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作品阅读第一章散文阅读第1讲概括和归纳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知识清单
一、布局谋篇的知识 1.构思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 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 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处理的主次详略得当,材料 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1)伏笔: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 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如《走一步,再走 一步》中关于杰利的叙述:“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 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因为前文有“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的 伏笔,这里就不觉得突兀。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 合理的效果。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阅读
栏目索引
考试目标要求 备考知识清单
考试目标要求
省纲考点 1.整体感知,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3.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作出评析。 4.主动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拓展对作品的认识。
历年分析 近三年浙江各地市的十份考卷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文本——散文和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用以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铺垫:有的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有的烘托下文出现的主要人物 或事件,使之更突出,深化主题;有的引出下文的议论抒情。如《我的 叔叔于勒》开头介绍菲利普一家的经济拮据,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3)呼应:呼应题目、前后呼应、首尾呼应。如《变色龙》中写道: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 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裹紧大衣”,再写大衣,前后呼应。“穿过 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与开头呼应。呼应的好处是使全文结构严谨, 浑然一体,逻辑严密,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2.文学作品常有一条或多条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一 般常见的线索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 线索等,即可以是物、人、时空、话语等。《最后一课》以小弗郎士的 所见所闻为线索,《那树》以大树的生命经历为线索。
3.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埋下 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 意无穷,回味深长。
9.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语势,言简意赅。如《谈生命》 中有:“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 个美丽的黄昏’。”此句丰富文章内涵,告诉人们只有具有丰富多样的 经历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 互为补充。如《地下森林断想》:“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 坚固的墙。”形象地写出了森林的雄壮与博大。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 富有感染力。如《谈生命》中,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 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后,两次用了“然而我不敢说来生, 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构成反复,表达了作者对死亡及来生的特殊 感受,流露出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如《那树》中有:“于是这 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骨粉”和“呻吟”这些都 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 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 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了对伐树人的愤恨。
二、修辞手法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 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如《故乡》中有: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了。”“厚障壁”比喻封建等级观念在“我”和闰土之间造成的冷漠 和隔膜,反映了封建的传统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和摧残之深。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什么是路?就是从 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8. 反 问 : 态 度 鲜 明 , 加 强 语 气 , 强 烈 抒 情 。 如 《 谈 生 命 》 中 有 :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阐述对生命中的痛苦和快乐应 持有的正确态度。生命中的快乐时光固然好,但痛苦能使人对生命的感 悟和理解更深刻。进行反问就可以使语气更加肯定有力,发人深省。
小说差不多各占一半,偶尔间以混合文本。2016年湖州、宁波、温州、 嘉兴舟山考小说阅读,衢州卷考名著《简爱》的节选,绍兴义乌、金华、 丽水、杭州考散文阅读,台州考混合文本阅读。2017年湖州、杭州、宁 波、台州、嘉兴考小说阅读,温州、绍兴义乌、丽水、衢州考散文阅读, 金华考小说为主的混合文本。历年试卷的考点分布较为均衡,内容归纳、 主旨理解、语言赏析、写作构思和拓展评价等五块是考查的重点。阅读 文本内容以乡音乡情、传统文化、挚爱亲情、人生感悟为主。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那 树》中有:“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 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运用夸张,写出树的坚固。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 现力,更有气魄。如《那树》中有:“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 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运用排比,形容变化之神速。 与前文“一 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