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语言表达
请根据丰子恺先生的《燕归人未归》这幅画,围绕“等待”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100字。

二、其他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昵称(nì) 偏裨(pí)好莱坞(wù)一鳞半爪(zhǎo)
B.旮旯(gā)葳蕤(ruí)扎小辫(zhā)呱(ɡū)呱坠地
C.沙碛(jì)阆苑(làng)保俶塔(shū)燕颔虎颈(hàn)
D.嬗变(shān)溃脓(huì)一撮毛(cuō)扞格不入(h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休养的人,就一定能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并且生生不已。

B.凭借着青山绿水、人文情怀和产业重聚,浙江的特色小镇汇聚了更多的人才、信息和资金,这让创业者心驰神往。

C.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商业靠信息不对称制胜的规则,这既能让不良企业的虚假营销无处盾形,也能让小微企业的产品宣传更便捷、高效。

D.我们要向主张和解的先生请教,这些战争布署究竟意味着什么?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我们何以抵抗?还要靠辩论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NBA新赛季已经拉开帷幕,有实力折桂的,既有表现稳定的传统豪强,也有通过转会弥补短板的新贵球队,最后鹿死谁手,请拭目以待。

B.“也许不出百年,中医不需要被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偏偏点中了中医人才培养后继无人的要害。

C.今天,市政府召开关于建设文明城市的座谈会,与会人员各执己见,就相关事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其中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2013年1月1日零时起,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正式实施。

新规加强了对闯信号灯行为的处罚力度,但很多司机对“闯红灯罚六分”的规定产生了质疑。

B.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其大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C.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毁坏是致命的,有些地方的传统建筑几乎被破坏殆尽,其承载的丰富文化
内涵也就此失落。

D.不久的将来,电脑也将具有读心术技能,能通过面部表情解读人类的情感。

如果你睁大双眼,张开嘴巴,电脑所讲的故事就会更有悬念。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抄袭最终靠什么来买单?每一个认真做学问、精心打造文化产品的人都知道创作的艰辛,也知道创新的意义。

抄袭伤害最深的是创新力,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创新力,也就失去了未来和希望,,但如果抄袭之风不
加遏制,以各种借口名利双收,一定会酿下苦果。

清除文化生态中的PM2.5不容含糊。

A.对他人的版权和著作权的侵犯,危害了文化原创力。

B.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和国力发展的原动力。

C.看似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不会直接影响经济和国力。

D.在时尚领域抄袭能带来繁荣和发展,可以持开放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

由于诗人与酒
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杜
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

宋代刘颁《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

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

’上问
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
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

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

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
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

”在
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

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

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
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

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
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
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

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有其渊源。

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
十千。

”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
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

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
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

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
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
为代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中酒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B.王嗣奭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代那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那时酒价确实比较贵。

C.宋代的刘颁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D.杜甫诗歌中酒价的叙述似乎可以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得到印证,但因年代相隔较长,也不能完全采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叙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

B.李白、王维等人对于美酒价格的叙述,深受曹植影响,是对曹植叙述范式的追摹和袭用。

C.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

D.诗歌不能等同于历史,因此把诗歌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适宜的。

【3】作者认为,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误读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它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相关
文段,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1分)
变脸
(刘靖安)
张黎突然有了一种失落,很深很深的失落。

台上的张黎是何等地意气风发。

只见他,头一扭,手一挥,黑脸、红脸、花脸,刘德华、郭富城、周润发……十几张脸说变就变,让人眼花缭乱。

台下,掌声雷动,观众们一起高声喊叫,刘德华,刘德华……台下的张黎,卸了妆,走在大街上,却没一个人认识他。

演武生的李杰、演青衣的何蕾被人围得挪不了步、老师长老师短地叫个不停的时候,张黎没人理,有时还会被嫌弃挡了道,甚至因此而挨骂挨掌。

青石板街面,清一色瓦房、街道两旁或红或精致小巧的灯笼……古城的夜晚,一切都散发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

这种味道,像来自每一扇门、每一堵墙的骨头里,如烟似雾,似有若无。

现在的张黎早没了欣赏的心情。

张黎回到家,落寞地坐在桌边。

看那摆了一桌的五颜六色的脸谱。

妻子哄着怀里的儿子,可是,半岁的儿子不领情,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哭得声嘶力竭。

