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协会技术文集(2006)病毒性病的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29285aebbed5b9f3f80f1c18.png)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作者:李维东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0期李维东大豆原产于我国,国内各地均有栽培,尤以黑龙江省产出的大豆最为著名。
生产中,危害大豆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灰斑病、斑枯病、病毒病、灰霉病等,主要虫害有地老虎、红蜘蛛、食心虫等。
无论发生那种病虫害,都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减质。
本文主要介绍霜霉病、灰斑病、斑枯病、地老虎、红蜘蛛、食心虫等的防治。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1、霜霉病。
霜霉病是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各产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吉林发病率高且发病重,严重影响大豆产量。
发病后一般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30%~50%。
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幼苗、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均可染病。
幼苗发病,初期叶片基部生出褪绿病斑块。
发展后逐渐沿主脉及支脉扩展。
后期全叶褪绿。
严重时全株叶片褪绿。
成株发病,叶片生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绿色病斑。
气候潮湿时,病叶背面生有灰白色霉层。
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豆荚染病,在荚内出现黄色厚霉层。
病籽粒色白无光泽,表面附有黄白色粉末。
霜霉病高发于生育期气候凉爽的地区。
品种抗性差、昼夜温差大,雨水多、湿度大、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等都易引起霜霉病的高发流行。
2、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称为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属真菌性病害,是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三省为重。
发病后,一般可造成5%~10%的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30%~50%,给农户造成巨大损失。
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籽粒,茎、荚也可染病。
苗期发病,子叶上出现稍凹陷的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呈深褐色。
成株期发病,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
病斑中央呈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
高湿环境下,病斑背面布满灰色霉层。
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导致叶片早脱落。
荚发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
种粒上的病斑为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的圆形至不规则形,似蛙眼。
浅析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浅析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d810b6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3.png)
浅析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由于生长周期长、易受病虫害侵害,所以病虫害防治对于大豆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常见的大豆主要病虫害入手,分析其防治技术措施。
1.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技术措施:大豆霜霉病是大豆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其主要通过大气传播和土传播两种途径传播。
针对大气传播途径的防治,可以在种植时选用抗霜霉病品种,并采用适宜的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加强通风、减少湿度,及时清理和烧毁病残体,防止病害扩散。
针对土传播途径的防治,可以采用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旋耕、深翻、除草和覆盖等,以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2. 大豆褐斑病的防治技术措施:大豆褐斑病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易发生,其传播主要依靠风雨等因素。
防治措施可以采用环境调控、品种选择、药剂防治和合理的田间管理等。
环境调控方面,可以增加大豆种植密度、加强疏叶通风,控制湿度,以降低病害发生的条件。
在品种选择方面,可以选用对褐斑病抗性较好的品种进行栽培。
在药剂防治方面,可以选择专用药剂进行喷洒,但应注意使用剂量和防治时机。
在田间管理方面,要注意密植制度和病害疏控。
及时清除病残体和病害严重的部分,及时施肥和喷洒药剂。
3.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技术措施:大豆根腐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因此防治措施主要是在田间管理上加强。
一方面,要进行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增加植株抗病能力。
要加强病株的清除、深耕和旋耕,避免连作,减少病害的传播。
可以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制剂来促进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抗病能力。
1. 大豆蚜虫的防治技术措施:大豆蚜虫是大豆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其有效防治方法包括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
农业措施主要包括选择抗虫品种、合理密植、适时耕种、加强田间管理等;物理措施包括人工捕杀、覆盖网栽培等;化学措施包括喷洒杀虫剂等。
在使用化学措施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对环境和人畜带来不良影响。
2. 大豆斑潜蝇的防治技术措施:大豆斑潜蝇是大豆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其有效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3df091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7.png)
大豆主要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草害的侵害。
为了保证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
1. 大豆霜霉病防治技术:大豆霜霉病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可以采取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杀菌剂有腈菊酯类、嘧菌酯类、氯化苯醚类等。
2. 大豆褐斑病防治技术:大豆褐斑病主要通过病菌传播,可以采取合理的病虫害轮作,增加病害源流的断裂。
可使用铜制剂进行药剂喷洒,起到杀菌作用。
