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说课稿 鲁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的三态变化]。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
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开展、全面开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其中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根底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开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测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
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
三、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
(四〕实验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五) 我思我获.
(六〕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未知来源于已知。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直观贴切,新奇适当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为此我设计2个情境:1、在讲台上喷洒优质香水,由前向后瞬间教室内弥漫着香水芬芳。
2、播放一段视频,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丽变换的自然景象。
闻过、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
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
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
学习内容自然呈现,顺乎学生学习规律,强烈动机下的探究过程由此展开。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吗?〞
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问题:如果将两者混合体积是多少?学生猜测,之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经验和实验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在生活经验上看来二者混合后体积应变为100毫升,而事实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发了疑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根底上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达成共识.
探究二:“水分子的间隔能变化吗?"
我采用这样一套装置为学生演示,点燃酒精灯后缓慢交替推动活塞,并说明注射器中原有40毫升红墨水,加热后体积会如何变?为什么?学生肯定都知道体积增大,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但“为什么"却是一个崭新的疑问.观察思考后,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测。
学生猜测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间隔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数目变多了或不变等等.通过对猜测的表达和交流,形成生生间思维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观点可能在碰撞中纠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华。
最后,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间隔变化引起的.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直接观察,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乒乓球、烧杯和长短不齐的牙签,让学生设计水的固液气三态模型。
设计完毕后学生观察比照,同时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模型于学生比照交流,明确构成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而水分子的数目和水分子体积没有改变。
学生在动手制作模型过程中将宏观知识微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复合.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模型,思考水的三种状态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生小组内交流,形成正确认识.
在学生制作的模型中,代表分子的模型都是相对静止的,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分子也是静止的,有鉴于此及时追问“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样静止吗?"学生猜测交流,为此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水等,让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测.认知冲突又一次激起,使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做。
沿着问题解决的道路,在生动有趣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性展示三种状态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探究三:“认识分子的大小"
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又是不断运动的,那么在空气中也漂浮弥漫着大量的水
分子,让学生体验: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下面的资料:“已知: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将每个水分子比喻成直径为4厘米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长?能绕地球几圈?"通过计算他们会惊讶的发现:该长度是多么长,从而体会到分子是多么小.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根本性质。
完成以上探究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进入第三个环节共享归纳分子根本性质。
(四)探究四:“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学生已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并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间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测。
为了验证猜测同样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水等。
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对器材的选择应用,体会到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表达交流从而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生活处处有真知,这一实验只是生活场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却是学生在思维动机的驱使下,在团体协作和自我设计中完成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探究的喜悦,也形成了团队意识,提升了科学素养,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然后,通过下面的练习性竞赛让学生自我检验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我思我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我思我获",开展学生智慧,然后交流,畅谈收获!
〔六〕课后延伸。
课堂即生活,生活亦课堂.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更应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延伸、检验、应用。
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生活课堂":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的一个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跃,在阳光下升空,与同伴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环,思维的大门翻开,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根本性质:
分子很小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之间有间隔
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学习资料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
学与生活测试卷新版新人教版
班级:科目: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重庆中考)小麦、大米、玉米都是酿造啤酒的原料,这些原料中都富含的营养素是(A)
A.糖类 B.蛋白质 C.维生素 D.酒精
2.为减少白色污染,应减少使用塑料袋。
废弃的塑料购物袋属于(B)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3.下列物质能为人们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的是(C)
