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雨》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七上《风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谋篇行文上的独特之处,学习侧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独特魅力,品味作品精粹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笔下风雨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2.在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作品别样的构思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悟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热情讴歌和含蓄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弄清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把握作者笔下风雨的特点,并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侧面烘托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描写的。

2.难点
A.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B.领会侧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习运用侧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展开描写。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法;板块教学法;朗读法;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

2.自制《风雨》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内容)
一.简介作者贾平凹,设问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作家,同时也要了解他在写作上独树一帜的特点。

贾平凹(1952~),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

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
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深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PPT演示)
2.教师板书作者,并强调贾平凹“凹”的读音:wā
3.师:这篇写景散文大家在课前都预习过,有谁能试说说写了什么吗?(风雨。

)可文章在字里行间并未出现“风”“雨”相关字眼?(“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4.教师很自然地引出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此时,再板书课题),进入对文本的讲学。

二.读“风雨”(读-纠-导-评)
A.师:请大家一起朗读《风雨》,有信心吗?注意文章有没有直接出现“风雨”?(当然没有,这个问题,其实刚才已明确了。

)那么,作者究竟写到了什么?(强调)大家一边读,要一边针对具体问题感知。

(班班通可演示相关图片)
B.教师仔细听读,注意学生朗读是否正确;将误读处及时更正在黑板左侧。

C.教师评价,集体矫正并朗读巩固误读的字音。

三.找“风雨”(默读勾画-师生互动-补充小结)
1.师:下面同学们一起找“风雨”,找得到吗?(找不到。

)那大家将能找到的事物用笔划出来。

(强调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


2.学生围绕内容纷纷自主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请学生作答,即答即评,并做好板书。

4.内容未说完整处,再让学生补充。

(师:刚才大家找到的有“自然物”“动物”,这些都在《风雨》中出现了,唯独少了“人物”,请大家再仔细找找,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5.师小结:作者是从自然物、动物及人物三个方面的事物在风雨中的具体反应来展开描写,从而表现风雨的。

(班班通演示归纳)
四.品“风雨”(读-划-品-析-结)
1.师:课文拟题《风雨》,而课文没有一个“风”字,也不见一个“雨”字,难道是贾平凹先生他一时疏忽,竟写走了题?(不是的。


2.师:那肯定是选材出错了?(也不是。

)既然都不是,说能说说理由?请大家认真品读《风雨》,回答提问。

(强调读重点,抓关键词句。


3.学生边读边划,或批注或整理课前预习成果。

4.依次分享学生的品读成果。

(教师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字音的指正;另一方面,注重方法指导,强调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抓住什么在写,写得怎么样?)
5.教师点评小结:作者能贴切地运用好一系列动词或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从侧面烘托抓住景物(事物)特征展开描写。

(班班通演示归纳)
五.识“风雨”(思-写-辨-结)
1.师:.刚才,我们师生共同品学了《风雨》,大家再想想,贾平凹先生这篇写景散文离题了吗?(没有。

)那么这篇文章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独具特色之处吗?(侧面烘托。


2.师: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吗?贾平凹笔下风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请大家补充一个成语,在黑板上板书:()风()雨
3.三名学生上台做题:狂风暴雨、疾风骤雨、斜风细雨。

4.教师点评归纳小结: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具有强、迅、猛、疾等特点,刚才,我们大家在品“风雨”时,从风雨中,景物或人物的种种“异样”表现已有充分感受。

以上词语中,“斜风细雨”不符合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境。

六.写“风雨”(导-练-评)
1.师: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觉得贾平凹先生的《风雨》写得怎么样?如果要你写,你又会怎样写?会运用侧面烘托吗?不妨试一试。

2.教师结合文本范例具体指导。

3.学生现场动笔练习。

(如果有难度,也可以其他事物为表现对象。


4.教师随堂巡视指导掌握学情。

(教师频频评价鼓励。


5.学生展示练笔成果。

6.教师指导点评。

(评价侧重鼓励肯定。


7.教师小结:学习侧面描写景物,有一定难度,这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体会,多感悟,多积累,更要多练笔。

七.悟“风雨”(班班通演示归纳)
1.构思之巧(明写法——侧面烘托)师: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

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2.谋篇之奇(理思路——空间布局)师:(由远到近,又由近及远,时近时远,由上而下,由外而内……)
3.语言之精(重锤炼——形象贴切)
师:
例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游刃有余”,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例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4.意境之美(探主旨——含蓄蕴藉)
师: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表明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由室外到室内,由纷杂到宁静平和,令人紧张不安的风雨,以温暖的画面结束。

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八.板书设计(班班通演示总结)
风雨
贾平凹
风雨中的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
树木、断绳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侧面衬托
鸟、巷道、废纸、猫、瓦、浮萍、池塘、鱼儿}-(狂)风(骤)雨小屋、老人、孩子}
表现儿童的纯真天性
讴歌赞美悟:构思之巧、谋篇之奇、语言之精、意境之美。

教后谈《风雨》
《风雨》是一篇阅读课文,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文章不仅文笔大胆细腻,且构思尤见奇绝精巧。

一课时所教知识容量极大,感觉上就是学生的能力有所不逮,很多地方蹚了浑水;不过,收获大抵是有的。

教学《风雨》,实是仰慕倾爱作者在语言锤炼上的功夫,抑或其谋篇布局之奇巧,这些都是要关注的核心价值。

尚能窥见或习得先生一丝半点儿笔法,那该多好呀!
反复琢磨挖掘,该如何教学,才不致负了作者的好文笔!迷迷糊糊中,在脑海竟浮现了“读风雨”“找风雨”“品风雨”“识风雨”“写风雨”“悟风雨”等画面字句。