2. 大豆刺蛾防治技术:刺蛾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可以采取合理的草地管理、适时灭蛾、定期喷洒杀虫剂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三、大豆常见杂草防治技术
1. 农田整备:在大豆种植前,对农田进行整备,清除悬空杂草和残茬。
2. 杂草防治剂喷洒:采用专业的除草剂进行喷洒,杀灭大豆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杂草。
3. 机械除草:在大豆生长过程中,采用机械除草的方式进行杂草清除,如锄草、耙草等。
大豆的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病害的防治、害虫的防治和杂草的防治。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药剂,适时施药,注意药剂的使用安全和环境保护。
合理的田间管理和农田整备也是保证大豆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大豆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豆疫病的发生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1fa2ce73a417866fb84a8e93.png)
大豆疫病的发生与防治大豆疫病是危害大豆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1948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东北部,现已分布于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
我国1991年黑龙江省首次发现,由于其危害严重,1995年被定为我国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大豆疫霉菌能侵染大豆的根、茎、叶、豆荚,可造成损失25—50%,严重地块达到绝产,被害株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我省1993年在公主岭、左家种植的大豆植株上已分离得到大豆疫霉菌,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大豆疫病的密切关注。
一、大豆疫病的病原及危害大豆疫病的病原是大豆疫霉菌,属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在大豆生育期的各个阶段都可侵染。
田间播种后,可引起种子腐烂,幼苗出土后猝倒,植株死亡。
在真叶期,被害幼苗基部呈水渍状,叶片变黄,枯萎而死。
成株期受害时,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扩展至下部侧枝,病茎髓部变黑,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靠近病斑的叶柄基部变黑,凹陷,随即叶片下垂凋萎,但不脱落,受害植株最初下部叶片变黄,上部叶片很快失绿,随即整株枯死。
二、大豆疫病的发病条件大豆疫病是典型的土传真菌病害,易发生于粘重、致密的土壤含水量高和连续降雨,极有利于发病。
在播种前后,土壤如一度干燥,可明显地促使发病率下降。
病菌以休眠孢子越冬,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一年以上。
三、大豆疫病的侵染循环感病植株的根部,常有大量卵孢子生成,休眠孢子随同病株落入土中,因此,病土以及病株残体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感病大豆幼苗根系表面的孢子囊以及病组织内外的孢囊,在积水的田间产生游动孢子,随同水流扩散至健株根部侵染。
侵入寄主后,菌丝在根细胞间扩展,以球形或指状吸器伸入细胞内,并向上侵染扩展至茎部和下部侧枝,风雨还可将病土颗粒吹溅到叶面,出现叶部感染。
四、防治方法1、严禁从疫区引种。
因为大豆疫病可以随种子传播,因此应严禁从疫区调入大豆种子。
2、选用抗病品种。
用国内菌株接种在来自不同地区的大豆上,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有较强的抗病性。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a4e8ac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0.png)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障大豆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我们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大豆病虫害以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常见病害1.大豆霜霉病:主要是由霜霉菌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湿度较高和温度较低的秋季。
霜霉病主要侵害大豆的叶片和嫩茎,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影响产量。
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霜霉病品种,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和种植。
(2)合理调节大豆的种植密度和栽培措施,使植株间的空气流通顺畅,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3)实施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减少霜霉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4)及时发现并采取化学药剂喷洒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大豆蚜虫:蚜虫主要以大豆的嫩芽和嫩叶为食,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地影响产量。
综合防治技术:(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和残茬,减少虫源。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适当的时候放置天敌,如瓢虫等捕食性昆虫控制蚜虫的数量。
(3)喷洒高效低毒的农药,注意药剂的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加强田间巡视,及时发现蚜虫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大豆白粉病: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大豆的叶片和茎部,使植株的叶片变黄发红,严重的还会导致叶片枯萎和落叶。
2.大豆斑点病:斑点病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发生在大豆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斑点,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影响产量。
大豆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合理栽培措施、轮作制度的实施、生物防治、药剂喷洒等方法,通过综合应用以上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1653d0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9.png)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生产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为了综合防治大豆的病虫害,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综合防治大豆病虫害的措施。
1. 选用健康种子:选择健康的大豆种子,不含病虫害病原体或虫卵,可降低罹患病虫害的风险。
2. 农田土壤处理:合理耕翻土壤,及时清除田间残渣和野草,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3. 合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加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强大豆的竞争力,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