儿子哭成这样,你还有心思看这个!妻子生气了,把儿子一把塞进了张黎怀里。

张黎什么也没说,他知道自己理屈。

剧团工资低,他一个千把块钱来养家,根本不够用。

妻子几次闹着要去找工作,他没答应,总说,会好起来的。

闹过了,妻子还是一心一意带儿子、做家务,让他安心做自己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黎现在成了变脸王,成了团里的顶梁柱,但工资却涨一分。

儿子还在哭,一脸的鼻涕一脸的泪。

妻子看不下去了,她抢过儿子,威胁张黎,你再不开窍,我明天就把儿子扔给你,到广州打工去。

顿了顿,又说,你看李杰他们,徒弟收得多,油水捞得足,哪像我们,穷得舔脚板灰。

可是,没人认识我啊。

张黎终于松口了。

没人认识你没关系,知道你是刘德华就行。

一听张黎的口气,妻子知道有希望了,说话也柔和了。

明天,你戴着刘德华的脸谱上街,边走边喊收徒弟,准成。

第二天上午,张黎戴了脸谱,成了刘德华,磨蹭了半天,最终还是出了门。

果然,张黎往街上一站,就被人围住了。

人越来越多,密密匝匝的,压断了半条街。

开初,张黎还有些拘谨,渐渐地,他就放开了。

张黎第一次体会到了众星捧月的感觉。

十天以后,张黎的徒弟有三十多人了。

这时候,张黎突然发现,他竟然不想揭下戴着的脸谱了。

徒弟们不叫他张老师,叫他刘老师,甚至直呼其名,叫他刘德华,把张黎弄得神情恍惚,以为自己真的就是刘德华了。

一天他指着脸,对妻子说,我怎么就想一直戴着它呢?
想戴就戴吧,这张脸没什么不好。

妻子笑着说。

从此,张黎除了演出和洗脸,再不揭下脸谱。

再后来,他琢磨出了一个小窍门,连演出的时候也不用揭了。

洗脸嘛,反正有脸谱,给刘德华洗了,也就相当于给自己洗了。

这天,徒弟们凑份子,请张黎吃饭。

几杯酒下肚,一个叫王岩的徒弟说,刘老师,你长什么样子,让我们看看呗。

张黎怔了怔,说,你不天天都看到我吗?
是啊,亏你说得出来,罚酒三杯。

其他人随声应和。

可是,你到底不是真正的刘德华啊,让我们看看吧。

王岩固执地说。

张黎哦了一声,说,我不是真正的刘德华,那你说,我是谁?他的眼睛里,涌出一种迷茫,雾一样。

听说,你叫张黎。

王岩说。

是吗?张黎眼里的雾更浓了。

取下脸谱,不就知道了。

王岩说。

好像你说得也对。

张黎喃喃地说。

他伸出手,开始揭脸谱了。

可是,不管他怎么揭,那张脸谱始终都揭不下来。

徒弟们轮番上阵,想帮他揭下来,还是不行。

王岩打开所有的灯,细细一看,这才发现他的脸谱已经长进肉里去了。

你真成刘德华了。

王岩笑着说。

张黎没笑,他一下子哭了,就像一年前他儿子那样,哭得声嘶力竭。

【1】文章开篇说“张黎突然有了一种失落”,请概括其中的原因。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作用。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变脸”的妙处。

【4】有人认为小说删去最后两段会更精彩,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

四、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杭州新造南亭子记
(杜牧)
佛著经曰:生人既死,阴府收其精神,校平生行事罪福之。

