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2017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题来源一】 2017年天津卷第3题
【母题原题】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近代中国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考查学生对清末代中国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
【试题解析】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以“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为背景史料,旨在考查学生近代中国人思想变化的深入了解与认识。
【考试方向】
本题以“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鸦片战争后我国思想
文化知识点的理解,体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也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
【得分要点】
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尤其是“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再利用教材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
这启示我们平时学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此题用排除法最容易解决。
【母题来源二】 2017年海南卷第9题
【母题原题】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试题解析】
【考点定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的影响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本题以清末科举考试内容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清末思想变化的深入认识,正体现了新课改下对考生能力的全面考查的命题思路。
【考试方向】
本题以清末科举特科考试的论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历史解
释的核心素养。
【得分要点】
本题契合了“西学东源”和“中体西用”的历史学术热点问题。
材料给出的论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西学东源”,该理论来源于传统的“中国”观念,华夏文化中心观念预设了华夏文明优越于任何异域文明,因而在处理来自西方的学术上严防“以夷变夏”,维护华夏文化的独尊地位。
“西学东源”给予西学以合法的地位,从而为“中体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仿真模拟文科综合)1907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
”“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
这说明
A. 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
B. 国人对科学思想推崇备至
C. 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
D. 鲁迅否定“科技救国”论
【答案】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出材料信息的重心所在,材料最关键信息是“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对于该信息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科学与其它文化思想并举的主张,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2017届高三第十二次模拟(压轴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
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B. 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C. 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D. 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答案】C
【解析】这一题中的“李、张”之改革,应该指的是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所进行的洋务运动,梁启超认为他们的改革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得以检验,结果是“望风而溃,
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也就是说改革是以失败而告终,梁启超的话本意是要说明这个改革不能起到救亡的目的,所以改革应以救亡为目标,所以主张应该革新制度,而不是局限于“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故选C。
3.(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
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
”这表明胡适
A. 坚决否定儒家思想
B. 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C. 否定的是专制思想
D. 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答案】C
【解析】由胡适看中儒家思想来看,胡适没有否定儒家思想,排除A;胡适崇敬儒学人物,并非说明要复兴儒学,排除B;D和题意无关,排除;胡适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并非一概否定儒学,批判儒学中为封建专制服务的部分,故选C。
4.(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历史试题)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
”这一评论反映了
A. 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
B. 杜威夸大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C. 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D. 稳定的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播
【答案】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材料中的“新的思想”判断出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5.(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7年高考考前冲刺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
创造者,工农兵。
男和女,都是人。
一不平,大家鸣”。
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A. 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
B. 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
C. 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
D. “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
【答案】A
【解析】依据题文中教材《三字经》内容可知其宣传工农联盟、男女平等和社会不公平引发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故A项正确。
B项与题意不符,题文中《三字经》宣传的是近代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不是传统教育思想;C、D两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6.(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文综)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
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
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 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 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答案】C
7.(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77年,余光中在《蔡元培墓前》一诗中写道:“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那婴儿的乳名叫做五四/那婴孩洪亮的哭声/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从鸦片烟的浓雾里醒来。
”材料中主要揭示蔡元培
A. 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在北京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
C. 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D. 把北大变成为思想启蒙的基地
【答案】D
【解析】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从材料中的“婴孩洪亮的哭声/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来看,材料主要揭示蔡元培把北大变成为思想启蒙的基地。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BC项。
点睛: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可以根据时间信息确定材料揭示的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联系教材所学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即可作出选择。
8.(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5月)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有学者认为:“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
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此处的“原始动力”指
A. 实业救国
B. 救亡图存
C. 学习西方
D. 民主共和
【答案】B
点睛:本题解题技巧是紧扣题干的时间范围:1840年以来。
关键词是“原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的时间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主要任务是救亡图存,据此即可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