4.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适度肥力,提高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
5. 种植抗病虫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提高大豆的病虫害抵抗力。
6. 病虫害监测:定期巡视田间,观察大豆的生长状况,及时检测和发现病虫害的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7.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病虫害的高峰期,根据具体的病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防止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8.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和各种有益微生物对大豆病虫害进行控制,提高生态平衡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9. 移栽间作:合理轮作,将大豆与其他作物进行交替种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10. 病虫害综合防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防治病虫害,如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综合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选用健康种子、合理处理土壤、合理施肥、种植抗病虫品种、病虫害监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生物防治、轮作种植等。
只有通过科学和有效的方法,才能综合防治大豆的病虫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保障经济效益。
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b49bb3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0.png)
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困扰,严重影
响着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掌握
一些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本文将介绍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希望对广大农民朋
友有所帮助。
1. 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主要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易发生。
防治大豆霜霉病的
关键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部位,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可选用抗
病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对病害进行预防。
大豆根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土壤湿度过高的地区。
预防大豆根腐病的关
键是改善土壤通风透水性,合理施肥,保持良好的排水系统,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真菌
的生长。
二、大豆常见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蚜虫是大豆上常见的害虫,会在生长期内吸食大豆的汁液,使大豆叶片枯黄落叶,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
防治大豆蚜虫的关键是提前预防,选择抗虫品种,加强农田管理,
及时清除害虫部位,进行化学防治。
2. 大豆螟虫
4. 大豆飞虱
以上就是关于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介绍,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在实
际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田间管理习惯,选择抗病害、抗虫害的品种,采取合理
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对大豆的危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也要注意农
药的使用安全,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依据本文提供的技术指导,科学
合理地开展大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丰收的成果。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255622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1.png)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但在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种植户需要了解不同病虫害的特点以及防治措施。
下面将就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疫霉病疫霉病是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呈现黄斑、褐斑、甚至干枯。
防治疫霉病的措施有:选用抗疫霉病的品种,在疫霉病多发的地区尽量避免连作大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避免病害传播。
2. 炭疽病炭疽病主要侵害大豆叶片、茎和种子,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炭疽病的措施包括:栽培抗病品种,及时翻耕、田间管理,保持通风透光,适当控制密植,可根据发病程度选用合理的化学药剂喷雾等方式进行防治。
3. 豆斑病豆斑病是大豆茎、叶、荚、种子等部位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水渍状病斑,严重时叶片变黄、枯死。
防治豆斑病的措施包括:使用抗病品种,防治草甘膦药害、适量施用农药等。
4. 白粉病白粉病主要侵害大豆的叶片和嫩茎,病叶上生长大量白色霉层,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产量减少。
防治白粉病的措施有:及时病害初期发现,迅速采取防治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定期喷洒杀菌剂等。
灰霉病主要侵害大豆的茎、叶、荚和种子,严重时会导致大豆的全株枯死。
防治灰霉病的措施包括:注意排水,及时清除田间积水,保持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茬、杂草、病虫害苗等,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1. 豆蚜豆蚜是大豆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大豆的嫩叶、嫩茎和花荚,使植株生长衰弱,导致产量减少。
防治豆蚜的措施有:不要连作大豆,适时翻耕田地,防止虫口越冬。
发现豆蚜危害时,可喷洒滴灌药液,或使用杀虫剂等进行防治。
2. 粉虱粉虱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使叶片因吸食汁液而出现黄化、卷曲、发生病斑,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产量减少。
防治粉虱的措施包括:及时清除林下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合理施肥,喷施杀虫剂等。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b2e5e7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1b.png)
