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态专题复习(有答案解析)2020-2021学年 华师大版科学 七年级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年级三态复习(重点理解)
一、填空题
1.棉花糖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食物。
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棉糖机的圆盘上,白糖很快化成糖水,旋转的圆盘将糖水甩出,就可看到一丝丝的糖绕在小棍上,这样,就做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棉花糖。
在整个做棉花糖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和。
2.夏天,市场上的海鲜周围通常要放一些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使海鲜的温度,(选填“降低”或“升高”),海鲜才不易变质。
通常冰块应放在食品的(上方还是下方)。
3.如表是某同学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的实验数据。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时间
/min
温度/℃﹣4 ﹣3 ﹣2 ﹣1 0 0 0 0 0 1 2 3 4
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加热第9min时,该物质处于态(选填“固”、“固液共存”或“液”),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4.扬州市2018年1月4﹣5日的强降雪在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
我们知道雪是空中的水蒸气经过(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降雪后会造成路面结冰,为了防止交通事故,因此市政部门在路面上撒了融雪剂,如图所示,融雪剂能(降低/提高)雪的熔点,加快雪的熔化。
降雪后人们发现天气比降雪时要冷得多,这主要是因为雪(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从空气中(放出/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的气温变化。
5.如图所示是一种新产品“55度杯”。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将开水倒入杯中摇晃几下,就会迅速变成可以饮用的约55℃的水,剩下的水在杯中又可以长时间保持这个温度。
这是因为在杯的夹层中有一种叫变相金属的物质,在遇到高温时发生变成液态,吸收热量;在温度降低时发生放出热量(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6.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温度;钨的熔点是3410℃,它的凝固点是℃。
7.夏天吃雪糕时,有时舌头会被“冻”在雪糕上,是因为发生了(选填一种物态变化)现象,雪糕熔化时会有液体滴落,剩余雪糕质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且雪糕周围经常会伴有“白气”产生,白气通常飘向雪糕的(选填“上方”或“下方”)。
8.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小明把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冷冻室的温度可达﹣5℃)中,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从冷冻室取出混合液体时,却发现混合液没有凝固。
就这个现象小明提出水中含有酒精后,混合液体的凝固(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了;在生活中,经常在下雪的路面上撒盐,使雪在寒冷的天气(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成雪水,从而快速清除道路上的积雪,保障交通安全;根据酒精的凝固点我们可以判断,在我国北方地区(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选用酒精温度计制成寒暑表。
9.通常情况下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有温度决定的,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氮和氧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
熔点沸点
氮﹣210℃﹣196℃
氧﹣218℃﹣183℃
(1)﹣215℃的氮是态,0℃的氮是态,
(2)采用先液化空气再来提取气体,当温度升高时,在氧和氮中最先分离出来的是;若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来分离,首先液化的是。
10.固体可分成晶体和非晶体,冰、食盐、铜、萘、铁、沥青、海波、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有,属于非晶体的有。
1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按规范要求调整铁圈高度时(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晶体熔化和水沸腾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是。
12.如图所示,是研究萘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还进行搅拌,这样做是为了使试管中的萘受热,而且萘的温度上升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如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3)实验中,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
(4)萘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给萘加热到8min末,试管中的萘所处的物态是态。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13.如图所示是小雪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污水在净化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其中需要放出热量。
14.十九大报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几年我市响应号召,积极行动,极大改善了环境。
在春季赏花节中,汗流满面的游客不时摇动手中的扇子,加快汗液(填物态变化),实现降温解热。
云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等组成,其中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中水蒸气要热。
15.如图所示,青藏铁路分路段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少量液氨.热棒的作用相当于天然的“制冷机”,它是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态氨吸热发生成气态上升到热棒的上端;气态氨遇冷放热发生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如此不断循环,有效的防止了路基温度的升高.
