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同步教案: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第一课时外流区为主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河流众多,为我国航运、灌溉、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掌握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和分布。
掌握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
3.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记住我国主要淡水湖和咸水湖的名称和位置。
重点难点
重点
1.主要河流分布及内、外流区的划分。
2.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难点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而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预习导学”。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外流区为主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6,自主找出有关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有关概念。
指导学生读图2-40“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提出问题:
(1)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界线相似?
(2)内流区与外流区哪个范围更大一些?
(3)完成教材P46“活动”第1、2题。
[来源:学§科§网]
学生: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教师总结:
(1)指出中国大多数河流都在外流区,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和季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一致。
(2)主要的内外流河
外流河——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长江、钱塘江、珠江(自西向东注入海洋)金沙江、怒江、澜沧江(自北向南注入海洋)。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塔里木河。
承转: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提问:(1)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2)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和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
学生:思考、讨论,完成问题。
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些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越往北由于雨季越短,故河流的汛期也越短。
提问:指导学生自学P48课文,提出问题:内流河又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提问:内、外流河的汛期均出现在夏季,原因是否相同?
学生:思考完成问题。
总结:内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汛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
外流河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汛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夏季降水多,河流水量大。
教师讲解: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
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
指导学生读图2-42“京杭运河”提问:京杭大运河经过哪些省(市)?沟通哪些水系?
总结:京杭大运河途经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承转:在我国的土地上,除了众多的河流、运河外,还有众多灿若群星的湖泊,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有2300多个。
指导学生阅读P49阅读材料“中国的湖泊”,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湖泊。
四、课堂小结
我国河流和湖泊众多,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在分布上和径流量上均呈现东多西少、南丰北欠的现象。
众多的河流为我国不仅提供了灌溉、航运、渔业、旅游等方面的便利,还提供了水资源。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课时作业”。
第二课时滚滚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知道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2.了解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区、地形区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河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长江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
4.通过对长江上、中、下游不同的水文特征的比较,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制约和依存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
1.长江源流概况。
2.上中下游的分段及自然特征。
难点
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自古以来,河流是最容易让人抒发情怀的东西了,屈原在汨罗江畔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为后人传唱;文天祥在珠江上感叹“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何其悲壮。
更有歌曲中唱到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胸怀何其宽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第一大河——滚滚长江。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预习导学”。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滚滚长江
多媒体出示学习河流的一般思路:
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要思路。
1.长江概况
指导学生读图2-46“长江水系”,完成教材P51“活动”。
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完成练习。
交流:多媒体动画演示长江的河道概况:学生指图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级单位、流经地形区、主要的支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注入的海洋等。
教师总结:①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注入东海。
②干流依次流经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区。
③干流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长江的支流
长江以北依次为——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
长江以南依次为——乌江、湘江、赣江。
(学生在图中将支流描绘出来,并且记住名称和所在的位置)
2.河道特征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P51~52第2~5自然段,并结合图2-46“沱沱河景色”“荆江河段卫星影像”“长江下游江面”,让学生总结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的河道特征。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交流:①各河段的河道特征:上游(发源地到宜昌)山高谷深,水
流湍急;中游(宜昌到湖口)河道弯曲,湖泊众多;下游(湖口到出海口)江阔水深,利于航行。
②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河段是……(荆江河段)
承转: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考虑一下,长江上、中、下游,什么河段水能丰富?(上游)
3.长江的开发利用
指导学生读图2-47“长江干流纵剖面图”及阅读“长江水能资源开发”阅读材料。
学生:读图分析,小组交流议论。
总结:长江水能丰富,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40%,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已建成的大型水电站有葛洲坝、二滩、三峡水电站等。
承转:长江上游水能丰富,中下游适合发展航运。
教师讲解: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支流通航里程已达7万多千米,货运量占内河货运量的60%左右,有“黄金水道”之称。
补充:长江水系中的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
干流上的重要城市——自西向东依次是宜宾、重庆(上游最大的城市)。
武汉(中游最大的城市)、南京、上海(下游最大的城市)。
总结:长江干流贯穿东西,支流连通南北,流经了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量大,水资源丰富,又由于流经了亚热带,所以干支流四季通航,航运便利,运输量大,被誉为“黄金水道”,长江流域地形好,气候好,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经济发达。
承转:我们大家知道,长江流域常常发生洪灾,那么为什么长江会频频发生洪灾呢?洪水来自哪里?主要影响哪些地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长江呢?