A.维生素 B.O2 C.淀粉 D.氯化钠
4.(张掖中考)下列生活用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A)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5.下列物质通常不会损害人体健康的是(C)
A.亚硝酸钠 B.甲醛 C.葡萄糖 D.黄曲霉素
6.制造下列物品需用热固性塑料的是(C)
A.雨衣 B.食品塑料袋 C.炒锅的塑料手柄 D.矿泉水瓶
7.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中,缺乏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的是(B)
A.铁 B.锌 C.硒 D.碘
8.生活垃圾通常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处置矿泉水瓶的正确方法是(C)
A.扔进有害垃圾桶 B.扔进其他垃圾桶
C.扔进可回收物垃圾桶 D.看到垃圾桶就扔进去
9.下列关于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B.酶是一种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
C.酶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D.酶是化学反应中的“旁观者"
10.(黄石中考)下列物质类别所列举的实例均正确的是(D)
A.混合物:碘酒、石油、冰水 B.氧化物:NO2、MgO、CH2O
C.有机物:乙醇、葡萄糖、碳酸钙 D.酸:H2SO4、HCl、HNO3
11.(宜昌中考)为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B) A.亚硝酸钠作调味剂 B.碳酸钙用作补钙剂
C.工业酒精勾兑白酒 D.地沟油提炼食用油
12.(常州中考)下列各组物质,用灼烧的方法不易区别的是(C)
A.聚乙烯、聚氯乙烯 B.羊毛线、纯棉线
C.面粉、葡萄糖 D.炭粉、二氧化锰
13.(株洲中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其他成分1%
B.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C.棉花、羊毛、蚕丝、涤纶、尼龙和腈纶等都是合成纤维
D.基本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
14.右图是某品牌服装标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B)
A。
该服装面料不耐高温
B.羊毛属于合成纤维
C.羊毛和涤纶可用燃烧法区别
D.加入涤纶可增强面料的耐磨性
15.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摄入过多的油脂容易引发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我们不要吃油脂类食物
B.在六大类营养素中,除了水以外,我们每天需要量最大的营养素是维生素
C.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D.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因此我们要大量补充葡萄糖酸锌
16.材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塑料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 B.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
C.制造芯片的硅属于非金属材料 D.铝镁合金属于复合材料
17.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主要原因是(C)
A.铁锅价格便宜 B.铸铁锅的铁熔点高
C.铁锅烹饪的食物中留有铁元素 D.铁锅含有有机物必含的碳元素
18.加酶洗衣粉易除去衣物上的汗渍、血迹及油渍。
现有下列衣料:①羊毛织品;②棉花织品;③化纤布料;④蚕丝织品。
其中不宜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A)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19.(青岛中考)下列对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A)
A.化学与健康B。
化学与环境
①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可补充钙元素
②长期饮用可乐等碳酸饮料不利于健康①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②为节约和环保,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C。
化学与生活 D.化学与农业
①霉变的大米多次淘洗后可以食用
②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羊毛线与纯棉线①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②科学合理使用化肥能促进粮食增产
20。
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
现取1。
6 g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
2 g CO2和1.8 g H2O。
对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C、H元素;②一定含有O元素;③一定不含O元素;④可能含O元素;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3;⑥分子中C、H、O的元素质量比为3∶1∶4。
其中正确的是(B)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 D.①④⑥
二、填空题(共32分)
21.(5分)化学让世界变得绚丽多彩,是因为构成这个世界的就是多彩的化学物质,现有聚乙烯塑料、氯化钠、硝酸铵、甲烷、牛奶、维生素六种物质,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
(1)属于氮肥的是硝酸铵。
(2)富含蛋白质的是牛奶.
(3)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4)可用作厨房调味品的是氯化钠。
(5)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聚乙烯塑料。
22.(3分)(海南中考)某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午餐食谱如下:米饭、清蒸鱼、青菜、炸鸡翅等,所用餐具是塑料筷子、不锈钢餐盘和陶瓷汤匙。
(1)食谱中富含维生素的是青菜;
(2)所用餐具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塑料筷子;
(3)餐后某同学饮用了矿泉水,矿泉水瓶应投入A(填字母)标志的垃圾箱。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23.(8分)(成都中考)(1)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金刚石的硬度(填“硬度”或“密度”)大.
②钠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③面包中淀粉属于A(填字母)。
A.糖类B.蛋白质C.油脂
④100 g该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0g。
(2)自行车是绿色出行的交通工具,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锰属于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②制造钢质轮圈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这属于物理(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③材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B(填字母)。
④在潮湿(填“潮湿”或“干燥”)的空气中,自行车的铁质部件更易生锈。
24.(8分)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1)衣:以下服装饰品中,主要由天然纤维制成的是AB(填字母)。
A.羊毛帽子B.蚕丝领带C.涤纶围巾D.橡胶手套(2)食:学校食堂的中餐食谱:大米饭、红烧排骨、煎鸡蛋、豆腐汤。
从均衡营养的角度考虑,这份食谱还应该补充的营养素是C(填字母)。
A.糖类 B.油脂 C.维生素 D.蛋白质
(3)住:现代家庭中常用大理石制作厨房的灶台,若不慎将食醋(主要成分用HAc表示)滴在灶台上,台面会失去光泽,变得粗糙.其原因是:CaCO3+2HAc===Ca(Ac)2+H2O+CO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行:电动公共汽车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电动公共汽车的电池在充电时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
25.(8分)小李同学在学习了有关维生素的知识后,自制了一张《维生素C》知识小卡片,但不完整,请你帮他填写表中空格的内容。
《维生素C》知识小卡片
分子结构
化学式C6H8O6
相对分子质量176
Vc的性质能溶于水,在加热或碱性环境中易被氧化而破坏
Vc的存在绿色蔬菜(如黄瓜、生菜)、水果(如柑橘)食用黄瓜时注意事项凉拌、生食、加醋
保存Vc片注意事项避光、避热、密封
三、实验探究题(共19分)
26.(5分)豆腐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现在豆腐已成为全球颇受欢迎的食品,其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通常如下:
【资料】下表是豆腐中主要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
成分水蛋白质脂肪糖类钙
质量分数/% 89.3 4。
7 1。
3 2。
8 0.24
成分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
质量分数/% 0。
064 1。
4 0.00006 0。
00003
(1
离,该步骤利用的原理是过滤(填化学从操作名称)。
(2)除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外,豆腐中还含丰富的营养素有蛋白质、糖类、脂肪,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铁.