16.把1kg的水从60℃开始加热至沸腾,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水沸腾时,水面上方的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17.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人们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
它是由一个内罐和一个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食物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
请回答:
(1)经常在两罐间撒些水是为了。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
18.下列例子中属于提高液体温度来加快蒸发的有:,属于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来加快蒸发的有:,属于加大液体表面积来加快蒸发的有:。
①小丽用电吹风的冷风档吹干头发
②把地面上的积水扫开
③在太阳光下晒萝卜干
④将农田原来的沟渠灌溉改为管道灌溉
19.如图所示,在铁桶内放少量的水,用火加热,沸腾之后把桶口堵住,然后浇上冷水,此时桶内的水蒸气发生的物态变化是,铁桶在的作用下被压扁了。
20.夏天,小明买了一支冰棒,他有以下发现:
(1)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上粘着许多“白花花的粉”;
(2)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
(3)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了“汗”;
(4)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
以上四个发现中,物态变化名称相同的有(填序号),这种物态变化名称叫做,其过程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二.实验探究题
21.家庭装修时,要用一种胶来粘木头,这种固体胶要在100°C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固体胶熬化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选填“熔化”或“凝固”).温度再高就会熬焦,失去粘性.为了熬这种胶,工人师傅专门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锅.如图所示,是一个有夹层的铁锅,夹层里充满了水,锅内装有适量的胶块,在夹层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标准大气压下,锅内胶水的温度(填“会”或“不会”)超过100°C,这是因为.
22.小明在家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1)制作冻豆腐:将豆腐切成正立体后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一天后取出来观察,豆腐的形状与图中的第幅图相似。
(2)在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制作了冻豆腐,冻豆腐解冻后切开,发现里面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里面的水经历了先后的物态变化过程。
(3)很多冰箱内都有霜形成,小明家把食物放进冰箱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这样做冰箱应更(选填“容易”或“不容易”)产生霜。
23.今年10月份的一天晚上,在南方某地一辆运送液化石油的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车上罐内的液化石油气泄漏,泄漏的液化石油气急剧汽化,当地的气温在20℃左右,可消防员在施救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泄漏孔附近潮湿的棉纱结了冰,于是消防队员用更多的、潮湿的棉纱堵住泄漏孔,不一会儿棉纱居然也结了冰堵住了泄漏孔。
看了这则报道后,小亮同学猜想泄漏孔的温度应该不高于0℃;而小亮的表哥则猜想泄漏孔附近的温度仍然为20℃左右。
(1)根据上述报道中描述的现象,你认为的猜想是正确的,这样猜想的依据是。
(2)请你解释为什么堵泄漏孔的潮湿棉纱会结冰?。
24.如图表示的是某种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物质可能是(选填“冰”“沥青”或“松香”)。
(2)该物质的沸点是。
沸腾的条件是
(3)在BC段,该物质处于状态,该过程的特点是
(4)在CD段液体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选填“变小”或“变大”)。
三.解答题
25.甲、乙两个试管中装有白色粉末状的物质,要判断哪个试管装的是晶体,哪个试管中装的是非晶体,张海采用如图甲装置,对两试管分别加热,并绘制出图象(如图乙)。
(1)图乙中,是晶体,是非晶体(填“甲”或“乙”);
(2)由图乙可知,晶体的熔化特点是。
26.如图甲所示是小明设计的探究冰熔化规律的装置图。
(1)要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有。
(2)请你帮助小明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要求能同时记录现象)。
(3)这一实验所经历的物态变化过程可用图乙中的来表示。
(4)小明发现冰在实际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并没有一直保持不变,而是在缓慢地上升,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①;②。
27.甲容器内盛有水,乙容器内盛有下表所列的一种液体,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甲容器的底部继续加热,最终发现乙容器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乙容器内盛的是什么液体?请写出判断的理由。
物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
酒精78℃
水100℃
煤油150℃
28.如图是张岩和刘芳在科技活动中设计的提纯酒精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纯的原理是根据酒精和水的不同。
(2)要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可以使酒精。
(3)此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先后有、。
29.如图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
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甲容器内的水(会/不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会/不会)沸腾。
30.“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底下撤掉燃烧着的木柴,请应用热学知识加以分析。
31.如图所示,烧瓶内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
水会停止沸腾。
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32.炎热的夏天,小明从冰箱中拿出冰棒,发现冰棒“冒”“白气”,如图所示,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落?为什么?