大豆胞囊线虫病 1. 胞囊 2.雌虫腹面 3.寄生于幼根上的雌虫
7
三、发病规律
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虫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有的粘附于 种子或农具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越冬后,以二龄幼虫破壳进入土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 生于根的皮层中,以口针吸食,虫体露于其外。
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膨大变为胞囊。 胞囊落入土中,卵孵化可再侵染。秋季温度下降,卵不再孵化, 在胞囊内越冬。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l0年以上。
29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
播种前预防:抗病品种选用和耕作栽培制 度的改善
生长期防治
30
25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幼虫及危害豆粒症状
俗称“小红虫” 以幼虫蛀入
豆荚咬食豆粒,每年发生1代 , 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翌年7月中、 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下旬至8 月初化为蛹盛期,蛹期对环境抵抗 力弱。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 豆田成虫出现期为 7月末到9月初。 成虫于下午3时后在豆田活动,有 成团飞翔现象 。8月下旬为入荚 盛期 。
26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幼虫
为害豆荚症状
27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
鳞翅目、夜蛾科。 别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
蚕等。全国均有分布。
28
为害规律
发生世代:迁飞性害虫。其越冬分界线在 北纬33度一带。在33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 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 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 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在广东、福建南部 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
4~5个不明显的萌芽孔。 冬孢子堆埋生在组织里,由2~4层冬孢子组成。 冬孢子黑褐色,长椭圆形,膜厚平滑.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形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8c395d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6.png)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病虫害的危害,使得其产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大豆的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大豆的常
见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简析。
1.大豆白粉病:采用抗病品种控制和化学药剂防治的方法,如77%的百菌清可喷洒于
大豆叶面,同时注意通风通气,避免水浸复湿。
2.大豆纹枯病:在播种前要对病源进行灭菌处理,选择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农田种植,采用生物有机肥进行追肥和浇水时避免使土壤过湿。
此外,可喷施药剂如45%的福星WP等。
3.大豆根腐病:保持良好的田间管理,如排水良好、松土并使用有机肥料。
预防病害
的发生,可喷洒有效的杀菌剂,如37.5%的多菌灵等。
1.大豆蚜虫:及时 pruning 和清除有害草,保持土壤湿润度、噪声等环境控制就能
起到效果。
2.大豆象甲:可选用环保的雄性诱捕器对成虫进行诱捕,而对幼虫和卵期,则采用喷
洒农药的方式控制,如25%的敌敌畏等。
3.大豆刺吸式口部口器媒介病毒病害虫:采用抗病品种,培养生物防治、科学疫苗等
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综上所述,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最终增加农民的收益。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办法探讨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办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f276a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7.png)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办法探讨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由于其较高的生长温度要求和对病虫害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大豆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的损失,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办法。
本文将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办法进行探讨。
大豆主要的病害有大豆霜霉病、大豆褐斑病等。
霜霉病是大豆生长期主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主要在土壤和种子中寄生。
防治霜霉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通过培育抗霜霉病品种,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间作模式也可以减少霜霉病的发生。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大豆的光合能力,增强抗病能力。
通过与其他作物间作,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蔓延。
合理施肥和病害预警也是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大豆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
通过病害预警,可以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大豆的常见虫害主要有大豆蚕豆夜蛾、大豆螟虫等。
对于大豆虫害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
对于严重受虫害的大豆田,可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以快速有效地杀灭虫害。
设置防虫网。
通过在大豆田周围设置防虫网,可以有效阻止害虫的入侵。
合理轮作和病虫害综合治理也是防治虫害的重要方法。
通过合理轮作,可以减少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通过病虫害综合治理,可以充分利用生物控制和物理控制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还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开展病虫害防治的国际合作。
在技术和资源的共享下,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治大豆病虫害,提高我国大豆产量和质量。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办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种植密度、病害预警、化学农药喷洒、设置防虫网、合理轮作和病虫害综合治理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大豆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