(3)除大豆外,很多食物也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
下列能提供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BD(填字母)。
A.白萝卜B.鱼C.大米D.奶制品E.花生油F.苹果
27.(14分)小丽午餐时买了一份清炒菠菜和一份豆腐肉片汤,但同学告诉她菠菜不能与豆腐同食。
【发现问题】菠菜为什么不能与豆腐同食?
【查阅资料】a.制作豆腐需要加入石膏(主要成分:CaSO4);b.菠菜中含有草酸、草酸盐等成分;c。
草酸钙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醋酸的白色固体,是诱发人体结石的物质之一。
【提出猜想】菠菜与豆腐同食可能会产生人体不能吸收的沉淀物。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将菠菜在少量开水中煮沸
2~3min,取1~2 mL滤液于
试管中,并滴加少量硫酸钙
(或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有草酸钙生成
②在步骤①的沉淀物中加入
过量醋酸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气泡
被溶解的沉淀一定不是草酸
钙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测试卷新版新人教版
【发现新问题】被溶解的沉淀是什么?产生的气体又是什么?于是她又设计如下实验进一步探究:
【反思与应用】
(1)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烫过后再烹饪,其目的是除去(或减少)菠菜中的草酸、草酸盐等。
(2)联想到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请提出一个你想要探究的关于食用菠菜的新问题:草酸钙能否溶于盐酸?(或草酸钙在胃部会不会形成结石?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四、计算题(共9分)
28.为了测定某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现采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其原理是把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完全转化成氨气(化学式为NH3),再用稀硫酸吸收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SO4===(NH4)2SO4]。
现取该牛奶样品30 mL,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产生的氨气用9.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吸收。
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氨气的质量是多少克?(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g,下同)
(2)30 mL牛奶中含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解:设产生氨气的质量为x。
2NH3+H2SO4===(NH4)2SO4
34 98
x 9.5 g×4。
9%
错误!=错误!x≈0.16 g
30 mL牛奶中含氮元素的质量是0。
16 g×错误!×100%≈0.13 g
答:(1)产生氨气的质量为0.16 g;(2)30 mL牛奶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0。
13 g。
第二章
课时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木炭、铁丝等在氧气燃烧的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仪器教具: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细铁丝、木炭、石蜡、石灰水等。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净化后的空气B.稀有气体C.河水D.液氧
2.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可以用作燃料 B.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氧气易溶于水 D.液氧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 A.无色、无味的气体 B.不易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大 D.能跟红磷反应
4.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 A.常温下,木炭与氧气不发生反应
B.氧气能燃烧,具有可燃性
C.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D.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下列物质燃烧是,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磷在氧气中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有两种的是 ( ) A.木炭 B.红磷 C.铁丝 D.石蜡
7.下列物质在盛氧气集气瓶中反应,瓶底要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沙的是( ) A.木炭 B.红磷 C.铁丝 D.硫磺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无色气体并发出蓝色火焰
C.铁丝伸入氧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红磷点燃后伸入空气瓶中产生大量白雾
9.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A..铁丝生锈 B.动植物呼吸 C.木炭燃烧 D.食物腐烂
10.在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鉴别它们的最好方法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B.用燃着的木条C.倒入澄清石灰水D.分别测量密度
1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颜色、气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
它溶于水。
12.有以下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填空: A.木炭B.红磷C.铁丝D.镁带
(1)产生黑色固体的是 (2)产生浓厚的白烟的是
(3)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的是
(4)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5)写出上述四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并写出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13.在看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的铁丝应进行处理?这个变化属于变化。
(2)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
(3)实验时要给铁丝系上一根火柴,其作用是;
(4)集气瓶中预先装入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其作用是;
(5)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中的适宜时刻是;
(6)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7)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该反应(填“能”或“不能”)进行,其原因
是;
(8)某生在做该实验时,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请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