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B卷 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
测试题B 卷 附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现代社会出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这说明制约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因素是( )。
A 、社会意识形态 B 、社会政治制度 C 、本国文化历史传统 D 、生产力发展水平
2、小亮在解决物理习题时,能够把各种解法逐一列出并加以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佳解法。
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 )。
A 、启发式 B 、推理式 C 、算法式 D 、归纳式
3、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4、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到( )。
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5、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其实质在于( )。
A .教师多提问,让学生多回答
B .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活动
C .教师要讲深、讲透、讲全
D .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6、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
这表明了教育具有( )。
A .依附性 B .永恒性 C .继承性 D .时代性
7、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卢梭
B .凯兴斯坦纳
C .涂尔干
D .沛西能
8、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 、政治制度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力 D 、生活方式
10、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检测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
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1、在一次心理知识测试中,关于短时记忆的容量单位,学生们的答案涉及下列四种,其中正确的是( )。
A.比特
B.组块
C.字节
D.词组
12、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 )上。
A 、教学思想
B 、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13、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教育的概念。
A.《美诺篇》
B.《金言》
C.《政治学》
D.《理想国》
14、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家列举纽扣的用途,小丽只想到了纽扣可以钉在衣服前面用来扣衣服,却想不到纽扣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点缀衣服等其他用途。
这种现象属于()。
A 功能迁移
B 功能固定
C 功能转换
D 功能变通
15、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
A.班级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社会公益活动
16、张老师课前宣布:“今天讲的课非常重要,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
”随后学生们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纪律属于()。
A.自我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规则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17、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理性因素
D.感知因素
18、我国《基础教研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课程设置上,高中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以时间活动课程为主
D.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19、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20、在一堂化学课上,张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柱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A.实验法
B.练习法
C.作业法
D.演文法
21、学生课前予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0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有以后注意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2、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3、归纳式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
4、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2、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选径。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4、简述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材料:开学不久,班主任贾老师发现明朗同学不喜欢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不按时完成作业。
贾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明朗虽然有不少缺点,但也有优点,需要肯定和鼓励。
于是,贾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
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找自己的优点,如实向我汇报,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
”第三天,明朗找到贾老师,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
”贾老师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
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
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卫家园,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
不过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
”听了老师的话,明朗脸上露出了微笑。
从此,明朗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1)结合材料,谈谈贾老师主要遵循了哪一德育原则?
(2)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2、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
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人。
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
”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
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
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
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答案:D
2、C
3、C
4、D
5、【答案】D
6、【答案】C
7、C
8、B
9、B
10、D
11、答案:B组块
12、答案:B
13、D
14、答案:B
15、C
16、B
17、【答案】B
18、B
19、B
20、答案:D演示法
21、A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参考答案】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而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参考答案】错误。
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
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反映属于时间知觉。
3、【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
自上而下的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归纳式学习是先学习具体内容,再归纳总结出相应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方式。
具体内容是下位的较低层次的学习内容,概念、原理和规律属于上位的较高层次的学习内容,因此归纳式学习是自下而上的迁移。
4、(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
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
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目标明确。
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
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
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
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
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2、(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7)有效运用记忆术
(8)适当过度学习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1)材料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是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材料中贾老师能够了解到并认可学生心肠好、乐于助人、力气大等优点,同时也教导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这一原则。
(2)贯彻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2、(1)学生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而且比较复杂。
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
过分地关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体验敏感,多疑。
导致老师公
开读他的作文时,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在该同学的眼里自己的文章是一种隐私,尽管写得好也不希望拿出来公开读。
显然,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引起了他的反抗和淡漠,害怕自己的文章再被公开读,从此不再想写好作文,表现为不再积极上进。
(2)应该争取到他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同学的作文这次写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
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