坐罪者,刑狱皆怪险,非人世所为,凡人平生一失举止,皆落其间。

其尤怪者,狱广大千百万亿里,积火烧之,一日凡千万生死,无有间断;夹殿宏廊,悉图其状,人未熟见者,莫不毛立神骇。

佛经曰:我国有阿阅世王,杀父王篡其位,法当入所谓狱无间者,昔能求事佛,后生为天人;况其他罪,事佛固无恙。

为工商者,杂良以苦,伪内而华外,纳以大秤斛,以小出之,欺夺村闾戆民,铢积粒聚,以至于富。

刑法钱谷小胥,出入人性命,颠倒埋没,使簿书条令不可究知,得财买大第豪奴,为公侯家。

大吏有权力,能开库取公钱,缘意恣为,人不敢言。

是此数者,心自知其罪,皆捐己奉佛以救。

日月积久,曰:“我罪如是,富贵如所求,是佛能灭吾罪,复能以福与吾也。

”至有穷民啼一稚子无以与哺得百钱必召一僧饭之冀佛之助一日获福。

若如此,虽举寰海内
尽为寺与僧,不足怪也。

文宗皇帝尝语宰相曰:“古者三人共食一农人,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间吾民尤困于佛。

”帝念其本
牢根大,不能果去之。

武宗皇帝始即位,独奋怒曰:“穷吾天下,佛也。

”始去其山台野邑四万所。

冠其徒几至十万人。

赵郡李子烈播,立朝名人也。

自尚书比部郎中出为钱塘。

子烈少游其地,委曲知其俗蠹人者,剔削根节,断其脉络,不数月人随化之。

三笺干丞相云:“涛坏人居,不一焊锢,败侵不休。

”诏与钱二千万,筑长堤,以为数十年计,人
益安喜。

子烈曰:“吴、越古今多文士,来吾郡游,登楼倚轩,莫不飘然而增思。

吾郡之江山甲于天下,信然也。

佛炽害中国六百岁,生见圣人,一挥而几夷之,今不取其寺材立亭胜地,以彰圣人之功,使文士歌诗之,后必有指吾而骂者。

”乃作南亭。

东闽、两越,宦游善地也,天下名士多往之。

予知百数十年后,登南亭者,念仁圣天子之神功,美子烈之旨迹。

睹南亭千万状,吟不辞已;四时千万状,吟不能去,作为歌诗,次之于后,不知几千百人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平生行事罪福之考察
B.坐罪者,刑狱皆怪险犯……罪
C.三笺干丞相云请求
D.剔削根节,断其脉络挑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未熟见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纳以大秤斛作《师说》以贻之
C.铢积粒聚,以至于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后必有指吾而骂者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其特色。

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南亭子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议论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修建南亭子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第一段概括记述唐代佛教骗人宣传的基本内容,从而为下文深入揭露其危害拓开文路。

C.文中记述了文宗、武宗对佛教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对比鲜明,从中可看出作者对武帝壮举的肯定。

D.李子烈是朝中为官的名人,他奉唐文宗之命,修建了南亭子,使它成为东闽两越的一处宦游善地。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至有穷民啼一稚子无以与哺得百钱必召一僧饭之冀佛之助一日获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片成现代汉语。

(1)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间吾民尤困于佛。

(2)登南亭者,念仁圣天子之神功,美子烈之旨迹。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这一段中除了“闻过则喜”外,还有成语“____________”也源于此。

【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1】
【2】
六、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
难》)
(2)故国神游,__________,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骄•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

(《渔父》)
七、其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学到了寻求幸福的方法: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设法满足他们。

--[英]弥尔顿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俄]屠格涅夫
人生增福,是人生自身出力造成的,非是上帝所赐,也不是听其自然所能成就的。

--陈独秀
对上述说法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3)不得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表达
请根据丰子恺先生的《燕归人未归》这幅画,围绕“等待”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100字。

【答案】柳丝舞动着柔美的腰肢,燕子呢喃着飞回了旧家。

成双成对的燕子在柳枝间轻盈地跃动,如欢快的音符。

一个女子凭栏凝神远望、等待着归人:远方的亲人啊,你何时才能像燕子一样,被春风唤回到我的窗前呢?(场景描写4分,要求写出漫画里柳丝、燕子、女子和栏杆等元素,修辞运用得当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要围绕“等待”描写一个场景,可把结合画面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要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主要可以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其他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昵称(nì) 偏裨(pí)好莱坞(wù)一鳞半爪(zhǎo)
B.旮旯(gā)葳蕤(ruí)扎小辫(zhā)呱(ɡū)呱坠地
C.沙碛(jì)阆苑(làng)保俶塔(shū)燕颔虎颈(hàn)
D.嬗变(shān)溃脓(huì)一撮毛(cuō)扞格不入(hàn)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

