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水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体系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8-6382.2020.06.007
中华优秀水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体系构建
陈晓耘,王顺克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2160#
摘要:挖掘中华优秀水文化的育人元素,强化水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体系构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从精神环境和校园环境的“环境育人”,思政、文化素质、专业和实践课堂的“课堂育人”,水文化歌舞、戏剧等“戏行育人”等多层面入手,构建“境、堂、戏”三位一体的核心内容体系,以期进一步释放水文化育人的价值,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水文化;若水文化;育人;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习近平指出:“对历史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 人。
”[2]文化育人是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
水文化是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其包含的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有一定教育价值。
在此,深入剖析水文化育人元素,对中文章编号:1008-6382(2020)06-0048-06
华优秀水文化进行创造性与批判性的继承,着力构建水文化育人核心内容体系,将水文化贯穿于学校育人的方方面面,充分汲取水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精华。
从水文化到若水文化的内涵及发展入手,结合高职院校学校及学生发展需求,明晰若水文化内容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构建“环境育人、课堂育人、戏行育人”三位一体的水文化育人核心内容体系。
一、水文化的内涵解析和发展概述
20世纪80年代末,水文化作为独立概念被提出。
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收稿日期:2020-1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十二五”规划项目(2014GX127)、重庆市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晓耘(1965—),女,重庆开州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教育与管理、水文化教育研究;王顺克(1964—),重庆忠县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长期从
事社会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48
(2011—2020年)》发布,提出要加强水文化研究,围绕水和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进行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研究,水文化研究才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若水文化是水文化发展的产物。
学界关于水文化的概念有广义说、狭义说[3]、载体说⑷、水事说、治水说[5]*形态说、特色文化说⑷、学科说⑺、系统说⑻10等。
如张建云认为,水文化是物质、精神和制度水文化的总和⑷;吴先文提出,“水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的阴阳五行观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人们在与水的长期共存中,自然而然地将水融入文化当中,形成的中国特有的文化”⑷。
其共同点是要立足于对水文化的人文探索,学者均认同水文化是以水为载体的文化,其核心可以理解为“以水为介,以文化之”。
纵观中华民族水文化发展,人们对其的认识经历了从愚昧走向科学、从落后走向先进、从零散到整体的漫长发展历程⑷18,主要经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远古时期,人们以“万物有灵论”看待自然,尚未充分认识和掌握人水相处的规律,以传统、习俗、经验等来处理人水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水为本,人水合一”的水伦理观念。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中古和近古时期,人们奉行“人定胜天”,依据经验开展治水实践,创造了农田灌溉、河堤驻防等治水方式以及简单的水利工具等,水文化由神化转变为人化。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至2011年前,国家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创造了一批水文化产品和水利精品工程;水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全社会节约与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及对优质水环境的追求日益增强,人水和谐理念深入人心。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
2011年,水利部发布《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后,水利建设法规体系及体制机制逐步建立,水文化研究逐步深化。
总之,水文化在经历漫长发展后,内涵及价值不断得到发展。
二、由水文化到若水文化:水文化育人价值凸显
若水文化取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一词,老子总结了水的七种“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⑼#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的“七善”品性一样,若水文化就是善之善者也。
可见,人们已经认识到水文化的教育作用,试图提炼出水文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上善”品格,并将其命名为“若水文化”+10,°若水文化育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够习得水的知识、水的品质、水的精神等,不断达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自我创新,进而不断突破自我,使人的道德素养、智力水平、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得到全面提高和充分发展。
高职院校若水文化育人的内涵可以解读为通过若水文化以“形”育人和若水文化以“神”育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若水之德”和“若水之才”#
若水文化以“形”育人。
高职院校若水文化以“形”育人即将若水文化转化为显性的、形象化的方式进行育人。
其主要表现为:将水文化特色规划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整体环境设计中,将水文化元素融入高职院校校园自然景观中,将水文化意蕴融于高职院校校园人文景观中,将水文化内涵的词融入高职院校文化标识中,将水文化内容展示于高职院校文化长廊中,实现若水文化育人。
若水文化以“神”育人。
高职院校若水文化之以“神”育人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即将若水文化转化为隐性的、抽象化的方式进行育人。
一是将水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融入咼职院
49
校的育人体系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大禹治水精神、抗洪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将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七善”。
