据一般普惠制 原则逐渐减 少其余敏 感产品 的关税 。 其 间 , 欧共体和中东欧联系国都不得实施新 的对贸易产生消极影响的关税和其它限制 性措施 。 在第二阶段 ( 1998 —2002 年) ,欧 共体取消中东欧联系国其余出口产品的关 税和配额 。 而中东欧联系国逐渐减少关税 和限制进口措施 , 对欧共体成员国的商品 大幅度开放市场 。 由于农产品 、纺织品和钢铁是欧共体 认定的敏感产品 ①, 加之缔约 双方在这些 部门产品的贸易问题上争论激烈 , “ 欧洲协 定” 没有规定这三大类产品的贸易规则 , 而 是在“ 欧洲协定” 的补充文件中另行规定 。 在农产品方面 , 在 1992 —1997 年的 5 年内 , 中东欧联系国的水果 , 肉 , 奶制品和 蔬菜 对 欧 共 体 的 出 口 可 以 每 年 递 增 10 %② , 在以后的几年里欧共 体逐渐扩大 从中东欧联系国进口牛 、羊肉的数量 ; 在钢 铁方面 , 自 1992 年 3 月 1 日起欧共体取消 中东欧国家的钢铁出口配额 , 并每年降低 进口关税 70 %, 在 5 年内逐渐取消进口关 税; 在纺织品方面 , 欧共体承诺在 10 年内 逐渐取消关税 , 但非关税壁垒的减少要根 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结果 来决定 。 由此可见 , 由于双方的经济实力不平 等 , “ 欧洲协定” 中规定的欧共体与中东欧 联系国的合作是按不对等原则 , 以循序渐 进的方式进行的 。 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 基本规则是 不对称贸 易自由 化 。 也就 是 说 , 经济上较弱的一方将早一些进入对方
在 1989 年以前 , 由于东西方的政治和 军事关系一直很紧张 , 加之东欧国家实行 的是非市场经济制度 , 国家对外贸实行垄 断 , 货币不完全可兑换性 , 硬通货储备水平 低 , 外债负担沉重等原因 , 欧共体同东欧国 家的贸易受到很大限制 ( 见表 1) 。 即使在 东西方贸易的黄金时期 ( 1966 —1975 年) , 东西方贸易也不足世界贸易的 3 %。 1975 年 , 东西方贸易总额不足中东欧国家贸易 总额的 30 %① 。 90 年代以来 , 随着中东欧国家经济转 轨的开始 , 欧共体对这些国家的贸易政策 发生了很大变化 。 这些改变有的是欧共体 成员国单独做出的 , 有的是在欧共体水平 上做出的 。 这些贸易政策的改变反映了东 西欧经济关系中的一些基本变化 。 东欧剧变之初 , 西方国家 想在“ 24 国 援助计划” 和 “ 法尔计划” 的框架内对中东 欧国家的经济转轨进行援助 , 但这两个计 划都有时间和范围上的限制 ②。 而欧共体 想以契约的形式同中东欧国家就贸易和经 济协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 最初 , 这一 设想并未成为欧共体对中东欧政治和经济 变化作出反应的一项特殊政策 , 而只是欧 共体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 标准程序” 。 从 1988 年 9 月到 1991 年 3 月 , 欧共体同 所有中东欧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和合作协 定 , 并向 波 、匈 、捷 三国 提 供了 普遍 优 惠 制 ③ 。 这就是所谓“ 第一代” 贸易和合作协 定 。 这些协定对中东欧国家具有重要的政 治和经济意义 。 在政治上 , 欧共体不再认 为中东欧国家是政府垄断经济型的国家 ; 在经济上 , 欧共体计划在 10 年内同中东欧 国家( 同波兰和保加利亚是在 5 年内) 进行
· 36 · 要性越 来越大的是 东西欧国 家之间的 贸 易。
欧洲 1997 年第 5 期
贸易 、 商业和经济方面的合作 。 值得注意 的是 , 这些协定的共同基础是市场自由化 原则 。 这一“ 基础” 为欧共体日后在“ 欧洲 协定”中引入“ 政治条件性” 埋下了伏笔 。
一 、第一代贸易和合作协定
二 、第二代贸易和合作协定
随着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全面展开 及其进一步密切同欧共体联系的呼声不断 加强 , 以往规范东西欧经济和政治关系的 大多数条件的内容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 的挑战 。 1989 年 12 月 8 — 9 日 , 欧共体委 员会在斯特拉斯堡讨论同中东欧国家缔结 某种联系国协定的可能性 。 次年 1 月 20 日 , 欧共体部长理事会委托欧共体委员会 起草一份关于同中东欧国家签定联系国协 定的文件 。 从 1990 年 9 月到 1991 年 12 月 16 日 , 经过 8 轮艰苦谈判 , 欧共体与波 、 捷和 匈三国签署了“ 欧洲协定” , 给予这 3 个国 家欧共体联 系国的 地位 。 1993 年 2 月 1 日和 3 月 10 日分别同保加利亚和罗马尼 亚签定了联系国协定 , 1995 年 6 月 15 日 , 同斯洛文尼亚签订了联系国协定 。 “欧洲协定”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联系国 协定 。 它是一个包括经济 , 政治和社会多 方面内容的综合性重要文件 。 它取代了原 有的东西欧贸易和合作协定 , 其目的是鼓 励欧共体和东欧国家之间进行更广泛的经 济合作 , 更多的贸易和投资以及全欧洲境 内的经济 、 金融 、政治和文化的合作 。
自 1989 年东欧国家剧变以来 , 西方国 家特别是欧共体对中东欧的政策做了大幅 度调整 : 在政治上 , 继续推动中东欧国家按 西方标准进行政治改革 , 以条约的形式改 善和巩 固同中东欧 的国家关 系和政治 关 系; 在经济上 , 大力推动中东欧国家从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 在国 家关系 和政治 关系基 本稳定 之 后 , 西方国家开始致力于调整同中东欧国 家的经济关系 。 西方认为 , 中东欧国家经 济转轨是否顺利 , 不仅会影响这些国家的 稳定 , 也关系到西方国家的安全 。 为此 , 西 方国家 , 特别是欧共体采取多项措施帮助 中东欧 国家缓解和 克服经济 转轨中的 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