33.如图,两个相同的炊壶内装有同样多的水,此时都已沸腾。
已知炉火的强度和房间内空气的湿度都相同,因此,可以判断出:
(1)房间甲的气温(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房间乙的气温。
(2)请简述理由:。
34.如图冬季,石锅里烧开的水面上方“热气腾腾”;夏季,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干冰,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两次“热气腾腾”产生原因的不同点与相同之处。
35.小华用如图实验装置研究水蒸气的液化,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在上方金属盘中放入(填“温水”、“沸水”或“冰块”),这是通过方法使水蒸气液化的。
另一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
36.如图,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然后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口,先向外拉动活塞,则会发现液态乙醚成蒸气而看不见了,再推压活塞,则注射器中又出现了态乙醚,这是采用的方法使气体的。
37.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填“相同”或“不同”)。
图(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
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写一个即可)。
(3)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38.大型文艺汇演时,经常向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营造出雾气缭绕的舞台效果,使表演者犹如身处仙境,如图所示。
请分析说明这些雾气形成的原因。
39.图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白炽灯,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白炽灯的灯丝用久了为何会变细、且内壁上为何变黑?
40.今年冬天,寒潮几次袭击大连地区。
当寒潮来袭时,小明看到家里的窗玻璃上出现了美丽的“冰花”。
这些“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室内表面上形成还是在窗玻璃的室外表面上形成的?并解释“冰花”是怎样形成的。
7年级三态复习(重点理解)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20小题)
1.【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
【解答】解: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棉糖机的圆盘上,白糖很快化成糖水,即由固态变为液态,该过程称为熔化;同时旋转的圆盘将糖水甩出,变成了一丝丝的糖绕在小棍上,即变成了固态,故是由液态变为固态,该过程是凝固,故在整个做棉花糖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和凝固。
故答案为:熔化;凝固。
【点评】该题考查了学生对熔化、凝固知识的掌握,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基础题。
2.【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2)冷却食物时,冷却源要在食物的上方;加热食物时,加热源要在食物的下方。
因为密度大的下沉,密度小的上升。
【解答】解:(1)夏天海鲜上放一些冰块,利用冰块熔化吸热,使海鲜温度降低,起到保鲜的作用;
(2)用冰来冷却海鲜,冰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密度变大要下沉,所以把冰放在冷藏的食物上方。
故答案为:吸收;降低;上方。
【点评】本题通过海鲜保鲜盒电热液体蚊香器考查了学生对熔化、汽化和液化概念的了解和掌握,要学会结合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3.【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2)晶体熔化前吸热温度上升,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温度上升,处于液态。
(3)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
【解答】解:如表格数据可知,该物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加热9min时,该物质的温度是1℃,1℃高于该物质的熔点,则该物质为液态;
该物质为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液;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点评】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
4.【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撒盐可以降低熔点;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雪是固态,水蒸气是气态,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故雪是空中的水蒸气经过凝华形成的;
雪后主要交通干道投放融雪剂,融雪剂是通过在雪面上撒盐,使雪中参入杂质,降低雪的熔点,使雪熔化;
雪熔化时吸热,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故答案为:凝华;降低;熔化;吸收。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生活中的液化、升华、熔化和凝华现象进行分析解答,是中考
热点。
5.【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热传递的定义: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答】解:
金属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熔化,熔化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
温度降低时,液态金属物质放热凝固为固态,使水温不会降低;
物体吸热升温、放热降温,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故答案为:熔化;凝固;热传递。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传递的定义、熔化吸热等知识,是一道基础题,比较简单,掌握课本知识即可解决。
6.【分析】晶体是固态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结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灯泡的灯丝是由钨制成,它的熔点是3410℃,凝固点与熔点相同,也是3410℃。
【解答】解: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吸热,温度不变;钨的熔点是3410℃,它的凝固点是3410℃。
故答案为:吸热;不变;341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熔化的特点及熔点与凝固点的关系,牢记即可。
7.【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白气”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解答】解:
用舌头舔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糕时,感觉舌头会被“粘”住,舌头表面的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雪糕滴落,雪糕所含物质变少,所以质量减少;“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其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会下落。
