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吃是一种生活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合肥丸子与粘粘转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家后,李鸿章将无为州的田产给她作为陪嫁。

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张爱玲忆及姑姑老想吃一种叫粘粘转的食品,它是用青麦粒做成的,张爱玲说:“田上人家捎来的青色麦粒,就是没有成熟饱含浆汁的青麦粒,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小绿点子团团急转……”吃起来清香四溢。

其实张家这富有情趣的吃法与当地吃粘粘转不尽相同。

青黄不接的乡下五月天,人们天天盼麦熟,麦子就是不熟,于是就有人割下青麦,揉出胖乎乎的青麦粒,或放到油锅里爆炒;或拿到石臼上舂成麦片,放入糯米面中蒸熟。

当地吃法只求解饿,却少了张爱玲所说的情趣。

张爱玲对这两样美食情有独钟,多半与她祖上有些瓜葛。

这些瓜葛钤印心中,沉淀成现实人生的底纹,挥之不去。

天津:鸭舌头小萝卜汤
张爱玲两岁时,她的父亲张志沂通过民国交通总长张志潭的关系,在津浦铁路担任英文秘书。

1923年,张爱玲全家由上海迁到天津。

张爱玲对天津童年的回忆,大抵与吃食有关:最早跟着母亲学认字,可以得到两块绿豆糕的奖励;跟着大人到戏园子看戏,落下了满地的瓜子壳;夏日坐在洋房的院子里,“喝完满满一碗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谜语书”……张爱玲喜欢吃软、嫩、香、甜的食物,松子糖、云片糕、桂花蒸、酸梅汤、生煎馒头、糖醋小排是她的最爱,在张家
的除夕餐桌上绝对少不了它们
的身影。

张爱玲晚年时频频去
看牙医,这与她喜吃甜食有着
必然的联系。

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
张爱玲还提到在天津吃过的鸭
舌小萝卜汤和腰子汤。

关于鸭舌小萝卜汤,张爱
玲的描述很有趣味:“咬住鸭舌
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
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汤
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
嫩滑。


这段短短的文字色香味俱
全,细致入微,只有真正的吃
家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味道。

而且正如张爱玲所说“清腴嫩
滑”的鸭舌,吃起来很有些像
男女之间接吻的感觉,颇有销
魂味道。

可惜,查遍各种天津
老菜谱及民国以来文化名人关
于天津美食的随笔,均不见关
于“鸭舌小萝卜汤”的记载,
或许,这道菜已失传;或许,
这是当年张家的南方佣人们乡
下的吃法,也未可知。

张爱玲天津记忆中另一种
美味是腰子汤。

即一副腰子与
里脊肉、小萝卜同煮,里脊肉
女佣们又称“腰梅肉”,大概是
南京话,爱玲一直不懂为什么
叫“腰梅肉”,又不是梅干菜炖
肉,多年后才恍然悟出是“腰
眉肉”。

腰上两边,打伤了最致
命的一小块地方叫腰眼,腰眼
上面一寸左右就是“腰眉”了,
百姓生活里这语言上的神来之
笔令爱玲深深震撼,吃食中也
可长不少学问。

在天津的6年,是张爱
吃出健康
玲童年里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
光。

只是这种快乐很短暂,就
像她小时候常常梦见吃云片
糕,吃着吃着,薄薄的糕变成
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
堪的苦味。

这是张爱玲的童年
寓言,也是张爱玲的苍凉命数。

上海:清炒的新鲜苋菜
张爱玲8岁那年,天津家
里发生了大事。

据张子静在《我
的姊姊张爱玲》中回忆:“1927
年1月,张志潭被免去交通
部总长之职,我父亲失了靠
山,只好离职。

他丢了这个平
生唯一的小小官差,心里当然
深受刺激,这才痛下决心,赶
走了姨太太,写信求我母亲回
国。

我们于1927年春天搬回
上海——因为我舅舅一家都住
在上海。


然而黄逸梵回国不久后便
离婚,再次出国,这让张爱玲
感受到了蜻蜓点水般的母爱,
感情还没有捂热就立刻被抽
离,但不得不说,她与母亲之
间还是有着温软馨香的回忆。

在张爱玲回忆美食的文字中,
就流淌着平和得难以觉察的
亲情。

八九岁的时候,张爱玲有
一次吃鸡汤,吃了一口,道:
“有药味,怪味道。

”家里人都
说没有什么。

母亲不放心,叫
人去问厨子一声,厨子回说这
只鸡是两三天前买来养在院子
里的,看它垂头丧气的仿佛有
病,所以给它吃了“二天油”,
是像万金油玉树神油一类的油
膏。

母亲虽没说什么,可爱玲
知道母亲对她的诧异与注意。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