三是将智者乐水的求知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寻求真理。
四是将滴水穿石的坚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精神。
五是将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胸怀宽广、利万物于世的精神。
六是将臣心如水的廉洁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透明清纯、清廉如水的品质。
七是将新时代水利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
三、若水文化育人核心内容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的若水文化育人的核心是“育人”,其采用的文化育人方式则是以水的本体特性为对象或将其品质具象化育人,通过显性方式以“形”育人和隐性方式以“神”育人,实现“以水育人,以文化人”。
在挖掘若水文化的育人价值的基础上,明晰若水文化育人核心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从若水文化环境育人、课堂育人、戏行育人三方面,构筑“境、堂、戏”三位一体水文化育人核心内容体系。
(一)坚定以水育人、以文化人目标
结合当前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若水文化育人的内涵和特征,确定若水文化育人内容体系构建的目标。
一是将若水文化深化、内化,使若水文化真正成为水利高职院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指导,增强其作为维系水利高职院校的精神力量,把学生培育成为具有“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行业精神和若水文化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充分发挥若水文化育人内容体系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把若水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区域文化相融合,凸显学校若水文化办学特色,着力把水利高职院校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若水文化社会传播、教育及推广基地[11]#
(二)遵循以人为本、多元融合原则
若水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根据一定的观点、思想,从方法、内容、形式上明确应坚持的准则与规范,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
一是神形兼具,外显内化。
“神”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三方面,“形”是“神”的载体及形式。
将三者贯穿于水利高职院校若水文化育人核心内容体系构建的全过程,从顶层设计到构建若水文化育人内容基本框架,从环境若水文化建设到VI视觉识别系统规范设置,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开展、文化活动展示等深入细化,实现内外融合。
二是理实融合,合力共鸣。
“理”是指深入开展若水文化理论研究并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实”是指按照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认知路径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指导学生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教育实践。
理实结合,充分发挥若水文化对学生的塑造作用#三是内外兼顾,景境交融。
“内”是指精神水文化环境育人,“外”是指物质水文化环境育人。
要遵循以人为本、内外兼顾的若水文化环境建设理念,着力打造具有以形载神、情景交融的物质水环境和以神育人、理念相融的精神水环境,用若水文化的景境和意境,实现环境育人。
50
四是多维一体,收放自如。
多维一体指若水文化育人构建要在环境、课程、教学实施和组织保障方面一体化推进,四者缺一不可。
收放自如指对整个若水文化育人核心内容构建的掌控和驾驭能力,在“放”而又“收”中体现管理者的统筹性、原则性、灵活性。
五是新传融合,与时俱进。
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共同形成立体化的宣传平台。
传统媒体发展历史悠久,在内涵的深度、广度、信度方面仍具有突出优势。
只有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机融合,形成交互促进的局面,才能实现更大的宣传活力[12]#
(三)构建“境、堂、戏”育人体系
基于“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在总结高职院校水文化育人经验,遵循中国传统水文化中“以水为师”的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等的前提下,在借鉴CI理论、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若水文化的“境”“堂”“戏”的育人核心内容体系#
1.境:若水化境育人
马克思曾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
环境作为育人的隐形课堂,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水利高职院校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的引领下,将若水文化育人幻化于校园环境和师生心境中,通过若水精神环境育人、若水校园环境育人,构建起若水环境育人内容体系。
若水化境育人体系由若水精神育人体系和若水校园环境育人体系两部分组成。
《列子•黄帝》有云:“心凝形释”,意指“精神凝聚,形体散释”。
“凝”在此处为引申之义,即思想、精神层面的凝聚之意。
因此,将若水文化内涵凝聚到学校精神理念内容中,构建起若水精神理念育人内容体系。
若水精神育人内容体系主要包括若水办学理念、若水校训、若水校徽和若水三风等内容,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其中,若水办学理念就是高职院校融入若水文化内涵形成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的总称。
若水校训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融入若水文化内涵并凝练文字而成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若水校徽是根据高职院校独有的办学宗旨、理念、特色和文化积淀,通过构思和设计,形成的具有若水文化内涵的视觉图形。
若水三风是融入若水文化内涵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国语•晋语九》记载:“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化”为“变化”之义。
《说文新附》中提道,“境,疆也”。
对学校而言,“境”是指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将若水文化内涵潜移默化于校园环境中的方方面面,通过校园环境育人,构建起“人水和谐”的若水校园环境育人内容体系。
若水校园环境育人内容体系主要包括:若水文化内涵呈现于校园整体规划设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校园自然及人文景观打造和校园文化标识设计。
其中,若水校园整体规划属于理论范畴,是若水校园环境育人体系的核心,是整个若水校园环境的顶层设计,体现了整个校园环境构建的设计理念,统领和指导着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自然景观打造、人文景观打造和校园文化标识设立。
而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自然景观打造、人文景观打造和校园文化标识设立则属于实践范畴,是依据若水校园整体规划开展的实施内容,是若水校园整体规划实施效果在不同方面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能通过实施的效果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若水校园整体规划,让若水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和谐,让若水校园环境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
