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4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头孢曲松2 g,静脉滴注,1次/d,15 d为1 疗程;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G 240 万u,肌肉注射,1次/周,3 周为1 疗程。
结果治疗组26例中,治愈23例,治愈率为88.5%,对照组23例中,治愈21例,治愈率为91.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与青霉素比较具有同等疗效,可作为青霉素的替代品。
【关键词】梅毒;头孢曲松;苄星青霉素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近几年来,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目前, 青霉素G 仍然是治疗梅毒首选药物[1],然而对于青霉素过敏者, 如何选择药物是一个值得关注问题。
美国CDC建议进行青霉素脱敏疗法, 但由于程序繁杂等多方面的原因, 国内很少开展。
口服四环素、红霉素、多西环素虽被推荐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方案, 但研究资料及临床经验积累远不如青霉素多, 和青霉素治疗的对照性研究非常缺乏, 疗效可能不如青霉素高[2]。
本研究采用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并与苄星青霉素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49例均来自我院门诊的初诊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早期梅毒的诊断标准[3]。
根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头孢曲松组)与对照组(苄星青霉素组)。
其中治疗组26例,男17 例,女9例,年龄19~48岁,平均(27.6±6.5)岁,其中一期梅毒6 例,二梅毒12例,潜伏梅毒8例;对照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0~47 岁,平均(26.8±7.2)岁,其中一期梅毒7例,二梅毒10 例,潜伏梅毒6例。
两组患者的病期,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入选标准血清RPR 及TPHA 均阳性; 有或无临床症状; 病程2个月至1年;发病以来无药物治疗史;无青霉素及头孢曲松过敏史; 能够配合追踪随访者。
1.3 病例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对青霉素和头孢曲松过敏或不能耐受者,未能完成疗程者。
1.4 检测方法及试剂RPR 采用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TPHA 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日本Fuji 试剂公司)。
1.5 治疗方法治疗组26 例采用头孢曲松2 g,静脉滴注,1次/d,15 d为1疗程。
对照组23 例采用苄星青霉素G 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 次,3
周为1 疗程。
两组治疗中, 为预防吉海氏反应, 均于治疗开始加服泼尼松片10 mg,3次/d,共3 d。
治疗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2年各复查1次,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清RPR,连续观察2年。
1.6 疗效判定[3]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或在原皮损处残留浅表瘢痕或色素沉着斑,3个月内RPR 滴度下降4倍以上。
②血清学治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RPR 连续3次以上阴性。
③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完全消失,RPR 滴度轻微下降或不下降,甚至上升。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愈治疗组26例中,治愈23例,治愈率为88.5%,其中5例遗留有色素沉着;对照组23例中,治愈21例,治愈率为91.3 %, 7例遗留色素沉着。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患者均于用药后2~3 d,硬下疳干燥、收敛,全部病例硬下疳8~10 d内愈合。
二期梅毒疹用药后2~3 d 内颜色变暗,2周内消失。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2 血清治愈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进行1个月至2年血清学随访。
治疗组26例中,血清RPR 转阴22 例(84.6 %),对照组23例中RPR转阴20例(87 %)。
经χ2检验,两组血清RPR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自从Mahony 于1943年开始使用青霉素治疗梅毒, 至今已经有77年的历史。
青霉素治疗梅毒虽有效,但有一定局限性,首先是一些患者对该药过敏,用药前需做皮试,其次是青霉素一般所用的剂量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浓度低是其最大缺陷[4]。
因此,寻找治疗梅毒的替代药物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学者Johnson研究发现头孢曲松和青霉素均可治愈实验性兔梅毒, 两者具有同等的疗效[2]。
在体外研究中, 头孢曲松对梅毒螺旋体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06 μg /ml,导致50%的梅毒螺旋体丧失活动能力的头孢曲松浓度为0.01 μg /ml[2], 此血药浓度对头孢曲松来说是非常容易达到的, 健康志愿者接受静脉滴注头孢曲松1 g, 48 h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仍> 2 μg /ml [5]。
头孢曲松是治疗梅毒很具潜力的药物, 适用于大多数青霉素过敏的梅毒患者,尤其是对一些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梅毒患者, 研究证实头孢曲松是有效的[6]。
2007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已明确将头孢曲松列为青霉素的替代性药物, 治疗早期梅毒、神经梅毒[3]。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与卞星青霉素相比,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与血清学治愈率均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两者具有同等疗效。
本组资料未发现用药后出现明显异常反应,可能与口服了泼尼松及选择的病例有关。
由此可见,对于青霉素不能耐受的患者,头孢曲松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替代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Treatment Guidelines, 2006.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2006, 55(RR-11): 22-35.
[2]郑占才.梅毒治疗现状及替代性药物研究.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0, 14(4): 217-220.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5.
[4]Akovbyan V A, Kubanov AA,Dmitriev GA.Ceftriaxon in theapyof syphilis(RUSS). Vestin Dermatol,1997,(3):27.
[5]Zhu Z, W ang AX, L IY.Clinnical pharmacok inetics and theraputic efficacy of ceftriaxone in chinese adults.Chemotherapy, 1997, 43(3):218-226.
[6]Ted Rosen, Travis Vandergriff,Mandy Harting. Antibiotic Use in Sexually Transmissible Diseases. Dermatol clin,2009, 27: 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