再来个“板块式教学”。

思考总结六个方面:
一.对授课模式的考量选择是对的,这样分板块处理基本符合这篇阅读教材的文本特点。

这是篇写景散文,我按大的学习目标,将其细划为“读风雨”“找风雨”“品风雨”“识风雨”“写风雨”“悟风雨”等六个小的学习板块。

亦即这堂课所要达成的六个小目标。

这六个小的学习板块需要解决六方面的知识内容,各有侧重,也各有联系。

应该说,它们之间是层层铺垫、层层递进的;外有衔接,内有梯度。

单就具体的解决方法可浓缩为“读”“找”“品”“识”“写”“悟”六字,亦可将其概括为教学此文的六字诀。

如果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能做得扎实,对文本处理得当,要完成任务应无多大问题。

二.在课前,备学生备教材做得比较恰当(知识铺垫适当,对教材把握精确)。

教学虽是两方面的事,但教与学相辅相成;课前的准备,二者都不可或缺。

我在课前对文本阅读再三,除自己要求读懂、读熟、读透外,还得考虑选好适用的教学模式,这
直接关乎一堂课的实际课效。

教案的准备更是必不可少,我在百度中搜索了好几种,最后择优综合确定自己的“个性化”教案,我向来不喜欢生搬硬套。

学生的课前备是在我的引领下循序集体进行的:1.在课前自主预习了生字词,然后又分小组协作做了集体纠正;2.朗读的指导是放在语文早读进行的,我做了几次范读领读;至于有关古今“风雨”描写的诗句、成语等内容的积累则是在课堂专用时间或边角时间一并集中进行的;惟小练笔与美句品赏是在我的直接(零距离)指导下完成的。

尤其是美句品赏,我给他们先拟了一个固定的格式,让他们借助格式灵活套用。

(格式:我觉得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美,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或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辨识、更正。

我个人始终觉得语文教学过程主要在于认识语文,发现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及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

以前,我的教学似乎罔顾了这些,只执迷于教,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具体习得。

而这堂课,在“读风雨”的学习板块我就严谨地注意了这一问题。

特别关注到学生的咬字发音,一篇读下来,我共发现指正了学生好几处错音或误读音,并一一将其板书在黑板一侧,范读齐读了好几遍。

四.在实际授课中,能做到课前积累与课堂运用的无缝对接。

如果说课外有铺垫,那么在课堂一定要考虑合理恰当的应用;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

我的这节课做到了师生双备,把课堂课外结合的很紧密:严格做到了课外为课堂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习为应用服务。

课外师生双方准备充分,在课堂学与教都有针对性,那么师生在课堂的彼此互动就能融洽自然。

从学生在日记里撰写的“课堂实录”反馈来看,这节课有了我这个老师的“帮助”,他们感觉学习轻松愉快多了。

这种无缝对接让语文课效明显提高。

五.教师课堂语言在不断地锤炼中,明显提高,教学板块间的“过渡语”使用严谨、规范、自然。

“教师课堂语言”一直是我的短板,这次教学采取“板块式”,我备课时,特别注意了各板块间的过渡衔接。

我把“过渡语”很认真地记在简案里,并在备“腹课”时逐一揣摩,觉得满意后方才确定下来。

这在实际教学中起得作用很大,清晰引导了学生思路的转换,也能自然启发学生积极地质疑思考。

例如:如果要你写,你又会怎样写,你会侧面烘托吗?这是课程在进入“写风雨”板块之前,我的课堂语言。

我自觉较之从前要严谨规范。

六.我的授课,能基本抓住知识重点,而对难点也有所突破。

本节课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在“品风雨”与“识风雨”,知识的难点凸现在“写风雨”板块中。

对本课的知识重点,我在课前以积累预习为抓手,已做好有益的铺垫;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互动能力表现较强。

课堂教师引导理解创新生成知识的过程,便是检验课前预习成效的过程。

而这堂课我对难点也有所突破,由于课前在练笔上我的引探尝试,有少数
同学已能领会课文的独特写法。

课堂练笔展示得成果也令人欣喜。

侧面烘托手法在写作实战中运用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突破这一瓶颈,还有待“读、写、悟”练习的不断强化。

课堂上的我有些紧张,不过这次自我满意度确实提高了不少!课毕时,听课的体育老师(吴刚)微笑着对我说:“万老师!课讲得很有感情啊!”我有些腼腆,继而一阵默然欣喜,简单地应了一声:“哪里,也就算讲完了。


我也自认为有些许进步,不过,仔细反思一下,整节课上下来,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有几处是火候不够,有几处是安排不周,有几处是点拨不明,有几处是归纳不实……总之,不是简单的失误。

比如:
课堂上,意识到学生做题的错误,及时给出精确的评判。

在让学生回答风雨的特征时,特意设计让学生以填空形式做题。

题型是补充一个成语:()风()雨学生给出的答案有好几个:狂风骤雨、斜风细雨、疾风骤雨。

在评价时,其实我已意识到其中的“斜风细雨”一词与文本表现内容不符,及时给出恰当评判。

课堂上对知识的小结要做到灵活、及时、准确,万不可犹疑,甚而简单搁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