还需要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广防治技术,实现病虫害的全面控制。
大豆常出现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常出现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71e94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c.png)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增加通风,保持田园卫生,减少病原 菌数量。化学防治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施。
菌核病
总结词
菌核病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大豆的根、茎和叶片。
详细描述
菌核病的症状表现为根腐、茎腐和叶腐。根腐表现为根部变黑腐烂;茎腐表现为茎秆出现褐色病斑;叶腐表现为叶片 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菌核病的病原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春季萌发侵染植株。
叶面喷雾
在生长期间,根据病虫害发生 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叶 面喷雾防治。
熏蒸和诱杀
使用熏蒸剂和诱杀剂对害虫进 行控制,如使用性诱剂诱杀成
虫,减少交配和繁殖。
04
大豆种植技术与管理
种植技术
种子选择
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大豆 品种,确保种子质量,提高发芽率。
密植合理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 的种植密度,以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化学防治可选用内吸 性杀菌剂进行土壤处理和叶面喷施。
02
大豆常见虫害
蚜虫
症状
蚜虫主要集中在大豆的幼苗期,吸食大豆汁液,造成叶片卷曲、发黄,严重时 导致大豆死亡。
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生物防治可以释放蚜虫天敌,如瓢虫 、食蚜蝇等;化学防治可以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03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有较强抗性的大豆品种,降低病虫 害的发生率。
合理轮作
避免连续种植大豆,采取与其他作物的轮作方式 ,降低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
大豆病虫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ad46dd3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5.png)
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称为“黄金农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
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却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大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豆种植者更好地保护大豆作物,提高产量。
一、大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豆的病虫害主要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害虫三大类。
在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病虫害会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出现,给大豆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的危害。
了解大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对于科学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 大豆的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大豆生长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包括大豆根腐病、大豆褐斑病、大豆白粉病、大豆霜霉病等。
这些病害多发生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对大豆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威胁。
而在大豆生长过程中,早疫病主要出现在大豆生长的早期和中期,晚疫病则主要出现在大豆生长的后期和成熟期。
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病害的防治策略也会不同,要根据不同的病害特点和发生规律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大豆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包括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大豆细菌性斑枯病等。
这类病害主要通过病菌侵入大豆植株引起,给大豆的生长发育带来很大危害。
这类病害在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因此要加强对病害的监测和防治。
大豆的害虫主要包括大豆蚜虫、大豆螟虫、大豆蝇、小菜蛾等,这些害虫在大豆生长过程中以卵、若虫、成虫等形态出现,对大豆的叶片、茎秆等部位进行取食,给大豆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危害。
害虫的发生时期主要是在大豆生长的早期和中期,因此要密切关注害虫的发生规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针对大豆的不同病虫害,要根据其不同的发生规律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地维护大豆的生长发育,保证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从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害虫三个方面阐述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在大豆生长的每个阶段,都要注意及时翻耙、松土、通风,保持田间环境的排水良好,避免田间湿度过大,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
![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e8bf95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1.png)
大豆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证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对于种植户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防治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避免对大豆植株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大豆胞囊线虫病
由线虫引起,通过土壤传 播。
大豆食心虫
由昆虫引起,通过气流传 播。
03