4.长江的治理保护
讨论:依据以前学过的内容,想想长江频频发生洪灾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
①流域广,水量大,支流多,汛期长。
②夏季风的进退反常。
③中上游滥伐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④湖泊蓄水调节功能减弱。
⑤荆江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思考:洪水来自哪里?主要影响哪些地区?
洪水主要来自宜昌以上的干支流,和下游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阳湖。
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依据原因,讨论治理规划:
植树造林,建造水库分洪蓄洪,建筑大坝等等。
四、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滔滔黄河
教学目标
1.知道黄河源地的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4.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辩证观。
重点难点
重点
1.黄河的概况及河道特征。
2.下游“地上河”及危害。
难点
1.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2.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国的另一条大河——黄河。
一说起黄河,人们对它的评价总是显得非常的矛盾,一方面,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但是另一方面,千百年来,黄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世界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是一条“害河”。
那么,我们怎样看待黄河的功和过呢?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预习导学”。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滔滔黄河
1.黄河概况
指导学生读图2-53“黄河水系”,完成教材P55“活动”。
学生读图分析,完成练习。
交流:多媒体展示黄河水系图,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巩固对黄河源地、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流经的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点以及主要支流等的掌握。
教师总结:
(1)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注入了渤海。
全长5464千米,位居中国和亚洲第二位,世界第五位。
(2)黄河干流依次流经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9个省区。
问: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哪些?(青海和四川省)
(3)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地点。
源头至内蒙古的河口——上游
河口至河南的桃花峪——中游
桃花峪至出海口——下游
问:各河段主要流经了哪些省区?中游干流和省区之间的分布有何特点?(河流成为省区的分界)
(4)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依次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问:流经了几级阶梯?(三级阶梯)
2.河道特征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55~56,提问:
①黄河哪些河段水能资源丰富?
②黄河的“地上河”位于什么河段?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黄河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中游穿行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急剧上升;下游平坦开阔,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形成“地上河”。
承转:黄河不仅有壮丽的景观、丰富的资源,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的生命之河。
但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存在着洪水泛滥、泥沙淤积等问题。
“地上河”犹如悬在下游两岸人民头上的一柄利刃,随时威胁着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提问: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动画演示黄河“地上河”的形成),思考回答:
(1)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什么地区?
(2)黄河的泥沙为什么在下游大量淤积?
(3)简述“地上河”的形成。
学生:观看动画,思考完成问题。
总结: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于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进入下游以后,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逐渐形成“地上河”。
提问:请同学们再读图2-53“黄河水系”,看黄河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非常狭窄,几乎没有支流。
学生读图思考,分组讨论。
交流:黄河下游属于“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表,两岸地表水无法汇入黄河,故支流少、流域面积狭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献计献策,针对黄河的“地上河”应如何来治理?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交流:①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入河。
②在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指导学生阅读P59活动3“黄河凌汛”和活动4“黄河水患”,思考:
(1)黄河凌汛发生在哪些河段?
(2)针对黄河水患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也曾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切肤之痛。
为了治理黄河,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顽强不息地与之抗争,如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在灌溉、防洪、发电等方面发挥着综合效益。
小浪底工程是治黄的一个关键工程,在控制洪水、发电、拦沙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滔滔黄河
1.河道概况:2.利用
3.忧患地上河成因危害
治理
凌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