51
2.“堂”:若水课堂育人
《说文•水部》中提道,“润,水曰润下”,意指雨水可以滋润万物。
将若水文化内涵浸润到集萃代表文化精华的第一课堂的课程中,通过思政课堂育人、文化素质课堂育人、专业课堂育人和双创课堂育人,构建若水课堂育人内容体系。
围绕职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理论、实践和素质三者并重[13]#
一是将若水文化育人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14],用若水文化熏陶和影响大学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塑造大学生,实现水文化“思政育人”#二是将若水文化作为课程教学资源运用到文化素质课程建设中,让高职学生熟知水利行业精神,树立人水和谐观念,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若水文化。
同时,挖掘若水文化的育人内涵并将其融入其他文化素质课程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最终实现若水文化素质课堂育人。
三是充分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在专业课堂中融入新时代水利精神,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对职业理念、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操守[15]#四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实践资源优势,在水文化实践课堂育人内容体系中,通过特色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东流入海、滴水穿石的坚韧精神”和“覆天载地、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以及良好的精神品格,实现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
3.戏:若水“戏”行育人
《汉书•西域传赞%中提道,“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其中将“戏”界定为歌舞、戏剧等形式的表演行为。
歌舞、戏剧等形式的“戏”实际上就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来表现生活的综合艺术,它最接近于人类生活本源的面貌,最容易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联想,也最能够为人所理解和接受[16]#-戏”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能够以直观有效的途径使人产生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对人的思想施加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打高职院校育人通过寻找挖掘水文化,将反映职业精神的鲜活的、生动的经典载体作为学生体验教育的媒介。
高职院校水文化“戏”行育人,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中的典型的、鲜活的文化遗产为载体和媒介,创编展播能刻画育人精神的水文化歌舞、戏剧等,通过对水文化剧目的认知、临摹、表演、展示等教学过程,对高职学生产生体验和感悟教育效果,实现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而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集中地之一,开展水文化“戏”行育人应该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选择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校自身特色的关于水文化遗产题材的剧目,如创编展播以地域水文化为题材的歌舞,戏剧类沉浸式、体验式实践活动,打造水文化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大剧作。
四、结语
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
从水文化到若水文化,凸显出水文化丰富的育人价值。
在明晰水文化概念及发展的前提下,在充分吸收
52
“若水文化育人”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要求、学校及其学生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构筑全方位、多层面的若水文化育人核心内容体系一若水文化“境、堂、戏”三位一体的核心内容体系,将水的特性或其各种品质具象化到人的物质、精神、行为层面进行教育,以期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水文化的传承,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推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德、能、勤、绩、廉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0-11-23].
http:///poVtics/19cpcne/ 2017-10/27/e_1121867529.htm.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
出版社,2014:164.
[3]李宗新.漫谈文化与水文化[J].河南水利与
南水北调,2012(1%$29-30.
[4]张建云.“善水文化”教育:中职校园文化建设
的新愿景[J].职教通讯,2019(8%:1-4,61. [5]潘杰.中国水文化学研究[M].武汉:长江出
版社,2008:5.
[6]吴先文.上善若水----浅论中国文化中的
“水”[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72-75.
[7]吴松,程得中.巴渝水文化概论[M].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17:2.[8]张盛文.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文化研究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9]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4:32.
[10]王顺克,陈晓耘.“三全育人”体系下“若水
文化育人”的实践应用与概念界定[J].重
庆三峡学院学报,2020(5%:36-44.
[11]王伟英.浙江特色水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7. [12]赵军,甘华银.“一核三维五元”校园文化育
人模式初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7:12-13.
[13]谭属春.其命维新永立潮头:深圳职业技术
学院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9:144.
[14]杨芳.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2%:140-143.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
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
干意见[EB/OL].(2015-07-27%[2020-11
23].htt p:///gonghav/content/
2015/cvntent_2975893ht.
[16]陈漪.非专业戏剧教育及其育人价值[J].浙
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2%:113-117. [1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
OL].(2015-10-14%[2020-11-23].
http:///po/tics/2015-
10/14/c_1116825558.htm.
(责任编辑虹谷)
53。