大豆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不同地区的大豆病虫害种类 ,选用适合当地环境的抗病品种 ,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采取合理的轮作制度 ,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繁殖和积
累,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02
大豆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
常见的大豆病虫害识别特征
大豆花叶病毒病
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或花 叶,叶脉透明,叶片皱缩、向 下卷曲;植株矮化,生长缓慢
,茎秆细弱。
大豆胞囊线虫病
植株生长迟缓,矮小,叶片发黄, 开花后大量落叶,荚少而小。
大豆食心虫
幼虫蛀入豆荚内食害豆粒,轻者将 豆粒咬成沟状或半仁,严重时把豆 粒吃去大半或全部。
针对食叶性害虫的防治方法
溴氰菊酯
可有效防治大豆食叶性害虫,如豆天蛾 、造桥虫等,采用喷雾的方法进行防治 。
VS
氯氰菊酯
对大豆食叶性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 采用喷雾或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
针对刺吸性害虫的防治方法
吡虫啉
可有效防治大豆刺吸性害虫,如蚜虫、蓟马 等,采用喷雾或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
啶虫脒
预防措施
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定期检 查大豆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 处理病虫害。
大豆病虫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b5ef19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7.png)
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但是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合理地防治大豆病虫害,对于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针对大豆病虫害的种类、防治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广大种植户在大豆生产中有所帮助。
一、大豆病害1. 大豆霉病大豆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潮湿环境下发生,多发生于大豆的茎、叶和果实上。
霉病患处表现为叶片发黄、褐化、萎缩,严重时还会导致大豆的坚果变黑变软。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霉病品种、保持田间通风干燥、清除病残体等。
2. 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发生。
根腐病会导致大豆根部产生腐烂现象,影响大豆的吸收营养。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土壤消毒、保持良好的排水环境、合理施肥等。
1. 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主要在大豆的叶片和茎部取食,严重时会导致大豆的生长迟缓、产量减少。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及时采用化学防治手段、增加天敌种群等。
三、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1. 科学施肥适度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
2. 优质种子选择抗病虫性好的大豆优质种子,及时进行种子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性。
3. 合理密植适度控制大豆的密植程度,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的传播和危害。
4. 病虫监测定期检查大豆田间的病虫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的蔓延。
5. 生物防治采用天敌、捕食者、寄生虫等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病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6. 防治措施根据病虫害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控制等。
7. 轮作种植适当进行大豆的轮作种植,减少土壤中病虫的累积,提高土壤的健康度。
8. 疫源消毒及时清理大豆田间的病残体,尽量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和传播。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a2e9b4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5.png)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其种植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对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进行深入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本文将重点介绍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以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一、病害的发生及防治1. 病害的发生大豆的病害主要包括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大豆白粉病、大豆锈病等。
这些病害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
在生长季节内,潮湿多雨的环境很容易造成大豆病害的大面积发生,为此,大豆的生长期适宜温度介于20-28摄氏度之间,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容易诱发大豆病害。
大豆种植地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也会导致大豆病害的发生。
2. 病害的防治(1)合理选址: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土地,避免大豆长时间泡水,降低土壤酸碱度。
(2)播种适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要求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控制播种密度,保证通风通光。
(3)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和磷钾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大豆自身抗病能力。
(4)及时浇水: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大豆因干旱而抵抗力下降,易受病菌侵害。
(5)定期防治:选取适宜的农药和杀菌剂进行预防性喷洒,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确保病害得到及时治理。
二、虫害的发生及防治1. 虫害的发生大豆的主要虫害包括大豆蚜虫、豆地害虫、舞毒蛾等。
这些虫害在大豆生长期内容易发生,特别是在大豆的拔节期、开花期和结果期,这些时期是虫害发生的高发期,容易对大豆造成严重的危害。
虫害的发生主要受到气候、土壤条件、寄主作物的影响,如气温、湿度、气候适应性等都与虫害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2. 虫害的防治(1)生物防治:通过一些天敌天敌或者寄主天敌,比如豆蚜的天敌鳞翅目、蝇前目等捕食天敌和寄生蜂进行控制。
(2)化学防治:选取有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保证有效控制虫害的发生。
(3)机械防治:利用虫害性蝇、摇篮、割草机等机械设备对虫害进行控制。
大豆病虫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d595da3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a.png)