B项旮旯(gā)——lá,C项沙碛(jì)——qì,D项嬗变(s hān)——sh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休养的人,就一定能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并且生生不已。

B.凭借着青山绿水、人文情怀和产业重聚,浙江的特色小镇汇聚了更多的人才、信息和资金,这让创业者心驰神往。

C.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商业靠信息不对称制胜的规则,这既能让不良企业的虚假营销无处盾形,也能让小微企业的产品宣传更便捷、高效。

D.我们要向主张和解的先生请教,这些战争布署究竟意味着什么?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我们何以抵抗?还要靠辩论吗?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

A项“休养”——修养,C项“无处盾形”——无处遁行,D项“布署”——部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NBA新赛季已经拉开帷幕,有实力折桂的,既有表现稳定的传统豪强,也有通过转会弥补短板的新贵球队,最后鹿死谁手,请拭目以待。

B.“也许不出百年,中医不需要被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偏偏点中了中医人才培养后继无人的要害。

C.今天,市政府召开关于建设文明城市的座谈会,与会人员各执己见,就相关事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其中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词语)的正确运用。

A项折桂:获得第一。

折:摘取;桂:桂树的枝条。

因桂树叶碧绿油润,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开的时候,故借喻高中状元。

B项“偏偏”,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理相反,含有“凑巧”、“恰恰”的意思。

不合语境。

C项各执己见:为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合语境。

D项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语境为“几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2013年1月1日零时起,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正式实施。

新规加强了对闯信号灯行为的处罚力度,但很多司机对“闯红灯罚六分”的规定产生了质疑。

B.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其大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C.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毁坏是致命的,有些地方的传统建筑几乎被破坏殆尽,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就此失落。

D.不久的将来,电脑也将具有读心术技能,能通过面部表情解读人类的情感。

如果你睁大双眼,张开嘴巴,电脑所讲的故事就会更有悬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加强……力度”应改为“加大……力度”;B项,主宾
搭配不当,应把“古镇的形成”改为“形成的古镇”;C项,几乎被破坏殆尽重复。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抄袭最终靠什么来买单?每一个认真做学问、精心打造文化产品的人都知道创作的艰辛,也知道创新的意义。

抄袭伤害最深的是创新力,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创新力,也就失去了未来和希望,,但如果抄袭之风不
加遏制,以各种借口名利双收,一定会酿下苦果。

清除文化生态中的PM2.5不容含糊。

A.对他人的版权和著作权的侵犯,危害了文化原创力。

B.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和国力发展的原动力。

C.看似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不会直接影响经济和国力。

D.在时尚领域抄袭能带来繁荣和发展,可以持开放态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根据横线后一句中的“但”字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与后一句在句意上形成转折,因此符合的只有CD两项,D项的说法存在逻辑错误,因此答案为B。

三、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

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

宋代刘颁《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

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

’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

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

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

”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

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

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

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

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有其渊源。

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

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

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中酒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B.王嗣奭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代那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那时酒价确实比较贵。

C.宋代的刘颁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D.杜甫诗歌中酒价的叙述似乎可以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得到印证,但因年代相隔较长,也不能完全采信。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的筛选分析。

关于杜甫诗歌中酒价的表述,C项,在刘颁的记载中,“三百钱一斗酒”是丁晋公的看法,不能因此就说刘颁也执此观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叙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

B.李白、王维等人对于美酒价格的叙述,深受曹植影响,是对曹植叙述范式的追摹和袭用。

C.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

D.诗歌不能等同于历史,因此把诗歌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适宜的。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项,说法绝对,原文是“不排除”,表示推测。

【3】作者认为,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误读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它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概括。

【答案】①唐代诗歌中的酒价用语袭用前人,并非实指;②史书记载时间与杜甫时代相距甚远,不足为据;③王夫之认为诗歌不具有实录精神,唐代诗歌中的酒价用语并非记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误读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的依据是,“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