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河流地貌的发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广东佛山二模)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

如图为1988~2014年黄河上游河套平原某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图(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

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段河道变宽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989~1991年B.1995~2000年
C.2007~2009年D.2011~2014年
2.该河段河道宽窄的变化,说明了( )
A.地转偏向力起主导作用
B.该河段河流落差大
C.右岸常年淤积、左岸常年侵蚀
D.该河段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变化大小
3.2001年前后,河道宽度变化的幅度有显著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流域降水年变率小
B.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C.上游流域植被遭受破坏
D.上游水库投入运行
解析:1.A 2.D 3.D 第1题,河流侧向侵蚀会使河道变宽,图示1989~1991年间折线数值为正值且数值最大,则主要表现为侵蚀,故该时段该河道变宽幅度最大。

第2题,河流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是导致河道宽窄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大小又决定了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强弱。

故D正确。

第3题,图示2001年前后,河岸侵蚀和淤积变化幅度都明显变小,可能是上游水库运行使河流含沙量减小、流量减小的缘故。

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甲处地形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
A.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B.冲积平原,流水侵蚀作用
C.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D.三角洲,海浪侵蚀作用
5.近年来,甲处地形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因为( )
A.海平面上升B.沿海地壳下沉
C.黄河入海泥沙减少D.该区植树造林
解析:4.C 5.C 由图中经纬度与地理信息可知,此处为黄河三角洲,为黄河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而成,河口附近陆地面积的增加来自泥沙的不断堆积,由于中、上游植被保护使水土流失减弱,黄河输沙量减少,加之近年来黄河断流等导致三角洲增速减慢。

(2018·南昌一模)左图区域陆地地势平坦,右图为左图中河流甲、乙两处的年径流量曲线。

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地区( )
A.此时降水较多B.受信风控制
C.沿岸暖流经过D.地处北半球
7.图中的河流( )
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B.秋冬发生凌汛
C.此时接受湖泊补给D.由西北流向东南
解析:6.A 7.D 第6题,依据气温判读的“高高低低”规律,图中最冷月等温线必然向低纬度凸出,则此图区域位于南半球30°以南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冬季降水较多,故A项正确。

第7题,图中显示河流甲、乙处之间有一个湖泊,湖泊对下游的水量有调节作用,下游水量季节变化较小,则乙位于湖泊的下游,故河流由甲流向乙,即由西北流向东南。

由上题知,该区域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因河流无结冰期,故不会发生凌汛。

此时为冬季,降水多,河流补给湖泊。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

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 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9.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解析:8.B 9.C 第8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

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

第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2018·河北正定中学月考)如图是2000年和2010年云贵高原某流域(起始海拔1 210 m)乡村聚落在各海拔和坡度的分布变化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2000~2010年新增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 )
A.较低海拔的山地陡坡B.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
C.较高海拔的山地缓坡D.较高海拔的冲积平原
11.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会使该流域( )
A.农业规模下降B.暴雨灾害增加
C.生态环境改善D.环境负荷加重
解析:10.B 11.D 第10题,图a表示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较低海拔处,且2000~2010年较低海拔处分布面积增长较大,图b表示乡村聚落集中在坡度小的区域,且2000~2010年坡度小的区域分布面积增长较大,故新增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

第11题,读图可知,该流域乡村聚落密度、新增乡村聚落的坡度和海拔都在增大,故目前农业规模增大,A错。

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不会使暴雨灾害增加,B错。

为了获得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该流域人类活动逐渐向高海拔和较大坡度的区域扩展,这样势必导致环境负荷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C错,D对。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如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读图回答问题。

(24分)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8分)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8分)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8分)
解析: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13.如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2分)
(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呈________。

(4分)
(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12分)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试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

(8分)
解析:第(1)题,A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下蚀作用强,河谷呈“V”型;B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呈槽型。

第(2)题,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该地区耕地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第(4)题,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原因主要与地形、土壤、水源和水运有关。

答案:(1)“V”型槽型
(2)冲积扇河水流出山口,速度放慢,泥沙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与1949年相比,该地2016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