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以下是关于大豆病虫害防治的一些措施。
首先是病害的防治。
大豆常见的病害包括灰霉病、叶斑病、霜霉病等。
防治病害的关键是选择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
还可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来降低病害的发生。
及时清理病株、病叶,减少病菌的扩散;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增加通风空气流动,减少病害孳生;避免连作,减少病菌滋生。
如果病害较为严重,可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病害的控制。
其次是虫害的防治。
大豆常见的虫害包括大豆花金龟、豆蓟马、大豆象、豆甲等。
防治虫害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农田环境的管理,保持农田卫生,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虫害的滋生地。
二是通过适时的掌握虫害的发生规律,选取合适的防治方法。
针对豆蓟马这种小型害虫,可采用化学防治或物理防治的方法,如喷洒杀虫剂,或者用黄色粘胶板诱捕。
三是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提高植株的抗虫能力。
可以尽量选择抗虫品种,加强土壤管理,提供充足的养分,使植株健壮,增加抵抗虫害的能力。
还应注重预防和监测工作。
预防是指在大豆生长期间加强田间观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迹象,并进行处理防止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监测是指定期定量的检查大豆田的病虫害情况,做好记录,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图像识别、智能监测等,来提高病虫害的监测效率。
大豆病虫害防治是大豆生产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运用防治措施,从病害和虫害的预防、防治、监测等方面入手,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收益。
大豆病虫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7575506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3.png)
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病虫害是指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对大豆产生危害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害虫。
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其生长受气候、土壤和病虫害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大豆病害主要有大豆根腐病、大豆轮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斑枯病等。
而大豆害虫主要有豆荚吸虫、大豆蚜虫、大豆蚜蚜、大豆夜蛾等。
这些病虫害给大豆生长和产量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产和品质。
针对大豆病虫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防治。
首先是农业措施,包括良种选育、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和合理轮作等。
在种植大豆时,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抗病虫的品种,并确保良种的质量和繁育技术。
根据土壤肥力和大豆的生长需要,合理施肥,保证大豆生长所需的养分。
合理密植和合理轮作,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是采用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拮抗微生物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可以通过引进天敌和寄生虫,控制豆荚吸虫和大豆蚜虫的数量,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也可以利用一些拮抗微生物制剂,如拮抗细菌、拮抗真菌等,进行防治。
这些生物制剂对大豆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并且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抗药性和残留问题。
再者是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农药对大豆病虫害进行防治。
在防治大豆病虫害时,可以选用对病害或害虫有良好控制效果且对环境友好的农药,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和使用剂量进行喷施。
要遵守农药使用的时间和方法,保证农药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要定期更换农药,以免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最后是采用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如土壤消毒、高温、喷水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土壤消毒的方法,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数量。
也可以利用高温和喷水等手段对大豆病虫害进行阻击,减轻其对大豆生长的危害。
大豆病虫害防治需要综合采取各种不同的防治措施,包括农业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
也需要加强大豆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危害程度,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皮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背膘的影响Influence of Soy Hulls on Performance and Backfat of Growing / Finishing Pigs(Report II of a Series of Trials)作者:余斌博士(深圳市农牧实业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作者:施学仕博士(美国大豆协会国际项目上海办事处养猪技术主任)SW1-06大豆皮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背膘的影响Influence of Soy Hulls on Performance and Backfatof Growing/Finishing Pigs深圳市农牧实业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余斌博士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上海办事处养猪技术主任施学仕博士摘要本试验在深圳市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白化猪场完成。
时间为7-9月份。
试验选用平均体重49.8±2.5公斤的杜长大三品种杂交生长猪1350头,根据组间体重、性别比例相近的原则分成A、B、C三个处理组。
每组设30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试验分六批次进行。
A组为对照组,日粮配方中使用了14%的麸皮;B组为试验1组,日粮中用7%的豆皮代替7%的麸皮;C组为试验2组,日粮中的麸皮全部用豆皮代替。
调整B、C两组日粮中其它原料用量,使A、B、C三组日粮中各营养成分含量调整为一致。
试验至各组猪体重达90kg左右结束。
试验结果: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用7%或14%的豆皮替代其相应的麸皮,三组猪的日增重、采食量、料肉比均无显著统计差异(P>0.05)。