故答案为:凝固;变小;下方。
【点评】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首先要确定物质原来所处的状态与现在的状态,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突破这种类型的题目。
8.【分析】(1)正常情况下水的凝固点是0℃,在水中添加酒精后,水的凝固点会降低;(2)雪天路滑,路面上撒盐,可以降低熔点使雪熔化;
(3)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在北方选用酒精温度计,酒精熔点低不会凝固。
【解答】解:(1)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把混合液放入温度为﹣5℃的冰箱的冷冻室中,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混合液没有凝固,说明加入酒精后,混合液体的凝固点降低;
(2)往冰面上撒盐,使冰中加入杂质,可以降低冰的熔点,使冰在较低的温度下可以熔化;(3)北方的最低气温可达﹣50℃,而酒精的凝固点为﹣117℃,在测北方温度(﹣50℃)时,酒精不会凝固,所以,在我国北方地区可以用酒精温度计。
故答案为:降低;熔化;可以。
【点评】此题考查的主要是酒精和水银的凝固点和北方最低气温的比较(只要能够比较出温度的高低,就可以做出此题),以及体温计的原理、构造和正确使用。
9.【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温度判定物质的状态;
(2)液态空气汽化,是沸点低的物体先汽化;降温液化,是沸点高的物体先液化。
【解答】解:(1)由表格可知,氮的熔点是﹣210℃,故﹣215℃的氮是固态;氮的沸点是﹣196℃,故0℃的氮是气态;
(2)液态空气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
氦气的沸点低,先汽化;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当然是沸点高的物体先达到临界点,先液化,氧气的沸点高,氧气先液化。
故答案为:(1)固;气;(2)氮;氧。
【点评】该题的难点在于第二小题,有些同学不会从题干找有用的信息,总是习惯性的利用已知的物理知识来解答,我们要学会自学,学会学习。
10.【分析】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具体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需要熟记。
【解答】解:根据课本相关内容的描述可知,属于晶体的有:冰、食盐、铜、萘、铁、海波;属于非晶体的有:蜂蜡、沥青。
故答案为:冰、食盐、铜、萘、铁、海波;沥青、蜂蜡。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牢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11.【分析】(1)酒精灯加热应用外焰加热,组装器材要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
(2)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解答】解:
(1)因为酒精灯加热应用外焰加热,器材安装顺序要按自下而上的原则,并且调节烧杯下铁圈的高度时,需要点燃酒精灯;
(2)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需要;(2)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水沸腾和冰熔化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12.【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从图象中可以发现,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从记录的数据找实验测量的工具;(3)知道怎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4)从物质的熔化图象中,可以判断物质的种类,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若晶体还可判断其熔点;从图象中能判断物质在熔化时的特点;若是晶体还能判断出各个时间段的状态。
【解答】解:(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萘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秒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
(3)为了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需要将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全部浸没在水中,但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
(4)由图象知,该物质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8min时,还没有完全熔化完,此时物质处于液固共存状态。
故答案为:
(1)均匀;慢;
(2)秒表;
(3)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且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
(4)固液共存。
【点评】本题是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查了水浴法对加热固体的好处,同时考查了分析图象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3.【分析】(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
污水杯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
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瓶做的外罩,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其中液化放热。
故答案为:汽化和液化;液化。
【点评】本题考查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14.【分析】(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及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夏天扇扇子会加快空气的流动,尽管不能降低气温,但是通过加快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皮肤表面汗水的蒸发(汽化),蒸发(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即汗水的蒸发会吸收人身体的热量,所以人会觉得凉快;
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升高,水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液化成大量的小水珠或凝华成大量的小冰晶,这就是云,液化和凝华都是放热过程。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热学知识的综合理解,是一道中档题,属于易错题。
15.【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根据汽化和液化的定义来分析.
【解答】解: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气态氨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汽化和液化知识的应用,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是一道好题.
16.【分析】(1)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找到沸点: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2)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