含14%的豆皮组猪的试验末背膘厚度显著低于含14%的麸皮对照组和含豆皮和麸皮对半的( 7%)试验1组(P<0.05)。
结果说明,在炎热的夏季,生长肥育猪日粮中用豆皮取代麸皮不但对生产性能无影响,并使上市猪的背膘厚度略有下降。
·1·关键词 豆皮 生长肥育猪 日增重 采食量 料肉比 背膘引言大豆皮用于奶牛其营养价值类同于玉米(Kohlmerier, R.H.1997),也可用于怀孕母猪提高产仔数(Nelsod等,1992;Reese,D.1996;)。
美国大豆协会的以往试验结果显示,在妊娠母猪饲料中使用豆皮代替麸皮对生产性能无任何不良影响,同时可降低饲料成本和提高产仔数(麦金能和施学仕,2000和2001;美国大豆协会)。
国外很早就有试验报导,由于豆皮纤维容易在发育成熟的猪大肠中被消化,在中大猪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7.5%——15%的豆皮,对动物的生产性能无不良影响(Kornegay, 1981)。
为此,美国大豆协会国际项目在中国用生大豆皮也作了相似的试验,但结果显示因气候温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效果差异(施学士和麦金能,2003;美国大豆协会)。
国内近年涌现不少大型中外合资的榨油厂,使用先进的脱皮生产工艺,大豆皮作为油厂一种副产品油然而生。
本试验目的旨在进一步探讨在中大猪日粮中用颗粒豆皮替代麸皮在炎热气候下对其生产性能及背膘的影响,以图开拓大豆皮在养猪业上广阔的应用前景。
试验材料和方法1、大豆皮原料来源于广西防城港大海粮油进出口公司,为加热过的颗粒豆皮。
试验用大豆皮和麦麸的营养成分列于表1。
与麦麸相比,豆皮的粗蛋白含量较低而各种纤维含量较高,但豆皮的价格一般低于麦麸。
2、试验动物分组及日粮试验选用平均体重49.8±2.5公斤的杜长大三品种杂交生长猪1350头,根据组间体重、性别比例相近的原则分成A、B、C三个处理组。
每组共450头,设30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试验分六批次进行。
A 组为对照组,日粮配方中使用了14%的麦麸;B组为试验1组,日粮中·2·用7%的豆皮代替7%的麦麸;C组为试验2组,日粮中的麦麸全部用豆皮代替。
调整B、C两组日粮中其它原料用量,使A、B、C三组日粮中各营养成分含量调整为相近似。
试验至各组猪体重达90kg左右结束。
三组日粮配方及营养成分见表2。
除能量和各种纤维含量外,其他养分含量三组间基本一致。
表1 大豆皮和小麦麸的营养组分比较颗粒豆皮麦麸16.57粗蛋白(%) 10.40水分(%) 9.711.438.23粗纤维(%) 37.09.79酸性洗涤剂纤维 46.933.61中性洗涤剂纤维 61.44.49灰分(%) 6.0-- 尿素酶 0.073、饲养管理每批次重复的三组试验猪均饲养在同一栋猪舍,按相同的饲养管理模式。
试验猪每15头一栏,自由采食和饮水,依猪场常规程序免疫。
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称重。
并于试验开始时从各栏随机选3头中等体重的猪(各组所选猪性别比例一致)测背部A、B、C三点的背膘厚,试验结束时再次测定所选猪的三点背膘。
取其平均值作为背膘厚。
每天记录各栏的投料量,并将浪费的饲料扣除。
观察猪群健康状况,对病猪及时治疗。
若猪只退出试验,记录退出时间,猪个体重,并计算该栏猪至退出时的总耗料,以估算退出试验的猪只耗料数量。
4、数据处理与统计各组动物的日增重、采食量、料肉比、试验前后膘厚变化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的邓肯氏新复·3·极差法(DMRT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2 三组日粮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A组 B组 C组 原料 %玉米60.7 59.2 57.8 豆粕 43% 19 20.4 21.8 麦麸14 7 0 豆皮0 7 14 鱼粉 3 3 3 石粉 1.3 0.74 0.86 磷酸氢钙0.44 1.1 1.03 预混料 1.0 1.0 1.0 盐0.35 0.35 0.35 赖氨酸0.20 0.15 0.11 蛋氨酸0 0.02 0.03 合计100 100 100 营养成分 %代谢能(大卡/公斤)2950 2915 2880 粗蛋白17.5 17.5 17.5 赖氨酸 1.0 1.0 1.0 蛋+胱0.62 0.62 0.62 色氨酸0.2 0.20 0.19 苏氨酸0.66 0.74 0.81 粗纤维 3.45 5.51 7.45 钙0.75 0.75 0.75 总磷0.62 0.62 0.62 可利用磷0.37 0.37 0.37 可利用赖氨酸0.83 0.80 0.76 中性洗涤纤维(NDF)8.46 10.30 12酸性洗涤纤维(ADF) 3.63 6.35 9.07 ·4·价格(元/吨)1536 1532 1528试验结果1、大豆皮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3。
表3 三组猪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肉比结果A组B组C组起始头数450 450 450 始重,千克 49.5±2.6 49.9±2.5 49.9±2.5终重,千克 92.7±2.7 92.4±2.7 92.6±2.5总增重,千克43.2 42.5 42.7 平均日增重,克 708.2±54.7 696.7±54.5 700.0±50.2日采食量,千克 2.38±0.16 2.37±0.15 2.36±0.16料肉比 3.36±0.15 3.40±0.20 3.37±0.18由表3知,试验开始时三组猪平均体重一致,为50千克。
试验期为61天,结束体重为93千克,三组猪平均日增重和日采食量基本雷同。
统计分析处理组渐间差异不显著(P>0.05)。
料肉比三组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
表明在肥育猪日粮中使用7%—14%豆皮代替麸皮对育肥猪生产性能无不良影响。
2、大豆皮对肥育猪背膘的影响(表4)表4 三组猪A、B、C三点膘厚及试验前后膘厚变化值A组B组C组起始膘厚(cm)0.74±0.13 0.73±0.13 0.73±0.13终末膘厚(cm) 1.07±0.16 1.07±0.18 1.07±0.18膘厚增加(cm)0.32±0.20 0.34±0.23 0.34±0.21·5·注1)膘厚每重复按性别比例一致的原则抽3头测定,各处理样本数均为90头。
表4的数据显示,试验开始时三组猪A、B、C三组共270头猪的活体背膘厚度是一致的,平均为0.73±0.13 厘米厚。
到试验结束时,无论是对照,14%豆皮组还是7%麸皮+7%豆皮组,背膘厚度和膘厚的增加度是一致的,分别在1.07±0.18和0.34±0.23厘米范围内。
试验结果说明,给夏天的生长肥育猪日粮中使用7%—14%的豆皮替代相应的麦麸对上市猪的背膘无不良影响作用。
3、大豆皮在肥育猪日粮中应用的经济分析(表5)表5 A、B、C三组每公斤体增重饲料成本A组B组C组料肉比 3.36±0.15 3.39±0.20 3.37±0.18饲料成本(元/公斤) 1.536 1.532 1.528 每公斤增重成本5.161±0.236 5.193±0.328 5.149±0.273(元/公斤)克增重需代谢能9.91±0.45 9.88±0.62 9.71±0.51(千卡/克)注:饲料成本以试验期间如下原料价格计算(元/公斤):玉米1.18、豆粕2.16、麸皮0.98、豆皮0.73、鱼粉5.40。
由表5可知,按各组料肉比与饲料成本计算三组的每公斤活猪增重饲料成本B组略高于A组,A组略高于C组,但经统计分析三组差异不显著(P>0.05)。
每克增重所需的饲料代谢能计算着值A组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但组间统计差异不显著(P>0.05)。
按试验期间的各饲料原料价格,以本次试验的结果计算,当麸皮价格为980元/吨,颗粒豆皮的价格为730元/吨时,也即其差价在250元/吨时,则用14%豆皮代替14%麸皮每公斤活猪增重成本略有下降而饲养·6·效果则相当。
结论本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盛夏炎热气候下,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用7—14%颗粒豆皮替代麦麸,对生产性能和背膘厚度无不良影响。
但使用豆皮的经济效益视豆皮和麦麸之差价而定。
参考文献Kohlmerier, R. H. (施学仕译);1997。
豆皮可用于反刍动物和其他动物。
美国大豆协会。
Nelson D. A., Hogberg M. G., Miller E. R., & Allen M. S. 1992 ; 连续两胎对母猪妊娠期日粮添加小麦几秸和大豆皮,美国密浙安州立大学养猪研究报告。
(AS-SW-9210).Reese D. 1996., 母猪妊娠期日粮中的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